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确坚吉堪布:七重因果修心法


   日期:2010/5/1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重点讲一讲七重因果修心法。在修七重因果之前,需要先修平等心。我们一般人所谓的慈悲心,只有面对自己亲友时才慈悲。如果面对的是仇敌,你还能慈悲对待他吗?肯定是咬牙切齿!所以,这种不是广泛平等地施予一切众生的慈悲,并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它不足以培养出真正利他无我的菩提心。因此在修菩提心前,应当先修平等心,以消除自己的贪嗔之心。

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喜爱的亲友;第二种,憎怨的敌人;第三种,非亲友也非敌人的中间者。对于前者,我们会生贪心;对于次者,我们会生嗔心;对于后者,则没有任何贪嗔,处于中间的状况。平等心就是要消除这三种心态,保持平等一味。那么如何进行修持呢?

首先观想一个陌生人在面前,再观照内心,发现对他是一种漠视的心态。然后我们思维:“为什么我对他漠不关心呢?在无始劫以来,他也曾多次做过我的母亲,对我有如母亲一样的大恩。而过去对我施恩与今生对我施恩是无分别的!”经过反复观修,从而培养对他的平等心。

其次观想一个最亲爱的人在面前。譬如,观想我们的母亲在面前,于是心中生起一种温馨的亲切感,进而产生贪爱。我们观想:“尽管在今生这短短的数十年,她对我有着养育的深恩,但在数不尽的过去生中,她也曾经做过我的仇敌,多次伤害过我,这是肯定的!那么我究竟应该对她贪爱呢,还是对她嗔恨?”经过反复的思维抉择,就会减低对亲友的贪爱。

再次观想一个仇敌在面前。再观照内心,发现只要这个形像一出现,我们便不期而然回忆起他对自己的伤害,不由自主地生出强烈的嗔心。怎么才能消除这种嗔恨呢?我们观想:“他只不过在今生对我有所伤害,但无始劫以来,他也曾多次做过我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无有区别,也是那样慈爱我,甚至为保护我而献出生命。那么她到底是我的仇人呢?还是我的恩人?”经过反复观修,消除对仇人的嗔恨心。

这三者都曾经做过我的亲人,也曾经做过我的仇敌。即使在今生中,现在的仇敌有不少还是几年前的好友;亲友中有的在不久之前,也不过是陌生人而已,现在却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眷属。如果以后他们伤害了我,又会变成仇敌。亲友、仇敌和陌生人的观念,到底是不是坚固不变的呢?今天的挚友,明天可能成为死敌;曾经的敌人,现在又成为好友。由此可见,这种冤亲关系是变幻不定的。我们贪恋亲人,嗔恨仇敌,对陌生人漠不关心,这三种心态都没有什么意义。从而舍弃这三种心,安住于平等舍。

通过这样的如理思维和抉择,我们就会生起平等心。我们以前都把这种冤亲关系看得很牢固,进而执著,产生种种的爱与恨,阻碍了我们光明心的透发。现在修平等心刚好破除这种错误观念,认识到所谓的冤亲关系:冤,不是真正的冤;亲,也不是真正的亲,两者时刻都会相互转变。从而放下那颗执著和劳累的心,从爱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由分别敌友进而产生打击仇敌,保护亲友等种种世俗恶行,也将永远得到止息。

这种平等心是培养平等慈悲的基础,是产生无缘慈悲的基础。我们有了平等心后,才能通过“七重因果修心法”,经过七个环节的观修,真正生起遍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这种修心法为什么称为“七重因果”呢?因为这七个环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没有前者的基础,后者也就无从生起。修持前面的知母、念恩和报恩是生起慈心的原因,慈心是修持这三者的必然结果。同时慈心也是生起大悲心之因,因为慈爱众生而对其苦境产生悲悯同情。大悲心又是产生责任心的因,只有生起了难忍的悲心,才会主动承担起救度的重任。有了救度众生的责任感,就会去追求救度众生的能力,发愿成佛而生起菩提心。

我们依次观修知母、念恩和报恩,就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证悟,我们再修大悲心和责任心,就能实证真实的菩提心。我们现在就按次第先修知母。

