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求生净土才是慈悲


   日期:2015/12/15 8: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信愿要来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求生净土才是慈悲》。

  佛说一切法,统称八万四千,乃通途法门,为此方入圣之道,是诸佛教法。无问自说念佛一法,悲救逆恶凡愚,乃特别法门,为彼土成佛之道,是弥陀教法。世尊一代时教所说的一切法门,包括通途法门、特别法门,在娑婆世界入圣之道,是诸佛的教法,在彼土成佛之道是弥陀的教法。所以可以选择在娑婆世界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断惑证真;也可以选择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证悟菩提。所以要成就佛道有这两条路可以走,无问自说净土教法,是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逆恶的凡夫众生,因为逆恶的凡夫众生在诸佛的教法之中不能解脱生死,所以必须在三界六道之中继续轮回。阿弥陀佛慈悲怜悯这类愚痴可怜的凡夫众生,因此誓言以六字果号绝对的救度,显示这种的教法就是净土法门。

  世尊在净土三经开显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这就是弥陀的教法。二者起行不同,目标一致,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这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虽然在因地起行不一样,但要成就佛道的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路,要回归真如本性,证成菩提是同样,叫做无二路。但是方便有多门,要在因地到达果地,可以选择不同的修行法门,这就是方便有多门。

  然一般的众生智昏识寡,少学经论不知判教,往往以圣道意旨理解弥陀教义,圣净不分,故而疑惑丛生,误以念佛生西只求小利,是小乘法。一般人往往因为对世尊的经教没有深入研究不能融会贯通,所以不知道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意旨不同,也不了解圣道门与净土门

  入手修行的方法不同,所以常常会以圣道门的教法来理解净土门的教法。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开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都是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印光大师在《文钞》开示「凡夫众生之所以对净土法门没信心,就是犯了用圣道门道理来理解净土门道理的缺失」。

  两位祖师无论是善导大师、或印光大师,都是站在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立场来显示净土的教理。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在因地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修行,我们要如何理解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对圣道门与净土门有什么相同、不相同,分别清楚,我们一定要了解这句佛号机与法相契相应的道理。所以若认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小乘、是自利,这就是错解净土法门的教义。确实很多人是错解,信愿未出家时就虔诚念佛,有些人不了解净土法门的道理,就认为你是知识份子怎么在念佛,只求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是小乘的行者。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为了要成就佛道,可以有神通、慈悲、智慧、道力广度一切生死苦难的众生。如果没有神通、没有慈悲、没有智慧、没有道力,要如何广度众生呢?广度众生要有本事、要有功夫啊!不是在嘴上说说就可以。凡夫不靠佛的愿力绝对救度,连自己尚且都不能自度了,何能度他,【自不能度而言度他,无有是处】。这是经典世尊的开示,自己都度不了,说要度他人,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世尊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的名号,发一念的信心,归依阿弥陀佛、瞻礼阿弥陀佛,当知此人非是小乘】。

  念阿弥陀佛的行者不是小乘,世尊说: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在世尊的教法中,什么样的行者是世尊的第一弟子呢?念无量寿佛的佛名,归依瞻礼无量寿佛的行者,是世尊的法中第一弟子啊!所以念佛不是小乘,念佛是大乘。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只在小乘的行者以自利为先,大乘的行者以利他为先。为什么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我们要成佛;为什么我们要成佛?因为我们要广度苦难的众生。成佛了有佛陀果地上的如来智慧德能,有了神通、慈悲、智慧、道力,才能随意如愿广度众生。众生烦恼很重、业障很深,在生死苦海载浮载沉,你如果没有佛陀的神通、慈悲、智慧、道力,你要如何度脱他超越生死的苦海呢?所以我们念佛就是为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深造,成就如来的智慧德能,我们才有本事广度众生。

  就像一个老师他要有学问、有学识、有学历可以去教导学生,他要先去师范学院当学生,求学识、学问、学历,成就了他才有身份、有资格可以当老师,教导学生。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佛国深造,开显与阿弥陀佛同样的光寿无量,我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广度众生。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大慈大悲,发愿一定要正确,先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自己才有本事去广度他人。如果发愿下辈子要再来人世间,当一位法师度众生,这种愿未必可以达成、也未必可以满愿,过去信愿还未出家时就是这样发愿,希望生生世世来娑婆人间当一位法师广度众生,后来深入研究净土的经论,才了解发这种愿不对,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因为凡夫希望来生在人间出家修行广度众生,如果不仰承佛的愿力,也不能满愿,因为我们是随着业力的牵引在生死大海沉沦的众生,生死轮回不是我们自己可以作得了主,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这辈子会在人间出生做人?谁愿意要来人间做人受苦受难?

