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29[正知正念]


   日期:2015/12/25 2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在前面讲过,要护持心就要有正知正念。若是没有正念,没有护持正念,就会有很多过失。若是失去了正念或者没有用正念护持心,心一定会去造业,将来就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里主要讲的是起心动念都会造业。即使行为上没做什么,没有骂人,没有打人,没有说一些粗语,也没有做坏事,但是只要有起心动念,心里生起邪见或生起恶念了,就会造业。所以不能失去正念,意念不能离开正念。也可以说,正念相当于哨兵,相当于门卫,不能让它离开意之家门,由它来看护意之家门,这样心态才能保持清净,才不会造恶业。

  正念很重要,若是没有正念,一定会造业的。如果没有正念,烦恼的盗贼会把往昔所积累的善根都偷走,一扫而光。平时应该多思维这些过患,自己也注意观察,一旦失去了正念,立即就让它恢复。

  壬二、生起之因:

  下面讲正念生起之因,不仅正念,正知也是通过这些因生起的。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应当恒时依止上师善知识,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长时期依止。上师、善知识、堪布都会给你开示取舍之道理。

  “畏敬有缘者”:“畏”在这里主要指怕造恶业,怕遭受恶果。你恒时依止上师善知识,他们给你开示这些取舍之道理,让你明白这些善恶因果。如果你造了恶业,不行持善法,将来就要遭受恶果;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守持戒律、犯戒了,将来会堕落的,对此有畏惧心理。

  虽然我们现在也在依止上师,天天听闻佛法开示,但是却没有畏惧感。“哦,犯戒了,犯戒了就犯戒了呗!”没有一点畏惧感,“哎呦!我犯戒了,将来要堕落的!”“我造业了,怎么办?将来要遭受痛苦啊!”你有没有这样畏惧过?没有。这就说明还是没有深信因果。

  如果你犯戒了、造业了,将来一定会遭受痛苦的。即使你今天得了绝症,又有什么啊!就疼痛一段时间呗,最后就失去这条烂命呗!这对我们来说伤害不大,损失不大。但如果我们造业了或者犯戒了,这个事就大了。这个伤害太大了,将来要堕落恶趣,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个损失太大了,我们会因此失去解脱的机会,我们会因此丧失慧命啊!即使你今天损失了一亿美元或一亿人民币,损失大不大?不大!但如果你失去了解脱的机会,丧失了殊胜的慧命,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特别大的损失,真的!因为解脱的机会非常难得,慧命非常珍贵!慧命是解脱、成佛的种子,如果你丧失了慧命,就等于失去了解脱、成佛唯一的种子、唯一的因。解脱是永恒的快乐啊,成佛是功德圆满啊,你这个损失多大呀!若是你真正懂得思维,真正深信因果,造业、犯戒对自己的伤害最大、损失最大,所以应该要小心谨慎啊!要有畏惧感!

  所谓“敬”,是指恭敬。你依止上师、善知识,要有恭敬之心。什么叫恭敬之心?说几句花言巧语,表面上磕几个头,简单做一下供养,这不叫恭敬。真正的恭敬就是依教奉行,没有二话可说。上师、善知识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这种意念、心态叫恭敬!你要完全相信上师善知识说的话,没有为什么,不需要理由。上师说什么都是法,指向何方都是东,你以这种心态去依止,这叫恭敬!

  你应该对善恶因果有畏惧感,对上师善知识有恭敬心。若是造业、犯戒了,就要遭受很多的灾难,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对此有畏惧感,心里害怕。如果对上师善知识有恭敬心,当观察自己内心的时候,就会在上师善知识的面前抬不起头,感到很羞耻。和一位具德的上师或者善知识相比,和这些佛菩萨相比,自己还是人吗?自己要有这种羞愧心。在上师善知识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抬头,那不是害怕,而是恭敬。

  以前,我们若是要去见上师,在楼下就开始发抖了,但这不叫害怕,这叫恭敬心。有的人说: “我不怕上师。”好像自己很有胆量似的。你不怕上师,就说明你没有恭敬心。若是有恭敬心,能不怕吗?要么你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心里没有任何羞愧;要么就是你没有真正的恭敬心。那叫害怕吗?那不叫害怕,上师不会打你,也不会杀你,怕什么啊?就像上师如意宝,他也不会说大家,但自己心里就是怕,这种怕叫恭敬心。

