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3集


   日期:2015/8/9 2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看第六十三句:

  【常须隐恶扬善。】

  这是讲的口业要防范。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当中解释到,「奸人早作夜思,不遗余力者,恶之实。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之名。恶而不隐,势必转相传播,无地自容」。这里讲奸恶的人他们早作夜思,不遗余力,就是一天到晚在那里谋画,在那里思量,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做的是什么?作恶,为了自己的名利、私欲,精心的策画作恶。下面说,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之名,刚才是苦心竭虑在那里做恶的事实,这里是销毁这些证据,隐蔽赃物,就怕别人知道他在作恶,这是指作恶的名声。恶而不隐,如果恶的名声不能够隐蔽,势必转相传播,大家都在传这种恶,使人无地自容。这样子让作恶的人没有忏悔改过的余地,而听到这些恶事的人他会觉得,原来社会上还有这么恶的人,我现在作恶还远远不足他们,再多做点也无妨。所以传播恶事就会导致这两种不良后果。所以恶应该隐,隐而不说这就对了。

  下面引用先哲的一段话说,「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这句话是汉朝的一位官员叫马援所说的,他做过将军,辅佐汉朝光武帝,这一段话是马援写给他自己的两个侄子的,是《诫兄子严敦书》里面说到。严敦是两个人,马严和马敦,就是他兄长的两个儿子。这是告诫晚辈,听到别人的过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如闻父母之名,就好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古人对父母孝敬尊重,从来不会口上说自己父母的名字,说父母的名字这就不敬,甚至别人说父母的名字我们也不能说,叫可得而闻,我们可以听,但是口里不能说。用这个做比喻来形容我们听到别人过错的时候那种心态,听是可以,但是口绝对不传。传谣言的那叫小人。古人讲「谣言止於智者」,那些风言风语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它就终止了,不再传下去。爱说过失、爱说是非的人,他自己本身也不是真正好人。古人都有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喜欢讲人的过错的,肯定内心里有很重的烦恼。说实在话,闻人有过,这些过失最好闻都不闻,听到了都是对我们自己清净心的污染。所以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别人在讲自己父母过失一样,立即躲避,不要再听下去了。

  下面说,「大哉!仁人君子之论也」。这句话安士先生极其称赞,大哉,大是真了不起,这是仁人君子的议论,见地是圣贤人的见地。「彼轻薄庸流,往往喜闻人过,惯以传述之词,据为确实之论,甚至粉饰增添,丧人名节,其有不显遭人祸,阴受天诛者,几希矣」。这是说到那些轻薄的凡夫俗子,何以见得他们轻薄?喜欢听人家的过失,好闻人过,专爱寻找一些人家的过错、罪恶做为笑柄,平时一天到晚真叫言不及义,聊天当中都是讲这些谁是谁非、轻薄之语。听到了这些别人的过失还不够,还要去传,传得还有声有色,甚至会添油加醋,把听到的东西当作确实,流言蜚语都认为是真的,而且还有意无意加上粉饰,还增添一些情节,专门丧人的名节,好像不能侮辱别人的名节自己的心就不安了。你看这样的人,得到的报应,不是遭人祸就是受天诛。人祸,这是譬如说官府捉拿,造谣生事者是危害社会的,这种人有法律制裁,或者没有构成犯法的,也会遭到人家的唾弃,甚至跟人结怨,就会导致自己家破人亡。古人提醒我们,三寸之舌乃祸福之门,如果不能够慎言,灾殃怎么能够免除?即使人祸能够免,天诛免不了,天地会收拾我们,所谓天打雷轰,遇上各种的灾变。现在的灾难特别多,凡是那些心中恶念很多的,恶言、恶行很多的,都会逃不过这场灾难。所以几希,能逃过的有几个人?

  下面一段说,「恶之在细行者,固当隐,恶之在大节者,尤当隐」。这是一个对照,如果看到人家恶是在小的方面,细行,他的行为这方面是一个小的、枝节的东西,也应该替人隐蔽,不能够去讲人家的过失,甚至心里面不能看人家的过失、挑人家的毛病。连人家的细行、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那不叫做鸡蛋里挑骨头吗?这样的存心,没想到自己是大恶。如果看到别人恶表现在大节方面,那尤其应当去隐蔽,不要再传它,一传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特别是有关人一生的荣辱,或者是一家的祸福,这些特别要注意隐恶,否则自己损伤阴德就大了。我们看到凡是损人名节,伤人的体面,或者是让人家蒙受屈辱,这一些过恶,造作这种恶业的人,没有几个得到好死,真是像前面讲的,非遭人祸即受天诛。下面说,「恶之在男子者,固宜隐,恶之在妇女者,尤宜隐」。妇女比男子心理上承受压力就不足,我们说比较脆弱一些,因此很容易会感情用事,这是跟生理有关系,当然也是跟所受的文化、教育有关系。在古代妇女没有能够像男子那样去接受正统的教育,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文化、学识、见识等等方面确实没有男子那样好,所以男子担当的能力比较强,比较坚强一些,抵御风雨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如果揭露男子的过恶,男子可能还能够忍受,如果是对女子的恶行要揭露出去,伤人就特别重,所以尤其应当隐蔽,照顾人体面。特别是说到有关人终身贞节的事情,这个确实要懂得隐恶,如果不能隐恶,自己就损了阴德。假如这不是事实,无事生非,故意做为笑柄来谈,这个罪报就不得了,死后必堕地狱。

