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8[菩提心利益]


   日期:2015/11/10 2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昨天我们讲了菩提心共同的功德,今天继续讲愿、行菩提心特殊的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有很多种,在这里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分很多种,这里主要是把它分为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是行菩提心。《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这里讲的是愿菩提心;“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这里讲的是行菩提心。寂天菩萨主要是依《华严经》而讲的。

  接下来是本体之差别,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有什么差别?打个比喻,比如一个人要去往某地,心里有这个愿望。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为了利他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有这种想法和愿望,就是愿菩提心。

  以前给大家讲过,想要真正通过自力利益众生,就要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经过了无数劫的苦修才获得了佛果,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别的目的。为解脱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为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为了众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人,因为他要度化众生。若要度化众生,首先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通过自力帮助众生,度化众生。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转法轮。你成佛了,才有能力转法轮;你转法轮了,才有自己的教法;你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度化众生。通过你的教法,众生才能真正获得自在、解脱。

  比如一个人想去拉萨,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我们为了度化众生而想获得佛果的这个誓愿就是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是不仅仅有愿望,还有行动。比如一个人不是只想去拉萨,而是开始坐车、坐飞机上路了。同样,行菩提心不只是为了利益众生想获得佛果,不只是在心里想,而是开始有实际行动了。不是无缘无故就能成佛的,要修六度万行,有行动就是行菩提心,开始做布施、受戒、修忍辱、精进、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了。若是没有行动,只有这样的愿望、想法,这是愿菩提心;有实际行动了,开始修持六度了,这时是行菩提心。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的差别。

  有的人认为,行为是行菩提心,心愿是愿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现观庄严论》里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一种欲乐。无著兄弟认为,菩提心的本体是心所,帕桑二尊认为,菩提心是一种心王。无论是心王还是心所,都是不矛盾的。无垢光尊者认为,发心时,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讲的是本体。无垢光尊者认为,这些印度大德们的观点并不矛盾,都是一致的。心王和心所就是一种心,所以不能说行为是行菩提心。

  寂天菩萨认为,有行为时的这个心是行菩提心,没有行为时的心是愿菩提心。没有行为摄持的心是愿菩提心,有行为摄持的心是行菩提心。

  自宗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认为,为果而发誓,即“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因而发誓,即“为早日圆成佛道而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里讲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即以慈悲度化众生,以智慧证得菩提,都不离这两个条件,都要具足二利。只要是世俗菩提心,就必须具备这两个法相;若是没有具备这两个法相,就不是世俗菩提心。这里讲的不是胜义谛菩提心的法相,而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愿、行菩提心都是世俗菩提心的支分,因此同样都必须具备这两个法相,否则就不是愿、行菩提心了。

  以后,无论是大家自己发心的时候,还是别人给你讲愿、行菩提心的时候,都要看看有没有具备这些法相,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如果具备条件,具有这些法相的话,你发的菩提心就对了,别人给你讲的菩提心就可以认同。若是不符合、不具备,就不能认同。若是观待自己的话,就应该好好再去调整,尽量具备这两个条件。若是他人给你讲的,你自己心里要有数,这不是真正的愿、行菩提心。我们不是要做智者吗?自己应该有取舍的能力,有判别的能力。关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上的差别,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庚三、功德之差别: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有没有差别?这是要观察的,也是要了解的。二者都有价值和利益,哪个更珍贵?自己应该心里明白。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是有差别的。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愿心”指发愿菩提心,即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仅仅有这个心愿,立下了誓言,没有实际行动。“生死”指生死轮回。“生广大果”: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广大福德。在生死轮回中,你有这样一个愿望,若是没有实际行动的话,还是不能逃脱轮回,还是不能到达彼岸。但是这也有广大的福德,也有果报,比如当转轮王,在人间当国王,在天界当帝释王、梵天王等等,会获得广大的福德,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佛在《华严经》中讲:“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这里的比喻和喻义是合在一起讲的。金刚宝即使损坏了,但是它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没有丝毫损坏的金银等其他珠宝装饰。尽管已经损坏了,但是它还是“金刚宝”,这个名称它不会失去。以此比喻来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以金刚宝比喻发菩提心。在相续当中一时、瞬间生起了这个心,但是没有继续发,也没有再继续存留在相续当中,这犹如毁坏的金刚宝。尽管金刚宝毁坏了,但是其价值和利益依然远远超过其他金银珠宝等装饰。以此来比喻愿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胜过一切声闻、缘觉之功德和利益。你看,哪怕是仅仅在相续中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没有再继续存留在相续当中,但是它的功德、利益也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几百年、几千年中所积累的善根、福德。此外,金刚宝虽然毁坏了,但是它不会失去它的名称。同样,这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相续当中产生过菩提心,他可以不失去“菩萨”、“佛子”这样的称呼。第三,金刚宝能遣除这个人的贫困等问题,同样,一瞬间的愿菩提心也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这是《华严经》中以比喻说明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你看,那么一瞬间的发心(愿菩提心),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这样一讲,愿菩提心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还不能比,行菩提心的功德远远超过愿菩提心。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行心”指行菩提心。相续当中产生了行菩提心,那善根福德、功德利益会连续不断地增长。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为了度尽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立志”指发誓发愿;“不退转”指誓愿非常坚定;“受持此行心”:不仅为了度化众生想成佛,而且还去修持成佛之因——六度万行,受持善法,修六波罗蜜,这个心也非常坚定。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即自彼时起”:在有发心,有行菩提心的同时。