  “恒易生正念”:上师善知识们都具有智慧之眼,他对我的所做所行、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所以自己很羞愧啊,到他跟前不敢抬头,这叫恭敬心。应该要有这种心,这样很容易就可以产生正念,自然就具备正念了。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心里一想到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心里就很惭愧,害怕他们耻笑,所以畏惧、羞愧、害怕。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恒时都会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一清二楚。其实,佛菩萨们具有慈悲之心,不会耻笑你的,但是你自己要有这种心。

  你看,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会不会耻笑我啊?自己造了这些恶业,将来要遭受痛苦,心里感到害怕。真的,我们应该好好地思维思维,有没有这样啊?我们也依止过上师,也依止过善知识,我们也经常在祈祷佛菩萨,即使你不祈祷,他们也都知道,主要是你自己有没有这些惭愧之心。没有吧,还觉得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真的,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颠倒的。有时候上师善知识说我们的一些问题,指出我们的一些缺点的时候,心里还想不通、生气。你看,颠倒到什么程度了!不知道反省,嘴上经常说“忏悔,忏悔。”这都是鹦鹉学舌!也可以用一个更恰当的比喻,就是“鹦鹉说法”。鹦鹉自己抓着昆虫,还跟别人说:“别杀生,别杀生。”同样,自己不知道反省,却在口头上说“忏悔”,还劝别人忏悔,还在说别人的过患。藏地有一句谚语,看不到自己脸上走的牦牛,却说别人脸上的虱子。自己的过患更大,自己的毛病更多,却还在批评别人。

  《本生传》中说:“未被见中造诸罪,然如食毒岂有乐。天众以及瑜伽士,清净慧眼必现见。”你认为佛菩萨看不到,上师善知识看不到,同修道友看不到,亲朋好友也看不到,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就在背后、在暗中造恶业,甚至犯戒,这就如同吃了有毒的食物,能不痛苦吗?你看看,过几分钟、几个小时就要疼痛了,甚至要失去生命了。“天众”指的是佛菩萨、善神护法。“瑜伽士”指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们有清净的慧眼,将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事实就是这样。若自己能这样忆念,正念自然就产生了。

  壬三、护持之果: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我们皈依佛门以后,时时要忆念佛陀。你经常在心里这样思维:“佛菩萨有智慧之眼,对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若能这样思维,也是在忆念佛陀。

  应该时时忆念佛陀,时时忆念佛的功德。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佛观在心间;走路的时候,把佛观在右肩;吃饭的时候把佛观在喉间;安住的时候,把佛观在头顶。若是能像前面讲的那样思维的话,也是在忆念佛陀,也是在忆念佛陀的功德。

  我们也可以忆念上师,若是像前面讲的那样去思维的话,也是在时时忆念上师。我们学佛,尤其是学无上密法,一切成就、一切悉地的根本是上师。在这里,上师即是佛,佛即是上师,上师与佛是一体的。我们也要时时忆念上师:走路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右肩,作为绕佛的对境;吃饭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喉间上,作为供养的对境;安住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睡觉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心间,作为梦境变成光明的所缘。

  要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功德,然后对佛的功德、上师的功德生起欢喜之心,这是信心。佛、具德的上师有很多无漏的功德,你要忆念这些无漏的功德,然后对这些无漏的功德生起欢喜心,那么不久的将来,在你的相续当中也会产生这些无漏的功德。

  如果自己要精进,最终要成就,就要靠这样的心态。这种欢喜心也叫信心,是精进的根本,也是成就的根本。精进要靠这样的心态,成就要靠这样的信念。若是没有这样的心态,没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表面上再刻苦、再努力,也不叫精进;即使你读的经再多,念的佛再多,最终也不会有成就。所以忆念佛、上师,意义重大啊!这不是随便要求的,也不是顺口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为护心之门,安住正念已”:正念一直在你心的门前站岗,防止烦恼乘虚直入。若是不防护烦恼,烦恼就会入侵你的内心,然后把你所有的善根、福德都抢走、偷走。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若你时时能忆念佛陀,忆念上师,正念一直在站岗,守在你心的门前,防护这些烦恼入侵,这时正知也会毫不费力地到来,而且以前已经离开的也会再度返回。

  你也不用特意修正知了,若是有这样一个正念的时候,正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也没有办法生起。如果有正念的话,自然也就了知这些取舍之处,自然就明白一切所行、所断的学处。若是有正念的话,正知自然就会有,而且对以前不明白的学处自然就会明白,以前没有做到的学处也自然就会做到了。这都是生起正念和保持正念的方法。