  下面说,「恶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隐,恶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隐」。如果自己有过恶,一般人都不想让人知道,人之常情,人总讲一个面子,知道作恶是羞耻的事情,总不愿意别人去说,所以自己不愿意别人说我们的恶,我们怎么能够说别人的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身的恶都要隐,祖先之恶尤其不容不隐。祖先,这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家族,祖先愈远的我们现在的家族可能就愈大、人愈多,所以如果不能够隐藏祖先之恶,也就等於毁谤了整个家族。对人的祖先如果毁谤的话,不等於毁谤了他整个家族?古人讲,父母有过错我们都应该懂得隐而藏之,祖先那更需要去隐藏,更何况祖先已经不在世了,对过去的人难道还要拼命追究什么责任吗?所以隐恶这一点你看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下面说,「总是恶名愈大,则吾隐之之功愈大」。这个恶的名声愈大,我隐藏的功德就愈大,这是肯定的道理。「其无志隐恶者,皆其无福隐恶者也」,隐恶就是修福,就是积功累德,如果没有那种志向隐别人的恶,岂不就是他没有福去隐别人的恶吗?有不少人来跟我讲,说自己觉得福报不够,要想怎么样修福。怎么修福?你看这里就告诉我们,隐恶扬善就是修福。所以首先要把爱说是非、爱看人家短处的这种心态给扭转过来,不要看人家的过失,更不能讲别人的过失,心里也不要装著人家的过失,心里如果装著这些东西,不就等於把别人的这些垃圾放在心里面吗?好好的清净的心地,被这些垃圾都染污了,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内心当作别人过失的垃圾桶,这何苦来?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福,从这一点也能去看到。真正有福的人他不会看别人的过失,即使看到了也不放在心上。

  好像在新加坡有一位许哲老人,今年应该是一百零八岁了,身体健康。人家问她,你的心地为什么这么无烦无恼,整天见到你快快乐乐的,什么忧虑都没有?她的秘诀就是不看人过失,人家的过错看到了不等於自己折磨自己吗?要怎么办?她举了一个比喻,说走在街道上,当你看到别人的过错,你不认识他的,譬如说他在路上吐了一口痰,这是过恶,你看到了你会把他抓起来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吗?你不会,你看到之后,最多就是心里一想,这个人怎么这样,算了,就走了,然后就把这个事情忘了。所以看到路上的路人的过恶我们能够不闻不问,为什么对我们周边的人,看到他们的过恶,甚至对自己亲人,对我们有恩的人,还要看他们的过恶,没想到这就是自己最大的过恶。所以《弟子规》上讲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看人家的过失、讲人家的过失本身就是恶,说多了,积累多了,灾祸就临头。所以真正要想修福,从不见人过下手,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只看善的,把心放到善那边去,不要放到恶那边去,一心为善。真像《十善业道经》里讲的,「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心里想著、念著、眼中观察的都是善,不看那些恶、不想那些恶,「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不善,包括自己的不善,也包括别人的不善,都不能间杂在自己内心当中,这是修养自己心地纯净纯善。

  下面安士先生说到,「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这个益者,我们现在讲善人、君子,佛法讲善知识,孔子怎么评论这些君子之乐?他说乐道人之善,这些人很喜欢讲别人的好处,这是乐。「道之云者,即扬之谓也」。所以道人之善就是扬人之善,表扬、赞叹。「善言善行,人之所难。苟有一德,人即传播,则善者益进於善,此即与人为善之意也」。这个善言善行,人之所难,难就是很难做到,特别是现代社会,为善不容易,造恶很容易。我们面对这个社会不可以随波逐流,应该怎么样?大力的扶植善言善行。如果有一德,苟有一德,德就是道德、优点,我们见到了,立即表扬、宣传,让大家效法,这样善者益进於善,那个为善的人他会更加努力的修善,他受到鼓励了,这就叫做与人为善。这个人包括为善的那个人,也包括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见到这位善人,都能生起学习、效法的心,这就叫与人为善的意思,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是故善在圣贤,可以鼓励风俗,善在乡党,可以式化顽愚。其机全在揄扬赞叹,不没人善之心而已」。因此,如果是圣贤行善,就可以鼓励风俗。圣贤不仅自己行善,他还大力的宣扬善法,赞叹好人好事,鼓励这个风俗,所谓移风易俗,形成善的风气。善在乡党,乡党是指百姓,百姓他们也讲善,就能够感化那些顽愚之人,顽是顽固,愚是愚恶。这个关键全在於揄扬赞叹,揄扬也就是宣传的意思,大力的宣传善,不要隐没人的善心。所以移风易俗没有别的,唯有隐恶扬善而已。

