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健康

 发生各种外伤急救处理方法


   日期:2015/9/17 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人们尤其小孩子遭遇突如其来的伤害时,在第一时间该怎样镇定作院前处理?平时居家小药箱里又该常备哪些外用消毒药品?下面,请新泰孟氏医院的外科专家手把手教您各种突发外伤时的应急处理的方法。

  是否包扎?根据破损程度、部位决定

  对破损的皮肤进行适当处理后,应该直接暴露伤口,还是用消毒纱布把伤口包扎起来呢?新泰孟氏医院的外科专家们说,根据伤者皮肤破损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办法。

  如果皮肤破损程度不大,只是小的擦伤、裂伤或轻度的烧烫伤,可以直接暴露伤口;如果受伤部位在颜面部、会阴部,一般也应直接暴露伤口。

  如果伤者是小孩子,受伤的是手 掌、脚部等易摩擦的部位,或伤口较深,而小孩子又比较好动,家长没有太多时间照顾的话,建议用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渗液较多的伤口应每天更换纱布敷料,一般 的伤口则可2~3天更换一次敷料,只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才能保证消毒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有些孩子在伤口愈合后期会出现搔痒,于是忍不住常会去抓 伤口,结果引起伤口出血或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甚至继发伤口感染而出现较明显的疤痕形成。

  因此,除了勤换敷料、及时清除痂皮外,也可以用外用消毒水如酒精、碘伏涂擦伤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搔痒。

  各种外伤及伤口处理方法

  擦伤:伤口污物用生理盐水冲洗 擦伤只是表皮受伤,伤势一般比较轻微。对于很浅、面积较小的伤口,可用碘伏、酒精涂抹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涂上抗菌软膏,或暴露,或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包扎好,小的创口也可贴上创可贴。 如果擦伤面积大、伤口上沾有污物,则必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用清水冲洗干净伤口,然后用碘伏涂抹伤口及周围组织,再涂上抗菌软膏。如果受伤部位肿胀明显、渗血较多,最好及早到医院外科门诊治疗。

  裂伤:明显出血尽早清创缝合 裂伤包括割伤,全层皮肤裂开,伤势往往比擦伤要重。小的裂伤,如果无明显出血,伤口干净,可以外涂碘伏,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或贴上创可贴。至于有明显出血的大的裂伤,或是脸上的伤口,按上述方法初步处理后还应及时送到医院外科门诊就诊,尽早进行清创缝合,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

  砸伤:轻度红肿疼痛可不需处理 如果伤者被重物砸伤或挤伤后,只出现轻度的皮肤红肿疼痛,并无皮肤破损,朱小春建议可先观察,暂时不需处理。如果出现皮肤破损,可按擦伤进行处理;如果出现皮肤淤紫、破裂甚至疼痛剧烈等重度砸伤和挤伤,则建议尽快到医院外科门诊就诊。

  刺伤:首先判断是否残留刺伤物 如果被细长的玻璃片、针、钉子、刺刀、木刺等所刺后留下的伤口一般较小且较深。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因此应尽早到医院外科处理。送伤者去医院前,可先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首先要了解伤口是否残留有刺伤物,如果没有刺伤物,可以首先挤压伤口,让它流出一些血液,再外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外涂碘伏。如果仍有残留的刺伤物,可以用消毒后或火烧后的镊子取出,再按上述方法处理伤口。

  烧烫伤: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当伤者被火焰、热液、热蒸气或热金属等烧伤或烫伤后,应首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的热度。如果有衣服粘在伤口上,应泡湿衣服后,再小心将其除去,必要时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或暂时保留粘连部分,尽量避免将水泡弄破。可用清洁干净的床单、布条或纱布等覆盖伤者的受伤部位,不要在受伤部位涂抹牙膏等,这些对伤口的愈合帮助不大,还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并且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和紧急处理。

  如何正确选用外用消毒药品

  一般的皮肤破损,宜选用刺激性小、浓度较低的药物,颜面部伤口宜用不含色素的消毒液。

  1.红药水 :即2%汞溴红溶液,有杀菌、消毒、防腐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但抑菌作用弱,且含有汞,对人体有毒,现在已很少使用。

  2.紫药水 :即2%的甲紫溶液,可加快伤口愈合,常用于浅表皮肤、黏膜感染伤口。但杀菌率不强,且涂抹后影响美观,现在已很少使用。

  3.双氧水 :即过氧化氢,可消毒杀菌,但浓度大,易灼伤患处皮肤。主要用于污染重、窄、深的伤口,用于已有一定感染的浅表局部伤口时,血液、脓液等会降低其杀菌力。

  4.硼酸水 :3%的硼酸溶液,有清洗、收敛和抑菌作用,常用作皮肤、黏膜和伤口冲洗清洁,杀菌作用很弱,现已佷少使用。

  5.碘酒 :是由碘、碘化钾溶解于酒精而制成2%溶液,主要用于非黏膜伤口的表面消毒,对皮肤稚嫩的小婴儿,因为其浓度高容易导致皮肤灼伤,一般不用于溃烂的伤口,碘过敏者禁用。现逐渐被碘伏等替代。