  信愿十多年来四处弘法,经常在讲席中请问闻法的大众,如果下辈子可以让你自己作主再来人间做人,像这辈子这样,你要吗?大家都回答:不要!因为人间是苦海一生,生老病死的历程。谁没苦啊!

  古德开示:「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大菩萨,回入娑婆广度众生。与下辈子再来人间出家广度众生,两者较量,当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菩萨啊!而且印光大师在《文钞》开示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出生人间更容易、更简单。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依靠佛的愿力救度,所以简单、容易、稳当,下辈子要来人间做人,如果在这一生三归、五戒没做好,是没办法的。【得人身犹如爪上土,失人身犹如大地土】。要来人间做人不容易,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大慈大悲呀!

  故知念佛不但非是小乘,而且还是世尊的第一弟子,何以世尊称念佛之人为第一弟子呢?盖念佛往生证悟无生法忍,是上求自度,回入娑婆利济群萌,是下化度他,满足如来出世之本怀也。如来出世本怀就是为众生生死一大事,我们凡夫众生,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受苦,如来是我们众生的大慈悲父,看我们众生在受苦受难于心不忍,所以以本愿名号绝对的救度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就是满足了如来出世本怀、岂不就是满足弥陀发愿本意。

  慈悲者,慈者与乐也,五欲之乐非乐,涅槃妙乐为乐,悲者拔苦也,老病之苦非苦,生死大苦为苦,故言慈悲必须以解脱生死。涅槃成佛为一准,我们如果要说慈悲,必须要以解脱生死、涅槃成佛作标准。如果自己尚在生死苦海之中,就对自己不够慈悲,不要说要慈悲众生,自己的法身慧命不能解脱,在六道苦海中受苦受难,岂不是就对自己不够慈悲。所以善待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是念佛,超越自己生死,恢复真如本性,证悟光寿无量,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慈悲。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凭心而论,凡夫仗佛慈力念佛往生西方,方是慈悲。想想确实是如此啊!凡夫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对自己慈悲。故依弥陀第十八愿之绝对救度,念佛生西,证悟真如,即为对自己慈悲。

  又往生佛国,弥陀对我愿事已了,完成救苦,乃对如来感恩。我们若念佛往生到佛国,阿弥陀佛发愿要以名号救度我们的愿事就已经圆满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发愿要用名号救度我们,就是希望我们众生念佛被他救度,所以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当然很高兴呀!我们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很欣慰,怎么会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往生的道理。佛有接引愿,我们有愿生心,机法相应,佛凡一体,相契相应,感应道交,当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为什么有人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愿发的不对。念佛想要下辈子再来人间做有钱人的孩子,甚至有人念佛是要去地狱有钱可用,这就是愿心错了。所以虽然念佛,与佛号不相应、与佛心不相应、与佛愿不相应,不能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净土圣众皆是不退菩萨,仰仗弥陀第二十二愿,至他方刹土行普贤行,救苦众生,乃对群萌佑护,我们想要广度众生,在因地当然很没有力量,所以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深造。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罢,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可证悟不退菩萨。

  世尊在《阿弥陀经》开示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证悟阿鞞跋致的阶位。阿鞞跋致就是三不退转的菩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

  也说究竟不退。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悟不退菩萨,可以仰承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二愿叫还相回向愿,到他方世界行普贤十大愿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示现八相成道救度众生,这就是对众生的慈悲。

  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菩萨,才到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是对自己慈悲,也是对众生的慈悲,也是感恩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所以念佛求生净土才是慈悲呀。反之,以凡愚之心愿住娑婆度众,纵发清心如画水然随画随灭;而且逢缘触境,退堕者多,进道者少,沉沦生死,自命不保,何能慈悲利人?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言: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相同的道理,相反就是若依凡夫愚痴之心,发愿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人间度众生,虽然有这份难得的菩提心,但是犹如在水面写字画图,随写随画马上就消失。凡夫之心是生灭之心,生生灭灭,纵然发菩提心,但很容易退失,叫做露水道心。

  【菩提心易发,恒久心难持】,这是古德的开示,也是对凡夫这种很容易退失道心的最好写照。我们只要看看周遭的佛弟子,很多人初入佛门,很精进用功修学,可是过了三五年、七八年,就慢慢越来越懈怠,甚至退失道心,不学佛、不修行、不念佛了。所以逢缘触境退堕的很多、进道的很少,沉沦在生死苦海中自命不保,何能慈悲他人呢?

