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台湾人最景仰的证严法师和慈济功德会


   日期:2007/5/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证严上人

(1937 - )

  证严上人纳履简史

  虽然集千万钧责任于一身,荷人生苦难于一肩,却看不出岁月刻的沧桑与痕迹。恬静庄严的脸庞,在宽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显出风骨的萧瑟;并行直视的眼光是那样地稳健、和煦与坚毅。证严法师以慈悲喜舍的大愿,起救苦救难的大行,在东台湾创建了千秋万世的济人志业。

  从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领下,从三十位信众所组成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经过三十六年岁月的洗礼,如今奇迹似地发展成为约有四百多万会员的庞大慈善团体。这样一个台湾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机构,看似不起眼,在三十六年来却缔造许多动人的事迹。

辞亲修行,普爱众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出生的证严法师,从小非常懂事、孝顺,十五岁时,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五年后父亲因脑中风骤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后来有一位友人指点他到慈云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师。在修道法师的引导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触人生幸福的问题,最后塑造出一个想法:「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全人类,把每个人爱家的心,扩展到社会上,普爱天下的众生,这应该算是一种幸福吧!」从某个归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唤来讲,「出家」皈依佛门,通过佛教宣扬慈悲大爱的念头,似乎已在法师心底播下了种子。

  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师,艰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继太虚大师后主张人间佛教,台湾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学问僧),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报名,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三十二天之后,证严法师返回花莲,就在普明寺后方,由当时佛教大德许聪敏老居士发心,为他搭建的一间简陋的,十尺十二尺见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于屋内诵经、抄经、拜经、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进用功,过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师开端在花莲慈善寺讲授地藏经,因而与最早四位随他出家的弟子结下师徒之缘。法师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缘、不做法会、不赶经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规。法师及追随他修行的僧众们,坚持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农历春节后,他们开端在普明寺后的五分地耕种花生,还到车间拿原料加工,买水泥袋,然后把水泥袋拆开擦拭干净后,改糊成小纸袋,再卖给饲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将裁缝店不要的碎布拿来缝制成婴儿鞋,以贴补生活所需。

悲心的触动──

   一九六六年法师到一诊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开刀的父亲,从病房区走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人呢?人到哪里去了?旁边有人说:「抬走了!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从丰滨轮流抬着,走了七、八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因为缴不起医疗费与保证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轻法师的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他想着:不知道是两条命还是一条命?是活还是死?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无奈吗?

  法师出家本来是为逃避名利,但此时此刻,对于「金钱」似乎有了新的诠释───钱可以用来救人。
  但是光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活菩萨」,假如每个人都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传统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组织一个五百人的团体,成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任务。

   没多久,花莲海星中学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提出来研究讨论。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但是,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谦虚的观念,都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他的灵机,也加强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个济世团体的雏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法师与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产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个,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空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那年法师二十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只不过四年光景。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法师为了让慈济功德会能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任务。

济贫教富,理事圆融──

   「诚正信实」是慈济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师月明风清的生命襟怀与做事态度。而教富济贫则是慈济任务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贫,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样的理念与爱心呢?

   在法师的眼中,众生平等。法师说:「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每位众生和我都是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钱紧守在荷包里,不肯拿出来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样含藏有一颗与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

   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种人心的净化。」

   法师以诚正信实的处事原则,把社会大众捐献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众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许多年来,那股伟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无数人;上至豪门巨富、学者专家,下至贩夫走卒,在建医院的消息披露后,无不尽心竭力地护持慈济这项创举。法师说:「富有的众生要启发,贫穷的众生要救济,平等没有差别。」

输送养分的茎──

   如果慈济是人间绽放的莲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师从佛法中体悟「慈悲济世」的理念,则是这朵莲花的茎,而法师及他的信众(四百多万的会员)将体验的道理实践出来,就是莲花的花与果。娑婆世界、现实社会就是慈济世界的道场。当今的台湾是个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每个人须能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会才有和谐可言。慈济的各项志业,是众生平等、一体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间断地努力与耕耘之下,慈济的脚步从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国际赈灾、骨髓捐赠到环境保护和居住小区志工,形成了台湾爱心奇迹的「一步八脚印」志业网。

