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皈依(三)


   日期:2015/8/10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皈依。前面讲了皈依的基础,今天讲皈依的分类。依据不同的发心、动机或心态,皈依有三种: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也正是因为发心、动机的区别,三种皈依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发心、动机是根本,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三种皈依有三种结果,它们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第一种皈依的结果是得到人和天人的福报;第二种皈依的结果是获得声闻和缘觉的果位;第三种皈依的结果是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人和天人都在六道轮回里感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声闻和缘觉,虽然摆脱了轮回,超出了三界,但是断证功德没有圆满,还是堕落在寂灭边,不是远离二边、究竟的果位;菩萨虽然暂时没有达到真正究竟的远离二边的佛果,但是最终也能获得这样的果位;佛是已经远离二边的最究竟、圆满的涅槃。这三种果位是三种皈依的结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就是因为皈依的时候,发心、动机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时候都注重和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可我们这些凡夫偏偏是相反的,根本不观察心的相续,也根本不考虑发心与动机,做任何事情只注重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法等。但这都是支分的,不是根本的。对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心态、发心与动机。

  所以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点十分重要。无论闻法与修法,还是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持什么样的发心、动机很关键,它决定着事件的结果,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如同最初皈依时,不一样的目的、发心与动机,其结果也不相同。

  其实言行不是很重要,心态最重要,所以说“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存好心才能做好事,存善心才是做善事。若是心态、发心不正确,就没有正道,就没有正。主要是由心来带动言行,心正言行正,心邪言行邪。

  三种心态就有三种结果的皈依。第一种,下士道的皈依。它是为了从三恶道中摆脱痛苦,获得善趣的安乐而皈依。善趣的安乐即人天福报。若是为了平安、健康,为了避免坎坷、磨难,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发财,而皈依三宝,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其皈依的对境,佛宝主要是色身佛,尤其是佛像、佛塔;法宝是经文、佛书;僧宝是具有戒律的一般僧众。不需要很多理由,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佛法。这种皈依,即使修行再精进、再努力,也只能得到人天的安乐、暂时的利益,无法能够解脱烦恼、痛苦,不能获得究竟永恒的利益。暂时的健康、平安、财产等,获得的再多,拥有的再多,若是没有看破、放下,还是一种心灵的障碍,还是一种痛苦。这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以这样的心态皈依三宝。健康、平安这些世间的福报,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特意求。为了世间的福报、人天的安乐,即使皈依了三宝,但若是没有真正的认识、了知三宝,没有正确的发心,这和外道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如果能够发大心,获得健康、平安、财富是为了弘扬正法,救度众生,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就不是下士道的皈依,而是上士道的皈依。

  第二,中士道的皈依。为了自己能够摆脱轮回,获得寂灭的果位(声闻、缘觉)而皈依,是中士道的皈依。这种皈依,即使修行再精进,再努力,最终只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他远离了有边——轮回,但是没有远离无边——寂灭边,断证功德还没有圆满,不是最究竟的解脱。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基本没有直接求声闻和缘觉的果位而皈依或者修行的,但是有为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己能够获得究竟的佛果而皈依的,这种皈依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因为皈依的动机最终是为自己的。

  现在很多人说:“人间太苦了,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去见观音妈妈,再也不回来。”有的人一听说福德圆满了就应有尽有了,智慧圆满了就什么都会做了,贪心就起来了:“我也要福慧圆满,我也要成佛!”然后就来皈依。这样的人特别多,很多人都不会发心。解脱成佛,圆满功德、福德和智慧,都是为了自己,这也是一种贪。为了自己往生、成佛而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但是他修的法不是中士道的法,所以最终不一定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

  第三,上士道的皈依有菩提心的摄持,为了尽虚空的父母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获得最究竟的解脱之地而发心皈依。皈依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上士道的皈依。这种皈依最终能远离二边——轮回边和寂灭边,能断证圆满、福慧圆满,成就佛果。你为了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皈依也可以,但往生是为了快速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不能说再也不回来了,一定要乘愿再来,有这样的发心与心态而皈依,才是上士道的皈依。有这样的利他心,才能祛除自私自利,才能彻底断除我执我爱,才能获得最究竟的安乐。为了成佛而皈依,成佛是为了有自己的教法转法轮。通过自力,直接地教化众生、度化众生。

  我们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发心而皈依的?若是为了世间的安乐而皈依,就是下士道的皈依;若是为了自己能够解脱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皈依,就是中士道的皈依。如果当时发心不正确,现在可以改正。发心、动机一改变,皈依的戒体也会随之改变,就能成为上士道的皈依。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发心都要去掉,要在相续中建立上士道的发心。

  下面讲皈依的对境。一般情况下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断证圆满就是佛,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也可以说是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佛是诸法的本性,本具的觉性。法身佛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佛。只是有的显现了,有的没显现,这是区别。他是自然任运,具足了断证的功德圆满。

  法身佛是本体上的佛,色身佛是显现上的佛。色身佛是从法身中,依众生的福德力而显现的。所化众生有清净、不清净两种。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是报身佛,八地以上的,尤其是十地菩萨面前显现的就是报身佛,即五部佛。五部佛的坛城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但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十地菩萨能亲眼所见,九地菩萨能见到相似的,八地菩萨只能见到接近的。

  不清净的众生面前显现的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萨以及我们这些凡夫所见的,也可以说是依我们的福德力所显现的,有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种种化身佛四种。

  殊胜化身佛。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依次转了三次法轮,以他的教法度化了无数的众生。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这些化身佛都是殊胜化身佛。