  “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即使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当中,福德和善根也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增长。

  “量多等虚空”:积累的善根、福德的量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行菩提心的功德。

  刚才讲的是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若生起愿菩提心,在生死轮回当中可以产生广大的福德,可以享受很多不可思议的福报。前面讲“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时讲过,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树,果报成熟一次就穷尽了;然而菩提心的异熟果无有穷尽,不但不穷尽,反而还增长。此处所讲与前面所讲的并不矛盾,愿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穷尽的,愿菩提心的功德也应该能增长。若是说愿菩提心的福德、利益不增长,那么果报成熟了,怎么会不穷尽呢?若是它不增长,有一天肯定会穷尽。若是穷尽了,就和前面讲“共同功德”的教理不符合了,前后矛盾了。可见,“愿菩提心的功德、福德不增长,保持平衡。”这种说法不太合理。

  但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的功德、利益有怎样的差别?书中讲了,二者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发愿菩提心的福德不会穷尽,而且还能增长,但是和行菩提心不一样。行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昼夜不停,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其福德都会连续不断地增长,甚至在睡眠、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下也能不停地增长。但愿菩提心的福德就不是这样的,虽然能增长,但不是连续不断地增长,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增长。这是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的差别。此外,二者还有量的差别。行菩提心积累、增长福德的量也大,“量多等虚空”,尽虚空,遍法界。

  愿菩提心只有心愿,但没有实际行动。比如说,我们想去拉萨,但是没有采取行动,这样你永远到达不了拉萨,永远朝拜不了布达拉宫。愿菩提心就这样,若是只有“为度化众生想成佛或发誓成佛”的愿望,而不去采取行动,不去修持六度万行,你永远实现不了这个愿望。行菩提心就有实际行动了。比如我们去拉萨,若开始坐上车,坐上飞机了,那早晚都能到达目的地。行菩提心也是如此,开始有行动了,修六度了,只要你坚持下去,早晚也能到达彼岸。这是两种心的差别,所以它们的功德和利益也有差别,前者虽然能令善根、福德增长,但不是连续不断地增长,也不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增长,而且增长的量没有那么多,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只有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行的,但是真正有这样的心也很珍贵、很稀有,我们现在连这个心都不一定有,有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想解脱的心是真的吗?想成佛的心是真的吗?你解脱是为了众生吗?你成佛是为了众生吗?真的,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解脱的心是不是真的?我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解脱的心是真的,那你为什么还留恋世间?你不是想解脱吗?如果你还留恋世间,就说明你想解脱的心不是真的。如果你欲求佛果,那么你去修目前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干什么?为什么变成了“井底青蛙”?这就说明你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如果成佛的心是真的,那肯定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成佛,种的也都是成佛的因。这样,暂时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若是只想眼前的利益,只修暂时的利益,你就看不到更远的彼岸。

  若是你真心想到达彼岸,必须要放下此岸,这叫出离心。我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这边放不下,那边也想去,这是不可能的。若是你真想获得究竟的果位,就必须要放下暂时的利益。否则就是脚踏两只船,这样怎么能到达彼岸呢?