  大家有没有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对渴望解脱的人来说,正念太重要了。在前面讲过,若要护持学处就要护持心,要护持心就要护持正念。正念太重要了,不能失去正念,不能让正念离开意的家门。

  大家要注意,正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有的,不是想有就可以有的。若不失去正念,很难啊!若能具有这个正念,也很不容易啊!此处讲的都是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不失去正念的方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然后听闻他们的佛法开示,听闻他们讲经说法;然后时时忆念佛陀,忆念上师,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功德,这都是在相续中生起正念、保持正念的唯一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无数劫当中寻找,最后只找到了这个方法,你对此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也许你可能不太承认:“不能吧,也许有别的方法吧,我这样散乱,这样随便也挺好的,也挺有正念的。”不可能!

  大家看看,自己要不要采取这些方法,要不要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正念?要不要时时保持这样的正念?真的,修行是个人的事,解脱是个人的事,要修行的是你自己,最终解脱的是你自己。比如说,虽然现在是我在给大家讲,但是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解脱是你自己的事。需不需要这样做,你应该自己选择。尽管我现在在讲正念,但是我们都是这个法的对境,个人的因缘要个人了,解脱是要自己解脱,修行是要自己修行。

  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对正法有信心、有兴趣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名义上学佛,跟着别人在那儿瞎折腾,自己没有主见,风往东吹就往东跑,风往西吹就往西边跑,这叫漂浮不定,自己没有见解。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看到朋友学佛了,“我也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学佛;看到身边有一两个人出家了,“我也要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出家。

  学佛就要学觉悟,学智慧。因为“佛”代表觉悟,代表智慧。若是你真的要学佛,就不要跟着别人瞎跑,应该学觉悟,让内心觉悟;应该学智慧,要转识成智。

  如果你要在佛门出家,就要当沙门。所谓“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难道剃个头、穿个袈裟,就算沙门了?你看看,自己有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有没有息灭贪嗔痴三毒?“现在我没有,但是我在争取。”“现在我还没有彻底息灭贪嗔痴,但是我在努力。”这样也行。你把沙门的果位作为目标、方向而去为之努力奋斗,这也算是沙门,算是出家人。若是心里一点儿这样的意识都没有,“光着头挺好看的,我也要剃头,我也要穿法衣、穿袈裟。”仅仅对剃头、穿法衣好奇,这是不行的。很多人出家就是因为好奇,出家以后没几个月、几年,又嫌麻烦,又觉得不好看,就开始留头发,越来越长;开始脱法衣,穿着俗服到处跑。

  若是你发心出家,剃头不重要,穿法衣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以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决心。如果有这种决心的话,你就是个出家人;如果这个决心不动摇的话,你就算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有的人出家了以后,事就更多了。“我已经出家了,我已经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别人都应该恭敬我啊?是不是别人都应该供养我啊?”如果对方对自己不恭敬,甚至没有什么供养的时候,就开始烦了,就开始要跟别人吵架了。无论对你恭敬,还是不恭敬,做供养,还是不做供养,这都是对方自己的选择,你有什么可埋怨的啊?很多人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是为了戒牒。拿到了戒牒,就像拿到身份证一样,受完大戒后也不学戒律,到处跑。真的,大家应该慎重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剃头,自己为什么要穿袈裟,自己剃头、穿袈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比如行走、安坐、躺卧、吃饭、喝水的时候,如果发现心里不清净,有恶念、烦恼,这个时候内心要稳重。否则,若是以恶念、烦恼去做,这都是造业的。内心要稳重,不能被烦恼动摇,不能随顺恶念,要稳重起来。然后自己要重新调整心态,重新发心,把恶念变成善念,及时提起正见,然后去降伏烦恼。“如树”就是指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摇。应该及时改变,及时去对治,然后以善念,以正见去做。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有家,有工作,没有时间修行,也没有时间做善事。”这还用单独抽出时间吗?就在于一个意念,念一转就行了。刚才讲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发现是恶念,就立即对治,然后重新发心,提起善念,再去做,这些事不就都变成善事了吗?