  这一次,上个月师父上人吩咐茂森去日本开会,就有日本最大的华人商报东方时报的总编带著一个记者来采访茂森,我们就谈起这个事情。他告诉我说日本现在社会风气很令人担忧,家庭伦理已经衰落到极处,华人也不受到社会的尊重,常常会有一些犯罪事件发生。我也跟他分析道理在哪里,这个道理就在於媒体要承担起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怎么做?原则就是隐恶扬善。他给我送来东方时报,我打开一看,很多版面都在报导那些犯罪的、那种缺德的那些事件。我就跟他讲,这些最好都不要报,报导什么?报导哪里家里出了个孝子,哪里有这些救人一命的,或者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善人善行,另外最好连载我们中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让大家每天看这个报纸他能真正受到教育,慢慢慢慢社会风气就能转化。

  这总编很了不起,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心这么做。行动很快,我一回到来他马上跟我联系,让我提供一些中华德育方面的材料,他说准备在这个报纸专门辟出一个版面,叫中华德育,问我要材料,我就给他提供了《太上感应篇》的白话注解《积福消灾之道》。他真的在那儿已经开始连载了,应该连载了好几期,这个太好了。《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道德,从因果的角度讲道德,让人看了之后不敢作恶;因果教育是改造社会风气最快速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真的要大力的去报导那些好人好事,好人好事真的有,就是没报导而已。所以我跟他说了,从今年年底你可以到警察局要一些数据,看看华人犯罪率、华人离婚率这一些统计数字,到一年之后你再去警察局要同样的数据,看看这些数字有没有下降。我们肯定,很有信心,假如他连载一年这些中华德育的教材,这些数字肯定有显著的下降,因为他这个报纸是日本最大的华人报,华人都看他的报纸。所以这是鼓励风俗,式化顽愚。

  下面说,「善字所该甚广,当兼言行大小,远近闻见而言」。这个善字,隐恶扬善的善,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什么?言、行、大、小,就是言善、行善、大善、小善,还有远善、近善,所闻的善、所见的善,统统包括在里面。因此扬善的扬字,「所该亦广,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这就包括什么?用笔来扬善,这是写文章,著书来表彰善事、善人,包括报导好人好事。舌,这是口说,口头的方式,现在媒体,你看电视、广播这些节目都是用舌头来扬善。劝化,这就是用舌、用笔劝人为善,自己也做还叫别人做,自己做了别人才会跟著做,所谓正己化人。所以我们要扬善,扬善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自己不肯做善,你扬的善没人肯相信你。这个善,最大的善是佛法,我们要教别人学佛,所谓传法,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做到,自己先断烦恼,才能帮人家断烦恼,自己先断疑虑,才能够让别人增长信心,自己真干了,别人才会依教奉行。所以扬字包含真的广,这个不仅是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三则故事,第一是「宿世口业」。这是讲不能隐恶的罪报,这是口业造作的罪报,出自於《发觉净心经》,这部经在《大藏经》里有。其实这里所记述的故事,这个经还有另外的一个译本,是收录在《大宝积经》里面,是《宝积经》第二十五会,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两部经是同一个梵文的经本,两位不同的译师翻译的,语言文字稍有出入,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我们依义不依语。这里讲的是安士先生他从《发觉净心经》里面选出来的。这个故事,假如听过我们师父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之后,应该对这个故事十分了解。这本经太好了,我就是听到这本经之后,痛切忏悔自己的罪业,发起九条孝愿孝养父母,所以这部经对我影响很深。

  这个经上是讲,「佛在只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这六十位初发心菩萨,所谓刚刚学佛的,发了心,但是行持还不够。实际上他那里有五百人,五百初发心菩萨,都放逸、都懈怠。结果是弥勒菩萨看到他们这个样子,知道他们退转,所以来度他们,启发他们去佛那里见佛。这五百菩萨里面只有六十位跟弥勒菩萨走,其他的人业障深重,不敢去见佛。你看佛当时就在那里讲法,就在佛身边,他们都不肯去,真叫业障深重。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业障深重的人?怎么看?正法的道场不能亲近,有正法不能学习,这不就等於这些菩萨一样业障深重吗?结果这六十位业障轻一点的就来到佛的地方,见到佛了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五体投地,悲泪如雨,各问宿世业缘」。他们知道自己退转,学佛不得力,学了不少年,好像一点消息都没有,功夫使不上力,压不住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常常起现行。不能说不想真修,不是说不真干,就是用不上力。於是这六十菩萨见到佛,请问佛,自己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业,导致今天这个地步。他们知道佛是大神通、大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读了这部经,真的是觉得这六十菩萨我自己可能就是其中一位,确实他们的过失我们自己也有。