一、知母

按照“七重因果”的修心次第,首先要修的是“知母”,要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具有和今世母亲一样的恩德。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慈悲就不会周遍一切众生,就会障碍生发彻底利他无我的菩提心。你也许会这样想:“我为什么要承担这一切众生的痛苦呢?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彼此毫无关系,这样做不是很傻吗?”或者你会推卸责任:“有这么多的佛菩萨,他们自然会去救度众生,我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果认识到众生是慈母,而你是他们唯一的爱子,彼此的感情曾经是那么深厚,而他们现在正受着无穷的痛苦,在眼巴巴地盼望着你去救拔,你还能无动于衷吗?救拔父母是为人子者必尽的孝道,你还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吗?所以为了生发菩提心,首先要修“知母”!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次见到路边一堆白骨,就向这堆白骨恭恭敬敬地礼拜,弟子们不明白佛为什么要礼拜。佛说:这具白骨的主人,她在生前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无量劫以来,她做我的母亲时的白骨如果堆积起来,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须弥山还要高大,我喝过母亲的奶水如果盛起来,比四大海洋的海水累积起来还要深广。

我们作为追随佛陀的大乘行者,应当把天下一切有情都视为自己的母亲,而且他们不只一次地做过我们的母亲。

“既然一切众生都是父母,那我怎么不认识呢?”你不能说因为不认识,她就不是你的母亲。比如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别家乡浪迹天涯,到年老时方才返回,这时你还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吗?我们当初离开家乡,母亲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外流浪了这几十年的时间,母亲已经白发苍苍,老迈不堪了,我们还能认识吗?肯定是不认识了。所以,面对这么多众生,不能因为不认识,就说他们不是自己的母亲。

因为我们的心识自无始以来就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现在的心识是由上一刻的心识变化而来的,是上一刻心识的延续。而上一刻的心识又是再上一刻心识的延续,这样一直往前推……我们在入胎之前的心识,是入胎前那一刻心识的延续,是从中阴身变化而来的。而中阴身的心识,又是前世心识的延续……再从前世的心识往前推,我们前世的前世,有多少个前世?你能计算出来吗?这是无法计算的。

时间的流逝是无始无终的,我们的前世也是无量无数。而每一个前世,只要受生为胎生或卵生,就会有一个母亲。即使前世是个蚂蚁小虫之类的,也是有母亲的吧?所以我们的母亲之多,也是无法计算的。 
众生就是再多也还有一定的数量,一切有情终究都会成佛,众生总有穷尽的一天。而我们自己的轮回却是无有上限的,无始以来,我们有过无数次的生命,也就有过无量无数的母亲,母亲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众生的数量。由此得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我曾经的母亲!而且她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即使眼前爬过的一只小虫,如果我们有神通力,就能观察到,它也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

过去世的母亲和这一世的母亲,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比如二十年前的母亲和五十年前的母亲,尽管形象不一样了,当年充满青春活力的母亲,如今已变得苍老憔悴,但同样都是我们的母亲。如果因为她是过去世的母亲而不予承认,那么昨天的母亲也不应该承认为今天的母亲,因为已经成为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昨天的母亲,我们今天仍然称呼为母亲。所以过去世的母亲,也仍然还是我们的母亲。

诸佛就是因为认识到众生是母亲,感念母亲的恩德,立志为利乐如母众生而修行,所以成就了无上菩提,安住于自在的涅槃大乐境中。而我们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就有了种种自私自利的思想。为了追求自利而不惜造业作恶,甚至于互相仇恨、残杀……种种的爱恨交织,造下种种的业力,进而感受到种种苦报,在生死海中苦乐升沉,到现在还是凡夫一个。

我们为什么有疾病?为什么有灾难?这一切的祸根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众生是父母。不认识众生是父母,就会产生种种自利的思想。这种贪求自利的我爱执,正是我们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生命的致命杀手。我们现在修菩提心,认识到众生是父母,就能扭转这种颠倒行为。

