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谭朝炎:《坛经》的主体论哲学思想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谭朝炎:《坛经》的主体论哲学思想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的影响是最大的。禅宗几乎就是中国佛教的代称。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走上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禅宗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晶。
《坛经》是禅宗的宗经宝典,是印度佛经以外唯一能够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坛经》记述禅宗的创始人慧能的生平事迹及其说法内容,由他的弟子法海整理成书。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13~732年间。

《坛经》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以及自性自度理论,阐述了禅宗教派的佛性论,并指出了成就这一佛性的途径。禅宗的佛性理论启迪了众生的自觉意识,增强了众生自己解脱自己的自信。当人们在世俗红尘中心劳力拙、苦闷彷徨之际,《坛经》为众生指出了一条求得精神解脱的自救之路。同时,《坛经》正视被压抑着的人性与人格,昭示众生找回自己健全的人性,修补自己被现实损毁了的人格。简言之,《坛经》要求人们觉悟自己当下的处境,有所觉悟,并进而争取心性的解放。

这里,就《坛经》的哲学思想试作分析。

一、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禅宗张扬的是人的心性,“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是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心性。为了突出人的心性,突出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消解了人的心性之外的一切色相,一切外在之物,倡导人从一个名利的世界回归到精神澄澈透明的世界。这就是禅悟的目的。禅悟,就是通过认识自性达到回归,回归本来清净的自性。《坛经》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假思索的,“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五祖教诲门徒作偈,要用真正的般若智慧,反对用头脑思考。反对用头脑思考,是杜绝滑入世俗的知识与思想之中,一旦用头脑思考,等于走入了死胡同,走向了心性的相反方向,也就永远不能认识自性,不能得道。

禅宗中的“相”,是作为心性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不实的。世间物相,都是表象,不是本质,是障人眼目的。因此,不可执着于形与相。对应于相,只有自性是真实的。“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自识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觉悟,来自于对本性的认识,而本性是不生不灭的。能自见本性,便识得一切皆真,不再陷入虚妄,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如如不动。如如之心,就是真实的本性。

自见本性,即是般若大智慧,是最高智慧。这是强调人的心性第一,主体的内心世界第一。是形而上的唯主观论。如如之心,超越于心外之形、心外之相,把对自性的认识当作本质认识。了悟了自家心性就是了悟了世界。心性至上,心即世界。

佛为人而立,宣扬般若大智,就是宣扬人。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一切文字和各种经典都是为人设立的,是依据般若智慧而建立的。如果没有世间的人,一切佛法就不会产生。所以说,万法是因为有人才产生的,一切经书是因为有人才设置的。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若无一切人,何用一切法?”。

佛经的经义被禅宗解释为求得心性解放的真理。换言之,不为心性解放,佛经就没有意义。心性,可以解释为人的天性,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人独立自由的思想。而这一切在世俗社会的漫长进程中,在社会秩序中,在日渐强化的人的社会属性中,人的天赋本能,人的天性,被压迫,扭曲,损毁,完全丧失原有的澄澈透深层的思想意蕴——社会思想革命。

唐僧慧能对传统禅学的变革,佛教史上称为“六祖革命”。其中心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即心即佛”。这一革命性的主张,把生佛诸法归结于一心,从而把传统的注重对佛陀崇拜的外在宗教,变成了注重自心的内在宗教。推倒了崇拜的偶像,取而代之以人的心性。人如果拜倒在偶像的足下,必然是逃脱了原有的压迫,又接受了新的压迫。佛法既然不是要人崇拜,而是度众生达到解脱的彼岸,当然要摧毁崇拜。佛陀不再是主体,众生是主体。这种变革是根本的变革,是主次的颠倒。第二,主“顿悟见性”。这是与渐悟的方法相对而言的悟道方法。“顿悟见性”不仅使悟道的方法变得简便易行,同时又是人的心性获得解放的重大变革。禅宗认为长久修持是自讨苦吃,原本是戕害性灵的。长久修持的方式,贯穿了佛陀崇拜精神,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第三,强调“即世间求解脱”的思想。这一思想把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使出世宗教一变而为强调不离世间的入世宗教。形而上的绝对精神,就这样悄悄潜入人世,潜入社会,干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干预人生观念,对传统的思想构成非对抗的对立,动摇着世俗众生既成的生存理念,尤其是那些饱学多识、积极思辨的封建士大夫阶级。

