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学佛的人不但不开悟,愈学愈迷惑,什么原因?


   日期:2015/11/5 14: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73集

  今天最大的难题,就是一般人不相信有圣人,不相信有真实智慧,认为把知识当作智慧,一定要学来,没有学怎么会知道?!智慧不是学来的,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为什么?真心。圣贤用真心,佛菩萨用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别说是人,二十八层天还是用妄心。连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依旧用的是妄心,但是他的妄心用得正,完全遵循佛陀教诲,用得正,是妄心,但是从妄心里面看到智慧。真正大彻大悟了,他起心动念也就感应道交,别人向他请教是“感”,他就有“应”,答应,“应”是自然的,“应”是从自性,是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是无量智慧,能解决无量问题。

  东方圣哲、诸佛菩萨,教人求智慧,教人开智慧的方法。什么方法?“清净、平等、觉”就是方法。只要你得“清净、平等、觉”,智慧就现前。

  凡夫为什么不行?凡夫没有清净心,心是染污的、心是浮动的,不平等,心是迷,迷在欲望里头,迷在自我,总认为身是我,一切要为身的利益着想,迷在这上面,不知道身跟外面境界全是假的,不知道这个,真相不知道。所以他的心是染污的心、不平等的心。不平就是起波浪的,所以是妄心,不是真心,迷而不觉,他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道理很深,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认知这个道理,都不是简单事情。

  所以佛教跟圣教在这个时代,复兴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哪里?在学习的人的心态。

  圣贤教育,学习基本的态度两个:真诚心,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说了几十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得一分智慧;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现在的人对父母、对师长、对圣贤、对佛菩萨,没有恭敬心、没有真诚心,他怎么学?佛菩萨来教他,他也得不到。

  我一生遇到这三个老师,第一个是方东美先生;第二个章嘉大师;第三个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个人,都是受过古圣先贤教育;而且是真正得到受用,他们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有这个缘亲近这三位大德。三位大德教人,完全是看来求教的人有几分诚敬心,他就教几分,没有诚敬心,他不教。印光大师说这个话,我能体会到,我说得很坦白,要是用古时候的标准,这三个老师我亲近不到,他不收,为什么?我的诚敬心不及格。如果用分数来比较的话,古人诚敬至少要打六七十分,老师才收你,八九十分老师非常欢喜,会很认真教。我有几分诚敬心?我估计自己顶多三十分。打三十分,他就把我看成宝贝了,为什么?学校里的学生,大概只有三分五分,我比现在的学生分数要多很多,但是跟古人比我不及格,这个要知道。

  所以我得的这点东西,就用净土法门来说,我肯定下决心学这个法门,费了三十年的功夫,我讲经教学没有中断,三十年我才真正相信净土,对净土才不怀疑。所以这个法门诸佛菩萨都说难信之法,我听了有很深的感触,真难信,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接受。

  那介绍我的呢?我一遇到佛法,忏云法师就介绍给我,那个时候我还有工作,有缘认识忏云法师,他劝我念佛,劝我读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三部重要的注解,我很用心地读,还做了笔记,我对净土有概略的认识,不毁谤它了;以前批评,不敢批评了,对它很尊重,但是我不想学,我还是想学《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很能吸引人的。到八十五岁才真正彻底把一切经教统统放下了,专讲这一部经、专念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为的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我这个做法我相信有把握,道理在此地。

  我们今天普遍看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心浮气躁。我在学校也上过课,有时候学生也不少,讲堂坐得满满的,那是什么?好奇,不是真想学东西。好奇,看到一个和尚到讲堂来,这堂课和尚来上,这么个意思我都能理解,要是我常常讲,他就不来了,一年偶尔有一次两次,他们会来。

  所以,经上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讲诵听受”这四个字,含义深广无有穷尽,要常常讲,要不停地去读诵,为什么?修定,你就晓得,把清净心给讲诵出来,把平等心讲诵出来,然后把大彻大悟讲诵出来,这就成功了。讲,要认真,要用真诚心讲,要用恭敬心讲。学,要用至诚恭敬,教给别人也要真诚、恭敬,离开真诚、恭敬,不是佛法,假的。有真诚、恭敬,世间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没有真诚、恭敬,大乘经典都是世间法,都不是佛法。这个道理事实我们要知道。

