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您积到功德了吗?


   日期:2010/3/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讲‘回向’,尤其华严经中用了大量的章节和篇幅在讲回向,可见回向的重要性。

回向的目的,是期望达到心中美好的愿望。这个愿望一定要是善良的、美好的,它代表的是人内心当中的一种想法、需求。
那什么是回向呢?

就好比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你要投资一项事业,你把自己的资产投到这个项目上。

然而重要的是:你拿什么来投资呢?我们要回向,就好像投资一样,必须要有“资本”,佛法把这个“资本”叫做功德。问题是,平时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功德吗?

功德,梵语音译作惧囊、求那,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大乘义章》卷九说:“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最常用的含义是,佛家作佛事,就称作功德。而作为一个在家学佛人而言,经常做佛事的可能性很小、机会很少,而能够主动自发、追求的便是“谓行善所获之果报”了。福德,指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一切善行,及由这些善行所得到的福利。资粮,就是必需品。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其实就是条件,这类条件特指佛法范畴的,也引申为趋向菩提佛果的‘资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宝积经》等均有二资粮之说,即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又叫智慧资粮)。六度中的前四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都是属于福资粮;后两项:禅定、智慧,属于慧资粮。

为更深入理解功德,先讲两则小故事:

《景德传灯录》记载,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自即位以来,建造寺庙、抄写佛经、度人出家为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并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有为事,非实功德。’武帝不解,达摩即渡江入魏……后梁武帝因饥饿而死。

吕洞宾向钟离仙学习成仙之法,钟离说,想学成仙之法,须先累积三千功德才能教你。我先教你个点石成金的法术,学会之后,也可造福百姓。吕洞宾就问石头点成金子之后还会不会改变,钟离仙回答他说,五百年后,金子会再变回石头。吕洞宾当即向钟离仙表示,如此,就害了五百年后得金子的人了,这样做有违德性,这样的法术我不学了。钟离仙很高兴,赞叹他:这一句话,修仙所需累积的三千功德就全具备了。

第一则故事中,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呢?武帝当时问这句话的目的,其实就是求达摩祖师的肯定与赞叹,根本上还是在求名利,达摩祖师窥破武帝心源,实答没有功德。武帝追问,为何毫无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这些都是在种人天果报、生死轮回的因,都不究竟,表面上似乎有功德,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功德。相反,达摩祖师一代圣僧,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打妄语、不拍马屁,直心行道,这恰恰是真功德。达摩祖师来到中原,弘扬佛法不顺利,如果这个时候他能顺着梁武帝的意思,肯定他的功德,好好夸夸梁武帝的话,达摩祖师的弘法事业我想会很顺利的,达摩祖师也一定是看到这一点的,但是,这样却和佛法的本义相背离了,所以达摩祖师宁可得罪皇帝,也绝不违背佛教本义,而这样做就给后世所有的出家人树立了榜样,维护了圣教的尊严,这是大功德。

而第二则故事中,为什么说吕洞宾的一句话就抵得上功德三千件呢?因为这句话的背后,代表了说话人的内心已经具足了这种德性,具足了成就所有功德的体。钟离仙已经成仙,吕洞宾向他求学,用世俗的话来讲,巴结钟离仙都还来不及呢,但当钟离仙要教他点金术的时候,他第一念想到的是未来使用金子的那些人,所以他问金子是不是就永远不会变回石头了;当他确切的得到答案说五百年后金子还会复原为石头,他当机立断表示说,不学,因为那样会欺骗五百年后的人。他的这颗真诚心,宁可得罪钟离仙而可能导致自己连成仙术都学不成,也不愿意损害他人的心,就是绝大的功德。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是做善事,功德和福德到底怎么来判断呢?他们和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其实也很简单,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凡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别人,特别是为了别人能够趋向解脱、究竟离苦得乐的所有善行,就是功德;凡不是为了他人能趋向解脱、究竟的离苦得乐的善行(甭管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今生、为后世的利益的,只要不是为了究竟的解脱),就是福德。这里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为他人;二,究竟解脱。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粗浅的分法,距离佛教真正教义的解释一定有差距;那么二者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关系是什么呢?严格来讲,发起菩提心之后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才能称为福德资粮。当然这个要求对于初学的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高太远了,我们权且这样用简单的方法和境界来理解。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说积资粮、积资粮,其实就是在种因,种什么因呢,这个取决你想要什么果。福德和功德都可成为资粮,但是具体成什么资粮,要看你的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你的发心是什么。比如,出离心是解脱的资粮,而苦谛是出离心的资粮;然而这些资粮能不能成为福德资粮或者智慧资粮呢,要看发心。假如你布施的目的只是让你布施对象生活过的好一点,这样的话,充其量这个布施也就是福报,既不属于福德资粮,也不属于智慧资粮;假如你布施的目的是为自己能够放弃自我的执着,让自己生起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那么这个布施就成为了福德资粮;要是你布施之前发心非常清静、布施的当下和事后又丝毫不执着,做到了三轮体空,那么你不但积到了福德,还积到了功德;你不但聚集了福德资粮,你还聚集了智慧资粮。可见,福德、功德、资粮,三者没有严格的划分和隶属关系,要说有共同点,就是发心、就是最终的目标所在。