慈善志业──

   慈济的志业是从慈善开端的,法师说:「要感恩接受我们济助的人,让我们有机会行善。为什么呢?我们常说:『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为有人遭遇困难,我们才有机会去帮助他们,才有办法把握机会付出爱心,才能发挥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们称他们为感恩户。」(即慈济的照顾户)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有佛教寺院从事济贫、行医救民的任务;法师早年到全省各偏远地方访视贫户,之后将贫穷的原因作了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很多都是「因病而贫」「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生病了却没有去看病,最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虽然有钱,但因地方欠缺医疗,没有医师,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种是没钱加上地方医疗不便,因此过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转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产生了问题,连带的发生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青少年问题。」

   慈济的慈善志业任务项目为:特困户长期济助,特困户白米济助,义诊药费补助,医疗济助,灾害急难济助,孤贫丧葬济助等六项。从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过慈济长期照顾的总户数,总共约二万七千多户。直到当前(二○○二年八月)全台还约有二千八百多户接受慈济的长期照顾。法师引领慈济会众投入关怀援助台湾各地大小的灾难从末间断,从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难救助总户数,总共十一万四千多户,单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难救助即达五千九百多户。一九九四年道格台风来袭,造成南投县仁爱乡山区灾情惨重,于是慈济为整个翠峦部落进行迁村建屋之任务。

   法师的悲心慈怀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积三十余年的救灾经验,闻声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济人的血液里。每有灾难发生,慈济人总是不约而同的及时赶赴现场协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师彻夜未眠,急切又焦虑的想了解各地传来的灾情,各区慈济志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相继成立赈灾中心,即刻投入救灾之行行。法师于九月二十三日便抵达中部灾区,除逐地慰问灾民与鼓励救灾志工,并积极探勘相关土地,慈济总共为灾民搭建约一千八百八十二户的组合屋,供灾民作为栖身之所。法师鉴于教育是社会希望的源,灾区学童的教育任务不能耽搁,遂毅然承担由慈济来协助政府援建灾区受创严重的学校共计五十所,期待世纪末毁坏的校园,能于世纪初重建完成,继续发挥教育的良能。

医疗志业──

  慈济功德会于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莲市举办每周二天的义诊活动,来服务贫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时法师便有建医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获得印顺导师的赞同后便着手进行。当时法师建医院有几点想法:

  「一、东部(花莲台东一带)缺少一间完善的医院,万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许多人都因为交通不便、耽搁时间,结果使病情恶化,而回天乏术。二、因保证金的问题,一般贫民急病送医不易,病愈后出院又无法获得妥善的休养。三、为『慈济』的本身,须要这样一个运转不息的机构,以解决将来救济贫病者经济枯竭的问题。」花莲地处偏陲,人口不多,财团不可能在此建医院,政府也无力顾及,但生命同等尊贵,不应受到忽视;因此法师决定排除万难,在花莲建设一座设备完善、兼富人文关怀与先进科技的现代化医院。

  刚开端,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缓慢,多数人都抱持怀疑的态度,但法师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四处奔走呼吁,当时的慈济委员们很多都是寻常的家庭主妇,为了完成法师的宏愿,大家有志一同的积极展开劝募。有的卖身帮佣,请求雇主预支工资;也有小工模样的妇人倾尽一生积蓄;更有麻疯病院的病人从每月有限的伙食费中挤出善款护持建院……,洋溢爱心的感人故事不绝如缕。法师不只一次的感叹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话,用心血来抹土地,则医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砖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话,每块砖也都雕满了我们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济医院正式启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证金制度」得到主管机关的重视与嘉许,同年十二月卫生署通令全国所有医院比照办理;而对出家僧侣,慈济医院则提供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这是慈济医院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影响与贡献。

