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魏晋隐士的生命超越意向


   日期:2016/1/9 6: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5年第4期 文/释本耀庐山的由来及庐山三隐

  周朝的时候,有两个匡姓的兄弟,哥哥叫匡俗,和他的弟弟来庐山隐居,盖了几间茅草房学道求仙。匡俗洞晓天文地理,对于人事乃至国运,他都通晓。当时的周王就想请匡氏兄弟出来做官,结果派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已经羽化升天了,只留下曾经住过的茅草房。庐是茅草房的意思,这就是庐山的由来,也叫做匡庐,就是匡氏兄弟给后人留下来的茅草房。

  东汉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董奉的医生来庐山隐居,他医术很高明,也非常有德行。他看病从来不收钱,给别人看病只有一个要求:我把你的病治好了,你就在这个山上种五棵杏树。随着他救治的人越来越多,周围整个山上全部种满了杏树。现在庐山还有一个叫杏林的地方,就是纪念这位隐居于此,治病救人而不求回报的医生。

  第三位就是慧远大师,东林寺的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师父叫道安法师,是东晋非常有名的高僧。前秦的皇帝苻坚听说道安法师的德行,就带着十万大军围攻襄阳,他什么都不要,就要一个半人。一个人是道安大师,那半个人叫做习凿齿,“弥天释道安,四海习凿齿。”可以让一个皇帝用兵临城下的方式来迎请,也侧面反映出道安大师的道盛德隆。

  道安大师离开襄阳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弟子都遣散,希望他们各自弘化一方。慧远大师跟他的一个师弟,叫做慧永,就是西林寺的开山祖师,相约要去罗浮山。慧永法师到了庐山之后就住下来了,慧远大师从襄阳来到庐山,发现这个地方非常好,也住下来了。慧永法师跟当时的九江太守推荐说,慧远大师的道德非常好,并举例说,当时(魏晋时期)佛法传入中国不久,很多义理、教法都还不完备。如何让我们中土的信众,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佛法的义理呢?慧远大师非常睿智,他用当时大家都比较熟悉又能够理解的老庄思想,来解说佛法,效果非常好。道安大师只允许慧远大师一个人这么作,其他弟子都不允许,由此可见慧远大师传统文化和佛教教理功底之深厚。九江太守因而在西林寺的东边建了寺院和僧房,给慧远大师和弟子们安住,这就是东林寺的由来。

  慧远大师驻锡东林寺以后,三十年不出虎溪。当时,鸠摩罗什大师来到中土,看到慧远大师写的《法性论》,非常赞叹,边国之人未有经(当时我们中国的佛法刚从印度传过来,在当时应该说是边国,属于没有佛法或佛法不兴盛的地方),但是他所讲的道理暗与理合,岂不妙哉。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也印证了在古印度一部经典里的悬记,东方有护法菩萨出世。

  匡氏兄弟、董奉和慧远大师,就被后世尊为庐山三隐。

  白莲社的建立和他的开创者

  慧远大师驻锡东林寺以后,做了一件堪称是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建立了白莲社。大师带领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人精修念佛三昧,誓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从白莲社十八高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名流都参与了这样的一个创举,这也是中国净土宗一个开创性的事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创举,且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有往生的瑞相,从修行的实践上证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只要我们信愿称名,誓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可以往生。以慧远大师为首的一百二十三位白莲社成员,用身命做了证明。

  我们再看十八高贤,乃白莲社中的十八位佼佼者。

  第一位,慧永法师。慧永法师是西林寺的开山祖师,也是慧远大师的一位同参道友。他修苦行,持戒非常精严,自己吃的和用的都非常简单,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也不说话,但是他看到谁都是笑的,而且还感得一只老虎跟他住在一起。他八十三岁临往生的时候,自己洗衣、洗澡,合掌说佛来接我了,非常自在地往生了。往生以后,整个东林寺、东林村旁边的这些山上,都能够闻到非常奇妙的香味,几天都不消失。