  投生化身佛。在《涅槃经》中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佛所化现的这些具德的善知识,都是投生化身佛,以补特伽罗的形象度化众生。

  工巧化身佛。指代表佛身口意的这些佛像、佛经、佛塔。佛在世的时候亲口讲过,佛像代表佛的身,恭敬佛像相当于恭敬佛身;佛经代表佛的语,恭敬佛经相当于恭敬佛语;佛塔代表佛的意,现在我们用的法器——铃、杵也代表佛的意。恭敬佛塔,恭敬铃、杵,相当于恭敬佛的意。所以铃、杵都不能随便放,随便扔,要时时恭敬对待。

  我们见到佛像的时候,应该想起佛的身、佛的功德,然后自己下决心学修、成就佛的这些功德。不能把佛像当作神,来祈求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什么要塑佛像呢?它真正的作用是让大家提起正念,恭敬佛身,忆念佛的功德,并且发誓、发愿自己能够学修并且成就这些功德;若是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佛像就失去意义了。

  佛经也是同样,你看见佛经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当作真正的法宝,当作佛的真言?有没有想到佛的功德,发誓、发愿成就这些功德?佛像、佛经,佛塔、铃杵,对有些人来说是造业的对境,对有些人来说是积福的对境,对有些人来说是成就的所依、对境。所以,在这些对境前一定要提起正念,要想到佛,想到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无漏的功德,并且自己也想获得这些功德。

  种种化身佛,是各种各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顺境中,所有对我们有帮助、有利益的一切显现都是化身佛,都是从本体法身佛当中显现出来的,都是佛的幻化和游舞,所以要处处感恩佛陀。刚才讲的是顺境,逆境也一样,也是在帮你消业,在替你还债。今天有人打你、伤害你,这是帮你消业;有人抢你东西、欺骗你,这是替你还债。你没想到,他想到了,你没去还,他来替你还债了,这些逆境也都是化身佛。

  所有这些顺境、逆境,佛像、佛经、佛塔、殊胜法物等等,都是种种化身佛,都在帮助你、利益你。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够提起正念,将一切转为道用,那都是佛的化身;若是不能转为道用,心里生起了烦恼,生起了分别念,那就是魔的幻化。显现的是佛的化身,还是魔的化身,主要看你的心。

  佛与魔就是一念之间。若是念没转过来就是魔;若是念转过来了就是佛。若是自己有正知正见,有智慧,念转过来了,刚才说的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种种化身佛,哪个都是化身佛。这样,一切都是清净的、圆满的。不清净、不圆满的是自己的心。所以,若是你觉得有什么不对、不好的地方,就是自己心态的问题,不要找其他的理由,不要找别的原因,不要埋怨别人、冤枉别人。本来就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冤枉众生、冤枉他人。自己若是有智慧的话,哪个都是成就自己的助缘,都是让自己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方法。比如,今天有人骂你,打你,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是消业,这就变成了消业的一种方法,就是消业的过程;如果你对他发慈悲心,发愿将来要度化他,这又变成了你发慈悲心、发菩提心的一个助缘,他让你积累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什么叫修行?众生是愚痴的、颠倒的,但是你不跟着他愚痴,不跟着他颠倒,和他不一样,这叫修行,这叫转念。若是你跟他一样愚痴、一样颠倒,以牙还牙的话,你还是和这些疯子一样,没有改变。一定要明白,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转变,不能跟凡夫一样。你的思想、行为,若是和凡夫一样,就不是学佛修行了。

  佛法有教法和证法。教法是三藏:律藏、经藏、论藏。律藏讲的是戒律,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论藏讲的是智慧;证法是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教法是暂时的皈依处,正法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是法宝。

  僧宝。僧有圣者的,有凡夫的。一地菩萨以上的僧众都是圣者,一地菩萨以下的僧众都是凡夫。在小乘里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是僧宝,这是佛制定的。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主要弘扬的是显教,尤其是小乘。小乘特别注重戒律,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是圆满戒。所以佛当时制定,比丘和比丘尼才是整个佛教的主人。小乘里僧宝主要是指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一个人不能成为僧宝。僧宝必须是比丘,是僧团,是团体;大乘佛法里的僧宝是,有修有证,即现量诸法本性的一地以上的菩萨,可以是单独一个人,无论是在家、出家,都是真正的僧宝。

  佛宝、法宝、僧宝,这是一般的显密共同的皈依处、皈依的对境,还有密宗里的上师、本尊、空行,尤其是内密里的气脉明点,也都是皈依处、皈依的对境。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遣除违缘,获得悉地,要靠空行的助缘。

  殊胜方便金刚承的皈依境是气脉明点,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明点菩提。脉有三脉五轮。三脉:中脉,任、督二脉。五轮:头顶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风就是气,风有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明点有白明点、红明点。修气脉明点,脉清净为僧宝,也是化身佛;风清净为法宝,也是报身佛;明点清净为佛宝,也是法身佛。如此皈依气脉明点。这也是皈依的对境、所依。

  大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法僧?什么是上师、本尊、空行?什么是气脉明点?尤其在此处,佛、法、僧三宝是皈依处,在四皈依中讲,上师是三宝的总体,是最亲最近的皈依处。

  今天我们讲的是皈依的分类和皈依的对境、所依。大家要明白这些道理与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地去皈依。明天开始讲皈依的方式。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1、什么是法身佛?什么是色身佛?它们两个有什么区别?

  2、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皈依有什么不同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摆脱痛苦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摆脱痛苦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