禅宗告诉人们,求得解脱才是根本目的,紧紧围绕这一目的,甚至连佛法也可以抛弃。佛法不是教条。当佛法成为“法缚”,就违背了法的初衷。“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义玄主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无非是想杀出一个自由自在的我来。

《坛经》还指出,在禅悟的过程中,自识本心,自见本性,靠的也是自己,不靠师度,而靠自度。妙法在自己一边,靠自度获得。不靠他人,不靠言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全然自己做主。这就打破了佛教作为宗教的神秘性,走入世俗众生之中,方便易行。同时,阐明了精神的拯救靠自己,在佛界或世间,没有救世主。

禅宗出世的一面,是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禅学及佛教的其他理论,表现为唯心主义的思想论与方法论,追求精神层面的心性自由;禅宗入世的一面,表现为以人的生存状况为终极关怀目标,阐发佛教义理,并要人们消解自己的社会性,张扬自己的自然属性。出世、入世的结合,体现出宗教干预社会伦理、政治的积极因素。禅宗的这些思想内容,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如果前一个念头是愚昧的,就是凡夫。当后一个念头觉悟了,那就是佛;如果前一个念头执著于事物的镜相,那就是烦恼。如果后一个念头不再执著,那就是解脱。观照的方法也是无分别的方法,是实现空相应的思维途径。

凡夫与佛,只有一步之遥,前念迷误就是凡夫,一旦觉悟就是佛。凡夫成佛并不难,这表明佛与世俗生活的贴近。但是,它又不是没有分隔的,这个分隔就是自性是否觉悟。从这一主张可以看出禅宗与世俗社会的最大程度的接近,是较之于外来佛教更具入世精神的。由此,烦恼与解脱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觉悟,烦恼即除,获得解脱。这使众生对于今生今世获得解脱有了信心。

禅宗观照的方法也是无分别的方法,是不用识心分别心。是实现“空”相对应的思维途径。“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见性成佛道。”要明白这个法就是没有念头、没有回忆,也不执著,没有生起一切狂妄的念头,用你的真如自性,以智慧来观照一切。对一切都不用识心分别心。

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第一。真如本性是第一要义,统帅诸相。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真如本性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内在本性,故能起念。如果没有了真如本性,那么眼耳等感官当时就坏死了。因此,“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既要善于分别诸法相,又要于第一义不动。因为诸法相是生活所必须,但不执著于相而不动,才是快乐自在的源泉。

第一层意义,真如本性是第一性的,是主体,一切服从于本性。

一切感官是感知物相的途径,而感官是以真如本性起主导支配作用的,否则,感官便无用。这是强调主体的真如本性为第一性,是主宰。在观照世界中,是从外物体察到自性,外物是被动的,是心性的具象化。这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是审美实现的必由之路。审美主体不可因执着于具象而忽略了主体心性。审美是对人的心性的觉悟与发现。

第二层意义,是处世哲学意义。

世间诸相虽然是假象,又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不见,同时诸相也是生活所必须,所以又必须善于分别,善于分别又不执着这种分别。在分别中必须将个人心性置于第一位置。这样便可进退自如,快乐自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出世与世间寻求平衡。这是禅宗入世思想一面的体现。“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在世间,既要保持自性,又不执着,不受污染。在世间归依自性的做法,就是“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这就是注重自我心性修养,泯灭是非之辩。

即心即佛,不生念头,不灭念头,不分隔时间的既往与未来。即心即佛,前面的念头不再去留恋,就是“即心”,后面的念头也不刻意去灭除,就是佛。不生不灭就是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奉佛做什么?就是将丧失在世间的佛性找回。找回自己的本来真性。“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分析禅悟的心理过程中,指出这种找回佛性的心理本质,是很有见地的:“在感觉到他与他人的一体中,他也许会第一次瞥见,把他独立的个体自我作为某种东西来执著、培养、拯救,那只是一种幻想;他将体验到,通过‘有自己’来寻求生活的答案是无用的,不如通过‘是自己’和‘成为自己’来寻求答案。所有这些都是突然的、意外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理智的内容;而以后,这个人就会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强壮,都更少焦虑。”