当“知母”修到合格的证量时,我们见到任何有情,哪怕面前的一只小虫,心中都会涌起一种见到慈母般的感觉。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它往昔作为自己的母亲时,是如何地慈爱自己。而现在母子重逢,却见到母亲沦落到这般形象,我们倍感心酸而落泪。

二、念恩

可是有的人对今生的父母都不孝顺,即使能认识到众生是父母,也难以对他们生起爱心,对修菩提心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因为没有感知到父母的恩德,要是知道了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种种恩情,你还会这么做吗?所以“知母”观修合格后,下一步就要修“念恩”。

父母对我们有什么恩德呢?以今生的母亲为例,自从我们住胎开始,母亲就放下了自身的一切安乐,像病人那样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我们产生的伤害,为了腹中胎儿的成长,她想吃的东西强忍住不吃,不想吃的东西只要对胎儿有利,她也强迫自己咽下。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在母腹中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母亲带来痛苦,但母亲也毫不在意。经过了十月怀胎的孕育,最后母亲要遭受剧烈的疼痛,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能把我们生下来。许多母亲就是在生子女时,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们平安生下来后,虽然刚出生时的样子无比难看,母亲也如获至宝般地欣喜万分。在往后我们成长的日子里,母亲不眠不休地抚育我们,悉心照顾。人的排泄物是肮脏不堪的,但母亲却毫不在乎,常常用手为我们抹净。自从我们出生以后,母亲就再也不能安心地睡觉,为了守护我们成长,甚至完全失去自由的空间。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自从生育我们以来,我们的痛苦就变成了母亲的痛苦,我们的快乐成为了母亲的快乐。甚至在睡梦中,她还呼唤着儿女们的名字,希望他们幸福快乐。如果听闻到儿女有一点点的不适和劳累,母亲都会心酸流泪,从而发心代受。在佛菩萨面前祈祷,希望这种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这只有母爱才能做得到。有多少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而心甘情愿献出了宝贵的性命?又有多少母亲为了养育儿女,甘愿去做最低贱的工作?父母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女幸福快乐。只要儿女健康成长,就胜过自己享受一切快乐,他们吃再多的苦也无怨无悔。母亲的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母亲并没有对我这么好,谈不上有什么恩德!”即使母亲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善待你,她也冒着生命危险把你生下来,赐给宝贵的人身。否则,我们现在怎么能在这里听闻佛法?能够得闻法音,以致有解脱成佛的可能,这不都是母亲生下我们的恩德所赐吗?

不论我们曾经转生为人还是动物,母亲的恩德都是无与伦比的。曾经有一位叫周豫的大学士,在烹调鳝鱼时,其中一条总是向上弯曲着身体,他觉得很奇怪,就把鳝鱼剖开,结果发现它的腹中有籽,曲身避汤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女。被此情此景感动的他,从此再也不吃鳝鱼了。

海里有一种鱼,产完卵后,它把鱼卵含在嘴里进行孵化。幼鱼孵出来后,它仍然一直张着嘴,用来作为子女们遇到危险时的避难所,当幼鱼长大能自立的时候,它们的母亲已经由于无法进食而饿死了。

树上有一种鸟,会用嘴叼住巢上方的树枝,把自己悬挂在上面而死去。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担心幼鸟孵出后,没有食物可吃,它就把自己作为食物,等儿女破卵出生后,能够啄食自己的肉而生存下去。

每一位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恩情如同今生的慈母一样无有分别。即使是目前的仇敌、亲友或陌生人,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对我们有着慈母一样的深恩。只不过因为生死的变迁,无法忆念过去生中的情况,导致现在彼此互不相识而已。

三、报恩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的关爱,我们为人子者,怎能不感恩报答?佛陀告诉世人说,父母是三界内的无上福田,对父母的报恩是最大的善业。中国人也说“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切世间善业之首。为什么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因为这个身体是母亲所赐予的,而母亲在生养我们的时候,不知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生养我们的时候,那种辛酸劳瘁的情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为儿女者,若能真切思念父母的深恩重德,心灵深处必然会激起阵阵哀伤。