  第二位,刘遗民居士,又叫刘程之,汉代楚王的后裔,曾经在九江的柴桑县做县令,学问、道德、以及做官时候的政绩都非常好。他看到当时的社会乱象,非常失望,遂弃官不做,投奔慧远大师。大师考问他,官禄显赫,云何不为?刘遗民讲,晋朝没有磐石般坚固,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我何必去做官呢。

  后来,南朝的皇帝刘裕,想请他出来做官,他也拒绝了。刘裕和他都是汉代皇族的后裔,刘遗民这个名字就是刘裕喊出来的。说他遗落在庐山的寺院里,像被遗落的一件非常珍贵的玉器一样,所以叫遗民。他的本名刘程之,反而不为后人所知了。慧远大师创立白莲社的时候,请刘遗民撰写白莲社结社《发愿文》。他念佛半年,就见到了金色的佛光。十五年以后,阿弥陀佛现前。他当时还是有疑惑,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我也没见过,阿弥陀佛我也没见过,我见过的都是画像或者塑像,阿弥陀佛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刘遗民还有一点疑惑,他就问,您如果真的是阿弥陀佛的话,能不能用您的手给我摩顶?阿弥陀佛真的给他摩顶。他又接着问,您能不能用您的袈裟盖在我的身上?阿弥陀佛真的用他的袈裟盖在刘遗民的身上。这个时候他就真的相信了,完全地、彻底地破除了自己的疑根。又有一次,他在梦中来到了七宝莲池,看到了青色和白色的莲华,有一位极乐世界的菩萨就指着七宝池里的八功德水对他讲,你可以喝。刘遗民就喝了这个水,觉得很甜。醒来以后,身上毛孔里面都透出一种非常奇妙的香气,七天七夜都不消失。这是一种修行的体验,真实不虚。

  刘遗民可以说是预知时至,临往生的时候跟周围的人讲,我往生的因缘到了,请出家师父给他念诵《法华经》供养三宝,供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然后朝着西方合掌往生了。

  第三位,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持戒非常精严,精进念佛。他一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有三次,最后一次是在他临终前的七天。他见到阿弥陀佛充满虚空,有无量的化佛,还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接引他。在西方三圣旁边,还有我们刚才讲过的慧永法师、刘遗民等人,一起来接引他,他们都是在慧远大师之前往生的。所以说往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不是一个寓言,更不是一个传说。

  第四位是隐士宗炳。宗炳是中国山水画系统理论的开创者。他撰写《画山水序》,里面的很多理论和技法都是开创性的,对后人影响甚巨。宗炳二十七岁的时候,拜慧远大师为师修学净土。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做官的,北方的将军很期望他能够去做幕僚,但他看到这样一个乱世,决定还是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国。后来他的哥哥去世了,他的侄儿、嫂子没人照顾,无奈回到家乡,但是他的净土信仰始终都没有放弃过。

  第五位是佛驮跋陀罗尊者。尊者是释迦族后裔,来到长安以后,跟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发生了一些误会。慧远大师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写信请佛驮跋陀罗尊者到东林寺,又写信给鸠摩罗什大师说情,替尊者解围。佛驮跋陀罗尊者来东林寺以后,翻译了一部《修行方便禅经》两卷。后来,又在南京翻译了晋译本《华严经》。他临终的时候非常感恩慧远大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嘱咐身边的弟子,往生以后,把灵骨安放到东林寺。东林寺有这样一位古印度的高僧大德长眠于此,也是慧远大师的德行感召,在佛法的中外交流史上,更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佳谈。

  随后,还有慧持、佛陀耶舍、周续之、雷次宗、道生、昙顺、僧叡、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张野和张诠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

  魏晋时期的历史状况

  魏晋时期,诸侯四起,各自为政,战乱频繁,可以说是另一个形态的战国时代,给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破坏。每个人都膨胀着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想要做皇帝。由此带来的后果,第一就是政权更替。第二就是战争频繁。第三就是自然灾害。曹操的儿子曹植,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面就谈到当时的情况,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我们知道著名的建安七子,陈琳啊、王粲啊、徐干啊等等,建安七子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这样的战乱、饥荒和疾疫当中去世的,这让当时的知识分子非常伤心。