  应该要观察,如果觉得意念不对,是邪见、烦恼,就要及时对治,再重新调整心态,保持正知正见,再去生活、工作。这样,生活、工作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一个大乘行者,一个真正合格的密宗弟子,不分身份,不分环境,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他有调整心态的能力,有降伏恶念、邪念的能力,内心绝对是坚强的,内心绝对是智慧的。若能这样,无论在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样,即使身边都是恶人,都是坏人,自己仍然是清净的。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之分。

  癸一(观察三门之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平时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瞧。任何时候,尤其是走路的时候,不能随便东张西望。如果你的身这样不稳重,你的内心肯定也是散乱的。因为心是散乱的,就会东张西望。

  应该一门心思专注在取舍的这些道理上。自己有很多该做、不该做的,心里应该时时意念这些所断、所行的一切学处。目光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也就是约一米的范围。如果很有威仪,身态很稳重,说明内心也是很专注,很坚定的。

  走路时若东张西望,这说明内心是散乱的;若你的目光恒时垂视一米内的范围,很小心谨慎地走路,说明内心是专注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心,若是你内心散乱,身态怎样都不行;如果你内心专注,怎样都可以。当外在的景象影响不到你内心的时候,当你的内心已完全获得自在的时候,什么样的身态都无所谓,但这个时候也还是要表法的,在身体上也会有这样的表态,有这样的行为。

  若是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不能东张西望。需要看时可以看,但毫无意义地东看看,西看看,说明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一点都不专注,这是不应该的,是不允许的。这里主要讲的是内心要专注,不能散乱。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若经常这样非常小心谨慎地行走,有时候内心会疲劳,眼睛、身体也会疲劳,这个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眺望四方。若看到对面有人过来了,应该很有礼貌地问一句:“您来了,还好吗?需不需要帮助啊?……”这不是装的,而是用真心说的。看到来人了,心里要这样想:“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我成就的助缘。”内心很感恩,觉得很难得,心里自然就欢喜了。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来的这个人,无论有钱没钱,长得好看不好看,都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未来佛,都是修行的助缘、成就的根本,因此就不应该有分别了。尽管我们有时候也很客气:“来了,需不需要帮助啊?”但是目的和前面所讲的不一样,仅是因为他有钱有势而喜欢,或者因为他长得好看、顺心而问候。

  见到每一个众生都应该这样想:“这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啊;这是我成就的助缘啊,无论是修忍辱还是修布施,必须要靠这些众生,若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修忍辱、修布施啊?若是不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我怎么成就啊?”如是思维时,就觉得欢喜和感恩。在这样的心态下,你的问候都是真心的、清净的。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我们启程上路的时候要观察。以前比丘或比丘尼都住在山洞或者森林里,要到城中化缘,经过的路途都是山沟和森林等,可能会遇到猛兽、土匪等危险,这时需要观察。平时走路都要注重威仪,但需要观察的时候也要观察,可以停下步伐,仔细观察一下四方,没有危险的时候,再继续前行。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不能仅仅观察前方,也需要观察后面,这时要停下来,然后向后仔细观察、观察,看有没有什么危害,如果没有,再向前走。此外,也可以这样解释:“憩时”指休息之时,走路累了,要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也要先观察一下。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包括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内心专注,不能散乱。很多人走路根本就不看路,前面有水,有坑,一脚就踩到水里,掉到坑里了,把鞋也弄湿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不看路的结果是这样。吃饭也是,呼噜呼噜地吃,也不去观察饭菜里有没有昆虫之类,囫囵吞枣地吃下去。这都是不如法的。

  走路的时候要认认真真,若以正知正念去步行,你所迈的每一个步伐都有正知正念的摄持,就会不断地提高内心的境界。吃饭的时候也要谨慎,打饭要不多不少,放在口里的饭要适量,细嚼慢咽。若每一口都以正知正念去摄持,吃一口就增长一分智慧,吃一口就提高一分内心的境界,这样进步才快。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若能保持正知正念,打呼噜也是在提高境界啊,打一声呼噜就提高一个境界,增长一分智慧。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认真去做,这样才是所谓的修行,最后才能真正圆满。

  除了行住坐卧,哪有修行啊?在佛堂里坐着诵经的时候才是修行?在禅房里打坐的时候才是修行?不一定。除了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若另外有“修行”,另外有“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不会相信的;若是真有修行,真有所成就的话,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肯定都会变成修行。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前前后后作了仔细审视以后,才可以继续前行或者返回。不仅行走的时候要这样,其他一切行为都要这样,都要有正知正念来摄持。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今天要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慎重考虑,再决定,决定了以后,不能不去做,必须要去做,而且要坚持到底。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首先,自己要定下学佛、修行的目标。如果你是为了世间的福报学佛修行,这是下士道;为了自我解脱,这是中士道;为了救度众生,这是上士道。如果没有目标,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