  佛告诉他们,「佛言,汝於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拘留孙佛是我们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第一尊佛和第四尊佛之间这个中间隔的时间太长久。你看这些菩萨真的过去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来学佛?过去在拘留孙佛的时候就是出家学道的人,但是学道,道心减灭了,学著学著道心就退了。为什么会退?我们师父讲,不外乎就是十六个字,心里面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有这十六个字肯定道心就会退,甚至灭了。这些人当时,「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檀越就是信众,对三宝有信心,很虔诚,当时有两位法师正在说法教化众生,这些信众供养这两位法师非常的恭敬。结果「汝於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所,说法师过」。这个汝就是包括这六十位这里的初发心菩萨,他们当时在拘留孙佛的时候,看见这两位法师受到檀越恭敬供养,名闻利养很充足,得到的受用也不错,结果心里生了嫉妒,不能够随喜他们,反而自己心里好像放不下。嫉妒是大烦恼。看到这些法师,这两位法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仅不能随喜,还说他们的过失。说什么?这两位法师不就是为了名闻利养才讲经说法吗?你看他的享受这么好,哪里是真的修道人?种种讲出来。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这六十菩萨还讲法师犯戒,犯了YIN戒,这样毁谤中伤,都是因为嫉妒心。结果「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彼就是这些檀越、信众,听这两位法师说法的人,本来很恭敬法师的,结果被他这一说,就生起怀疑,第一念是怀疑,是这样吗?第二念就轻慢了,对法师就不尊重,不想向他学习,结果自己就断了善根,法身慧命就断了。本来那一生如果信心坚定听法师讲下去,自己能开悟、能证果、能出三界、能往生净土,但是他不相信,他怀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疑心一起来,肯定他精进就不能够提起来。这个破坏是这些六十菩萨,那时候出家修道的人,因为嫉妒、障碍,断人法身慧命。「以是因缘,堕於四种地狱中」。这四种地狱,包括阿鼻地狱、等活地狱、黑绳地狱、八热地狱。四种地狱「若干万岁」,在这地狱里不是短时间,以多少万年来计算。在《发觉净心经》里面说到,总共四种地狱加起来的年数是七百零六万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讲的就更多了,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按照人间的算法,在地狱里面那个感受真叫度日如年,他的感受是无量劫。

  从地狱罪报受满了出来,「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这些人从地狱出来,地狱报满还有余报,做人的时候,在五百世里面生盲无目,一出生就是瞎子,而且还愚痴无智,我们讲弱智的儿童、痴呆症的这类人,当然常常被人鄙贱,看不起。因为这类人福报很少,福报是被他的业障给障住,本来的福跟如来是一样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福德,我们有如来的福德,但是现在变成这样子,为什么?业障给障住了。我们如果常常感到自己卑微,受人轻视、轻贱,有这种心,那是过去生中有这个习气。因为什么?你看五百世中都为人所鄙贱,这心理就形成了,即使这一生还算有些福报,但是自信心提不起来,这是过去生中心里的习气。佛又告诉我们,「汝等将来命终后」,这是六十菩萨当时在佛的时代,他也有这个习气,经过五百世的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受人鄙贱,所以他精进力提不起来,他怀疑自己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不能成就,所以在菩提道上提不起精进力。在那一生,即使佛在世,他们也不能成就。

  所以佛预言说,你们要在将来,你这一生命终之后,「於五百岁正法灭时,尚当生於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之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你看还有余报,业障没消除,所以这一生见到佛了,还是不能够成就,因为还有余罪,要消了才行。他这五百岁,五百年,是什么时候的五百年?正法灭了之后五百年。佛讲经里面提到,佛法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是什么?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进入末法时代,正法要灭的时候这叫末法,末法里头再过五百岁,这就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的后五百岁。所以这两本经本我们对照著来看就很明显。所以这里讲的,「於五百岁正法灭时」,是属於什么?像法之后进入末法再过五百年,也就是距离佛二千五百年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再过五百年之后,总共是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之后这个时代。这个什么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按西方人的算法,我们今年是佛历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二千五百年之后当生於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这是什么?做下贱人,生在恶国恶人的地方。这个恶国恶人就浊恶,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可能我们的人家、父母都是不善的,不学佛的,我们还做下贱人,被他毁谤,被别人专门诽谤,自己迷失本心,本心是自己的善根。

  「过是五百岁,然后灭尽一切业障」。这五百年又过去了,也就是二千五百年之后到三千年这个阶段。按中国人的算法我们现在是佛历三千多年,三千零几十年。反正不管按西方人的算法还是中国人的算法,我们都是在这末法后五百岁之后,这些六十菩萨才重新出头,灭尽一切业障。「得生於阿弥陀佛国,极乐世界,时彼如来,方授汝菩提之记」。你看这是佛给他们预言的,当时佛在世就给这六十菩萨预言。这六十菩萨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他是我们的代表。我们等业障消尽了,这时候遇到净土法门,肯念佛求生净土了,於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时候阿弥陀如来才给我们授菩提记。