  对法师而言,花莲慈济医院只是个初步奠基的任务,让全国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医疗资源,每个地方都可以有医院有良医良护救助病人,才是法师的慈悲大愿。于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于花莲玉里开设慈济医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于台东关山开设慈济医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义大林慈济医院启业,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济医院动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济志业园区第一期工程护理之家动工,其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设立个完善的台湾地区医疗网。

  证严法师倡导「尊重生命」理念,期待医师不只是看病而已,应该「看病人」,还有来自各地富有爱心慈怀的志工,全年在医院各角落穿梭,扮演医病之间的润滑剂;使病残的身躯、脆弱的心灵,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肤慰。从病患住院、手术,乃至手术后的医疗照顾、后续的居家关怀,慈济医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顾」,陪伴病患及家属,走过生命中的波涛,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业──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济正式发行第一份刊物《慈济月刊》,这是法师倡导文化志业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设立「医学奖学金」,其目的是为奖励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广播节目「慈济世界」正式开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设佛学艺术等慈济奖学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济文化志业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济医院开幕的同时,象征慈济精神文化堡垒“静思堂”正式动土;同年九月又发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济道侣》。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后成立「慈济文化出版社」、「静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类书籍。一九九一年一月起,与行政院新闻局及劳委会合办「幸福人生系行」讲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场。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济世界」的电视节目,正式在国内的有线电视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相关介绍载入国际因特网(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发送慈济的信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济大爱电视台正式开播,当前已能通过卫星将人性美善的节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经典杂志」,期许成为「为人类写历史,为历史做见证」的代表性杂志。

   证严法师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以古德典范来修行;然而慈济所宣导推动的文化志业,却是十足的现代化,举凡声音、文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因特网到卫星播送的应用,无不备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现代人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媒体,吸收佛教、慈济的精神,以达到净化人间的目标。

教育志业──

  一九八六年慈济医院落成后,证严法师发现国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护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决慈济医院将来所需的护士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怀的优秀护士,因此决心要筹建慈济护专。一九八九年设立的慈济护专,从社会层面来看则有着三项非常重要的理由:「一、解决东部少女的就学就业问题(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协助就学就业);二、就地取才,以减低护理人员的流动率;三、以慈济培养出来的人间活菩萨,把慈济精神带到各大医院肤慰病患。」紧接着为综合解决将来慈济医疗志业体所需各类医事人员,及试图匡正台湾医疗界一些不良风气等问题,法师于一九九四年创办了慈济医学院,希望能为社会、人类教育出『视病如亲』的良医。

  在法师所创办的学校,更设计了一种很特别的人文辅导制度,在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大学皆设有「慈诚懿德会」,将有辅导能力的慈济委员、慈诚队员组织起来,以父母心无私无求的心态定期与学生交互,毕业之后仍然关怀、陪伴。这制度背后有着法师对教育下一代的独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范的慈济人,担任辅导学生生活的「爸爸」、「妈妈」,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以慈济精神与学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导学生发挥潜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济护专改制慈济技术学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设实验托儿所),二○○○年慈济医学院改制慈济大学,并附设实验小学、中学、高中,达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济教育志业体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五专、大学、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师希望将来慈济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有各级慈济学校,各类科系所可以就读,而慈济各项志工及各志业体员工也有再进修的机会。一个人从小到三十岁人格定型期间,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学坏,一定可以做个利益人群的人,而任务的同仁也能继续进修。对于担任传道授业的老师,法师期许每位老师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长」来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职业用志业的精神来做,而无需表象的评量标准。他相信只要创建起慈济整体的教育体系,那么慈济「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的人间净土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大陆赈灾──

  台湾与中国大陆一衣带水,声息相通,休戚与共,在历史渊源上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一九九一年,华中华东发生大水患,慈济基于「直接、重点、尊重」原则,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苏兴化与河南固始、息县等三省四县。至今十二年来,已走过安徽、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辽宁、江西、湖北、云南、青海、河北、福建、贵州、浙江、甘肃、宁夏等十七个省份及内蒙古自治区。