  大家上山参加百日共修,天天起早贪黑地闻法、修法,如果没有目标,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所以,各位首先应该把目标定下来,明确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人天福报、自我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我对解脱、普度众生这些都不懂,我就想求点福报和平安,没有别的。”那也行。佛法也讲人天道,你想修人天道,首先要在相续中建立起因果正见和轮回正见,这都属于世间的正确见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这是受持世间的戒律;最后,在这些基础上上供下施,多做善事,多积福德。若是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得到人天的福报,今生也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果报,这就是修人天道。

  “修人天道没有用,有人天福报也离不开痛苦,佛说‘三界轮回处处都是痛苦,没有一处安乐。’我不求世间福报,我也没有普度众生的能力,我要求自我解脱。”这样也可以。你可以修小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这也要有出离心的基础,还要有证悟无我的见解、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断一切恶,行一切善:首先,要有出离心的基础,你一定要从心里跟世间、红尘划清界限。如果你还留恋红尘俗世,就不可能得到自我解脱。在这个基础上,你要有无我的智慧和见解,这样才可以彻底断除烦恼。若是没有无我的智慧,怎么能断除烦恼呢?烦恼的根是我执,若要破除我执,必须证悟无我;只有证悟了无我,才能断除我执。没有我执了,你就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你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了,你就可以不轮回了,这就是自我解脱。

  “自我解脱也不行,还是堕落寂灭边了,我还是要普度众生。”这样也可以。你要有菩提心的基础,还要有证悟空性的见解,然后再去断一切恶、行一切善。

  正如伟大的佛陀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论是修世间福报、自我解脱,还是想普度众生,都要断恶行善,这是唯一的道。这个道能成为世间的道、解脱的道,还是成为成佛的道,取决于你内心的见解。如果你只有世间的见解,你断恶行善了,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可以不堕落恶趣;如果你有出离心的基础,有无我的智慧,断恶行善就会变成自我解脱的道;如果你有菩提心、利他心的基础,有证语大空性的见解,断恶行善就会变成成佛的道,成为菩提果的因。

  所以,大家不要再糊里糊涂地学佛、念佛,应该首先把目标定下来,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内心应该有坚定的信念: “无论过程多么艰苦,无论过程中要经历多少坎坷,我不达目的决不放弃!”以这样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最后一定能成就。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目标确定下来了,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言谈举止是不是在轨道上,是不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无论是立誓言,还是发愿,也是一定要想好,不能随意立下誓言,不能轻易发愿。一旦立下了誓言,一旦发愿了,绝不能舍弃誓言,绝不能发空愿。你首先要观察,慎重考虑,最后再做决定。若是盲目做事,后果绝对是严重的。

  无论是选择法门,还是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要观察,自己要慎重考虑,然后再做决定。你是修小乘的自我解脱,还是修大乘的自度度他、普度众生,你选择哪个法门,你依止什么样的上师或者善知识,首先都是要观察的。若观察好了,内心做决定了,愿就已经发出去了,内心里已经立下了誓言,就不能再失去誓言,不能让这个愿变成空愿,否则就是罪过,缘起也不好。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不能盲目,不能糊里糊涂,一旦自己下了决心、做了决定,就必须去做,必须去完成。这就靠心态、坚定的信念,这是成就的根本。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护持正念       恶念)(五明学佛网:护持正念       恶念)  

 传喜法师:护持正念 传播吉祥 

 大安法师:佛教断除邪YIN恶念的四种妙法 

 净土法门法师:天灾人祸,都是这些恶念恶行所感召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必定要善念多过恶念,这才得三善道 

 不可说话口满,不可心生恶念 

 悟道法师:读《大乘无量寿经》会使恶念减少很多 

 净土法门法师:冤仇要把他化解掉,不能有一个恶念,化解灾难 

 普通人,一个人在一分钟当中没有一个恶念都很难 

 净土法门法师:普通人,一个人在一分钟当中没有一个恶念都很 

 呷绒多吉上师:恶念生起时,嘴不说也算一种境界 

 恶念太多相貌就不好看,如何修得好看的相貌? 

 大安法师:佛教断除邪YIN恶念的四种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