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清净境界
清净境界是最高境界,清净境界,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邪与正、善与恶、生与死、好与丑、冤与亲……并将为空。主张断除一切是非分辨,获得清净境界。在禅宗看来,真实的存在只在于心灵的感觉中,因而,它追求的是某种彻悟心境。

六祖的《无相颂》偈语,其中说道:“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有了YIN欲心就会烦恼。般若智慧出现,无明就破除了,烦恼就没有了。邪念、正念都没有了,就达到了彻底清净的涅槃境界。

禅宗的功德观,主张本性第一,本性在,则身心都在,本性丧失,身心也就毁坏。这一主张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的。孔子将人的直性情当作人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直性情就说不上仁,所以鄙视狷,鄙视巧言令色。“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但是,儒家是要分辨是非的,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这又与佛禅严格区别开来。在禅宗看来,儒家主张的积极入世思想,只会带来烦恼,是尘劳,是虚妄。能净化自心,自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有平等正直的心地,自身就是阿弥陀佛。

既然自性是最重要的,情性也就无可断绝,所以禅宗主张仍然要有情识,无情有同于执著于情一样,是执著佛法的相,也是无明,是障道因缘。反过来说,执著一行三味,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在世俗社会求得清净的最高境界,不是脱离世俗社会。禅宗作为入世宗教,与世俗处的方法,是不著于相,作无缚的人,求无缚的世界,以佛法对应处理世俗的事情:“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这样也就无缚,获得清净境界。

三、破除两两对立的思维方法

慧能教导门徒说法,要他们通过对立面的相互剥离、破除,使自己的说法不落两边,这样,就能应答任何问题,而不背离顿教法门的宗旨。譬如,他问“有”,你就用无来回答,他问无,你就用有来回答。“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说话要成双成对,并且针对他所执着的一极来破除它,这样用两极的相互破除,一直把那些根本对立的问题,诸如生死、有无、染净、断常等都全部破除,就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了。这种方法是不落两边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破除两两对立的思维方式。

禅宗的所谓无,就是消除差别对立。“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所谓无,就是无差别对立相。在禅宗看来,心外无一物。世间所以分出是非、善恶、生死、有无等种种差别,都是因为妄执不明,执著事物表象,而就其本质而言,是同一的,都是空。禅宗认识问题,是在哲学思辨的层面展开的,是形而上的。将对立的事物破除,将对立解构,就是空,同时又指出,对于空也不能执著。破除了对相的执著,又坠入对空的执著,就好比怕淋雨而跳入水塘。仍然有背心性。心性第一,“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当自性起用与人说话时,在外要于相而离相,在内要于空而离空。于相于空都不能执着。

禅宗所讲的自性,是没有任何名相可称的境界,没有任何名相,就无所谓任何对立。禅宗所讲的实性,是指没有任何对待差别的本性。一切教门都是依据这实性才建立。可见,消除对立十分重要。“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消除差别就是不执著于相,不执著于相,才能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四、主观心性才是本质的真实

禅宗排斥一切色相,突出人的主观精神。这种主观精神集中体现在自家心性的觉悟上。悟得心性,以心性观照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左右。风吹幡动,认为风动,认为幡动,都是非本质的认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里强调主观心性,主观感受。心性高于一切。从美学的角度思考,乃是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在审美观照的过程中,主体是第一性的,外物不过是附着心性的载体,审美的方法是表现世界,不是再现世界。在这里,主观心性是最大的真实,看不到这一点,只看到客观的物,就是只看到表象。就会认为是风动或幡动,被假象所迷惑。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在凡夫看来,事物有善与不善。这是二;佛性不是这样,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这就是不二之法。有智慧的人能通达了知他们的本性都是空,没有分别。这不二的真性,就是佛性。“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本性既是空,因而对事物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善与不善。