母亲总是竭尽全部的生命、青春和心血,来抚养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母亲,原本是那么的美丽而健康,充满着青春活力,可是却因为生育我们而失去了昔日风采,一双玉手也因洗涤过多的不净物而弯得粗糙不堪。母亲原本也是一个非常爱打扮的青春少女,可是自从生育了我们,她把所有的妆饰收藏起来,一心一意地抚育儿女。她把所有的积蓄都奉献给儿女,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甚至会为没有过多的财富给儿女而难过,乃至于多方求助和奔走。世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别人给一点小小的恩惠,我们尚且感激涕零,可是母亲的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又回报了多少?长期以来都是在为自己的名利奔波,却把父母撇在一边而毫不顾及。我们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这是多么惭愧的事啊!连今生今世父母的恩德都没有报答,又怎么去报答天下如母众生之恩呢?

不仅是我们人类懂得报答母恩,就是动物也知道报恩。比如绵羊吃奶的时候,它要给母亲跪下。当小乌鸦和老乌鸦一起寻找到食物时,小乌鸦会飞到一旁去站岗,让老乌鸦先吃。动物尚且知道报恩,更何况我们身为人类?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不知报答父母的恩德,只是为了自己的吃穿而活在这世上,我们甚至连畜生都不如!

“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世尊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持菩萨行,直至最后成佛传法,都是为了报答如母众生的深恩。我们作为追随世尊的行者,身为大乘修行人,又怎能不效仿世尊而感恩报恩呢?

四、慈心

通过观修前面的知母、念恩和报恩,我们心中自然会产生“愿一切如母众生能获得快乐”的真切心愿,犹如慈母爱子那样去爱护众生。这时就生起了慈心。龙树菩萨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慈心,即使没有别的成就,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甚至人、天、毒药及任何武器都不能伤他分毫!”有了慈心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修悲心。如果没有慈心,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悲心。

五、悲心

大悲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仅仅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这一点连小乘的声闻、独觉也有。只有不忍众生痛苦而欲亲自救拔的悲心,才是大乘的不共悲心,才是我们大乘行者必须培养的悲心。譬如当自己的孩子掉入火中时,父母会奋不顾身地跳入火中把他救出,其亲属却未必有如此舍身的行动。这是因为悲心有强有弱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我们生发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其力量的强弱视大悲心而定。修道速度的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而定,有人修密法能快速成就,也是源于大悲心的力量。

那么如何修习大悲心呢?有人说:“父母众生并不苦呀,譬如我的母亲她有吃有穿,整天都很幸福快乐,我如何能对她生起悲心?”这是没有用智慧来观察和抉择。我们前面讲出离心的时候,讲了轮回种种的苦,哪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可言?所以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加行,它们共同的基础都是认识到了苦,只是受苦的对象丕同而已。自己不想受苦而求解脱,就是出离心;不忍众生受苦而欲解救他们,就生发了菩提心。

如果你连自己的苦都没有体认到,又怎么能认识到众生的苦呢?认识不到众生的苦,怎么能产生对众生的悲悯同情?没有这种悲悯同情心,怎么能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又怎么会激发成佛的大愿而生起菩提心?你就不会那么真切地想去解脱他们。即使整天念叨“为利有情愿成佛”,也不过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而已,实际上还是为利“己”而愿成佛。对不对?甚至你会我慢膨胀,觉得“这些众生还要我去救拔,一群可怜虫!”感到自己十分高大,视众生如同脚下的蚂蚁一样渺小。这不就成自大狂了吗?其实,你哪里有菩提心可言呢!造成这样的过失,就是因为缺少悲心这一环节。

悲心源于对众生苦难处境的认识。众生的苦难处境究竟如何呢?宗喀巴大师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这是宗喀巴大师对整个三界众生真实处境的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在四条瀑流形成的漩涡中,漂流着一个人,她不仅被这四条激流所冲击,而且手脚象棕子一样被绳索牢牢地绑住。这种捆缚的绳索不同于普通的皮绳、毛绳,它好似铁索一样难断难解,然后被投入到一个坚固的铁笼里。并且这是在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是在夜幕笼罩下的激流中沉浮,此时此地,根本就不会有人路过,不管她怎样地呼喊求救,也不会有人听到,而存一丝获救的希望。而且她已经身患重病,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呼救和挣扎。这是谁呀?这就是我们的母亲。这种种的不幸都发生在她身上,你说她怎么能获得一丝安乐自在?