   基于慈悲大爱理念,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亲自将物资送达灾民手中,只为表达一份最真挚的关怀与祝福。

   慈济的援助不只紧急的物资纾困,还有后续的房屋、学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医疗大楼的援建等。近年来,也多次到各省举办夏令营队活动,从礼仪的课程设计、剧场表演和敬老院关怀,让年轻学子对大爱的精神有所认知,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层的体悟,进而激发服务人群的热忱。而教师素质交流经由静思语教学的示范与切磋,让沉重的教学责任变成一种快乐的学习;老师们都期待,严肃的校园也可以成为快乐分享的「笑园」。

  慈济人处处用心,只为了传递一分人间大爱。

  尽管慈济人奔走在两岸,面对艰难困顿考验,身影孤独,脚步却是坚定稳健的;只要众生得离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国际赈灾──

   随着国际信息快速交流,国际急难信息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身为『世界地球村』一员的慈济人,对世间苦难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责无旁贷的表示。从一九九一年起,慈济便积极参与国际急难救援事务,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各国受灾受难者最适切的帮助与关怀,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鼓舞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祈愿他们走出伤痛,迎向未来。

  法师针对国际赈灾这项志业,曾对信众开示:「慈济人因为有大爱的精神,所以有这分勇敢与毅力来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这即是『由真诚而大爱,由大爱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爱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这种勇敢来自大爱启发,这种大爱是无所求的,是最真最诚的,这就是菩萨道,也是慈济精神。」从一九九一年孟加拉与中国大陆赈灾到现在(二○○二年八月),慈济已跨越欧、亚、非、美、澳五大洲援助过五十个国家,包含饱受战争蹂躏的卢旺达、衣索匹亚、车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济也在受灾严重地区,如土耳其、萨尔瓦多,进行灾后的重建任务,替灾民建造房屋,也有学校和医院,提供灾民避难之所及灾后复苏相关物资,深获国际社会好评。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个侨居地的慈济人,更恪守法师教诲:「头顶别人的天,脚踏别人的地,要常怀感恩心,取诸当地、用诸当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爱与敬重。」主动关怀当地贫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宾的偏远离岛举办了三十七次的大型义诊,在南非为贫困黑人开办了五百多所职训所,约旦慈济人则送上民生物资关怀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
  法师跨越政治立场及人群种族的限制,引领全球慈济人从事慈悲无国界、宗教无政治的「国际赈灾」,慈济的国际赈灾具体实践爱的行动与力量,激起人与人相互扶持、和平仁爱的天性,更阐扬了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满人生目标。

骨髓捐赠──

  基于「尊重生命」理念,法师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属苦候亲属间骨髓配对相符的煎熬与失落,一九九三年,在卫生署及各大医学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库。如今慈济的骨髓数据库,已累积捐赠者数据的人数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也是志愿捐髓比例最高、拒绝率最低的骨髓库。而至二○○二年七月为止,配对成功且已进行移植的实例已高达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湾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两百八十例,而中国大陆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谓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济骨髓库已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除了持续加强骨髓库功能外,也将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并筹组脐带血库,预定三年内募集一万笔脐带血,作为骨髓配对的第二道防线,万一骨髓配对不符,还可进行脐带血干细胞配对。

环境保护──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师对慈济人在生活层面,所要求遵守的观念。他不赞同人们平时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他提倡「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等观念,更呼吁慈济人勇于献身环保任务,从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内外慈济人抱持「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的信念,从个人环保做到居住小区环保,当前超过两万名环保志工长期在居住小区做资源回收。如果以制造五十公斤的纸,需要砍伐一棵树龄二十年的大树来计算,慈济环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纸量达六万多公吨,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万棵的大树免遭砍伐。这样的成效实在惊人!