  一个时代的历史状况,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人心。可以说,那个时代众生的心非常灰暗,看不到希望。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那样一个时代,这些知识分子救世之心都有,但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还不如退而保全自己高贵的名节。

  所以,观察每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很重要,这也是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我们要去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原因。那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减劫,五浊恶世。这是我们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魏晋隐士的生命追求对我们的启示

  魏晋时期的隐士,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淡泊名利,超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攀比

  像刘遗民,周续之,面对高官之诱惑,他们都不会去。古人讲“淡泊以明志”,我们到底有没有替我们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定位?有没有为我们心灵的自在做出过思考?!还是懵懵懂懂地把我们的心灵束缚在物质与名利上?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和应当直视的课题。

  第二、宁静以致远

  当我们把心安静下来,不那么狂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能够从生命终极意义的高度来审视当下的人生,而不会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感官的享受,去放纵自己,为自己的今生和后世带来无尽的苦果。

  第三、觉醒

  世间的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这就是许多隐士要去归隐山林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样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没有办法彻底地改变这个社会。我们所有的经济建设,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社会民众带来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是暂时的、不究竟的。真正的要救度众生,让他们得到究竟利益,还是生命的终极关怀。

  因此,这些魏晋隐士对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启示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清醒地去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的人会说,魏晋时期有战争,有灾难,我们这个时代是太平盛世啊。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人内心的痛苦、迷茫和失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处在末法时代,外相上的东西,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变化,但是从心性自在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苦难,比魏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与人之间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倾力竞争,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巨大,活得非常累、非常苦。

  第二、人心惟危。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自身心性的修养方面,和圣人差得很远。慧远大师三十年如一日教化众生、精进修行,我们三十年能保证你不换工作吗?能保证你不离婚吗?能保证你对你的父母不会有大逆不道的言行举止吗?能保证我们能在三十年之内不自杀吗?这都很难说。

  人心惟危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我们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现代人缺少对自己心性的认识与训练。比如当面对我们周围的同学打你骂你的时候,面对你的老师、父母亲唠叨你的时候,你能控制你的心吗?当我们不喜欢的人站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宽容、很慈悲、很友好地去跟他相处吗?我们所受的教育、周围环境施加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教我们向外求,去攀比,去竞争,为达目的甚至可以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没有人教我们,在面对失败、成功等各种对境的时候,怎么样去调伏我们的心。

  佛在《佛遗教经》里面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教导的是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少一点欲望,就少了一分功利心,淡泊以明志,那么眼光就一定会比别人看得更远,不会患得患失,就会去坦然面对人生当中的各种际遇。

  第三、白莲社建立的必然。人是要有精神家园的,信仰非常重要。有信仰我们的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才会百折不挠,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前,坦然面对。像竹林七贤,他们以炼丹修道作为信仰基础,有其超然的一面,但不究竟。只有白莲社归信净土的信仰,才是千百年后的我们,应该去究竟依止的榜样。

  一个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利益。今生安乐,临终往生,来生自在。比如嵇康,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可能非常自在,但不能保证临终自在。炼丹修道,就算羽化登仙,还是在轮回里。佛法讲,人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世间的任何人都应该为我们现世、临终乃至来生负起责任,这才叫究竟。一个没有净土信仰的人,现生可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你能保证临终自在吗?你能保证来生的荣华富贵、自在解脱吗?不可能。

  究竟的归隐,在于我们的心要跟阿弥陀佛相应,跟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深信切愿就是究竟的归隐,是究竟的利益之所在。这也是白莲社在魏晋隐逸之风盛行的时代,成立的必然。

  所以,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事业以及家庭生活当中,一方面要做到敦伦尽分,为家庭、为社会尽到我们应尽的义务。更重要的,敦伦尽分之余,我们要以一贯之地安住在净土的信仰上。佛法讲,任何一个修道的人都要和光同尘。你在世间可以是一个职员、一个领导、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等等,你在发挥着你世俗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你是有净土信仰的,你带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你在世间就会创造出一个奇迹——火中生白莲。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我们能够求生净土、安住净土,我们就是人中分陀利华,就是人中的佼佼者。诸佛菩萨为我们赞叹,这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也会因此得到究竟的利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