  所以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的开示,念佛原本就是希望能够作佛,菩提大心若不发,虽念何为?所以念佛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成就菩萨、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不要念佛求人天的福报而已,这样未免太可惜。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要度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所以我们如果只求人天福报,就不与这句名号的愿心相应,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阿弥陀佛发愿要救我们的用心本意。发心本来就为了要修行,若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发了菩提心很容易退失。省庵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祖师,祖师的开示,当然值得我们众生采信。确实退失道心在我们周遭的佛弟子当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佛国,成就了菩提自性我们有神通、慈悲、智慧、道力,可以化身千万到他方广度众生,一定是比发愿要生生世世在娑婆度众生好很多。所以念佛的愿心很重要,因为有人念佛只求人天的福报而已,甚至有人念佛,只求这一生大富大贵就可以了,而不求未来的成就佛道。

  宋朝律僧元照大师为律宗资持派祖师,世称灵芝尊者,少年离俗初出家的时候,发愿常生娑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遇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之后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宏大,力不堪任,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循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详研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及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

  这段话是在讲宋朝的元照大师,他少年的时候出家,发愿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人间作众生的大导师,广度众生,令入佛道。看到有修学净业的人,就对他轻视诽谤,后来元照大师患了重病,神识迷茫,才知道实在要靠念佛才可以解脱生死呀!所以他病痊癒之后就痛改前非,认为自己要生生世世广度众生是没有那个力量。所以初发心的菩萨若没有证悟无生法忍,虽然志气很广大,但没本事、没功夫可以广度众生、没慈悲、没神通、没道力、没能力担任度众生的如来家业。所以元照大师就将平生所学的放下,专依净土法门,二十多年认真研究净土的教理,才将过去对净土教法的错会误解纠正过来,深信净土法门。因此发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往生净土。

  元照大师这个实例实在很值得我们末法时代的净业行者深思,连了不起的祖师都念佛往生西方成就菩萨,再回入娑婆广度众生了。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烦恼惑重的凡夫众生,要如何生生世世在人间度众生呢?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对自己、对众生的慈悲。灵芝尊者的实例堪为吾辈凡夫之殷监也。若只愿生三界度众生,试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自己何以至今仍在六道受苦?又自己此生已得救了吗?如果发愿生生世世要在三界六道广度众生,那自己有办法度自己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了,十劫是非常长久的时间,为什么我们这一生还在人间做人受苦受难?当然四众佛子中若有佛菩萨来示现的就另当别论。若是随业流转在生死苦海之中岂不就是在过去生我们不曾有一生解脱过生死、我们不曾有一世往生西方佛国,要不然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在人间做人。所以发大心要发愿求生西方

  在西方成就菩萨了,就有神通、慈悲、道力广度众生这样才是大慈大悲。

  自不能救而言救他,无有是处。凡夫不易认清自己之羸弱,然而弥陀早已透视陋劣之我等。故誓言以名号救度被十方诸佛所摈弃之恶业凡夫,其四十八愿之第一愿即可明证。凡夫不容易认清自己的下劣,但是阿弥陀佛透视我们这种下劣的凡夫众生,所以誓言以本愿名号对我们绝对的救度。我们如果不是因为烦恼罪业,也不会在六道苦海沉沦受苦。我们现在在人间是还在苦海中,我们自己都还很需要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我们要如何去救度别人呢?所以成就自己往生西方,正是为了要帮助生死苦难的众生,这份大悲利他之心念佛就是大乘的行者。

