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亮法师:如何安顿身心?


   日期:2015/10/2 1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我们江浙一带,经济相对发达,许多人都过着名车洋房,山珍海味的日子。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色身在尽情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得到的快乐却是不对等的呢?空虚、不满、烦躁、郁闷等等的负面情绪为什么总是如影随形呢?那我们再来看那些日中一餐、树下一休的苦行圣者,我们可能会想象他们一日一餐的营养不够;或者处于饥饿当中;风吹日晒或者是荒野露宿……,想象着这一切是何等的苦。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内心的宁静和法悦是怎么样的一种境况。

  所以说一个人的快乐和烦恼是由心而起的,非由身受。能够安顿好身心你就不会起烦恼,没有烦恼的心境那是多么的自在呀!如何获取自在,安顿身心呢?那现在我就通过以下这几点从《六祖坛经》里找一些答案。

  第一、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

  相信在座的都知道六祖不识字,是个文盲。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却能道出精妙法理,成为一代祖师,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既有前世之因,又有今世之缘。

  根据六祖弟子法海禅师所记载,六祖出生时毫光腾空,像佛顶放光,异香满室。第二天黎明时分就有两位异僧来访并告诉其父母说:“你昨晚生下的孩儿与佛法有缘。”惠能出生后,并不吃母乳,却能日日长大。据说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可见,六祖是带着殊胜因缘,弘深愿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从出生之时就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前世之因的基础上,六祖精进求道,经历各种磨难,最后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他什么都不如我,就是混得比我好呢?这个没什么能力的人凭啥可以得到这么多呢?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六祖的身世告诉我们,个人的福报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所以境遇常常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收起这种怀才不遇,愤愤不平的心,从当下开始脚踏实地种善因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什么是善呢?我们不做那些伤害他人的事,伤害众生的事,不说对别人有伤害的话,不贪,不嗔,不痴。我们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广结善缘。还要精进学佛,忏悔业障,修正行为。功夫到了,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第二、随缘自适,缘到即成。

  有一个词语叫做“好高骛远”,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这是我们现代人中非常普遍的一个毛病。对于自己的处境不满意;以当下处境中的各种不利作为借口不求上进;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做好当下手上平凡简单的工作,总是想走捷径;总是纠结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中。大家要明白理想就是我们的心念,动一动就是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可以无限的大,但是实现理想呢,却是是要靠我们在现实中一点一滴地去完成的。

  让我们来看六祖曾经的处境,来学学六祖在这些处境是怎么做的。六祖的早期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早逝,留下了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尝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六祖只有当个樵夫,砍柴卖柴来养活自己和母亲。后遇殊胜因缘,受一食客接济到黄梅求道,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都被支使干着砍柴舂米的活。诸位,试想一下,如果让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默默地做这么简单繁琐的事情,不抱怨的有几个?不自怨自艾的有几个?不心灰意懒的有没有?如果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在超前点,本领再大些,却又让我们做那些看似很是简单低下的活儿我们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工程师却让你干那些搬砖砌墙的你又会怎么想?但是圣人是怎么做的?没有抱怨,没有灰心,在简单的重复里成就,在琐碎的生活中悟道。

  所以不要轻视你现在所做的,平凡的,简单的每一件事情。不管处在怎么样的境遇里,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让妄想走开,专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情,如果你能把你该做的都做好了你就已经进步了,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委屈不做,总是抱怨,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试想在单位公司里上司会不会善用一个没有责任,担当,满腹抱怨,处处给团队带来负能量的人?肯定不会的了,要真的有这事那也是这个领导有问题了。

  那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人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吗?那也不可能的了!学佛修道的人大都想求极乐,那极乐在哪呢?坛经告诉我们:“若依相上说,西方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随相而说的;说西方净土很近,是为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的。人的根性虽有利钝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不管有怎样的根性,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把握当下,脚踏实地,而不是在妄想中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执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么就要专注于千千万万遍的念佛中。一方面觉得念佛枯燥,坚持不下来,另一方面又想快速到达极乐世界,这样一种状态,极乐世界就是海市蜃楼。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心着手,不管你在怎样的境遇里,不管自己在做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不起烦恼,放下执着,你当下快乐当下就到极乐。所以明白“缘到即成”的道理对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

  第三、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常常被一个“争”字所困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想要更多的财富,想要更高的权势,想要更大的成就。想要得到这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误以为得到这些必须要勇往直前地去与别人争抢。事实是,具足福报,因缘成熟,该是你的便随缘而来,不是你的,抢来也是徒然无意义的。

  六祖得法后,怀揣衣钵开始了逃亡之路。其中有一个将军出身的法师叫惠明,力气大,跑得也快。他一心一意想要抢回衣钵成一代祖师。所以他很快就追到了六祖。六祖见他追来,就将衣钵放到石头上,自己就隐于大树后躲到草丛中。惠明看见石头上放的衣钵,就高兴的去取,经上记载,“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经上记载是拿不动,但事实应该是惠明在拿衣钵的那一刹那,他醒悟了。衣钵不是靠力气就可以争夺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有什么用,于是就向六祖求法。

  比如说你没有达到某类学术的造诣,给你个学历证书有用吗?糊弄人可以,真到了实际去操作的时间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从这看那惠明还是利根,想到了这点就马上转念头,想要做好就要先学好,于是就求法,那要换做有的人,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或者被领导开了,他就不认为是自己本领不够,反而觉得世界对他不公,领导刁难他。认真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个人得到充分的成长了,该是自己的就顺其自然地来了,别人抢都抢不走。

  第四、正视人生中的逆境。

  很多人到寺庙里来拜佛,都会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希望自己和家人都顺顺利利的。大家都害怕挫折,恐惧自己处于逆境中。其实磨难和挫折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成就之前必须要经过的阶梯。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还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对吧?

  我们来看看六祖经历的磨难。六祖得法由于很多人为争夺衣钵就追杀他,于是他就向南逃亡,后来逃到今天的四会,为了避难,六祖与猎人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五年。十五、六年的逃亡生活,这磨难大不大?但是磨难中的六祖并没有停止修行弘法的脚步。他先是在途中度化了性情暴躁的惠明,与猎人们同住的时候,吃着肉边菜向猎人们说法。猎人常派六祖大师做守网的工作,他一见活的走兽或飞禽,都尽力设法放生,广积善缘。常人的磨难,逆境生活对于圣人来说和平时就没什么两样,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所以说,现实中的我们遇到磨难的时候千万不能说不知所措了,乱了阵脚了。磨难是消业积福,一切都于静中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静待时机,有句话怎么讲?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啊!

  前面讲了四点帮助我们安顿身心的启发: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随缘自适,缘到即成;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正视人生中的逆境。坛经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安顿身心的方法还是具有凡夫的执着,是佛法在生活中的指导和实践。还处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阶段。以此来修,可以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坛经要告诉我们的,更深的一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包括我们的身心也空。我们今天在这里说如何安顿身心,如果以后有缘再来说其实无身心可安顿,这才是究竟。

  最后和大家共勉两句话:第一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身心的安顿不是隐居在世外桃源,而是于纷繁琐碎的生活中去修炼。第二句:一切唯心造。你把心修成什么样,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