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喜欢世间热闹场所,对修行人会有哪些障碍?


   日期:2015/8/1 14: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初业菩萨当观愦闹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底下这一段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观察愦闹的过失,有二十类。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此地的“观察”就是彻底的明了,知道愦闹当中的过失。“愦”是昏愦;我们一般人讲糊里糊涂啊!热闹的环境里面糊里糊涂,这叫愦闹。对于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他让你迷惑颠倒,不能帮助你觉悟。前面的利养是增长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愦闹是增长无明,都是麻烦事情。菩萨明白之后,他就能够独处闲静。许多同修到外国去住了几天就发现了;

  发现什么呢?

  太寂寞了、太无聊了;就住不住了,赶紧要回台湾来。台湾热闹啊!台湾的亲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张家长,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讲废话,他以这个为乐啊!以此为人生乐趣。到外国去了,没人跟他讲话了,邻居外国人言语不通,又不会开车,自己儿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个人坐在家里,你就觉得很无聊了,这就是这一条所说的,你不能够安于闲静。如果你明白这一条,喜欢过一个很安静的修学生活,实在讲国外的环境比我们国内好。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不生热恼就是不生烦恼啊!诸位要知道这个话的意思,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一定的道理。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

  你看这一开端,身、语、意三业犯过失了。而《无量寿经》上,佛教我们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个总纲领也是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护语业,那就是天天讲人家的是非长短;“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不护身业,律仪全废了;“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能护意业,换句话说,你的烦恼污染天天增长啊!这是愦闹对我们的伤害,对道业上的障碍啊!这三条摆在前面。

  四者。多饶贪欲。

  他能够助长贪欲。

  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着世话。

  与大众接触,一切言谈都是六道轮回的业障啊!世俗的言论,范围很广,凡是不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思想、言论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里头有正论、有邪论。邪论是堕三恶道,正论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学是正论,但是他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话,它不是佛话。

  七者。离出世语。

  “出世语”是佛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们所修学的,是佛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他把这些话,这些佛的教训舍离了。“离”的意思也很深,我们大家天天都念佛、诵经、想求生净土,其实我们是“耽着世话,离出世语”。因为我们没有真干,虽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几点钟的佛,说几点钟的废话,这两个一比较,一天念两个钟点佛,说二十个钟点的废话,你想一想你的果报在哪里,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这个离的意思就很深长啊!

  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

  你天天在修、也在学,你学的是些什么东西呢?

  学的是非法。

  这非法指的是什么呢?

  增长三毒,增长世务,你天天干的是这个啊!增长贪、瞋、痴啊!贪、瞋、痴的念头没有减少,身增长杀、盗、YIN,口增长的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你对这些法很尊重啊!很认真的在学习啊!你有这个意思,外面环境也如此。你看看哪个地方没有这些诱惑呢?电影、电视不必说了,连报章、杂志上,所有一切广告上都是这些诱惑——贪、瞋、痴,十恶业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头有诱惑,你还得了啊!你就尊重修习了。

  修这个是什么?

  这叫修三恶道啊!这不是修西方净土。

  九者。舍离正法。

  正法是三宝。三学、六度这是正法,把这些东西忘掉,不认真的学习;对于三毒、十恶,他很认真的在学,这就错了。这都是愦闹中过。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为你有这些把柄在魔王手里,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来,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来障碍啊!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

  “不放逸”就是恭敬、谨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愿很难生起来。

  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着。

  轻慢、随便、马虎啊!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诸觉观。

  “觉观”在此叫杂念、妄想,都是妨害清净心。佛门里面常常用“觉观”多少,来判断定功的浅深。定功深的人,觉观就少,定功浅的人,觉观就多。觉观就是他里面有杂念,杂念过多那定功当然就浅,杂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讲四禅八定,是用觉观分浅深的。

  十四者。损减多闻。

  “多闻”是要勤学啊!喜欢愦闹的人必定耽误学业。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欢热闹,于定于清净心决定有妨碍。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

  这个是什么?

  他贪;现在人所讲的求新、求变、求快,这是现代人所谓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速疾而得”这不是梵行、不是清净行。纵然你得到时,你心不能清净。

  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这就是违背了三宝。你看我们一入佛门,先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丢得干干净净,去搞热闹去了。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这是世尊把染着愦闹二十种过失,为我们说出来了。

  下面是重颂,佛再将这个意思重复,以偈颂再说一遍。这个偈颂里面不但说愦闹,而且也说到前面所讲的利养。重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向下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颂,多半都是属于重颂,也就是前面在长行里面佛说过的,再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重颂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佛门里面讲经说法,跟学校学生上课不一样,学校学生上课人数是固定的,讲经的场合则有先来后到,佛非常慈悲,对于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的,用偈颂再简略的重复说一遍,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便利于记忆。佛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如果不能常记在心上,就没有办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诲记住。偈颂便于记忆,所以会学的人,一定要把偈颂念熟,熟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工夫,这个修持就得力了。

