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呢?


   日期:2015/12/18 16: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怎么判断是不是迷信?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二是所揭示的道理是否具有确定性,理论会不会有变化。佛教是揭示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和自然的规律,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并且这种真理性和规律性永远如此,即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必然也如此。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是能够证明佛教教义的真理性。比如世尊在2500年前就说过,“我看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但在现代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微生物的存在,才能理解到佛陀这句话的含义。佛教里有一部经叫《入胎经》,就是详细介绍生命胚胎在母体中发育的过程,就是现代医学都望尘不及,这部经中描写了生命胚胎在母体中每七天的变化过程,而现在医学最先进的仪器都无法观察出如此细致的变化。

  现在国外有相当多数量的医学家、临床学家、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六道轮回是存在的。他们主要通过研究濒死病人灵体离开肉体现象、催眠方式研究轮回转世及用现代的科学设备来研究灵体,如意大利学者马协娄.巴希博就用一些电子收音设备,收录鬼神和灵体的声音。西方对这个方面研究的成果非常显著,再如美国的魏斯医生就做了两万多个实验,证明轮回转世现象,他写出两本非常畅销的书,分别是《前世今生》、《来自神灵的讯息》(如有兴趣可以详看锺茂森所讲的《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通过这些案例探讨轮回的原因。最早是《首愣严经》告诉我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做了一个研究叫《物理学正在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就是《入楞伽经》所说的:“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因此,他不无感慨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诚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除佛教莫属。

  其实不论佛教传到哪个国家和地区,都促进了当地社会、科学的发展。以中国为例,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佛教文化的大国,从莫高窟到南海普陀山,能吸引外国旅游者的主要东西还是中国的佛教文化。虽然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在公元62年就传到中国,近两千年来,对思想文化影响是相当深的。世界上的大型佛像,大部分都出现在中国,如乐山大佛、云冈大佛等,还有一部分在印度和尼泊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就在西藏扎西伦布寺,高26米。下面,就从几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1.佛教对中国思想观念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相继崛起于隋唐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代表。佛学成为当时社会势力极大的一个思想潮流,唐朝时期,中国是“家家观世音、户户普门品”,可见中国对佛教的信仰程度。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被吸收发展的历史。至于宋明理学,则更是深摄佛教思想。新儒学派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和。

  2.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译成汉文,晋朝以后译文更丰富,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可以说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文人所写的鬼神和怪物的故事,借鉴了佛教的寓言故事。唐宋人的传奇小说融入因果报应、入冥转世思想,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大多是演唱佛教故事,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在我国的敦煌石窟中就有大量发现。此后的中国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其影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诗坛的发展。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了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特别是王维,他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并与慧能的嫡传弟子神会有交往,连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而到了晚年,他更是“长斋奉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也使他的诗常常深含佛理禅趣、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都是字字入禅之作,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3.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我们以曾被古人喻为“华夏文化之冠冕”的诗、书、画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可以看到,所谓“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我国吸取梵文特点,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汉语的发音,并由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而至隋朝,在分析汉语每个字的元音、辅音的基础上定出了汉字所有的读音系统并整理成书《切韵》(后至宋朝有《广韵》)。而恰恰是唐朝的和尚守温,仿照印度梵文字母表制出一套汉语辅音字母表,使汉语语音分析更精密,汉语语音学有了新发展。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也有很多来源于佛教,仅丁福保的《佛学大词典》中搜集的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就达三千余条。如“宗教”、“世界”、“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百尺竿头”、“天花乱坠”、“心心相印”、“不可思议”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

  4、佛教对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且不论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或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佛教戒、定、慧三学与书法之道相通。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汉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圣”王羲之也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则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些议论,都深契佛家禅观之旨。

  画家涉足佛教者更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画家创造佛画。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和顾恺之,又如南朝之张僧北朝之曹仲达。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特别是吴道子,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且笔迹挥宏磊落,势状雄峻、飘逸,遂有“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之美誉。到了晚唐,出现了专攻佛道人物画的画家,左全便是声名最大的一个。而唐代王维开创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壁画是佛教对中国绘画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如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中,有大量的佛教本生故事、菩萨、罗汉、天王、飞天等壁画。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不懂得壁画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而中国古代的壁画自魏晋后,几乎成佛家之天下,或见诸佛寺,或取材佛教,或出自释门之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撇开佛教壁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乃至中国古代美术将顿然失色。

  特别一提的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了茶,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并且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及世界各国,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尤其在日本,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合起来,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体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佛教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心灵的影响更是无法言尽,在这里就此问题先不叙述,有机会另文详谈。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时,真正的佛教的精神和教义又仅仅是一些由高僧或具有相当文化层次和某些具有深厚善根的人才能领悟的。一般老百姓确实把中国本身所有的迷信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糅合一起,上面提到的释道儒三教不分也是这一点的体现,最为突出地是把佛教的思想与神祗的思想相混淆。如把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等作为供奉的对象,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繁华、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些神祗控制。所以一般家里都敬奉有土地、门神、灶君等等,谷场中有谷神,水旁有水神,河里有河神,尤其在农村,还供奉什么天仙、大仙、真人、仙姑、娘娘等等。

  佛教承认这些神祗的存在,但是这些也只是六道中的一道,这些鬼神确实也具有些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修福修善的结果或是因为鬼神本来就有些神通罢了,佛教不承认他们是主宰力量,佛教认为人由自己主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善恶因果是佛教一个重要的理论,自己修善,积累功德,必然就得到善报;反之,作恶多端,必然要自尝恶果。同时佛教的教义也怜悯、慈悲这些鬼神,他们也是众生的一种形态。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一位佛教大德也说:“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说佛教是迷信的人,大都是对佛教一知半解,或是道听途说(你是一个喜欢道听途说的人吗?),或是受了不明事理人的影响。佛法博大精深,这些人不懂得佛法的教义和佛教所揭示的真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迷信)(五明学佛网:佛教       迷信)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