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科学家潘宗光:我为何信佛?


   日期:2015/10/16 9: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科学家潘宗光:我为何信佛?

  他是成就斐然的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

  他也是一位精进的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心经与生活智慧”及“心经与现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发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识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佛教文化及智慧的关注。

  他就是当了三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的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

  当科学家遇见佛教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及借库,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作为一位理性的科学家,潘宗光皈依佛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亦非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寄托,而是长期思考体验的必然。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

  “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

  “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

  “当时我就有很奇异的感觉,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陈家宝医生介绍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给我。”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去“普明佛学会”听佛学系统讲座,“各种初级班,中级班,都去听……”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

  “在这之前我对佛教是不了解的,认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极的、不科学的。”

  “看了很多佛经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我越读越觉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来,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就是觉悟到宇宙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的真理。”

  “佛教讲究信、解、行、证,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得到证悟。”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

  “按照当时规定,男众弟子都要剃光头。这让我有点犯难,我任职香港理工大学,又是一校之长,如果光头返校,人家不理解短期出家之义,岂不要误会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就不妥了。”“最后,我得到了星云大师的谅解和同意,是唯一留发参加短期出家的。”

  “在短期出家的那段时间里,晨钟暮鼓,清风明月,300多位同修,无论各自的背景和地位如何不同,全部平等相待,过着同一种庄严、朴素、守戒的清净生活,给我至今难忘的深刻体验。”

  其后,潘宗光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2001年初,当了校长十年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评核。评核结果是81分,别人认为最终的成绩很好,在我来说,我是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的。”“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亦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禅寺,潘宗光皈依净慧长老,正式成为他的皈依弟子。

  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们的教益良多。他没有刻意选择皈依师父,只是希望能够在内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后,要找一个师父来皈依。有好几位大德与我缘分很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想找一个内地的大德皈依,在内地我已四下讲佛,因为内地人多,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内地访问,第一次接触的大德就是净慧长老,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另外我曾几次访问净慧师,发现他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很慈悲及包容。后来我就专门到柏林禅寺拜访他,成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止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

  近年来,本刊记者采访过多位学佛的城市白领和高校学子,他们很多都读过潘宗光的佛学著作,甚至有些佛子就是读了潘宗光的文章而与佛结缘。笔者采访过一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研究生,他曾经对佛教不屑一顾,经常讥讽同寝室学佛的同学。有一次,室友不愿再与其争论,摔给他一本潘宗光的书。他用了一整夜将书看完,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遂也成为佛弟子。现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用在寺院修行。

  2008年,68岁的潘宗光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十八年生涯退休。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弘扬传播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物质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帮助改善社会的和谐。”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要明白宇宙的自然规律,放下无止境的欲望,修好自己的心。有一颗正的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说,‘外化而内不化’。全部是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平衡发展的。这样才可以达到阴阳协调,才能达到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从做人的道理来讲。将这套理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么一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这是我的心愿。”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十分切合现今社会需要。我想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是每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便会有包容心及慈悲心,第二是所有中国人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社会便变得和谐,第三是世界要真正的和谐,唯有靠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还有一个心愿。“精进修行,有一个安乐自在的心,有一个安乐自在的人生。同时也希望真的在临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人物简介

  潘宗光,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1940年出生于香港,广东番禹人,化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佛教徒。其表弟为已故明星张国荣。

  潘宗光毕业于圣保罗男女中学,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获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6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79年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博士学位。

  潘宗光主要在无机化学进行研究工作,包括维生素B12,1968年起任教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担任香港大学理学院院长,1991年起获得当时香港立法局议员张鉴泉(已故)邀请,担任香港理工学院(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于2008年退休,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院长、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荣誉主席,曾在1985年和1991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佛       智慧)(五明学佛网:信佛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