  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

  偈颂因为受到文字的限制,没有长行说法那么样的痛快淋漓,因此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要能体会。“舍离诸贪瞋”,这个烦恼只说了两种,下面还有痴、慢、疑,那是因为这个句子只有五个字,所以后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认为省略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意思还是圆满的,我们要能够体会。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这就是你心里头不能贪着愦闹。如果常常想着这一些热闹的场合、境界,对它产生喜欢,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说这是过失,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下面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了。

  憍慢及觉观。

  你看他为什么不用贪、瞋、痴呢?

  前面说了贪、瞋,这里是憍慢及觉观,可见得这个贪、瞋里面是有慢在里头的,贪、瞋、痴、慢都包括在里面了。“觉观”就是心里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这一些都是由愦闹生的。愦闹是增上缘。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哪些人喜欢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认真修行的人。“坏行”就是破坏正当修行,以及不持戒的这些人,他才喜欢热闹、才赞叹热闹啊!这两首说一桩事情。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

  “第一义”就是前面长行文里面讲的“观实义”,观察诸法的实相。一个人喜欢世间的这些论议,必定把出世间的这一些道理、教诲忘失掉了,这“退失”啊!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不应该去作的,不应该去染着世论。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此地举一个例子——出家比丘舍多闻。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如果是说世尊的讲经说法你也不听了、你也舍弃掉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说,出家人要求多闻,多闻佛法啦!可是虽说多闻佛法,也有先后次第,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广学多闻。但是你一定要先断烦恼,如果烦恼无尽你没有断,你就不能多闻,那就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帮助你得定、帮助你舍觉观,智慧开了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学的。因此,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要通达、要明了。如果“舍多闻”,就是不常闻佛法,言论当然就有过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说的真理。佛给我们讲的一切法,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 现在人讲真理啊!你要不能广学多闻,那么你的言论一定不是事实真相。“损减诸禅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的“诸”,这个意思就是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么会有那么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无论你用什么工夫、用什么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欢世论都是枉然,包括我们念佛也妨碍。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们初学的人,舍弃世论,连报纸、杂志,甚至于电视、广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会清净,才能定啊!

  我们在讲席当中,有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几个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换句话说,必定受环境的影响。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刚刚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我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来看方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老师请教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方先生沉默了好几分钟,然后说:“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关闭。”

  那教育部官员听了摇头:“老师,这个做不到啊!”

  “这个做不到,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中华文化都被这些东西破坏干净了。”

  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啊!连复兴固有文化都受这个世论的障碍,何况修道。

  修道,道是什么?

  道是清净心、道是正知正见、道是真正的觉悟啊!所以这个东西不离开,当然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道。“损减诸禅定”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没有成就。“常思惟世间”,你每一天的念头还都是念着这个世间法。

  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耽着思惟”就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呢?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乱的、是放逸的。

  永离于正观。

  诸佛如来的正观,“正观”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远得不到啊!我们修行天天希望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呢?现在知道了,不能证得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差错出在哪里?佛在这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变,这种心理对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碍,这不是“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学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萨六度里面“忍辱波罗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杂无仪检。

  “仪”是威仪,“检”是谨慎、检点。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着非法言。

  到这里是一段。“不爱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不爱正觉啊!不爱正觉就是天天迷惑颠倒。“不爱圣众”,圣众就是指的清净。三宝里面僧宝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不爱清净。圣众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爱六和。“弃舍离欲法”,“法”是正。所以这三句——觉、净、正——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归依三宝,今天所作所为违背了三宝。

  为什么会违背了三宝呢?

  贪着世间的言论,喜欢世话。可见得这个过失实在是很严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四句是说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作个榜样,舍身求法,人家对法这样重视。《涅槃经》上说,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为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这个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够道得。因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释天看到了,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来告诉他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头他就不说了。这个求法的人听到这两句话,欢喜得不得了,就问他:“下面呢?”

  他说:“下面我没力气,我说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

  “我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他说:“你要吃什么?”

  “我要吃人啊!”

  菩萨就发心:“那我舍身,我这个身给你吃,请你把底下两句说出来可不可以呢?”为法舍身。

  这个罗刹看到他这么样的诚心,后面两句说出来之后,他真的舍命来供养他。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他示现帝释天身,对他恭敬、礼拜、供养。

  这个事情佛在因地里面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那想一想我们闻法,有没有他这样的热诚呢?稍稍有一点障碍都不想了,这闻法的意愿就打掉了。想想佛给我们作的是什么榜样?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得少为足。听一点点佛法,他就满足了,不求多闻。

  我们听了经上这样说,有很多年岁大的人,记忆力也不好,听到就很难过啊!没有能力多闻啊!