   法师不仅呼吁所有慈济人培养「惜福爱物」的习惯,在静思精舍利用太阳能发电、四周铺设连锁砖,设置资源回收桶,雨水及废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莲慈济医院雨水回收系统,每年为医院节省三百五十吨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电量;地面铺设连锁砖,让大地能够呼吸;E化电子公文,节省纸张浪费;还有不冲洗X片的医疗图像处理传输系统,在在都显示法师疼惜大地、落实环境保护的决心。

居住小区志工──

   一九九六年贺伯台风来袭,造成全台灾情惨重,法师有感于人与人间的冷漠疏离,为唤起往昔村头巷尾「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密切连系,再次提出「居住小区志工」的呼吁,将慈济人重新整编,融入居住小区。带动居住小区居民投入扫街、认养公园、资源回收、关怀独居老人、照料贫病的任务,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成长班等,以凝聚居住小区民众的感情,在急难发生时,也可以互相照应。台湾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灾难发生时,慈济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纪律的投入救援关怀行行,可说是归功于居住小区志工活泛的运转与调度。

悯爱大师──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济世界里,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着感恩的心情。而法师本人更是「感恩」的具体表征。

  法师表示:「慈济功德会的成果,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委员、会员的努力、汇聚爱心的力量,人人以众生的苦为苦,为普天下众生拔苦与乐。」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亚洲诺贝尔奖」之誉的菲律宾麦格塞塞基金会,宣布法师获颁一九九一年的麦格塞塞「居住小区领袖奖」,获奖的原因是「唤起现代台湾民众对古代佛教慈悲为怀教义的重视。」

  法师向菲律宾麦格塞塞基金会致感恩与谢忱的信函中仍谦冲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时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继完成的。如果说佛教慈济功德会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济委员、会员与社会爱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本会今后犹能持续发展,屹立不摇,那是所有慈济人『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传,有以致之的。所以,奖励虽然集证严一身,但实质的荣耀应归所有的慈济人。」

慈济能有今天的成就,众生的护持,固然功不可没;但法师的心力精神可谓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对他毁誉如何他依旧风尘仆仆实践佛陀所说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与慈济各项志业的定义与关联。他说:「慈」是「无缘大慈」,是「予乐」,代表「慈善志业」,但是要做到「大慈无悔」,且要国际化。「悲」是「同体大悲」,是「拔苦」,代表「医疗志业」,但是要做到「大悲无怨」,且要普遍化。「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轻安」,代表「文化志业」,但是要做到「大喜无忧」,且要深度化。「舍」是「以摄智慧起舍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业」,但是要做到「大舍无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过的善事,其最后是要做到「三轮体空」,──「无布施的人,无接受布施的人,也无布施的物。」简单的说,就是付出不求回报。

法师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疾病,但是他总是不断要求自己为苦难的众生付出,从不计较身体的劳累与病痛。

地藏王菩萨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印顺导师对法师说:「你要时时为佛教、为众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迁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志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救渡众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证严上人与慈济志业

 

1937年
出生于台中县清水镇,俗姓王。家贫,四岁过继叔婶为女。

1943年
中日战争。躲空袭见无助乡民祈求观音保佑,深烙菩萨慈悲印象。

1947年
二二八事变。路上看到有人因口音不对而挨打。疑惑人间为何有恨?

1960年
六月,因养父猝逝,哀思难复,开端接触佛法,追寻生命的意义。经多日的深思以为固然「提得起菜篮」的女人是幸福,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思及乡民每遭苦难求告无门时,总是祈求观音妈、妈祖婆保佑,可见女人不该划地自限,应发挥良能「提起天下的菜篮」造福苍生,才是不枉此生。

1961年
九月,带着一套破旧的《法华经》与修道法师两人相偕出走求道,落脚台东鹿野王母庙。十月于台东佛教莲社短暂弘法,首次接触日文版《法华三部》,将之译抄成中文。

