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正行[济群法师]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V、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的,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佛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体现于见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不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无一遗漏地拷贝于脑海,镌刻在心中,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多闻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转化为摧毁错误观念的力量,所谓功到自然成。凡夫心刚强难调,若没有量的积累,法义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即刻消隐不见。唯以多闻不断强化,才能使佛法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乃至起心动念皆与法相应。
   此外,多闻还能帮助我们远离不善,是为“多闻能远恶”。生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观。若是观念错误,便会不断制造问题,导致不良心态。一旦观念调整,心行必随之调整。而树立正确观念的捷径便是闻思经教,通过观察修端正认识,从而远离不善的行为和情绪,如此,也就扭转了人生轨迹。
   第三是“多闻舍无义”。无义,即没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世间,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浑浑沌沌地度日,忙碌于工作、事业、家庭、儿女等,以此为生命轴心,有人不堪重负,也有人乐在其中。但以佛法的智慧观察,这一切于人生仅有暂时意义,只是行将消失的泡沫而已。无论事业还是金钱,一切成败得失无非意味着泡沫的大小,除此而外,别无意义。通过多闻,我们能拥有透视现实的智慧,看清世间本质。否则也会像世人那样,将之当作真实来追求,耗费一生光阴。当然,多闻的关键是听闻佛法,而非世间林林总总的知识、信息。唯有听闻正法,才能帮助我们照见人生真相。
   最后是“多闻得涅槃”。涅槃是彻底的息灭烦恼,契入生命的真实。这一境界,亦需通过多闻乃能证得。因为多闻能使我们获得佛法正见,进而契入空性,导向涅槃,证佛所证。
   了解闻法意义之后,应进一步端正闻法态度。若将我们的心比作法器,如何将法乳尽数装入其中并保持原有品质,需以相应的条件为前提。《菩提道次第论》中,为我们总结了闻法必须远离的三种过失和六种观想。
   关于三种过失,宗大师比喻为倒覆之器、不净之器及漏器。
   其一是倒覆之器,谓于闻法过程中心不在焉,思绪纷飞,不能将法义注入心田。这种时常处在昏沉和散乱中的心,就如倒覆的器皿,无法装入任何东西。所以,闻法时当摄心端坐,专心聆听,切忌昏沉掉举。
   其二为不净之器,带着许多固有观念而非清净心闻法,于所闻法义不能如实接受,反而使其经过原有想法的处理和染污,不再是纯正的佛法。就像在一个充斥辣椒、酱油、陈醋等佐料的器皿中,即使倒入最纯净的水,也会变成辣椒、酱油的混合物,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应以清净心闻法,从而保持所闻法义的纯正性。
   其三为漏器,虽然对所闻法义没有染污,但闻法后不加思维温习,就如有漏的器皿,虽已将水完完全全地倒入其中,仍将流得一滴不剩。大家这几天来此听闻皈依教法,或许听的时候都很认真,但如果回去后不再忆念,不久就会遗忘,于修行自然难以产生作用。
   以上是我们闻法时必须远离的三种过失。此外,还应具备六种想:于已须如病者想;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于教法生起药物想;于修行生起疗病想;于如来须作正士想;于正法生起久住想。
   学佛有如疗病。平时,我们偶感小恙也会焦急不安,却很少意识到自己是贪嗔痴的重患。因为我们被无明所惑,虽暗夜临深渊,却不见轮回险境。须知,色身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健康,像诸佛菩萨那样自在安详,无有挂碍、恐怖,无有颠倒、执著,内心恒常安住于慈悲和智慧中。返观我们自身,何时不被烦恼和情绪左右?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病情。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积极地设法治疗,并对法和法师生起恭敬之心。大家来此闻法,是否认识到法师是拯救我们的医师,认识到佛法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唯有作如是观想,我们才能对法生起不共的信心,从而虔诚闻法,依法修行。
   那么,哪些属于正法,又依怎样的次第修学呢?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书目。
   首先,应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其中《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能帮助我们认识三宝的甚深功德,通过对三宝的了解和忆念强化皈依之心。《地藏经》、《普贤行愿品》是阐述地藏、普贤菩萨因地修行的宏伟愿力和广大行持,为大乘行者应当积极培养的信念。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十善业道经》等。其中《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介绍了在家居士应当认识和遵行的学处,并对五戒有详细说明。