  要不要多闻呢?

  不须要了。

  这事情是年轻人的事情。年轻人要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当然要多闻,你不多闻,你怎么能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年岁大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那就行了,这非常正确。所以现在不必浪费时间,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一首偈也是世尊叙说因地一段公案。

  在《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佛在因地作国王的时候,也是为闻一首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无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一首偈,舍妻子财宝。这一些都是说明佛法之可贵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间任何财宝可以能够比较的。这个事情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较量功德,财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开悟、能令你了脱生死、能令你契入如来的境界,这是世间再多的财宝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佛法宝贵啊!他能够为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听法啊!不能勤于听法,喜欢到处去游玩的人,愚痴啊!没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对于闻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争,不敢让宝贵的光阴空过了。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佛这四句是劝我们,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曾经,“尝”是曾经,“舍一切”,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啊!

  “非法之戏论”也舍了。

  目的在哪里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么时候能脱离呢!我们从来未曾觉悟。佛在行菩萨道修行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觉悟了。觉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这才能成就啊!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们要学佛啊!应该欢喜、爱好,志求微妙无上的佛法。这个微妙法在本经里面末后指归净土啊!所以这个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实际上是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三界轮回。

  若乐于解脱。

  “乐”这个字念破音字,念(yao4),就是爱好的意思。你要是爱好解脱。

  最胜功德者。

  “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功德。这两句通指大乘佛法,别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你要是真的喜欢、真的明了。

  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脱了。这个“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烦恼系缚。“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真正觉悟的人,应当世间这些事业要放下了。所谓“世间事业”,是搞六道轮回的事业。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这是举个例子。

  世间人忙什么?

  忙衣食。衣食并不是殊胜的利益(胜利),所以衣食这个事情,足就够了。

  特别是在台湾,真正觉悟,那在台湾是真有大福报。

  为什么呢?

  衣食容易,不难求啊!不要跟人家竞争啊!每一天吃得饱、穿得暖,这个条件在台湾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讲经,坐一部计程车,那司机给我诉苦:“赚钱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问他:“你何必要赚那么多钱呢?难道你没饭吃吗?难道你没衣服穿吗?一件衣服穿个十年、八年都穿不坏啊!”

  他听听:“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每个月工作五天就够吃一个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说这个多自在呢!

  为什么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赛啊!人家今天穿着时髦衣服,明天不买一件觉得赶不上时代了,这个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湾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在外国很多其他地区不行,那个真是辛苦啊!一个月不做工,一个月就没饭吃了,在台湾不会的,做一个月的工,要省吃俭用的话,也许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说衣食不是殊胜的利益。“亦不证涅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证涅槃”是法,证涅槃这个念头我们也舍弃、也不求,何况这些衣食呢!那“衣食无胜利”,就是何况非法。

  当称叹最胜。

  应当称叹最为殊胜的。

  最殊胜的是什么?

  是大乘佛法。

  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说“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这就是说明万法皆空啊!菩萨不说断灭相,不说断灭相就是因果不空。这是我们把全经简简单单做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最胜。如果回归到念佛法门,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最胜,是诸佛如来之所称赞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间法,世间要舍掉啊!要舍得干干净净。

  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众同学。我们常常有缘聚会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讲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交换修学的心得。讨论佛在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对我们修学有关系的——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讨论这些就对了。“法要”是法里头最精要的,像《金刚经》上两句一偈,这是最重要的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重要啊!在净宗法门里面,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重要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句名号果然老实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够成功。星期天,我们这儿念佛会,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说诸法要啊!你们每个人没有杂心,没有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互说诸法要,这真干啊!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寻师、访友、问道,问一些什么呢?

  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说者”就是白法。这一句意思是教导我们“如说修行”,常常读诵大乘经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读了以后要真干啊!“禅定”是表真干。“汝应如是问”,这个问是正确的,是佛所赞叹的。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这六句是说末法时期,学佛的现象。现在离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我们现前这个状况,佛说的一点没错啊!第一句是讲佛灭度之后,佛法逐渐逐渐的变质了,佛法也会灭坏。在末法这个时代,“比丘多放逸”,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诫了,喜欢大众在一起聚会。“乐众”就是喜欢大众在一块聚会,不喜欢闲静。悠闲清净他不喜欢,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这一首偈,的的确确把我们现在学佛的状况都说出来了。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愚” 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梦中”就是形容现在的生活,这人生如梦。“梦”的意思,你在生活里面没有觉悟,不清醒,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有恐怖,不能离开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暂的觉悟了,就发现自己多毁犯,世尊的教诲、教诫,我们没有遵从,不但犯戒而且毁戒,这还得了吗!下面这一句是说果报,当堕三恶道。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觉得恐怖,那么怎么办?后面佛教给我们: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我们回头是岸,对于过去迷惑造作种种恶业,不要常常去想。

  许多同修常常来告诉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从前造的恶业,惊心动魄,连佛号都念不下去,问我怎么办?