1962年
随因缘来到花莲,自行落发,私淑许聪敏老居士为师,法名「修参」,并在秀林乡普明寺后方五百公尺处建一小木屋栖身,闭门潜修法华经。

1963年
二月赴台北求受三坛大戒,因缘皈依印顺导师慈座,获赐法名「证严」,字「慧璋」,承师训:「为佛教,为众生」。五月返花闭门潜修,因没钱买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华经》就燃臂供佛,回向众生,日子大约都在农历二十四日。十月移锡慈善寺,讲演《地藏经》近八个月,许多闻法信众请求皈依。

1964年
秋天
五月到基隆海会寺结夏安居三个月。九月解夏之后,适逢母亲生日,依约回丰原探母。中秋节过后返花,率大弟子德慈师回普明寺挂单,几位弟子相继来附结伴修行,开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白天劳作,晚上教授弟子四书与佛典。

1966年
二月,上人原来打算退出花莲移居嘉义妙云兰若,却受到三十位信众联署挽留。又因探病时目睹原住民难产妇人的一滩血,以及三位修女来访的因缘,促使上人发愿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的精神,创建一个菩萨网,随处闻声救苦。四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六位常住众每人每天多做一双婴儿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买菜钱,每月集资一千多元,开端从事济贫救苦的任务。

1969年
(2月)
在普明寺第一次办理冬令济贫发放。由于岁末严冬苦寒,有位信众购置数条毛毯,送来普明寺拟供养常住;上人念及贫困孤老者无依无靠,倍觉凄冷寂寞,遂将之移作济贫,又添购数十条毛毯,决定办理冬令救济。并于发放当日备办素宴,提早与照顾户享用团圆饭,共度佳节。

1973年
(9月)
上人因见花东地区普遍贫穷,民众生病经常舍不得花钱就医,往往小感冒就延误成大病,遂在花莲医院数位医护人员支持下,成立「贫民施医义诊所」,每周两次义诊施药,并定期巡回花东地区举办义诊。直到1986年慈院启业为止,十五年之间,服务贫病超过十四万人次。

1973年
(10月)
「娜拉」台风对玉里以南到台东、大武一带造成惨重灾情。上人评估赈灾款需要六十万元,但当时慈济仅有十几万元基金,于是发动全体会员到街头巷尾去劝募。从实地勘灾到募款、筹集物资、造册发放,皆本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发,为后来慈济从事国内外赈灾创建了可以依循的模式。

1975年
民国64年间,委员才仅五、六十人,然需要长期关怀的照顾户已多达两百七十七户,上人于访贫时发现照顾户的居住卫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空。花莲师专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学响应上人号召,利用假期,为行动不便、或孤苦无依的老人打扫房屋,清洁环境,成为日后慈济人从事「居家关怀」的重要特色。

1979年
上人于全省联谊会正式发起筹建一座有六百床规模的综合医院。当时仅有委员一百多位,会员还不足一万人,从八千万元预算追加到八亿元,不仅委员觉得不可思议,外界也不免视如痴人说梦。为了筹募庞大的建院基金,上人必须每月奔波北上,借用委员家里轮流召开茶会,一为会员开示解惑,同时宣扬慈济建院理念,让会员欢喜布施。

1982年
上人发起建院后,感于培养良好医事人才的重要,而于71学年度开端,委托慧炬杂志社代办「慈济医学清寒奖助学金」,每名两万五千元。1986年慈济道侣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即转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同时增加佛学、艺术奖学金项目。

1986年
集合十方善心筹建的「慈济综合医院」落成启业。本着尊重生命的理念,除了病患住院免收保证金,贫困患者协助寻求社会援助之外,更不计工本致力提升医疗设备与技术,一改花东地区医疗荒漠的宿命。

1989年
●以培育慈怀柔肠、视病如亲的白衣大士为目标的「慈济护理专科学校」正式创校开学。这是全国唯一由私人创办,但提供公费就读的护理专科学校,并于85年获教育部同意,单独招收原住民免费生(完全免费就学,并提供生活费),使照顾原住民的愿望终于落实。此外,参与此次活动的「保全组」男众居士组成联谊会,并于翌年七月正名为「慈诚队」。
●《证严法师静思语》出版问世,广受大众喜爱,至今发行近百万册,另有英、日文翻译本及简体中文版流通。