  四十八愿的第一愿,法藏菩萨誓言: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法藏菩萨誓言救度的对象是三圣:声闻、缘觉、菩萨,就不须要发第一愿,因为三圣之人不堕三途故。所以阿弥陀佛要以名号救度主要的对象是六凡的众生。六凡的众生才会因为烦恼、无明、业障,堕落三途受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念佛的人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途,就很欢喜念佛要往生,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最恐惧惊怕的就是会堕落三途受苦。因为我们的贪、瞋、痴三毒烦恼,造作杀、盗、YIN、妄的罪业会堕落三途受苦。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途,当然我们就会很想要念佛求生西方。在四十八愿的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是法藏菩萨誓言要救度凡夫的明证,也就是法藏菩萨向十方有三毒的凡夫众生,显示我要救度你们的愿心。所以我们看到法藏菩萨的第一愿,我们就知道原来法藏菩萨发愿要救度我,他知道我有三毒的烦恼,很怕堕落三途,所以要成就一个没有三途的国土,就是为了要救我让我在西方佛国,不用担心罪业而堕落三途受苦。这一愿是阿弥陀佛要安我们的众生心,让我们安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佛国。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实在是非常的慈悲呀!所以我们感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一句的佛号充满着对阿弥陀佛无限的感恩,这样念佛的心就与阿弥陀佛发愿的愿心相契相应,感应道交,当然往生西方,证悟菩提。

  法藏菩萨何以誓发此愿呢?盖恶业众生三毒厚重必堕三途受苦,故法藏菩萨偏怜恶凡之机,犹如父母偏爱病苦之子。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发第一愿?就因为恶业的众生三毒烦恼很重,当然会堕落三途受苦啊!所以阿弥陀佛特别怜悯罪恶的凡夫众生,就好像父母的爱心特别偏爱生病受苦的孩子。

  在《涅槃经》说:大富长者有七个孩子,最小的孩儿因为生病,所以大富长者以父爱之心,特别怜悯幼子,因为在生病受苦。我们充满烦恼恶业的凡夫众生,就是这位生病的孩子,阿弥陀佛就譬喻为大富长者。所以佛对我们这种有生死罪业的凡夫众生特别慈悲怜悯,因此誓言以名号对我们绝对的救度。我们要如何可以被阿弥陀佛救度呢?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以佛愿立场观自身根机,则不会认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无大慈悲呀!反而更体会出自己确实是无力出三界之恶人,生生世世劳烦弥陀苦心悲救,从而信知唯此本愿名号是离苦良方、得乐妙药,此即与弥陀愿心相契矣。若以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众生的立场来看我们自己,我们就不会认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没有大慈悲,反而会体会自己确实是一位烦恼很重的人,没有力量出离生死大海,烦劳阿弥陀佛发愿来救度我们,因此了解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离苦的良方、得乐的妙药。因此心中对阿弥陀佛生出感恩图报之心,而老实称念六字洪名,这就是感恩的念佛。用感恩念佛的心情,必然是体悟阿弥陀佛的佛心、佛愿、体会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所牺牲奉献的一切。所以我们凡夫体会到佛为我们牺牲奉献、为我们舍身舍命,心中的感恩念佛,正是凡心与佛心相契相应、感应道交,这就是机法相应、佛凡一体,当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我们凡心与佛心相契的道理了解了,现在我们还在娑婆因地要如何使我们念佛的心可以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应?听闻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妙法。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

  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

  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这段话是弘一大师的开示,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可以医治我们众生的生死大病,我们不念佛要念什么呀!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然要往生去哪里?所以若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就是痴狂之人。一句名号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治的妙药,可以治癒我们的生死大病。不服用阿伽陀药,不然是要服什么样的妙药?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然是要念什么呀?

  我们中国净土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开示:

  世出世间思惟遍

  不念弥陀更念谁

  世出世间一切法好好地思惟详细,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然是要念什么?因为六字果号是阿伽陀药可以治癒我们的生死大病,所以我们认真称念,就是服用阿伽陀药啊!对我们有生死的凡夫众生而言,解脱生死是最要紧的大事。因为生死没了办,下辈子一定又继续沉沦苦海;生死没了办,下辈子又继续轮回受苦。所以这一生我们可以在人世得遇六字果号,我们与阿弥陀佛缘份很深,好好把握千载难逢的法缘,一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弘一大师的开示,很值得我们深思。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祝福诸位四众佛子,当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求生净土)(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求生净土)  

 净界法师:我们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二种过失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大安法师:修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 

 大安法师:求生净土之利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