  如果你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么你解脱、成佛是不是为了众生?很多人都求生净土,都要成就佛果,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世间太苦了,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这不还是为了自己嘛,就是自私,根本没有菩提心。去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到阿弥陀佛那里充充电、加加油,然后乘愿再来,这就是目的。但是都不想回来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菩提心。仔细观察、观察自己,我们求生净土是不是这样的?自己观察自己就行了,不要观察别人。佛讲: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监督者,应该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观察自己。

  真的,我们想成佛的心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很多人都不是吧?一听说“佛福报大,功德大,神通大。”一听说“佛有不可思议的神变。”自己的贪心就上来了,也想成佛。成佛以后要干什么?“成佛以后,我要玩神通,我要玩神变!”“成佛了多好啊,福报大,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什么也不愁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成佛。

  成佛了,就有能力转法轮了;转法轮了,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下度化众生了,这是成佛的目的。我们是不是这样啊?真的!我现在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讲别人,而是在讲佛法,讲我们自己的修行。我们不是都皈依佛门了吗?不是都修习佛法了吗?我们都是修行人,我讲的就是我们的修行。

  如果真正有一个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利他心、菩提心,也不得了。尽管这个心愿的功德也很大,但是还不够,还要采取行动去做啊!我们现在有没有去做?有没有开始修六波罗蜜?修持六波罗蜜是不是为了解脱成佛?修六波罗蜜有没有成为解脱成佛、获得菩提果的因?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这很重要啊!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但实际上都没有成为成佛的因,没有成为菩提果的因,难道这不是徒劳无益吗?若是都变成了成佛的因,都变成了菩提果的因,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根、福德,也太珍贵、太稀有了,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可以变成修行,这个时候相续当中才有真正的利他心,这个时候一切行为才可以变成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

  现在大家都会说:“我在为众生吃,在为众生穿,在为众生休息,在为众生玩电脑、玩游戏呢!”既然大家这样说了,那就只能说随喜呗,太随喜你了!因为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萨就授记你了:“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我们不能不随喜你啊!如果相续中真有菩提心,尤其是真正产生了行菩提心,那确实是这样的,吃是为众生吃,穿是为众生穿,休息也是为众生休息,也许玩游戏也是为众生玩。“即使是在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能连续不断地增长。”这不是我说的,是寂天菩萨依佛的教言说的。

  如果相续当中真有了菩提心,解脱太容易了,成佛太容易了。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说是这样说,但如果相续当中真正有了菩提心,无数劫当中要积累的善根与福德也许一刹那就能圆满,说慢也慢,说快也快。

  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差别。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很多人也许会怀疑:“这个菩提心有那么好吗?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和利益吗?”其实菩提心有如是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以教证、理证讲的。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是伟大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亲口所讲。为谁讲的呢?为小乘根器的众生讲的。也许有人会问:“跟这些小乘根性的人讲什么啊,?他们是小乘根性!”是,但是小乘根性有决定种性和不决定种性的,可以给那些不决定种性的小乘人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当时佛讲法的对境很多都是小乘根基者,他们虽然对小乘法有信心,但是也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法。佛就告诉他们:我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无边,我所获得的善根也就无边。我有利益众生之心,所以我的善根昼夜不停的增长、强盛甚至圆满。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动心了:“啊?发利他心,生起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吗?”佛说:那当然了。你看,你们积累善根和福德多难啊!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修行,就是这样的;而我没有自私自利,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善根无边,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功德无边。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开始有感触了:也是啊,很有道理啊!如果没有私心,只有利他心,行住坐卧都在积累善根,无论是放逸的状态,还是睡眠的状态,善根都在增长,甚至圆满。于是,这些小乘修行也会趋入大乘佛法了。