  【科】己二、得果自在

  【经】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

  这是第十六品。十六品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未得阿惟越致,则得阿惟越致”,这句话很重要!前面这四句就是小乘的四果,“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是四果,阿罗汉就毕业了。虽然是小乘,都称为圣人,为什么?证得“须陀洹”就得位不退,他没有离开六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面就是天上、人间,人间寿命尽了他升天,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他不堕三恶道,得了保证书,他要修相当长的时间,经上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七次,这个时间是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想象。

  【解】右明彼土人民,随所修习各得其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

  “声闻”是闻佛说法而证果的,这叫“声闻”,拣别他不是自修成的,他是听闻经教、研究经教,慢慢向上提升的。

  下面把这四种做简单介绍:

  【解】一、须陀洹果,译为入流,预流或逆流。

  这个“流”是什么?这个“流”是圣人,小乘圣人。他入了小乘圣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了。

  【解】又名初果。入流与预流同为一义。谓从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

  这个“生死”是讲六道轮回,决定不堕三途了。“又名初果”,小乘有四果,这是小乘初果,他虽然还没有完全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朝这个路上走、向这个方向迈进,证得四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了。换句话说,证得四果阿罗汉,六道轮回就不见了,六道好像是一场梦,醒过来了,这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到哪里了?醒过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他进入这个境界了,跟六道轮回完全脱离了,所以叫“入圣位,逆生死之瀑流”。

  【解】与上文字虽异。实义相同。

  他修什么?下面说出来了。

  【解】断三界之见惑,即得此果。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面有六道轮回,色界就超越了,色界有十八层天,色界再上面有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换句话说,二十二层天,这二十二层天,是在我们六道轮回之内,没出去,如果出去就证阿罗汉,成功了。要出不去,出不去很烦恼,他还要往下堕落,换句话说,地狱、饿鬼、畜生,他还是免不了。所以,出六道是每一个学佛的同学,主要的目的。

  现在我们要问,有几个人学佛,是为出六道轮回?太少了,真的不多。为什么?真为了生死,念佛求生净土,那个人就变样子。变成什么样?变成很像人样子。人样子是什么?中国人的样子,“五伦”、“五常”,一切时、一切处所,他决定不会违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人的关系搞得很清楚,决定遵守,不会有过失。

  “五伦”是人的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真做到了,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富贵贫贱他都活得很自在,为什么?他明白这个道理,他懂得因果,这种人肯定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关系,人跟人的关系知道,是个标准的中国人,有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不但是标准的中国人,也是标准的佛弟子。“五常”跟佛法里面的“五戒”,完全相同,遵守五戒,“五常”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人。

  我在过去,那时候还初学佛,有几个很熟的书店,我身上没有带钱可以买书,看到好的书想看的,我跟店员打个招呼,他那个地方登记,什么时候我把这本书拿去了,我什么时候有钱我什么时候来付钱。朋友跟我一道去的时候,他说这里很少见,他怎么就让你拿去?有信用,他相信我,我不骗他们,我有钱真的首先来还他们。人要有“信”,没有信还能做人吗?

  寺院里头有流通处,负责管流通处,是个年岁大的人,五六十岁,那时候我们只有二十几岁,五六十岁是长者了,对我也是很放心,好书一来一定介绍给我,我拿回去,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他,有时候时间太长了,我送钱去的时候他都忘掉了,他忘掉我没有忘掉,这是中国人。人跟人哪需要订契约的?!那笑话!连记账都不需要。守不守信?不守信,就不是人。

  “五常”这五个字,第一个是“仁”,仁是爱人,你看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是讲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顾到,有义。

