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梦中佛事


   日期:2016/1/10 4: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索达吉堪布《梦中佛事》

  《梦中佛事》是索达吉堪布与2011年1月至8月期间,在海口、厦门、汕头、长沙、南京等地针对广大信众的现状所作的开示。漫步其中,相信你能拨开尘封已久的迷雾,见到霞光万道的璀璨杲日。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藏历六月初四,甘孜炉霍下罗 科玛人。初中毕业后,考入甘孜师范学院就读。1985年,师舍俗出家,前往喇荣十三大光身成就圣地(色达五明佛学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潜研教理,精苦修持。

  前言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变化中,科学及其发展与应用,在引领世人从愚昧迈向光明、从落后迈向先进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的光辉都无处不在,科学的影响都渗入人心。也正因如此,人们历来都对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分子推崇备至。在普通人的观念中,他们甚至认为科学是改造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一种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便最典型地概括了人们对科学力量的普遍信仰。

  如果说科学的作用在于引领人们走出对自身及社会、人生、宇宙的种种认识误区的话,那么佛法则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最究竟的科学。这世上还有哪一种科学体系能如佛法那样,在纷纭繁复的万千表象之外,一下就直达它们的幻有本源呢?这世上又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如佛陀一般,并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实验工具,也不依赖内在的以分别念为基础的推究过程,只在一种现量观照的状态下就洞见宇宙实相的本来面目呢?

  但可惜的是,当世人把科学家捧上如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的高位时,他们同时也就忽略或者轻视,甚至践踏了大量的以佛法证悟实相的修行者。在这种状况下,即就是诸佛菩萨也未必能得到他们的首肯与青睐。特别是在五浊恶世的当代,当科技已越来越远离它启迪众生的智慧这一根本目的时,当单方面畸形发达的科技已将众生的欲望调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时,佛法这一如意宝受到一些无知人的歧视、污蔑,得不到一些人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许多人本身就不了解佛法的价值,他们由于自身福德智慧不具足的缘故,根本就没有那种走进并学习以致最终掌握终极智慧的能力与条件,因此对佛法产生误解与偏见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人们都能平心静气地对待佛法,都能在正信的前提下去从佛法当中汲取它的智慧,我相信最后的获益一定能使那些对佛法戴有色眼镜的人彻底幡然醒悟过来。也正是出于帮助人们都能了解妙法宝藏的动机,我才下决心编辑了这本《智海浪花》。

  难以比拟之神圣佛法,如果直接以佛陀的教言来宣说,恐怕未必能吸引世间人的视线。而备受世人推崇的知识分子,如果现身说法的话,想必则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何况在当今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已有无数的知识分子,不管他们的身份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科学研究者,在蔚为壮观的佛法智慧海洋面前,都已成为涉水者甚或弄潮儿,而他们的学佛经验与体会又很少被外界知晓。故而我才想把他们畅游智海的心得与经历介绍给世间的广大读者,否则,许多不信佛教的人士可能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这些佛教徒都是一些走投无路之辈,或者仅仅拿出家或在家学佛当成一种职业,乃至个人躲避时事的自我囚禁之牢狱。当把这么多高层次、高学历的佛教徒的心路历程呈现在他们面前时,我希望他们从此以后千万别再以为,这世上的所有非出家众们都和他们一样不明佛法、不事修行。

  从如大海一般的知识分子学佛队伍中,我精心采撷出了一百二十五朵浪花。当把它们那晶莹剔透的光泽与风采呈现在亮丽的日光下时,祈盼这滴滴受佛法滋润的甘露妙雨,能给当今世人那就像干涸沙漠一般的贫瘠心田里,送去些许凉意与点点慰藉。