  6.酒精 :医用消毒的酒精浓度为70%~75%。主要用于皮肤消毒,有刺激性,使用时眼睛应避免接触,酒精也不能用于破损皮肤及糜烂或有渗液的部位。

  7.碘伏 :为碘与聚醇醚复合而成,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对于擦伤、裂伤、挤压伤、烧烫伤等一般外伤效果好。与碘酒、酒精相比,碘伏刺激性疼痛较轻微,更易于被患儿接受。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自己或他人遭遇创伤。伤口是细菌侵人人体的门户,如果伤口被细菌污染,就可能引起化脓或并发败血症,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重影响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都应该了解一点伤口处理常识。

  人们在处理伤口时,常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知多少?

  保持伤口干燥 :当皮肤表层细胞游移增生时,若遇到结痂,则皮层细胞难以移动,伤口愈合时间变长。伤口上适当的湿度会加速愈合。

  多涂药水 :以往伤口处理常是双氧水、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涂得“姹紫嫣红”的,但现在认为这些消毒药水,会破坏到肉芽组织,减少白血球活性。消毒是必要的,但要迅速,马上用生理盐水把这些消毒药剂冲拭为好。

  必用抗生素 :除非感染已发生,不然不用抗生素,即使是局部的抗生素药膏,也会影响伤口愈合,重要的是用生理食盐水──冲、冲、冲。

  伤口流血涂云南白药 :众所周知,云南白药具有止血的作用。于是有的人就习惯将云南白药直接涂撒在流血的伤口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南白药虽然具有良 好的活血、消肿、止血、止痛作用,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吐血等,但是多作为口服之用。如果将药粉直接散在流血的伤口上,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发 炎,反倒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伤口出血不宜直接涂撒云南白药,可采用止血带或纱布压迫止血。

  包得紧紧的,密不透风 :伤口的愈合,必须有“氧”,氧为形成胶蛋白所必需。最好暴露,至少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才对。

  必须每天换药 :给伤口换药的目的,一是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二是避免分泌物污染伤口。许多患者都以为给伤口换药越勤,伤口愈合得就越快。其实不然,这种想法是缺乏科学 根据的。在伤口的表面有一层肉芽组织。良好的肉芽组织色泽鲜艳,呈颗粒状,坚实而有弹性,触之易出血。肉芽组织对伤口的愈合起主要的作用,但它对外界刺激 的抵抗力较弱,过多的冲洗和擦拭都会使其发生挫伤。因此,换药太勤或经常冲洗和擦拭伤口,都会使肉芽组织受到不必要的损伤,从而延缓伤口的愈合。一般情况 下,需间隔多长时间为伤口换一次药,应根据伤口处分泌物及脓汁的多少而定。如果是化脓性伤口,分泌物又多,可每天换一次药;如果伤口渗出物质很少,可间隔 2—3天换一次药。

  乱(滥)用创可贴 :创可贴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急救药物之一,不过创可贴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贴的部位又有什么讲究?很多人并不了解。

  ①小而深的伤口不能贴。由于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差,不利于伤口内的分泌物和脓液排出。容易使细菌生长繁殖,引发或加重感染。尤其是比较容易感染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

  ②动物咬的伤口不能贴。对于狗咬伤、猫抓伤、蛇咬伤、毒虫蜇伤或咬伤等曲动物造成的伤口,切忌使用创可贴,以免毒汁和病菌在伤口内蓄积或扩散。应在第一时间内,用清水、冷茶水、矿泉水、生理盐水、2%的肥皂水,甚至尿液等,反复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

  ③污染较重伤口不能贴。有些伤口污染较重,甚至已经发生感染,或烧伤、烫伤的创面以及创面较大的皮肤擦伤,都不能使用创可贴来覆盖创面,否则将会引发或加重感染。

  ④表皮轻微擦伤不需贴:一般来说,如果仅仅是轻微的表皮擦伤,大可不必使用创可贴,只要用碘酒或酒精涂一下,就能预防感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外伤       急救)(五明学佛网:外伤       急救)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圆满放生:被毒蛇咬伤后的急救要点3.5(2) 

 南怀瑾:中风急救关键时刻,记住十指放血 

 信愿法师:广东法觉师突病急救助念得生 

 信愿法师:广东法觉法师突病急救助念得生 

 念佛法门:急救众生,唯恐不及 

 念佛法门:急救众生,唯恐不及 

 净土法门法师:急救时受的那种苦,不应该! 

 乞请大家为我妈妈齐淑珍念佛,现在急救室观察危险! 

 人人都应该学的急救知识 

 南怀瑾:中风急救关键,十指放血 

 大安法师:急救众生,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