《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阐述了居家之士应如何待人处事,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它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基本套路和次第,推荐书目为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成佛之道》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其中,《佛法概论》叙述了佛法的基本内涵;《成佛之道》标明了成佛修行的基本脉络;《菩提道次第论》提供了由学佛到成佛的完整纲要,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掌握佛法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了介绍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其中,《菩萨地》从菩萨的发心及行果,全面阐述了菩萨道的修学内容。尤其是《菩萨地》中的《戒品》,在汉地、藏地都曾单独译出,广行流通,成为实践菩萨道的重要准则。《入菩萨行论》在唐宋时期已有汉译,惜未能引起重视。而在藏地,译出后即为各大宗派共同推崇。此论由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开篇,详细说明了菩提心修习的前行、受持及如何依六度圆满菩提心的过程,对于菩提心、菩萨行的实践原理及方法论述得非常透彻,操作性极强。
   具备行愿之后,还需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辩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辩中边论》是唯识宗重要典籍,依三性建立唯识中道见,为我们阐述了何为中道,何为边见的根本问题,对树立佛法正见有重大指导意义。《金刚经》为般若系重要典籍,也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佛经之一,主要阐述空、无相、无所得的思想,指出了菩萨行者在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中观正见。《六祖坛经》是禅宗的根本典藉,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至高见地,开显了成佛修行的捷径。
   作为普通居士,若能有序地按此次第深入,逐步前进,将为修行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在此,专就“深信业果”作一说明。
   业力,是推动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创造一切,业就是一切。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业力的存在,生命的延续就是业力的延续。所谓业,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留下的痕迹。对于生命,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其他宗教往往认为生命有一作为主宰的灵魂或神我。但佛法认为,生命只是五蕴和合的因缘假相,包含无数想法和情绪。其中,有些力量较大,有些力量较小。而这些力量又源自以往的生命积累,某些人是在积累这种力量,某些人又在积累那种力量。不断贪的人,会强化生命中贪的力量,形成以贪为主的人格;不断嗔的人,则强化内心嗔的力量,演变为以嗔为主的人格,等等。每一种力量都代表着生命的积累,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生。
   怎样衡量一个人?依职业还是头衔?依家庭角色还是社会地位?这些外在形式,是无常变化、不足为凭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我们的业力。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我们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了未来。在此过程中,没有特定的主宰。因而,生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赋予其什么内涵,它就会成为什么。
   在生命洪流中,任何心念和行为皆功不唐捐。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心行,都将留下痕迹,区别只在于力量大小。当我们生起慈悲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慈悲;当我们生起贪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贪心。不同的心行,强化着不同的力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说到业果真实不虚,不仅有外在影响,更有内在作用。很多人关注外在结果:我这样做,将来会不会下地狱?我那样做,将来会不会升天?我认为,从因果原理来看,外在结果并不重要,值得关注的反而是每种心行在生命中形成的力量。因为客观结果终归是梦幻泡影,终归会成为过去。而内在力量若不通过忏悔来消除,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所以这种力量更为持久,更为可怕。
   同时,我们应深信“业决定之理”,即每种业都将招感果报:善业招感乐果,恶业招感苦果。不仅招感未来的果报,也体现于当下的改变。善的业力,代表着善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和谐的力量。当我们生起悲心和爱心时,内心是温馨、怡悦的,当下就会感到快乐,并能将这份快乐传达给周围的人;而当我们生起嗔心、嫉妒心时,内心必定处于对立、冲突中,当下会感到痛苦,进而使周围的人受到伤害。所以,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完全是因为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
   “业决定之理”还告诉我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快乐或痛苦,皆非偶然,同样是由善恶业力招感。《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到:乃至地狱众生在承受无边痛苦的间隙,偶尔感到凉风吹拂,这一点点凉风带来的快乐,亦与往昔善业有关。反之,声闻圣者所显现的病苦及磨难,亦来自曾经造作的不善业。
   业的特点还在于,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业不会凭空而有,如果我们不曾造作,任何人无法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们。但凡是已造作的业力,必定不会消失,不会侥幸逃脱因果规律。在这一点上,业果之理远比法律更为公平、更为准确。