  大概有近半年的时间,我都在搜集、整理与这部书相关的一些资料,并广泛接触了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知识分子,然后把他们的精彩人生做了详细的记录。有些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以及他们对佛法、对人生的认识都异常生动且精辟。但由于篇幅原因,有些时候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只保留下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意义比较重大的细节,其它的则尽可能删去。我想等以后因缘聚会时,再广述他们的完整个人传记。为便于读者了解文中所涉及当事人的大略情况,以及对他们所思、所写、所议之问题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在每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我都加上了前文与尾声,论述自己对这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了解,以及对他们所谈事情的看法与分析。还有一些就是顺手记下的与他们交流时的现场感想、周围环境,以及当时当地的情况介绍,再加上引用的一些教证理证,这些文字大约会对读者形成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整体印象有所帮助吧。除此之外,在文字上我只进行了极少的修改与润色,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种实话直录的风格,使读者朋友们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人的故事全部是他们自己的真实心声,在面对这一份份坦诚的心路表白时,但愿他们率真的情感、掉血掉肉的记忆、苦思冥想的探求,能打消掉世人对佛教徒那种由无知而来的误解。

  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尽相同,各个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故而由于某些可以理解的不方便的原因,少数知识分子在文中使用了化名以代替真名,或者略去了某些个人资料。这一点想必大家都能体谅。但他们的事迹则绝对没有任何虚假之处,这是需要特别声明的。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学佛心得,因种种原因暂时未收录在这个集子中。等将来条件成熟时,再在其它场合向读者朋友们介绍。请当事人谅解!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为使本书与知识分子的根器相适应,也为了能让更广大的普通读者了解佛法奥义,在行文风格上,我尽量少用佛教专用语,而多是以世间语汇为主,这也是随顺众生的一种方便吧。故而我才广泛引用了世间智者的“教证”,以及众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及科研成果,目的就是为使还无法直达佛法密义的人士,能凭借这种方便去渐渐领会佛法大意。这种作法,想来那些习惯于以佛教的教证、理论去进行佛法因明推理的佛教徒们,不会感到意外与见怪吧。除非一些特别冥顽不化之人,才会拒绝与“世法”交融、拒绝接纳、吸收现代科学的思想与语汇。其实,所有通过智慧观察后能与佛法相契合的科学理念,都应被吸纳入佛法博大的体系之中。

  我想这样的一本书应该对时下的学佛或者不学佛的人士多少都有些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入佛的种种因缘、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我想任何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真理渴求的灵魂都不应该错过。有时听着这些学佛者的叙述,我自己都常常会有一种万事万物不可思议的感叹:他们有的仅仅因听闻一句佛号就入了佛门;有的则通过长达十几年的思索、质疑,才最终皈依;还有的则凭借一些无法言说的、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经历而顿悟人生真义……

  我们可以不同意、不接受他们的观点、看法,但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一个人真实、坦率的表白与经历。放下固有的一切成见,让我们站在新的认识起点上,去与这些学佛者一同迈上人生新台阶吧。

  在印、汉、藏的佛教历史上,留传下很多的高僧传记,汉传佛教中就有《高僧传》、《宋高僧传》、《续高僧传》等许多典籍,世间一般人的学佛感应录之类的记录也不少见,但古今中外遗留下来的、适应现当代知识分子根机的学佛人经历介绍,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我想,编辑这样的一本汇集一百二十五位大专以上学历,包括拥有博士与博士后头衔的介绍知识分子学佛经历的书,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及佛学价值。尽管我并无知识分子的职称,也没有资格去评议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与经历,但我今生却以一些很奇妙的缘起而与很多知识分子结下了殊胜的缘分。把他们的经历与教训留给今人、留给后人,我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沽名钓誉之嫌,或多此一举之累。

  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的弟子,当法王于一九八七年到汉地五台山弘扬佛法后,便有无数的汉地知识精英们陆陆续续云集法王驻锡的色达喇荣佛学院。不仅汉地,就连国外也有许多知识界的朋友们远涉重洋齐集在法王麾下。法王座下的中外弟子们,有些已真正证悟了空性。他们当中,有的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以各种方式普度众生;有的已舍弃了故土亲朋,来到寂静之地实修苦行。在每一位与上师有缘的知识分子心中,他老人家就是总集十方诸佛菩萨一切身、语、意功德的总化身,他对我们整个时代的佛法都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上师在这一代知识分子心相续中播下的智慧种子,我想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手中一定会燃起成冲天的慧焰。这慧焰一定能照破并焚毁所有有缘者的心地无明蔓草。