  有“礼”,“礼”是礼貌、礼节,不过分,也不能不到位,要恰到好处。

  “智”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出毛病。

  后面是“信”,决定守信用,不妄语、不欺骗人。别人骗我,我知道,不要去跟他争论,我们用诚信慢慢去感化他。有些有善根的,半年一年感化过来了。有些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他就是没有信用,就是喜欢骗人,那骗人我们就小心谨慎了,小的地方可以让他、随顺他,重大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能随顺。

  佛家“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都在一个“信”里头。“不饮酒”是“智”,酒醉乱性,所以佛家戒酒很严格。这个是取得人道资格的标准。人一生能够持“五戒”、能够修“十善”,来生不堕三途,还能得人身;如果累积的功德高、好事做得多,到天道去了。欲界有六层天,欲没有断,也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断,生天就是欲界这个六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色界天修禅定,四禅八定,到那个地方去;无色界天修无色界定,有四层天。这是“六道”。

  初果修什么?要断“见惑”。“见”就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可是这个看法错误了;“惑”是迷惑,你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错了。它有五条,就是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也就是认为身是自己。这个错了,身不是自己,佛家讲“我”。“我”的定义是什么?第一个是当家做主,身能不能当家作主?不能。为什么?我想年年十八,做不到;我想长生不老,做不到;我想不老不病,做不到。那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这第一个,做主。第二个“自在”。我们这个身不自在,我们完全受它的拘束,所以你从这两方面去观察,它既不能做主,也不能得自在。这个“见解”错误的了,所以身不是“我”,要把身见放下,这个东西是假东西。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借假修真”。虽然是假的,你要用得很妥当,它能帮助你证真。

  造作六道轮回业是身,“身、语、意”叫“三业”;享受人天福报也是它,超越六道轮回行,你真正把身见放下。你看“须陀洹”,“须陀洹”身见就放下了。须陀洹不容易证得,你还把身看作是自己,有身见,你是凡夫,初果没份。

  所以修行人头一桩大事情要把身看得淡,决定不要沾名闻利养,为什么?沾了你有留恋,你就更不容易放下了。先放下名闻利养,因为身不是“我”。

  还要放下对立,对立是“边见”。“边”就是二边,我们用“对立”大家很容易体会。放下对立就消灾免难,为什么?不跟任何人做对,你跟我作对,我不跟你作对,这就对不起来,就化解了。所以化解灾难、化解怨恨、化解冤仇,从哪里做?从自己,不从对方。要从对方的话,永远不能化解,从自己,这个功夫要做。

  念佛的人用一句佛号,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全部解脱了、全部化解了,化解之后心情自在、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别人侮辱我、羞辱我、障碍我、陷害我,都能“忍辱波罗蜜”、都能够接受,不放在心上,结果怎么?放下了,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总是以一个真诚心对人,对待冤亲债主也真诚,绝不欺骗他。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连反驳都没有必要。冤枉了,申冤,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心里还有不平,还要申冤、有怨气,你没有放下,这种痛苦给你带来什么?就是“边见”,给你带来的忧患,给你带来痛苦,给你带来灾难,要放下。

  记住,我是常常劝人,人一生能做到不跟任何人对立,你的修持就有功德,你学佛还有五种见,白修了。为什么?这一生寿命到了,依旧是善、恶业在做主,你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学佛的人不少,我们看到很多,要引以为警觉、引以为戒,不能走他这个路子,要走祖师大德的路子。

  这些日子我们协会重新编辑黄念老居士的《报恩谈》,后面有两个附带的,一个是《华严经》的“十玄门”,说明《无量寿经》上全有,《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让我们生起信心;第二个附的是净宗历代祖师的《传记》、《小传》,也就是介绍,把昙鸾、道绰加进去了,好!这是早年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我们现在照办了,这些祖师大德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读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现在加两个进去了,他就第八代了,这个老人一生念《法华经》,念了多少部?一万三千部。古人的标准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永明大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他能不开悟吗?不可能!肯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编的《宗镜录》,后人称为《小藏经》,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提纲契领编成一部书。《大藏经》太大了,谁能去读?他这么一编,份量就大幅度缩小了,一百卷。读这一百卷,就等于把《大藏经》全读了。祖师大德的用心,目的都是帮助后人。后人怕多、怕繁,尽可能给你缩短、给你简化,希望你欢喜读诵、受持。