  你想想这个是在拘留孙佛时代,我们造的这个口业,毁谤说法师,在地狱里混了这么久,然后出来还要遭人鄙贱,做残废人、愚痴人,一直做到释迦牟尼佛末法时代我们才能够得度,依净土法门得度。想起来真是可怕,宿世的口业,造作的时候容易,逞一时之快,没想到后果这样不堪设想。所以怎么能够造口业?特别是毁谤说法的法师,毁谤法师对法师而言没有什么大损害,这个结罪不是对法师结的,是对那些信众结的,让信众丧失了对法师的信心,没有跟他学了,结果断了法身慧命。要知道,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的罪就大了,都是阿鼻地狱的罪报。这里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毁谤三宝,拨无因果,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等,同为第一等重罪」。你看毁谤三宝,三宝是佛法僧,谤佛的、谤法的,谤法是批评某些经典,谤僧是批评说法的法师,批评持戒修行的出家人,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说因果报应是迷信,这种罪跟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同一等罪,都是最重的,叫五逆罪,罪在阿鼻地狱。这是为什么?「以其断人善根,障人慧眼也」。因为这是断人的善根、障碍人的智慧、法身慧命,所以结罪就这么重。「世俗见人斋供僧尼,未有不发阻挠之言。盖有二故」。这是世俗人看到我们供养三宝、供养僧尼都会阻挠,说供养他们有什么用,他们又没有从事生产,对我们社会有什么利益?发出这些轻薄的言论。这个是两个原因,「一则资性刻薄,以讥评讪笑为才干故」,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性格刻薄,专好讥笑别人、评论别人,用别人来做为笑柄,好像批评人、毁谤人这是一种才干,显示他这种才华。另一种原因,「昧於三世,不知三宝为大福田故」。这是因为他愚痴,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三宝是我们的大福田,所以他不愿意护持佛陀教育。这种人造的口业,我们看到前面《发觉净心经》里面讲的这六十菩萨,前车之鉴就可想而知。

  下面安士先生又讲了一个「口业余报」的例子,是出自於《杂宝藏经》。这是讲在罽宾国,罽宾国就是在古代我们国家西边,是现在阿富汗境内这个地方,罽宾国有一个罗汉,名字叫离越。他有一次在山中坐禅,有一个村民丢了一头牛,就找到山里面,当时正碰到离越在煮一些草,准备染自己的衣服,西域的出家人依然是穿染色衣。结果这个罗汉他看到这个找牛的人来了,马上大惊失色,知道业报到了。这一看就看到他的衣服自然的变成牛皮,这个染汁自然变成牛血,煮的草自然变成牛肉,手里的钵变成一个牛头。结果这个人正好赶到,看见了这一幕,就把这个罗汉抓去送官,告他,结果他被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是出家人,偷盗是犯大戒,又杀生,而且这也是属於违法的,所以国家制裁非常严重,关他坐监牢狱十二年。一直关到这个业缘将尽的时候,有一次离越的弟子就来看他的师父,来到监狱里面。这个时候国王知道了,於是他就命令这狱中里面的僧人出来。离越他听到之后,头上的头发本来已经长了很长,这时候自然就落下来,他就知道自己的业报尽了。所以他飞身在空中做十八种神变,因为他是罗汉,有神足通,这时候显现神通。国王看到了,也心中很惭愧,知道这是一位真正的圣贤,把他给屈辱了十二年。於是跪下来再三的道歉,这国王都是学佛的。离越就告诉这个国王,说这个也不能怪你,这是我过去生中的业缘。因为罗汉他有宿命通,他说这个因缘是怎么回事?是因为过去也有一个人丢了牛,我就曾经诬陷过一个阿罗汉,毁谤他毁谤了一天一夜,结果我那一世就堕落到三途里面,受了无量的苦,然后业障还没尽,到我这一生已经成了阿罗汉,还要受这一场被人诬谤的这一场罪报。

  所以你看看,罗汉,这已经是出了三界的圣贤,所谓已经不受后有,但是他的余报仍然免不了,因为他的冤亲债主还在。不要说罗汉余报未了,就是佛他给我们做示现,尚有马麦之报。马麦之报也是因为佛过去生中做一个外道首领,带著一班弟子毁谤去宫廷应供的出家人。看见这些出家人在皇宫里面应供,饭菜很香,也起了嫉妒心,骂他们,说这些人只配吃马麦,结果这些弟子们跟著他骂。没想到造这种口业,等到他成佛了之后,还要受三个月吃马麦的报,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也就是当年跟著这个外道首领的人,一起受报,三个月没有东西吃,只能吃马吃的这些饲料。口业不得了!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了一则「绮语花报」这个故事。这是讲到在宜兴县有一个人叫潘书升,他的名字叫宗洛,这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当时这个人梦到关帝庙里面,看到这殿里的人正在发卷子,正在喊,原来是点功名的名单。结果首先喊了第一个人,第一个人进去了,马上又被踢了出去,又喊第二名,第二名是自己,然后又听到有人喊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只有第四名的人来了,第三名、第五名的人都没到。然后看见墙壁上有一个黄榜贴出上榜的名单,第一个人,榜首,名字叫为楫,第二个人是自己。然后不久之后有一个红面人来了,手里提著一个头盔,就把这个头盔放到潘书升的头上,让他成为第一。后来潘书升醒来之后,就感觉到很惊讶,这个发榜难道真的像梦中所说的那样子吗?於是到发榜那天,他跑去一看,果然看到自己名列榜首。他想到梦里面看到那个黄榜上面明明写著第一名叫为楫,我是第二名。於是他就到处询问谁叫做为楫,没有多久就真的探访到了,是有一个人,这个人其实是叫傅鹿野。傅鹿野他是很有文采的,写文章非常好,於是潘书升特意去拜访他。然后才从他的口里了解到,原来主考官真的把他定为第一名,因为开头两场的考试,这个傅先生他的文章评价很高,确实写得好,可是第三场的卷子却丢了,所以自动除名。原因是什么?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位傅先生很有口才,平时又很爱说话,很多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讲那些不真实的话,敷衍人的话,而且喜欢议论别人,爱揭人短处,爱揭人阴私,因此得到这个报应。本来是应该他金榜题名,结果落榜。这个傅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也就怏怏不乐,非常苦闷,没有多久他就肚子鼓胀死掉了。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谈笑出之」。这是一般所谓的文人、知识分子,口业里头最多的是绮语,因为他讲话很有文采,说得很动听,好夸夸其谈、花言巧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说得很动听,他的行为、神态装模作样,好像是一本正经,未必是真正的仁(仁爱),不一定是真正的君子。所以不能看语言,还得看他的行动,看他的心地。别人刺心的事,人总有阴私,总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可是他偏偏把这些事情当作笑柄,大肆渲染,让人真是无地自容而后已。「在我之口头愈快,则在彼之抱恨愈深」。所以往往结怨都是因为口业,说的时候痛快,没想到对方那种怨恨就深了,一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下毒手。所以古人,这是佛在经里面讲的,说「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人在世上,口里的舌头就像一把斧头,出口容易伤人,往往伤人就是自伤,就好像把斧头往空中抛,落下来砍到自己。原因都在出言不慎,逞一时之快,没想到结怨之深我们没办法想像。「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穷彻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负贩小民,得以稍安其衣食,岂必尽属生前之故乎」?这个问得好,我们也常常见到所谓慧业文人,这是也有聪明智慧的,写文章写得好的,口才也好的,往往什么?贫穷彻骨,就是贫困潦倒,甚至还不如那些小的生意人,小本买卖的他们还能够稍安其衣食,衣食还能够自给自足,这个岂能都把它归罪於前生之过?