1990年
上人于台中新民商工演讲,提倡全民环保,与会民众听到精彩开示处,不禁报以热烈掌声,上人于是鼓励听众:「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事后一位杨顺苓小姐即开端资源回收,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慈济人」的名义捐出。此为慈济志业环保脚印的开端。

1991年
中国大陆华中华东水患严重,上人全面发起灾后援助任务,并提出「直接、重点、尊重」以及「不言商、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等理念,成为慈济国际赈灾的原则。

1993年
上人秉承佛教「头目髓脑悉施人」的精神,经过九个多月的评估与求证,确认捐髓可以「救人一命,无捐己身」,于是发起骨髓捐赠。九月,在卫生署及各大医院共同推举下,慈济成立「骨髓捐赠数据库」。

1994年
「慈济医学院」创校开学。上人期许这些未来的大医王「功能与良能并行,知识与智慧并重」。除了医学专业课程之外,亦开设花道、茶道、禅修、书法、艺术欣赏等人文通识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服务。同时,在校方对「大体老师」人性化、尊重生命的处理过程,以及上人「生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呼吁下,大步打开国人捐赠遗体的风气。

1996年
「贺伯」台风造成全台三十年来最大的水患,慈济人秉持「跑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在灾后半个月共动员上万人次投入救灾任务。上人除呼吁「救山救海」外,并推动「居住小区志工」理念,将慈济人依居住地重新编组,以落实「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目标。

1999年
台湾发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台中、南投两县灾情惨重,慈济人将「跑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灾变发生两天内投入两万余名志工救灾,发出紧急慰问金一亿六千万元。接着第二阶段安顿与关怀任务加紧展开,在政府提供的十七个地点兴建组合屋一千六百三十六户。第三阶段复健与重建任务,投入希望工程,协助灾区五十多所中小学校舍重建。总赈灾款预估八十亿元。所谓「菩萨从地涌出」,慈济人全力复健灾区的大心与大愿,感动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居住小区服务,成为日后慈济居住小区志工与环保资源回收的一股大力量。
2000年
●「大林慈济综合医院」在嘉义县大林镇正式落成启业,成为云嘉南地区守护生命的磐石。
●慈济大学附属慈济中学暨慈济实验小学创校招生,正式迈向自幼稚园到研究所一贯连续教育的「教育完全化」新里程。

2001年
美国纽约九一一攻击事件震惊全世界,上人急起呼吁「惊世的灾难,要有警世的觉悟」,发起全球「爱洒人间植福田──一人一善远离灾难」募心运动,通过街头宣导、发送祝福卡,希望凝聚祥和的善念,减少天灾人祸。十月十三日,第一场烛光祈福晚会在关渡园区举行,邀请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及企业代表,共同祈求世界有爱与和平。晚会通过大爱电视台现场实况转播,全球会众同步祈愿祝福。

2002年
「台中慈济志业园区」,在台中县潭子乡动土兴工。此乃上人因应新世纪社会结构,为使「老有所终、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发起兴设,不但抚慰患者、家属,也将以「协助病人回归家庭」为目标。

2003年
全球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慈济人全力投入支持防疫任务。上人急起呼吁全民要有戒慎恐惧之心,谦卑以对;同时发起「爱洒人间──同心共济弭灾疫」运动,由慈济志工走入居住小区辅导全民自爱爱人,落实卫生防疫,并鼓励民众斋戒、祈愿、行善,期以善业共聚的力量消弭天灾、人祸与疾疫。

2004年
上人密集推展慈济委员和慈诚队融合之新组织结构。委员以「组」、慈诚以「队」名之,组队皆再区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组(队),加强落实「居住小区志工」及「小组关怀、多组活动」。上人以「立体琉璃同心圆」为喻,期勉全体志工将佛法落实生活中,相互提携培养人才,人人发挥菩萨的良能,广召居住小区民众投入,发挥净化人心的力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