般若智慧无执著滞碍。“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自性般若智慧没有任何执著滞碍,没有往也没有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诸佛都是凭这最尊、最高、最第一的佛法而产生出来的。心大于一切,大于时间,大于空间。这就是因为无执著无碍。

观照的方法也是无分别的方法,不用识心分别心是实现空相应的思维途径。“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要明白这个法就是没有念头、没有回忆,也不执著,没有生起一切狂妄的念头,用你的真如自性,以智慧来观照一切。对一切都不用识心分别心。这种高张心性的主张,已经走向了反理性的极至。

五、无既往、无未来的时间意识与心外无世界的空间意识

禅宗的时空观念是形而上的,心性第一,心外无时空可言,只有心理时空。

禅宗关注的是当下现实,当下心性,从时间意识上看,既往是当下现实的渐进过程,未来是当下现实的延伸,或者说,未来就是当下现实。禅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现实。所以,禅宗主张成佛在今生今世,不在遥远的将来。这里,紧紧抓住当下现实,凸现当下心境,消解了既往与未来。在时间意识上,是无既往,无未来的。也就是说,禅宗的时间意识是无始无终,绵延不绝的,是从不间断的。

慧能认为,具备不可思量的智慧的人,才能通达法相而不取不舍,超越了空、有二边,了断了过去、现在与将来,即是“二边三际断”。

即心即佛,前面的念头不再去留恋,就是“即心”,后面的念头也不用去灭除,就是佛。不生不灭就是即心即佛。不生念头,不灭念头,也就不分隔时间的既往与未来。时间因素在这不生不灭的心理时空中被消解。

禅宗以为,心理空间是本质的空间,心理空间之外无空间。奉佛做什么?就是将丧失在世间的佛性找回,找回自己的本来真性。“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世间万相既然是无分别的,禅定既是“能所俱泯,性相如如”,主体、客体是相融互即的,那么,宇宙空间都在一念心,统帅外相的是心性,世界便也就在心中,人人有佛性,人人也就有自己的世界,世界也好,宇宙也好,就是你的心性。心外无一物,“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一切都是本心所生发出来的。心外无世界宇宙,心性就是世界宇宙。所以,“我看世界,世界是我”。有了这种觉悟,就是“开佛知见”。禅宗的空间意识,正是唯心的心外无世界论。

六、人是佛唯一的中心

佛为人而立,宣扬般若大智,就是宣扬人。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一切文字和各种经典都是为人设立的,是依据般若智慧而建立的。如果没有世间的人,一切佛法就不会产生。所以说,万法是因为有人才产生的,一切经书是因为有人才设置的。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若无一切人,何用一切法?”

人是佛唯一的中心,这不同于儒家的人本思想。儒家虽然也注重人,注重自然人的天赋权利,但这种权利随之又消解于儒家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阐述中,消解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人被定格在社会关系网中,成为密网中的网结,被社会伦理关系制约,从而丧失其自主性、独立性。儒家伦理中的人没有天赋权利,或说被剥夺了天赋权利。禅宗思想以人为核心,恰恰是启迪人的心性,使其获得般若大智。禅宗看到,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于是要求人明心见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佛者,觉也”,佛要你自觉,自己认识自己,视一切身外之物为迷惑人的虚空境相。只有真性才是真,真性自用,便“一真一切真”。当然,佛让人觉悟,不是通过斗争去获取天赋权利,而是让人疏离一切境相,疏离世间,超越世间,以至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这样的思想方法,无疑与道家思想有共同之处,得见佛、道相融互即的一面。这种寻求精神解脱的引导,可以被看作是争取某种程度的人的解放。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产生毁佛的原因。韩愈在其著作中充分表述了佛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冲击力量。

为了寻得心性的解放,一切都应抛弃,包括佛法。佛法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不可颠倒。“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万法在诸人性中,明心见性是宗旨。“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念念都能智慧观照,没有执著于任何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还要立什么?

禅宗告诉人们,求得解脱才是根本目的,紧紧围绕这一目的,甚至连佛法也可以抛弃。佛法不是教条,当佛法成为“法缚”,就违背了法的初衷。“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其根本宗旨是十分明确的,也是完全彻底的,即是“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自心自由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