怎么理解激流、绳索、铁笼之类的东西呢?四大瀑流比喻生老病死,哪一个众生的生命没有被这四大瀑流所侵害?绳索比喻业力,有谁不受业力的支配而得自在?疾病比喻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铁笼比喻我执,夜色比喻无明。如母有情就是这样被无明的黑暗所蒙蔽,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不断地遭受着苦苦、行苦、坏苦的残酷折磨。

慈母众生沦落到如此情境,难道不值得我们怜悯同情吗?地狱、饿鬼道的如母有情,他们受苦的情状,我们难以目睹。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经常见到受苦的众生,那些被送去屠宰的牛羊,当它被送往“刑场”时,内心充满恐惧与绝望,却因为无法反抗而被残忍屠杀,在还有知觉的时候,内脏就已经被取出,甚至生剥皮毛,在无比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逢年过节是我们人类喜庆欢乐的时候,但对畜生道的众生来说,却是生命的劫难。它们在屠刀下惊恐挣扎,被活活地剥皮刮鳞,非常痛苦地死去。还有那些吃活虾活鱼,甚至生食猴脑的残酷情景,我们都可以用来观修悲心。细想它们的痛苦,同时知道它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没有区别,这样就可以生出初步的悲心。然后,再观想众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地狱道、饿鬼道等等。如此修习,直至生起“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的真切悲心。

我们的悲心生起来,就像慈母一心系念患重病的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祈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

六、责任心

我们通过修持大悲心,就会生起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感。这和“报恩”并不相同,“报恩”是仅仅有利乐众生的愿望,“责任心”则是决定承担起救度众生的事业。

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都和今生的母亲一样,慈爱我们,对我们有着无比的深恩重德。如今,母亲于轮回中遭受苦难,我们为人子女者,不去亲自救拔自己的母亲,报答母亲的恩德,难道还要指望别人去救拔吗?救拔母亲出离轮回苦痛,这是作为儿女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不能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不能指望让他人来救拔如母有情,而应当独自承担起让她们离苦得乐的重任。

七、菩提心

如何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呢?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不要说救度一切众生,就是仅仅引导一个有情走向解脱都无法做到。必须要具足遍知一切的智慧,才有能力来救度一切如母众生。因此别无选择,我必须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把我们的慈悲、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才有救度如母众生的能力。

慈悲的诸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苦乐,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对诸佛的顶礼膜拜,同时更要学习效仿他们的高洁圣行。神圣的无上佛果来源于对凡夫的千锤百炼,诸佛在无量劫以前,也是和我一样的凡庸众生。既然他们现在能成为众生的依怙,为什么我就不能呢?为了利乐一切如母有情,我当依教证二量,誓证无上菩提!如此,就能生发起菩提心。一旦发起菩提心,我们就有资格称为佛子了,人格也变得高尚起来。这个世间也因为有佛子的产生,而获得净化和充满希望。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大家要敢于成佛,勇于成佛,要树立成佛的远大目标。不要认为成佛是很遥远渺茫的事,而不敢想更不敢当。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连大乘道的资粮都不具备,却自翔为金刚乘行者,这不是笑话吗?还有比这更自欺欺人的吗?救度如母众生出离轮回苦海,这是我们身为大乘行者的使命。要立志成为大雄大勇的菩萨,像往昔诸佛一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将众生的苦难一肩挑。为了完成这个神圣的目标,如普贤愿王所说,纵是修行历经劫海也在所不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确坚吉       修心)(五明学佛网:确坚吉       修心)  

 杨曾文教授: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荆三隆教授: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如孝法师:如何修心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息妄修心? 

 仁焕法师:学佛就是修心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学习即修心 

 宽运法师:断欲修心 自性清净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雪漠:我向往的智慧——《大手印实修心髓》跋 

 悟妙法师:坐禅是修身还是修心? 

 静波法师:《修心诀》语录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