没有一个人不愿意离苦得乐的,没有一个佛教徒不愿意积累福德和功德的,然而,功德却不是轻易能够累积到的。我见到过一些对佛教比较有好感的人,他们到了庙里,遇到庙里塑佛像啊、建灵塔啊,他们很乐意捐钱,往往出手大方;但是,庙里要搞建设啊,修路盖房啊,他们就不那么痛快了,尤其是遇到受灾的百姓、流浪的孤儿,他们却很难捐出钱物来。他们眼里,上供(供养佛菩萨啊)这是可以做的,是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而下施(帮助贫困和社会等等),却是不能做的,因为这些不能带给自己利益。其实他们太吃亏了,不论是上供还是下施,所做的都是‘舍’啊,舍得、舍得,能舍就一定能得啊。供养给庙里,发心不正的话,很可能就变成了三世怨(今生布施;来生享受大福报;享福时造大恶业,此生完结后堕落恶道受大苦)了,哪里能积到福德或功德呢?还有的人愿意行善事,比如自己放生或组织一些人放生,发心不正的话,很可能就变成长寿的人或者是一个长寿的群体,仅此而已;还有的人能够做到忍辱,被别人辱骂或殴打的时候,就是不发火、不动嘴、不还手,这样就一定有福德或功德吗?就一定积到了福德资粮了吗?不一定。内心的作意和知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假如,这个时候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体会业果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破除我执的机会、这是在让自己行忍辱度的境界,从而以欢喜心、无染心、真诚心来接受,那么就是是积到了一些资粮;如果能更进一步说,我要通过这个事情让我尽快的达到空性,从而发起强大的菩提心来,早日成佛,来救度这些受苦的众生,让他们也能究竟的离苦得乐,那么当下,你就积到了殊胜的功德和福德。

再比如说诵华严经,诵时一边观想善神、众生都在周围听经,希望他们听了之后都能速速得到究竟解脱,这就是在做法布施。所以这么一来,诵经,不仅有诵经的功德,也会有法布施的功德。诵经本身就具有破除烦恼、消除业障等大功德,但是大多数时候,内心很少往这个方面去作意;假如说我要通过诵经建立我对佛法的正知见,然后认真思维和观察,最后能够抉择生死、努力修行,是可以积到智慧资粮的;假如说我诵经就是为了自己能变得更加聪明、获得更多的经典故事,增长阅历和学问,那不但没有功德,连福德也很难得到;可见,要想积到功德,必须事前发心清净,事后毫不执着。其实不论功德也好,福德也罢,都是一种造业。业的重点是意乐,就是内心的状态,当下在想什么,怎么想的。所以说,三宝门中福好修,在三宝地我们的想法都比较趋向去善、净,三宝地是一切众生的总集,做任何一点善行,都会惠及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所以福报修得异常的快。这个时候,要想把福报转变成功德,就不能太执著,同时要在回向上再使劲努力一把,目标直指无上正等菩提。

在庙里好积功德,在家里怎么积功德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十善。比如说不杀生进而放生、护生,家人朋友同事有人生病了,你第一时间去探望、送他去医院治疗、赠送药品和物品,这就是爱护生命啊。做这些的时候,你内心要想,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健康长寿、幸福安乐;这么做下来,不但救护生命这条功德你积到了,布施的资粮也积到了。再比如你和人谈话,对方谈的话题总是吃穿享受啊、赌博啊、名利啊,这个时候,你凭借着你的学问和威望把话题引到孝顺父母、友爱兄邻、伦理道德等善的方面来,并且内心能够想说,希望这些人都能改正恶习实行善法,追求究竟的快乐;乃至说希望这个国家社会都能朝着人心净化、诚实守信等方面迈进,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甚至说为了这个目标,自己愿意贡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如果每一次谈话你都能保持一颗善良、慈悲、真诚、平等的心的话,你不但积到了善法布施的福德,而且发愿的功德也得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任何一件事情,发心纯正、清净,就已经在积功德了。对人恭敬、称赞别人的优点、多在财物和精神上支持别人、做错事情了及时向人认错、做事的时候多多配合别人、别人做的不够好时依然不抱怨不埋怨、保持一颗向人学习的心……这些都是可以积攒功德的好机会啊。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心广大则国土广大,心庄严则国土庄严,内心有功德,则一举一动都是功德。有没有功德,能不能积到功德,完全在于我们这颗心,如果我们的心与佛菩萨的心相应的话,时时刻刻都在积功德。愿大家都能实实在在地积到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功德       福报)(五明学佛网:功德       福报)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一、观三宝出现世间 

 大寂尼师:由礼忏法门启开-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