  明朝有一位俞净意先生,他遇到灶神,开悟了,在没有遇到灶神之前他也是这种所谓轻薄文人。《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就讲到,他也是好谈说是非,爱好揭人的短处,拿别人当笑柄,随口讪笑,言锋所及刺激别人的心自己不知道,这都是最损阴德处。所以你看他,自从十八岁考上秀才之后就没有再上到举人,只能靠教私塾为生。全家真的是很凄惨,生了九个儿女,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他的太太因为哭儿女的原因两目皆盲。真的是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他还怨天尤人,后来感得灶神来他家给他开示,灶神化成一位张先生,张道长来点化他,说你意恶太重,专好虚名。他虽然在乡里面也结文昌社,想必也是大力提倡《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人,可是自己没做到,像《阴骘文》里面讲的惜字、放生、戒杀、戒YIN、戒口过,他都没做到,还常常以自己为正人君子来自居,评说别人的短处,造了很重的口业,因此落得这个下场。十八岁上了秀才之后,到四十七岁,生活是愈来愈贫苦,而且灶神警告他,恐怕天会有更重的报应,你还想希求什么福报?你现在赶紧回头还来得及,劝他回头。结果俞净意先生听了之后,第二天发愿改过,痛改前非,把自己内心里面的这些意恶,一条条都把它反省、改过,绝不姑息自己,甚至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誓说,再有这些意恶起来,永堕地狱,真干!人只要真干、真回头,天一定会给他加福,业障消除了福报就增长。结果他三年,你看考上了进士,后来还找到了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儿子。这是什么?认真改过,回天之报。

  所以这里讲,「苟能立心仁厚,常以隐恶扬善为怀,则口四恶业,不期寡而自寡矣」。如果真正能够存著仁厚的心、厚道的心隐恶扬善,这样口里的四种恶业,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你自自然然就减少了,不用特别去制止它,它也就自然消除。口业还是来自於心,心能存厚道,当然自然能够隐恶扬善,心如果刻薄,那口业就很难不造。刚才讲的这个俞净意公,他是现生就有这个花报,跟我们看到这个潘书升所见到的那个绮语的人一样,这花报,就是这一生见到的,来生的叫果报。

  在《贤愚经》里面有记载著这样的故事,这是讲到在过去,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一位年少比丘,年纪很轻,跟一位老比丘一起生活。老比丘天天念经,因为老人家声音不好听,这个年少比丘就笑话他,说你念经怎么像狗吠一样,你看轻薄的批评。结果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这年少比丘他也懂得因果,知道毁谤阿罗汉这个罪业必定是堕阿鼻地狱。他当时就害怕了,立刻向这个老比丘忏悔,但是这已经犯了口业,虽然忏悔,也仅仅免堕地狱,但是这个年少比丘命终之后,五百世都做狗,当时骂人家像狗吠,现在五百世都做狗。

