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任汝平 陈小玲:《坛经》人生价值论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任汝平 陈小玲:《坛经》人生价值论

我们知道,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人和人生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就其观念形态而言,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非客观的、颠倒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范畴。在宗教世界观中,包含了宗教的人生观,因为这是它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宗教的人生观反映了宗教的特质,认识它是认识和评价不同宗教的重要方面。《坛经》作为佛教禅宗经典,与其他宗教经典一样,本质上是关于引导人们“信仰”的学说,但同时也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即整个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虽然其方法和结论在本质上并非科学。《坛经》是禅宗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及中国佛教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经典,是中国佛教徒的著述中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研究和认识禅宗及中国佛教,必须研究和认识《坛经》。
研读《坛经》,考察其简约文字背后的大义,笔者认为:《坛经》具有较为丰富深刻的关于人和人生的思想观点。它关注来世,引导信仰,更关注当世,引导生活。它的人生价值论是对印度佛教社会观的突破和革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坛经》人生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

一、人是本源,凡夫即佛,众生平等的人的本质论

人类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认识客观规律和把握、顺应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总和。认识“人”是认识社会的出发点和基础。《坛经》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对“人”的认识。

首先,在认识人类起源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方面,《坛经》认为:人是世界的本源;人的心性是世界的载体。《坛经》指出:“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外无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也就是说:世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世界,世上的一切事物因人心的加被才被断为“有”和“无”,没有自心自性的加被,就没有万物,没有社会,没有世界。因此自然和社会及整个世界都存在于人的自心自性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社会及整个世界,只需认识自心自性。由此可见,从起源及与世界的关系上认识人的本质,是《坛经》的世界本体论,其核心是:人的心性中存在着整个世界。

其次,在对人的本体及心性的认识方面,《坛经》认为:人的心性即佛性,它自在自由,凡夫是佛。《坛经》指出:人的心性具有“自清净”、“无生灭”、“自具足”、“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然性。所以《坛经》说“即心即佛”、“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坛经》还认为:人的佛性是自在的和自由的,即自心佛性本自俱足、自悟自觉、自由自在、无滞无碍。“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见性之人,……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现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自性无非无痴无乱,……自由自在”。另外,《坛经》从佛性的角度认识人性,认为人性非善非恶,超越二边对立,恰守“中道”;众生心现实的具体存在状态是本来清净且无差别的本心本性被无始虚妄所污染,才有了世俗的善恶,若能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情景下(即无相、无念、无住的状态)觉悟本心本性,此人便是佛。所谓“善恶”、“差别”、“圣凡”都是外加的,并非“本心”、“本性”,而“成佛”仅是恢复人心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从人的本初心性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坛经》认为:人性即是佛性,它自在而且自由,人具此心,本来是佛。

再次,在对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方面,《坛经》认为:“自性平等。众生是佛”。如果说人人具有佛性,凡夫即佛,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现实中会有境遇、愚智、凡圣等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佛性是否也不同呢?对此,《坛经》作了否定回答。据《坛经》记载:惠能在投拜禅宗五祖弘忍时,弘忍对慧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是《坛经》关于佛性平等的最明确的表述。《坛经》还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由此可见,《坛经》强调从现实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认为:人们的佛性没有差别而是平等的,众生是佛。

总之,《坛经》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论说了人的本质。其基本观点为:人是世界的本源和载体;人性即是佛性,凡夫即佛;人人佛性平等,众生是佛。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坛经》关于人的本质论,并非科学的理论。《坛经》关于人是世界本源的观点,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它强调人性即是佛性,自在自由,凡夫即佛;强调人人佛性平等,众生是佛。这些内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关注人生。但传统印度佛教更加注重和肯定的是人生的来世,而《坛经》强调凡夫即佛,众生是佛,则是肯定了现实人性的高尚,肯定了现实人生的重要,缩小了现实众生与佛的距离,突破了现实和来世的界限,引导了信众注重人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十分可贵的。

二、自修自度,修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人生价值观

印度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看法集中体现在佛陀苦集灭道“四谛”上。即现实的人生本质是苦;原因是现实的人都是因贪瞋愚痴等业因而导致五蕴集结轮回不止;故人只有实现心性涅槃才能脱苦;脱苦的途径是依“八正道”修行。“四谛”论是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和理论基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佛教关于人生价值的判断及总的取向为:一是否定现实人生,认为人生本质是苦;二是追求涅槃解脱,认为人活着的价值在于修道,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涅槃解脱。