   此外,业能够增长广大。相应的,也会萎缩乃至消除,关键是看我们赋予其何等因缘。若赋予其善因缘,不断忏悔、修行,恶业便不再有生长机会,反而会逐渐消除。反之,若不断增加烦恼,会使恶业在肥沃的土壤中迅速生长,乃至百千万倍地增值。就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衍生几千、几万、几十万的种子。
   “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关于业果之理,我们既要深信业的真实不虚,也应认识到,佛教的业力观是无我的业力观,故业力亦无自性,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若不能改变的话,无始以来所造业力足以使我们长劫受苦,永无出头之日。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通过追悔力(因信业果而竭力追悔)、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及修空观等)、遮止力(不复再造)进行对治。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不断提升,生生增上。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
   皈依之后,首先应以相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坚定不移,乃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有数项加行作为修行基础,如念诵四皈依、大礼拜、念诵金刚萨埵、供曼扎等,以此强化皈依,集资净障。我觉得,这种训练对于初学者非常必要。世间不少技能都需要从练习基本功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使三宝深深铭刻在心,起心动念不忘三宝,正是学佛者所要具备的基本功,这就必须通过修习皈依来完成。
   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具体修习方式可根据《皈依修习仪规》进行,其中,“安住修”部分的称念三皈应在一千遍以上。若确因学习工作极为繁忙或出差不便等个别情况,至少应以虔诚心称念一百零八遍三皈,不使一日空过。同时,也避免三日打渔两日晒网的懈怠习性。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称念三皈累计至百万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称念三皈不仅数量要达标,质量更不能放松。每次修习,皆应以正确的发心和观察修激发对三宝的渴求,激发虔诚求皈依之心,真正做到心口如一。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当我们以虔诚心礼拜时,同样要结合观想进行,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共同投归三宝怀抱,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包括素不相识者,更包括曾经的冤家仇敌以及形形色色的动物,与他们一同礼佛,一同称念三宝,一同感得殊胜加持。
   为保障修习效果,皈依修习主要于座上进行。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在佛堂内陈设坛场,供养佛像、经书及供品。佛像宜以本师释迦牟尼佛造像为主,经书则可选择《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法宝。佛堂应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每日清扫并以香、花、灯、果设供,条件不具备时,可供清水一杯,在强化皈敬心的同时,积集福德资粮。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兼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认识到菩提心的诸多特征,可通过座上观修生起愿菩提心,具体法门有自他相换法、七因果和十种因缘。其中,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提出,七因果出自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由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而至菩提心,十种因缘则出自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分别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父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为念正法得久住。当愿菩提心生起后,还应通过座下实修发起行菩提心,随分随力地修习利他行。关于发菩提心的相关内容,可参照《认识菩提心》一书,其中有较为详尽的说明。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前四条之后增加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五戒十善为佛弟子基本行为准则,虽属人天乘修行内容,若发菩提心修习之,同样能成为佛道资粮。受持五戒,应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更能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此外,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无量,是菩萨无我利他的广大心,一是指所缘众生无量,一是指能缘之心无量。这种无限的心行,与凡夫心确实存在根本差别。在初修习时,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观想,然后扩展到素不相识者,最后是曾经的冤家仇敌。逐步打开心量,包容一切,平等一味。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和体会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生命本自具备的三宝品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