  结果到了最后一世,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只狗是跟著一群商人,一个商团,商团做买卖要长途跋涉。结果这个狗走得很累,到了晚上就偷吃了这商人的一些肉,就被一个商人看见了,很生气,把这个狗四条腿都打断,扔到一条沟渠里面。结果这个狗奄奄一息,又饿,被打断了腿又痛,非常痛苦。这时候舍利弗尊者,这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用神通看到了这条狗,很可怜它,於是就用神通化现到它面前,用一钵饭来供养这只狗,安慰它。这个狗边吃舍利弗一边给它说法、打皈依,给它说法,结果这只狗很欢喜,七天之后就命终了。因为听法的功德,它就生到了一个大长者家里,这是做人了,在一个富贵家,做一个大长者的儿子。到了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就看到因缘成熟,於是就来到他家里化缘。这个小孩看到舍利弗就非常的欢喜,非常恭敬。为什么?因为前生是他的恩人,虽然这个小孩已经忘了,但是见到恩人,他自自然然阿赖耶识里就产生那种报恩的心。於是用这些很好的饮食供养舍利弗,而且要跟舍利弗出家。於是舍利弗就给他剃度,然后给他授了沙弥戒,小沙弥,七岁,还不能受具足戒,得二十岁以上才能受具足戒。於是舍利弗给他说法,他听了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等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五眼六通一下子就恢复了,他就看到自己前生,原来自己五百世都做狗,那种凄惨的情景他看到了。

  所以可见得你看轻薄的一句话,没想到果报这么严重。幸亏这位年少比丘当时立即忏悔,要是他不忏悔,肯定都是堕地狱。忏悔了,罪业还没有能够尽消,还要堕五百世狗,遭到那样的苦报。所以不隐恶扬善怎么行?特别是在佛门里面如果毁谤,万一你所毁谤的是一位圣贤人,是罗汉再来的,菩萨再来的,甚至佛来的,那你怎么办?所以最好什么都不毁谤,隐恶扬善,绝不讲是非,绝不评论人,甚至不开玩笑,开玩笑都会有危险。像这个年少比丘,他当时也不是很故意要毁谤这位老比丘,就是开玩笑,调皮,没想到因果可不饶人。下面我们来讲第六十四句:

  【不可口是心非。】

  这也是讲口业。安士先生注解里面说到,「口司出纳,食进於口,所以养其身,言发於口,所以养其心。心口相符,是非乃当。不然则诈伪叵测,纯以机械用事,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负於口者实多矣」。口司出纳,司就是管理的意思,口管什么呢?一出一进,进的是食,吃东西就是进,这是养其身。那出的呢?言出於口,出言要养其心,不仅养自己的心,也要养别人的心。所以出言要顺人心,心口都能够相符合了,这是非才能够妥当,所谓心平气和,理得心安,人心也能够平了。不然诈伪叵测,用尔虞我诈的手段,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用这些机关算尽这些手段来欺骗、来中伤,这样子,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口上功德还没有积累,已经蒙受了口的过失。口能积功德,也能造罪业,假如能隐恶扬善,这就是积功德,别人在痛心的时候,一句安慰,无畏布施,别人在迷茫的时候,一句正理,法布施,这都是口积的功德。结果这个不去做,却机关算尽,造作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就是自己让自己吃亏了,负於口,负於口就是吃在口上的亏的,这些人太多了。

  下面说,「口不能思,而心能思,口常受役於心」。这是很明显的,口是用来说话而已,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心里的意思。口不能思考,但是心能思考,所以口只是一种工具,指挥是心。「故出伪言者,口也;使之出伪言以欺人者,心也」。口是造作这些虚伪的言论,但是使口出伪言的,欺骗别人的,是我们的心,所以防口必须要防心。「人於接物之时,不能表里如一,其过不在口,而仍在心」。在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表里一如,而是什么?口是心非,这个过失也不能够推给口,仍然是在於我们的心。心有欺诈,不能真诚待人,所以口业也就犯了。「但使心地如青天白日,则口头自不至覆雨翻云。君子但当反求其本而已矣」。所以我们要使我们的心地像青天白日那样的正直、纯洁,这样口业自然就不犯了。这个覆雨翻云就表示口是心非,就是多变,没有常性,因此根还在心。所以君子要什么?反省根本在哪里,这个根本在於我们的心地。所以禅家修学提倡什么?从根本修。如果只是从这个事相上去防范口业,防得一时未必能防得长久,防得此未必防得彼,假如能够抓住根本,就是我们的心毫无虚伪、毫无欺诈,这样口业自然也就不犯了。

  下面引用《贤愚因缘经》里面的一个典故,第一个是「咒诅酷报」。这是讲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叫做微妙比丘尼,她已经修成阿罗汉果了,结果跟其他的比丘尼就讲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这些善恶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原来她在过去生是做一个长者的妻子,家里很富足,可是自己没有儿子。长者有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结果这个妻子就嫉妒这个妾,就私自把这个妾生的男孩给杀了。这个妾非常怨恨,在那痛骂。这个妻子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於是就对这个妾赌咒发誓,发什么誓?她说如果我真的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就要被蛇咬死,我的儿子就要被大水漂走、被恶狼吞食,我会吃自己儿子的肉,我的身体会被活埋,父母全家也都会被大火烧死。你看赌气生这个咒,发出这种咒誓。结果她那一生死了以后,因为她确实造了这个杀业,而且还发出这种诅咒,就是大口业、大妄语,堕落到地狱,受了无量苦。

