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为官十一种恶(二)


   日期:2015/11/13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官第三恶: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恩,泛指自己遭遇的所有如意快乐之事;怨,泛指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如意的痛苦之事。“受恩不感”的意思是,从他人那里得到恩德与好处,内心没有回报之心;“念怨不休”的意思是,将自己曾经遭遇的因他人而引发的痛苦,始终放在心里,并且内心对他人生起嗔恨,不肯原谅他人。

我们知道,在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放进各种鲜花,这只玻璃瓶不仅会美丽非常,而且还会香气扑鼻;相反,如果在这只玻璃瓶里面,放进各种污秽之物,这只玻璃瓶就会变得非常丑陋,而且气味难闻。人心也是如此,常常想着他人给予的好处,内心就会快乐,而且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是好人,这样内心不仅有安全感,还会常常想到帮助和回馈他人;相反,如果常常想着他人的不是,内心就会郁闷,觉得世界上的人都是坏人,这样内心就会失去安全感,常常要防卫他人,怨恨他人。正如王凤仪老善人所言:“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又说:“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错,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

念恩还是念怨,不仅能造就天壤之别的心灵感受,还能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未来。一个人如果时时忆念他人的恩德,未来就会遇到更多的好事;而一个人如果念怨不休,未来必定会遇到更多的怨恨之事,这是由存在于心灵之上的无欺因果定律所决定的。所以,每一个想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必定要培养感恩的习气,去除念怨不休的恶习。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智度论》云:“受恩不报,甚于畜生。”经书上还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谓“四重恩”就是指“父母赐予生命并抚养成人之恩,国王护持国土使百姓安居乐业之恩,师长传授世间知识之恩,佛陀传授出世间佛法之恩。”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时常思惟忆念这四重恩。

唐朝有个叫史无畏的人,与张从真是朋友。史无畏家境贫寒,张从真经常周济他衣食,并给他本钱,让他去做生意。几年后,史无畏发了财,而张从真家却发生火灾,家产被焚烧一空。张从真于是到史无畏那里请求帮助,而史无畏竟然不顾以前张从真的恩德,拒绝给予帮助,张从真只得仰天长叹。忽然天上黑云骤起,一个响雷击中了史无畏,史无畏在雷击之下变成了牛,在这头牛的腹部写着一行红字:“负心史无畏,十日后死。”

宋朝张弼性格宁静好学,精通周易。曾经帮助李大亮脱离灾难。后来李大亮在朝中做官富贵了,在途中遇到张弼时,他抓着张弼的手感恩得直流泪,说要把自己的家产全部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于是对皇上说:“臣能够侍奉陛下,全是张弼的功劳啊!臣愿将自己的官爵全部转给张弼。”于是皇帝就提拔张弼为郎中,并同时担任代州都督。

明朝的金诚,任刑部主事。在他没有做官前,曾经被熟人张某羞辱过。后来这个姓张的犯了罪被押解到京城,望见金诚时,吓得一步九顿。金诚笑着迎接他,并且想法设法为他赎了罪。张某拜见金诚时,金诚对他就像平时一样真诚。张感动得哭泣,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金诚的儿子。金诚的行为是不念旧恶的典范。

为官第四恶:轻蔑天民,扰乱国政。天民,是指老百姓。为什么将百姓称为“天民”呢?因为天帝之心系于万民,天下百姓都是天帝的儿子,所以称百姓为“天民”。轻蔑天民,是指为官者,本来应该不辜负上天的厚望,尽自己的责任好好为百姓谋福利,但现在不但不为百姓谋福利,内心还非常鄙视老百姓,认为他们愚昧无知,可以任意欺骗、玩弄或宰割。

众生本来平等,离苦得乐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为官者却因为自己是官员,自觉高人一等,认为百姓愚昧无知,欺骗与鱼肉他们是合情合理之事,这完全是一种大傲慢心导致的大邪见,如不及时调整,则会自我毁灭。

宋朝的郑清臣,性情刻薄,做槐里县令时,虐待与搜刮民众。他去任时,当地民众挡住道路唾骂他。郑清臣就以“刁民侮辱官长”上奏真宗皇帝,皇帝说:“认真为政者一定会获得百姓的拥戴,现在当地百姓对你的态度如此,你为政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你怎么还敢怨恨百姓,谎奏民情呢?”于是贬去了郑清臣的官位。

国政,是指治理国家的规章制度;扰乱国政,是指干扰国家规章制度的执行,或者使得规章制度出现紊乱。《感应篇汇编》中说:“国家须养和平之福,不可恣意变更。即有建置更革,须要十分详慎。若只一人之私意变更,率情轻议,则有了一番施行,即有一番扰害。况祖宗成法,有司久已奉行,民亦安以为便,何必纷更扰乱耶?”意思是说:“国家应该培养和谐平静之福,不可恣意更改规章制度。即便有所变革,也要十分详细谨慎。如果只是一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一旦有了实行,就会对民众有一番扰害。更何况祖宗已经建立好的规章制度,各级官员已经奉行很久,民众也习惯了,何必去更改扰乱呢?”

为官第五恶:赏及非义,刑及无辜。赏及非义,意思是:奖赏那些不该奖赏的人及事。刑,是古代对惩罚犯人律法的统称。刑及无辜,意思是:将刑法加在那些没有罪过的无辜之人身上。

领导人的奖赏是一个指挥棒,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民众就会向哪个方向努力。例如,单位领导如果奖赏那些狡猾奸诈、善于溜须拍马之人,而不去奖励那些干实事的老实之人,这就会让干实事之人寒心、狡猾奸诈之人趾高气昂,从而毁灭整个单位的实干风气。又如,将“三好生”的奖状发给只是成绩好的“一好生”,而对那些心地善良、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没有丝毫的鼓励,这就会极大败坏学生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培养出一批只是成绩好但却又道德败坏的学生。这都是赏及非义造成的危害。

圣人制定刑法,本来是惩治恶行而用的不得已之法,本来就不是什么吉祥善事。将刑法用于罪人,应该心生怜悯而不应幸灾乐祸。在将刑法加在一个罪人身上时,应该详审明辩;如果错用在了无辜之人身上,就会构成冤案错案,罪莫大焉。

《三昧水忏》的作者悟达国师,是西汉袁盎转世,他错杀了晁错,于是晁错一直在找机会报仇。但袁盎十世皆为高僧,持戒严谨,晁错无机会下手,直到袁盎转为悟达国师那一世,因受到皇帝恩宠,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晁错就有了机会,化为人面疮加害袁盎。多亏阿罗汉迦诺迦尊者慈悲相助,用三昧水洗清了他们的累世冤孽,使他们相互和解,不再冤冤相报。悟达国师也因此造了流传至今的《三昧水忏》。由此可见,刑及无辜所犯下的恶业迟早都是要偿还的。

另外一个刑及无辜而受报的公案是这样说的:阎公做南京巡抚时,有人诬陷镇江人周志廉是盗贼。而周志廉家里比较富有,害怕挨打,就贿赂权贵,让权贵请求阎公宽恕。阎公因此更加怀疑周志廉是盗贼,竟然杖杀了周志廉。后来阎公竟被周志廉的鬼魂索命而死。所以,为官者在断定一个人的罪行时,应该谨慎又谨慎,不可制造冤案,以免刑及无辜。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污秽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污秽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在污秽的娑婆世界修行很难佛陀慈悲宣说净土法门 

 广行法师:在污秽的娑婆世界修行很难,佛陀慈悲宣说净土法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