  怎么办呢?

  佛在此地讲,不要想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从今天起欢欢喜喜的想佛、念佛,你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业障才能消除啊!

  诸位必须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还怕恶业造的不够多啊!

  造业是身、口、意,你虽然身、口没有造,你那个念头想一遍等于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么样消业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终止了,止住了,从今而后想佛,想佛在经上种种的教诲,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样才能够消业障。这样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远离一切忧怖、妄想,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闻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要把心静下来、定下来。“若在阿兰若”,“阿兰若”是居住环境非常幽静。环境清净对于自己修行有帮助。“志求无上道”,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无上道。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样消业障,怎样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确定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下手之处还是佛教导我们的

  不应见人过。

  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第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不求他过。不应见人过啊!

  自谓最尊胜。

  看到别人都有过失,自己自尊自大,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殊不知见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自己没有过失,你决定见不到别人过失。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这是放逸之本,我们要戒除的。

  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对于下劣的人不要轻慢他,乃至于畜生,都不可以轻慢它。你看它这一生是畜生,说不定它畜生的业报报满了,来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打滚。这个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许那个人一转生,他的成就超过我们。“彼于遗法中”,“遗法”就是佛的遗教;很可能他渐次而解脱,他修行证果了。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这是又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应见人过?

  这有道理的。

  《戒经》里常说,破戒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佛就没法子救了。

  这个人虽破戒,但他没破见。

  为什么呢?

  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最明显的例子,《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宋朝的莹珂法师,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莹珂在世破戒,造作许多的恶业,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宝,他还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想到这个事情,他害怕了,求教于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救他?

  这同参道友也很难得,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这个心动了,真的他就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那个心真诚、恳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你。”

  莹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业障太重,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又犯罪了、又犯过了,那十年我还不晓得造多少的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应了:“三天以后来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没往生呢?

  我们口里头想快一点往生,心里面对这个世界贪恋,舍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讲的话都是假话,不是真话,他也不来;你是真的,佛就来了。

  你讲的不是真话,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也没念来,人家念三天佛就念来了,什么原因?

  真干!

  我们这个地方如果标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会有一个人来啊!

  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这谁敢来啊!

  这是说出他的戒破了,他见没有破,正知正见,他不是邪知邪见。这个正见就是解脱因,他能够得救、他能够往生,不但能够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那个杀父亲、害母亲的,这是跟提婆达多合起来破坏僧团的,造五逆十恶之罪,提婆达多堕地狱,他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佛说他是上品中生,这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我们才晓得往生净土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积功累德,一种是临终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么高。这就是我们不可以轻慢这一些造作恶业的人,“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佛在这一首偈上,非常通达于人情。从人情上说,我们也不应该轻慢;为什么呢?

  这个贪、瞋、痴的烦恼,要想断太难太难了。懈怠、懒惰、放逸也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余习法应尔”,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当然应该是这个现象嘛!

  所以看到这些过失。

  唉!不必要说了,无始的烦恼啊!他又不是圣人,又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

  所以见到有这过失,也不须要说;回过头来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

  看自己很难啊!看别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个觉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别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别人的过失,他就知道自己有这个过失,希望别人怎样改过,他就自己认真去改过,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善修啊!会修行啊!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比丘,还会去找别人的麻烦,去求别人的过失,佛说了,他不是真的清净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装模作样的。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真正是一个修行的人,常常观察自己,不要去看别人。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这是修行人的一个样子。真是一个修行人,一定是言语少,而且言语柔和清净,喜欢安静。这常说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啊!这是真正修道人啊!这个地方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颂前面长行所说的大意。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段落的总结。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着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

  弥勒菩萨听佛宣说,很感慨的说:贪爱喜欢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

  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这话是勉励我们的。他说哪有菩萨求善法的,听佛讲喜爱愦闹有这么多过失,他还不舍弃啊!他还不去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来修学呢?

  法语恭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喜欢世间热闹场所       障碍)(五明学佛网:喜欢世间热闹场所       障碍)  

 净界法师:念佛的两大障碍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 

 净界法师:障碍最怕你坚持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净界法师: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碍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 

 梦参法师:念佛的障碍 

 仁焕法师:身体的障碍和生命的障碍 

 仁焕法师:烦恼带来各种障碍 

 仁焕法师:生命的三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