  地狱的罪受满之后又出来了,总算也有些福德,做了一个婆罗门的女儿。后来出嫁了,怀了孕,要生产,快要生的时候,这个丈夫就回父母家,就带著她一起。这路上时间比较长,结果在路上就生产了,没办法只好露宿树下。她这一生,就是没有出家之前,这位微妙比丘尼她就是这个女子。她在这树下露宿的时候,忽然就见到一条毒蛇把她丈夫给咬死,这女人因为很爱她的丈夫,哭得死去活来。等天亮了以后,她就用一只手牵著她的大儿子,一手抱著刚生的小孩子,婴儿,边哭边走。走到前面,发现有一条大河,又没有船摆渡,於是就想著,让这个大儿子留在这边,自己抱著小儿子过河,想过到对岸,想过了之后把小孩放在岸那边再回来接这个大儿子。等她回来之后,这个小婴儿放在河对岸了,她就又淌水过来,这个大儿子看到母亲过来,於是就迫不及待就下水,迎著他母亲走过去,结果没想到被大水一下子就冲走了。真的是她原来诅咒的那个样子,被大水冲走了。然后她没办法,很痛苦,只好又回到那边的岸上去抱那个小孩子,结果没想到上岸一看,小孩子竟然给狼吃了,血肉淋漓。这个女人顿时是肝肠寸断。继续走,路上遇到一个人,是跟她父母很熟的,於是这个女子就把自己的痛苦向他哭诉,并且问父母现在是不是平安?结果那个人告诉她说,说前几天你们家失火,你们全家人,包括你父母,都给烧死了。你看这也是她咒诅里面所说的。

  这个女人后来就嫁人,第二嫁,嫁人之后又怀孕,准备要生产的时候,她这个丈夫,这一次的丈夫是个修罗,很残忍的,很爱喝酒,喝酒之后醉醺醺的回来,敲门,结果因为这个女人正在里面分娩,正在生当然不能开门,这个丈夫在外面敲门敲得很生气,就破门而入,抓住这个女人就一顿痛打,而且把这刚生下来的婴儿给煮了,还逼这个女人吃下去,因为这个女人很害怕她丈夫,勉强就吃了一口。真的叫痛入心肝,吃自己的骨肉,这也是她以前诅咒的时候说的。后来没办法了,这个丈夫没办法相处,偷偷的就跑掉了,离开她丈夫,就走到波罗奈国,就在一棵树下休息,遇到一个刚刚死了妻子的男子,两个人一见钟情,就结为夫妇,这是第三次结婚。又过了几天之后,结果她这个丈夫也死了。这个女人真是命苦。按照波罗奈国的法律,夫妻两个人如果是很相爱,丈夫死了,女人必须要殉葬。所以就把这女人一起活埋,埋到这个坟墓里面。正好晚上来了一群盗贼来盗墓,把这个坟墓给挖开,这个女人还活著,她就出来了。这个女子心里就想,我前生到底造了什么罪,怎么遇到这么多的奇祸?后来又听说释迦牟尼佛正在只洹说法,於是就跑去见释迦牟尼佛,哀求佛收她出家。因为她过去生中有布施过一位辟支佛的饮食,而且曾经发愿修行,所以她有这个善根,佛准许她出家。她出家以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从这个比丘尼的身世我们看到,咒诅求直,你看当时诅咒好像很痛快,没想到来生这么多的连锁的奇祸,她的这些诅咒统统应验。但是因为她曾经供养过辟支佛饮食,也发过愿修行,种下这个善因,她这一生也竟然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真的恶因、善因都是自己招来的,自己造的。所以祸和福哪里是外来?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咒诅求直,我在去年看到香港新闻报导了一个事情,有一个中年男子天天找他妈妈要钱、借钱。去做什么?吃喝嫖赌。结果他妈妈后来不肯借,这个中年男子回到家里,他就威逼他的老母亲,他怎么威逼?他们住在高楼大厦,香港都是住在很高的,几十层的,在这个窗台上跃跃欲试,跟他老母亲说,你要不借给我,我就死给你看,用母子的亲情做为威逼的工具。没想到他这跃跃欲试,一下子失手,就从这个几十层的窗台上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你看咒诅求直,最后它也就成真了。所以岂能够以恶心来讲这些咒语?

  安士先生最后还有「一目准誓」,是讲到宋朝钦宗,宋钦宗跟他的父亲徽宗都被金兵俘虏,他的皇后,显仁皇后后来先被放回去。这个钦宗就对皇后说,如果我能回去,做一个太乙宫使就心满意足了。这皇后就向他发誓说,如果我回去,不能迎接你回来,我就变瞎子。结果回去之后,高宗当了皇帝,就不想接他的哥哥钦宗回来。这个皇后很失望,不敢多说,后来真的双目失明。后来遇到一位道人给她医治,但是只给她医治一只眼睛复明,另一只眼睛还是瞎的。这个皇后哀求他再多医一只,这道人说了,你自己发的誓言,这是你的报应,然后就不见了。所以你看看,轻易的许诺都会招来怨恨和恶报,所以怎么能够轻易的发誓?怎么能够口是心非?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三集)  2008/12/22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