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果没有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日期:2015/9/21 12: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果没有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广释】里,是村落小区之意。每当进入小区的时候,愿有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到一真法界,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的障碍。

  【宣化上人简释-1974年版】到乡村去乞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入甚深的法界,心无障碍,也无烦恼。所谓「欲除烦恼先忘我」,如果没有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宣化上人简释-1981年版】「入里乞食」:这个里就是邻里乡党,就是乡村的地方、城市那个小巷、小弄堂、小胡同,这都叫里;就是没有很多人走这个地方,这叫里。这个入,就是到没有什么人走那个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门乞食。沿门就是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不是说这个家庭里头,因为他穷,我就不向他化缘了,我找一个有钱的人去化缘去。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家庭他很卑贱的、很下流的,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这个门口来乞食,这不能分别的。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有钱,我不要向他这儿来化缘乞食,我要向一个穷人去乞食,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他高贵,我不向他来化缘,我向那个贱的家庭去化缘,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在《楞严经》不是说,佛诃斥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个须菩提一方面他欢喜吃好东西,所以他就不向穷人化缘,他专门化有钱人的缘。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你知道吗?这有钱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养三宝,他没有种福,来生他就会穷了,所以我现在给他们种一点福,这是对的。」其实怎么样啊?若按我这个凡夫的思想来推测,就是须菩提一方面有这种理论,一方面也欢喜吃好东西。有钱人的家里,那个剩饭剩菜都是鸡鸭鱼肉,哦!那很好吃的!穷人家里,哈!都是这个菜根、豆芽、菜叶子啊,这一类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钱的家庭去化缘,他总有理由,就说他是为有钱人去种福。

  那么大迦叶是修头陀行的,他大约就不欢喜吃好东西,谁若给他供养一点牛奶、花生、维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给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帮人结缘。他专门化穷人的缘,一方面他欢喜吃这个剩的菜、剩的饭,又馊又臭的、没有味道的、人家不愿意吃的这种饭,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怜穷人。他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穷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穷了。他穷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养三宝,他来生更穷了,比今生更穷了。」所以大迦叶就专门向穷人来化缘,去乞食去。

  这样子一来,两个人各有所偏,一个人化穷的,一个人就化富的;那么一个就偏于穷,一个就偏于富。所以佛就说他们两个人都不对的,不合乎中道,应该平等乞食,不管富贵贫贱,都一样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别心。所以佛这个理论,这是正确的,这是中道的。那么现在这个比丘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到这个甚深的法界里边去。「心无障碍」:自己心里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而自己障碍自己。

  【大愿法师简释】到村落里面去托钵乞食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发愿。

  广义来说,里,是里廛,是村落,现在城市里面应该说就是一个小区。我们每当进入到一个小区的时候,我们要善巧用心:愿众生都能够入一真法界,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的障碍!

  乞食——佛陀制定出家人的乞食法,是最多可以连续托钵七家。

  拿着锡杖,振锡杖,如果这一家有人供养就好;如果没有再走第二家,乃至于第七家;如果到第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够继续去托钵了,应该要马上返回来,那就说明自己今天这个福报不够。心里面应该没有障碍之相,所以要入一真法界,“心无障碍”。

  我们心里面有障碍是什么相呢?心里面有障碍就会有种种的贪瞋痴。

  第一个是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就会在寂静处呆不住——前面说我在寂静处去学习,去看书几个月。但是他后面就开始打妄想了,老是在做计划了,没有断掉对世间的贪执,几个月以后就会妄念纷飞。

  第二个是未通宗法自心为法缚。执著于自己这个宗派,不知道一切法门都是工具,他就会对其他的宗派有一个贬低的心,很容易就造谤法的业:这样子是心有障碍。

  第三个是未生禅定垫上坐不住,坐垫上面坐不住。

  第四个是没有善妙的对治窍诀,所以不能够战胜散乱。都是心有障碍。

  【海云继梦法师简释】持钵出来,目的就是要入里乞食,前面所讲的是所看到的一些人事与社会现象。一天当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境界,包括社会的、自然的以及人事的,都要能反观到内心中去,人生才会更美好。现在入里了,来到一个小区域,其实化缘托钵也有很严格的规定,首先不能老是在同一个区域化缘,今天到这里,明天就得换地方了。而且要连续托七家,不可在中间跳过去,假如所托的七家都没人在,就算是托空钵,也是吃饱了,谁叫你没福报。其中的用意是希望托钵者要有平等心,不要分别,穷的富的都一样要让他种福田,没有差别。

  到达目的地要开始托钵的时候,要能「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里是到达目的地,所以是「入深法界」,这个时候希望能「心无障碍」。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各位若是没有用心修行就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心常常就在快要抓住目标的时候变得很麻烦,不是抓不住,而是会产生一种畏惧。

  当修法达到某一个程度时,会有所转变,可是就在从目前的状况转入另一个境界的当儿,心理会恐惧,使人没有办法很深入。没有实际修行,光是口头上口沫横飞,乱讲一通不打紧,可是真正遇到那个关键,明知道只要一扣上去,境界马上不同,可是往往这个时候反而又缩回来。所以我们常说当你在积极用功时,往往不能开悟,反倒是突然回头时却真正抓住了。所以要「入深法界」并不容易,心境到了某一个程度时,就要看真工夫了。

  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看到人家发大心布施做功德,自己想想会说我也愿意啊!可是要在什么时候才愿意呢?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看得顺的可以让你发心?这样就没有办法入深法界。因为你没有一个标准,假定你已设好了一个标准,标准一到,马上进入,就应当没有问题。问题是对于那个标准你根本就没弄清楚。所以心性的展现,在事相上仍然是具体的,只是有待于深入的去体验。入里只是快要到达真正的目的地,其实是接下来的「到人门户」,「入其家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