《坛经》没有直接论说“四谛”,其大部分篇幅在论述“心佛”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没有正面论说“四谛”并非《坛经》抛弃或否定了“四谛”,但其“心佛说”体系的建立,却使其人生价值观具有了新的内涵。表现为:

其一,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度,自成佛道。传统佛教提倡出家修行,寄居寺庙,《坛经》则主张修行不一定出家,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强调僧侣信众生活平民化、人间化;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等公式化的苦修模式,《坛经》则认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主张用“无相戒”清除心中“三毒”引发的一切虚妄,只要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把修禅贯彻到一切日常生活及活动之中,将一切境相视作自心的妄念,做到无相、无念、无住。另外,传统大乘佛教中如净土宗讲“他力救拔”。而《坛经》则提倡自力救拔,信仰自力,依据自己的主观觉悟,“於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若自心邪迷,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这种自力解脱的主张是南宗禅学的一大特色。

《坛经》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自修、自救、自度、自成佛道的主张,一方面是对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的重视和肯定,引导众生首先把希望寄托在自我的现实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表明它不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决定的,也不是靠他人的拯救而改善的,而是由个体自身决定的,是由个体自性迷悟以及因此而造诸业决定的。修行靠的是自力,是凡是圣,全在自己,自己倘若不亲修亲证,不明心见性,我惠能无法度你,即便是释尊本人前来也救你不得。

其二,认为自力解脱的关键在于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因为《坛经》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是佛性;认为现实中的人们的佛性心被染心覆盖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贪瞋愚痴,故“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因此,修道成佛即是觉悟本心本性,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在于自觉本心。即“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要“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坛经》的“自觉本心”的认识非常可贵:首先,自觉本心观的基础是肯定凡夫即佛,心性即佛性,也就肯定了在原本本质上人的可贵性和高尚性;其次,自觉本心观认为现实中的人们的佛性心被染心覆盖蒙蔽,才有了世俗的贪瞋愚痴,也就肯定了“染心”及世俗的贪瞋愚痴并非人及人性的本体或“原罪”,而是外在的、后天的,这就较好地说明了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气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人生由后天养成的观点甚至突破了一切前定的因果报应说;再次,自觉本心观本身把传统佛教对涅槃的追求——对死后灵魂常住不迁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内心的回归,也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坛经》的自我解脱论,与儒家的“自我作圣”论殊途同归,对宋明理学以下陆王心学的理论影响极大。

其三,强调天堂地狱系于一念,顿悟成佛。传统佛教及禅宗北派都主张修行成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坛经》强调“顿悟”,认为:“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可见所谓“顿悟”,就是“顿见真如本性”,“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从参禅者的心灵深处点燃了智慧的火炬,找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无尽宝藏回归了原本存在的真如本性。在这一过程中,天堂地狱全系于一念:一念悟,地狱即天堂,一念迷,天堂即地狱。“顿悟”说首起于安慧的《宝种分别论》。安慧及其弟子认为“顿悟是菩萨迈向佛位最后进程中到来的,在同一顷刻也获得一切智,关于这些真理,关于轮回世界一切瞬息无常法背后实在性的直观知识”。按其所言,顿悟是渐悟基础上的质的飞跃,而《坛经》却将顿悟作为悟道的一种方法,即瞬间放下一切,熄灭差别,入于平等性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坛经》的“心佛说”把成佛的根据、方法、途径和境界都设置在现实的人心之中,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修修心,自度自救,顿悟成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现实人生的价值,肯定了主体的自我决定性;同时,它把传统佛教对涅槃的追求——对死后灵魂转世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内心的回归,也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命主体的地位,使其人生价值观具有了现实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坛经》具有较为丰富深刻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观点,主要内容为:凡夫即佛,众生平等的人的本质论;自修修心,顿悟成佛的人生价值观;《坛经》从肯定人的心性是佛性为始点,进而肯定现实人生;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人生价值观的持有,体现了一个递进和放大的关系。它的人的本质论是生成其人生价值观的基础,而相应的人生价值观又加强了其人的本质论,表现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演进关系和相辅相成的辨正关系。它倡导的“出世”是入世当中的出世、在世俗当中实现出世。它关注来世,引导信仰,更关注当世,引导现实生活。因此与其说它是出世法,不如说它是入世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