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中的“舍得”脱贫致福不二妙法


   日期:2015/11/17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舍得,以“舍”为“得”!这其中的因、缘、果之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总是叫着 “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所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主题摘要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星云大师说:舍亦即要能给人善法,要能给人利益。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以舍为得,妙用无穷。吾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的一番新境界。

  以下摘录索达吉堪布等大德在著作中曾引用的几个小故事:

  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有句话说,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很容易是堕落之因。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抓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饿鬼的果报。

  从前有一则寓言:

  两个小鬼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他们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这则寓言,实际上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由于从不舍得,纵然生前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

  《增一阿含经》里讲:一个大富翁叫婆提,他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了。

  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 “我去没收婆提家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的缘故。”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所有的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如今也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暂时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今生若没有继续积累福德,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都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为了安乐恒久远,我们务必抓紧积累福德,否则,违缘到来时,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

  我们时常听到佛教徒说饿鬼两字,创巴仁波切曾形象阐述贫穷:饿鬼道众生满心只想扩充、致富、消费,但基本上,你仍会感觉贫穷,你无法持续伪装自己希望的样子。你拥有的一切都被用来证明自己值得骄傲,但是那永远不够——你永远有某种不足之感。贫穷的心态传统上以饿鬼为象征:嘴很小,有像针似的细眼睛、细颈子与咽喉,瘦胳膊、瘦腿与鼓胀的肚腹。他的嘴与劲子细小得无法吃进足够食物以填饱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远觉得饿;所吃的东西难以下咽,使得解决饥饿成为非常痛苦的挣扎。当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友谊、财富、衣饰、性、权力等任何东西。

  佛陀教我们布施,通过给予来消除那种贫乏的感觉。 以前佛陀曾经让一个婆罗门童子说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种下了未来获得解脱的善根。《百业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甘美的食物,一个婆罗门童子看到后,飞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给我吧!”佛陀对他说:“你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婆罗门童子迫不及待地说了后,佛陀就慈悲地将食物给他了。事后,诸比丘问佛:“为什么世尊初时不给他食物,要他说‘我不要’后再给他?”佛说:“此婆罗门童子的贪心很重,在过去的百千世中,无论他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他会在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前华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他老人家经常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去乞讨,并要求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华智仁波切并不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积累资粮才这样做的。

  往昔诸佛是如何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而成佛呢?内心乐意将身体、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依这样清净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因此,布施波罗蜜完全依心清净而圆满。菩萨舍弃了所有的贪欲,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

  珍贵的财富:其实,你并不穷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有一个年轻人,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一天,走过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他:“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年轻人不解:“这从何说起?”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斩钉截铁地回答。“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让价钱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为什么还衰怨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 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

  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是富可敌国者,倾国倾城者,权倾一时者,还是名震天下才呢?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

  《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婆罗门国王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他突发善心,想作大布施,于是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

  佛陀观察度化国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他面前。

  国王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答: “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不不够取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国王说:“我再给你三撮。”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但走了七步返回来。

  国王不解,他说:“光有房有妻还不够,我还想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国王说:“再给你七撮。”婆罗门走七步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他们的钱远远不够。”最后,国王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又退还了。

  国王很生气,问他又为何?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而生命非常短,我还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

  国王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了一偈:“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国王当下欢喜无比,便从佛处受了五戒。后来证得圣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所以,内心的满足、智慧,远远超过外在的一切财富。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他属于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世界才会变得格外精彩。

  舍:富足与快乐之源

  经典中说:“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大乘经论中再三告诫我们: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据说从前一个人去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绝望,原来他们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所以,只有为别人,才能正直为自己。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试想,假如你认为幸福是建立在发财、升官、感情等基础上,那么这些一旦出现问题,你的人生就会象垮了地基的墙壁一样陷入崩溃。而你若时时抱着利他这心,那生活中无论出现任何得失荣辱,都会云淡风轻、一笑了之,最终无论做什么,也很容易心想事成。

  布施与利他,就如尼拘陀树,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如果你想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慧,先要问——你有播下春时种吗?否则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所以,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务必要有个正确定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舍得       慷慨)(五明学佛网:舍得       慷慨)  

 卢志丹居士:舍得,舍得,听佛说舍得 

 印良法师:流水行云舍得画 

 仁焕法师:舍得和忍得的微妙 

 嘎玛仁波切:不舍得播种,想等待果实,那是不可能的 

 呷绒多吉上师:你舍得把自己的老公布施出去吗? 

 宣化上人:我向你们化大缘,谁舍得就是我的真徒弟 

 贫妇扫佛精舍得道因缘的故事 

 钱是人人爱的,他为什么这么​舍得? 

 化永法师:【莲华般若屋】敬品:阿罗汉耶舍得度的前后 

 忍得是大命,舍得有福报 

 舍得此岸,才能到达彼岸阿弥陀佛 

 智随法师:舍,真的就有得吗?你真能舍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