  你看,我天天依佛经、依大德们的论典苦口婆心地讲,你们也没有什么感触,更没有认真地去发菩提心,这真的不可救药了!我不仅是在讲你们,也是在讲我自己。现在我给你们讲,以前我的上师就是这样引导我,这样给我讲解的,而我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没有用心地发菩提心,在座的各位当中肯定有我这样的人。当然,我和我的上师不同,我是个凡夫,而我的上师是位大成就者,但我也是依佛的教言、依上师的窍诀给大家讲的,也值得学习,也值得修持。我的功德和我上师的功德肯定不一样,是天壤之别,但是所讲的真理是一样的。我上师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我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同样是佛理,是真理啊!虽然给大家讲法或做引导的人不同,但是所讲的法、所引导的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个凡夫,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教言,不能听他的引导……”这是愚痴的做法。国王宝库里的金子是金子,乞丐鞋子里的金子也是金子,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金子。若认为:“这是乞丐鞋里的金子,我不要!”把它丢到垃圾桶里,这是愚痴的做法。

  佛当时一讲这些,很多小乘修行者都动心了,都进入了大乘佛法。小乘修行人必须进入大乘,但是进入大乘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刚开始是小乘根基,在没有进入小乘的时候,具足了一些因缘,然后没有进入小乘,直接进入了大乘。有些人是已经进入了小乘,正在修持小乘法,然后遇到了佛或殊胜的善知识对他讲菩提心的功德、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等,他因此动心而中途进入了大乘,也有这种情况。决定种性的小乘修行者很难被引入大乘,但最终也必须进入大乘,他们先通过小乘最后获得成就,证得阿罗汉、独觉佛或其他果位,在几百年、几千年安住于寂灭的状态,然后经过佛弹指出定,继而进入大乘佛道。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这里讲的是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个叫匝哦之女的人想到大海里取宝(以前在印度,专门有人到海岛上去取宝),当时他的母亲不同意,因为他的父亲以前就是到海里取宝而遇难身亡的,他的母亲一直隐瞒这个种姓的事业。他特别想去,所有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是他的母亲拽着他,不让走。这个时候他很生气,就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后来他遇难死去,直接堕落到孤独地狱。他看到有个人正在一个铁屋里遭受着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情形特别残忍,特别痛苦。他当即寻问:“这个人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有声音告诉他:“这是在遭受用脚踢母亲头的果报。”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用脚踢过母亲的头,当想起这件事情的同时,铁轮一下子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他的头上旋转。他虽然很疼痛,但是却在心里想:“在世上肯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人,今天我愿替所有如我一样的众生受苦。”因为他发了这样的利他心,一瞬间就解脱了,之后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公案中的匝哦之女发心时,所缘的对境仅仅是一部分众生,痛苦也仅仅是铁轮旋顶的痛苦,而且这个心仅仅是一瞬间的一念,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还有一个公案:曾经有母女两人被洪水冲走了,母亲心里想:“女儿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女儿心里想:“母亲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互相怀着这样的心念,两个人死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仅仅是一念的利他心,对境也只是一个众生或一部分众生,痛苦也只是一种,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何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何况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量不安,想将众生置于究竟的安乐?想救度一切众生,想遣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想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将这些众生安置于佛果,这样的功德、利益就不用说了。

  这里也有这样讲的:以悲心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以慈心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以智慧遣除众生不安乐的根本——愚痴,将他们安置于佛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也不是为了部分众生,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和利益就不用说了。

  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大,功德越大。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哪有功德啊?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哪有福报啊?这是发心要遣除无量无边众生的一切痛苦,不是部分痛苦;发心要让他们获得究竟的安乐,将他们安置于佛果。无论是慈悲心,还是智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包括那些梵天王、帝释王都不可能有这些,他们甚至根本都没想过这些,根本不可能这样想。

  大家现在随便听听,觉得没有什么似的,但若是仔细思维、认真思维,一定会有感触,而且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口头上都会说,但若是真正要具足这些心,非常难,不是谁都有的,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功德利益       精进)(五明学佛网:功德利益       精进)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禅七的意义──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七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惟觉法师:中道实相观--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八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净界法师:精进·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许智铭居士: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仁清法师:如何理解“精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