  由此可知,祖师大德要求我们三千遍,这三千遍不能少,最低的标准。你真想学佛,你就真干,《华严》份量太大,“八十”加“四十”,一百二十卷,除去当中一部分重复的,就是“入法界品”是重复的,重复的除掉,九十九卷,一天念十卷,九天才能念完一部。这是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门第一部大经,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怎么读?从头到尾去读,读熟了,完全能背诵了,我们相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不需要九个小时,应该三个小时就可以,那么你一天可以念三部,十天三十部,一个月可以念一百部,一年一千二百部,“华严宗”的祖师。

  《法华经》的份量很适中,它只有七卷,但是每一卷文字很长,这个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十个小时,一天念一部,一千遍三年,三年一心专注,一门深入,有开悟的,有大彻大悟的。《六祖坛经》里头记载的法达禅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他在没有见六祖之前诵《法华经》,诵满三千遍,去见六祖,向六祖请教,六祖给他讲,他开悟了。

  我们今天看到学佛的人不但不开悟,愈学愈迷惑,什么原因?没有遵照祖师大德的方法,没有守住祖师大德的教诲,自以为是。这个“自以为是”就是“见惑”里面的“成见”,我们中国人叫“成见”。五种“见惑”里头的“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叫“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错了,完全看错了。而且现在人成见很深,自以为是,这就难了,遇到善友也没有办法教他,多可惜!所以要谦虚,要能接受别人的教诲、接受别人的劝告。纵然别人说错了我也接受,我也诚诚恳恳的,人家才肯教你。你要完全不接受,你错了没有人敢讲你,随你去吧,亏就吃大了。

  最后一种是“邪见”。“邪见”是不属于上面四种。一切错误的见解,就是错误的看法,都叫“邪见”。

  这五种“见惑”断尽了,证须陀洹果,小乘初果,我们叫“小小圣人”。这“小小圣人”有什么特征?有,他六根的能力恢复了两种,第一种“天眼通”;第二种“天耳通”。佛告诉我们,六种神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能。为什么我们的本能没有了?就是被烦恼障碍了。那么障碍天眼、天耳的是什么?就是五种见惑,五种见惑障碍这个。五种见惑没有了,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天眼、天耳自然就起作用了。

  天眼并不很大,反正在这个楼上,这楼底下什么状况你能看得很清楚,透明的,你没有障碍。天耳呢?大概可以不必用手机了,你的亲朋好友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他在做什么你能见到,他说什么你听得到,但是你没有办法跟他对话。这两种神通恢复了。

  【解】二、斯陀含果。译为“一来”,又名“二果”。“一来”者,断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

  “思惑”比“见惑”难断,我们讲烦恼习气。

  “思惑”五大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这个五种,佛在讲经方便起见,把它分成九品,二果圣人九品思惑前面的六品断掉了,但是后面还有三品。

  【解】因尚余后三品,故仍须在人间与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即一度往来之义。

  天上人间一次往来,初果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二果他只要一次往来,到人间来一次,然后他就不来人间了,他在色界天四禅天修行,所以叫“一来”。

  【解】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乃断尽欲界思惑残余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之位,尔后受生,则为色界或无色界。

  色界是四禅天,无色界是四空天,他在这个里头修行,他不到欲界,欲界六层天他不住,人间跟三恶道当然他更不会来了。

  最高的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翻成“杀贼”,翻成“应供”,翻成“不生”。

  【解】乃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之声闻乘极果。

  他把见思烦恼断干净了,以断净一切见思惑,五种“见惑”、五种“思惑”统统断干净了,叫“杀贼”。“杀贼”是比喻,烦恼叫“贼”。他把它断净了,不再受见思烦恼的干扰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开悟       迷惑)(五明学佛网:开悟       迷惑)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惟觉法师:开悟三帖药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机缘和佛力加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开悟前提录 

 仁清法师:开悟和往生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明一法师:“觉的能力”被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