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学佛人应如何养生


   日期:2015/9/1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jpg

  一般来说,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多加注意,身体生病的问题自然会减少。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道理,学佛之人必须懂得,并且深信不疑。

  将个人的欲望舍弃,对世间种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得干干净净,内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不容易生病。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身体健康与否,往往都是随心而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颠倒、妄想、烦恼等等,都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就能健康。也就是说,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陀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

  佛家讲的“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才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其实都是修正错误思想与观念的方法门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才可能成就。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无法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固然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与困难。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无限法喜。世出世间一切法,其实都在目前,若能真的完全放下。三餐温饱,衣可保暖,局可安身,就已经足够了。多余的都是累赘。

  至于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非常之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烦恼、妄想未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而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就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就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若是补充得不够的话,体力就支持不了,就会生病。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正常的三餐就足够了。

  在中国禅堂里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运动,但以坐禅为主。因此,禅堂的饮食就比较特殊,点心很多,保持“不饥不饱”,便于用功。“不饥不饱”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常常所说的“刚刚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身体决定健康。人在饥饿时发慌,太饱时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会得力。所以在禅堂里饮食,不能超过五分饱,当饥饿时,再吃一些点心。所以,禅堂每天是吃八、九顿,多半是小馒头、小点心,让你始终保持不饥不饱,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这样的饮食原则,与现代的养生之道,实在是不谋而合。

  结语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而讲得最圆满的是佛法。要维持健康的身心,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就是消除一切欲念,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在顺境中就不会起贪爱之心,处逆境时也不会生烦恼。一切境缘之中,能够保持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我们更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会放下,就肯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因为害怕放下了之后“一无所有”,明天不知怎么办?总是想前想后,不能彻底破除烦恼。这就是因为事理不明,没有生起信心,殊不知放下愈多,获得的愈多。依佛法来说,一个人的财富从哪里而来?是从“财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富贵是果;“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而“无畏布施”的果报,则是健康长寿。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因果的道理,自然会愈施愈多。

  因此,为佛弟子者,必须把心调好、身调好,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作为世俗人的榜样。饮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强,最重要的还是修清净心,心安住在佛 号之中,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愿将自己所学的无上的法门,与大众分享,推荐、介绍给大众。如此,就能自利利他,广结善缘,福慧双修,法喜常满。那么,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境界,自然就能达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人       养生)(五明学佛网:学佛人       养生)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圣轮法师:─师徒吃茶去─ 意境高妙,养生助道的「茶禅」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养生治病谈汤药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开愿法师:学佛人应有正确的修学态度 

 王骧陆居士:近廿年学佛人 

 仁焕法师:怎样才算学佛人 

 仁焕法师:怎样才算是学佛人 

 魏德东教授: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 

 仁焕法师:学佛人的本分 

 道坚法师:佛教养生学 

 药师山·紫雲居士: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