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提心


   日期:2015/7/7 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提心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这是蕅益大师对所有菩萨的勉励。说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萨菩提心的戒体,使令我们大乘的信心退没,这是要注意的。

  第一个,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我们菩提心生起来以后,要注意瞋恚的问题,你说我发了菩提心,但是我很喜欢吃巧克力、蛋糕——乱不了,你对饮食的贪爱不障碍菩提心。但是你经常发脾气,你要小心了!有些烦恼的活动,是不障碍菩提心的,但是有些烦恼的活动,它是会侵损菩提心的。比方说瞋恚,你经常跟众生产生对立,“横于自他,而生恼害”,这个人他闯红灯,这个人也不遵守交通规矩……他有过失,没有错,但是你身为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你不能批判他,你应该怜悯他,是吧?

  因为你不是一个凡夫,你现在不是一个好人,你是用菩萨的标准,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诸位!你看菩萨戒的瞋恚,瞋恚,没有理由!佛陀在制戒的时候,在菩萨戒里对贪欲,他制得比较松,菩萨喜欢吃好、住好,佛陀没有严格要求,只要不影响你被人讥嫌就好。但是,瞋恚,你看看菩萨戒,不管是《梵网》,不管是《瑜伽》,你读读看,非常严格!

  这个人恼害你,你起瞋心了,你一定要马上调伏。这个人,恼害你,他马上跟你忏悔,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接受。瞋心不受悔——他向你忏悔,他刺激你,毁谤你,他一旦向你悔过了,你马上要接受。你瞋心没有任何理由!不管你是对还是错,瞋心本身会伤害菩提心的问题,佛陀是保护你啊!遇到了逆境,我们只能够说:“这是我个人的因缘,我今天欠他的”,你要转你的心。你建立了菩提心以后,你的思考模式,不能再用世间的思考,说因为你对我怎么样,所以我对你发脾气是正确的,没有这回事情。我对你这样好,你对我无情无义,那是我过去生欠你的,我该还你还你。菩萨是要用智慧来解读内心的,不是用感觉的。所以,你一个人经常发脾气,经常批评别人的过失,你要小心了——伤害你菩提心!

  第二个,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本来高慢心的所缘境是很广的,包括上面的僧宝,包括你的同辈,包括你的下辈,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提出了“僧宝”,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善知识,当然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标准,我们依止善知识,有三个条件。宗喀巴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有三个重点是判断善知识的:

  第一个,善知识要坚守四重戒法——不杀、不盗、不妄、不YIN,四根本重戒。枝末的就不谈了,因为末法时代,很多威仪戒,你也不能要求太高,但是至少他的四根本重戒,根本戒要清净。第二个,他必须有大悲心,具足大悲,他有帮助众生的意乐。第三个,他有方法,具足善巧。他有慈悲心,他没有方法来引导你,那你也不能受益,是吧?

  第一个,坚持四重;第二个,具足大悲;第三个,他有善巧方便。这个人就值得你依止了,因为他对你就有好处了。所以我们看到僧宝里面有一些不好的威仪,你就轻忽、高慢,而不肯学习,那么这样子,也会障碍菩提心。

  第三个是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这个最严重,愚痴了。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以后,不想进步,就不再读大乘经典了。我们菩提心发了以后,是要用经典去滋润那个幼苗慢慢增长广大的。没有人说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大事已办了,不是啊!你一个人经常不读大乘经典,你菩提心就干掉了,就枯萎了。我们要“常随佛学”,你用佛法的水,要滋润这个菩提的种子。所以,懈怠障碍菩提心。

  这三个只要有一个,你的菩提心就失掉,你就走到你的生死的道路去,最后乃至于堕落到恶道去,忘失大乘善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