  每次想到法王的教法会有人继承下去,每次想到佛法救人慧命之功,每次想到上师救尽天下苍生的发心与广召四海贤达的摄受力,我的内心就激动不已。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这么大的摄受能力,那这些苦苦探求人生真谛的知识分子们,还不知要在荆棘丛生的求道之旅上多走多少弯路呢!他以不可思议的悲智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排除一切困难来到正法道场,去深研佛法,去实证人生真理。那就让这一百二十五份人生答卷作为对他老人家的至心供养吧,我们祈祷他能永久住世,这样,当下一批、下下一批,乃至无有穷尽的慧涛智浪翻涌向前时,法王都能成为站在浪尖上的设计蓝图的主人,与欣赏海天一色的观潮者。

  出家的师父们看到此书,我想应该增上你们的出离心与求解脱的迫切感。因为这里面有许多以大学生身份出家的同道,会以他们放弃世间所有的决绝态度,应和你的选择;在家人看到此书,我想应该对你们理解佛法、理解修行人,并进而追随其后,也走在誓求了脱生死的菩提大道上有所帮助。因为这里有许多学士、硕士、博士,以他们的智慧与生命为担保,向你叙述了他们所理解的人生究竟教义;我还特别希望本书中所涉及当事人的父母、亲朋好友,更能静下心来,看看自己亲人内心深处的喜悦与哀愁。如果你们懂得尊重个体生命的话,那就请你们别干涉他们选择信仰的自由。让一个人从事能让他感动、能让他找到解脱的答案、能让他甘愿为之赴汤蹈火的事业,对你、对他来说,都是最自然且最美好的举动。

  放眼当今世界,已有太多太多的灵魂自愿或被动地放弃了崇高、放弃了真诚、放弃了智慧、放弃了信仰。在一片喧嚣不已的骚动中,我们已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静静品味生活之流的底蕴,去倾心聆听圣者的教言。在一辆搭载着全人类的高速火箭上,欲望是它的动力,冷酷是它的特征,没有规则是它的运行轨道。而最可怕的是:人人都想当它的主人,好驾驭着它奔向自己的利益目标。如此的人类发展该是何等恐怖而让人难过的前景。

  学着去认识佛法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的将是与世界、与宇宙和谐共处的本来智慧与方便;你得到的将是超越自我的崭新生命体验。

  有太多的故事等着被人发掘,有太多的认识需要与人共享,但我的整理只能暂时告一段落。更何况现在的人们都是那么的懈怠、懒散,尽管他们同时又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繁忙。我怀疑即就是把此书打开捧在他们目前,他们也无暇顾及这些“纸张”。如果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话,我又何必浪费如此多的笔墨呢?

  伟大的佛教修行人无垢光尊者说过:“没有行持善法的生命,活得再长又有何益?没有信佛、学佛的人,即就是做再多的事又有何用?”因此,活在人间,以佛法的角度来衡量,只有踏上菩提正道才算没白活一场。是选择现世的短暂利益,还是长久的究竟解脱,真的是需要每个人都拿出勇气与智慧再三权衡。

  如果这世上没有了佛法,那也就等于天空中没有了日月。在一片黑暗之中,我们会被自己引向何方?

  索达吉堪布

  公元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写于成都喇荣怀猛游舞精舍

  目录

  成就信心,圆满二利

  闻思修行,深入经藏

  吃素放生,改往修来

  护持正法

  关于放生的三点意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百年树人,以德为本

  学习佛法,舍己救生

  修学和弘扬佛法的方法

  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

  依教奉行,戒杀救生

  深埋基石,根除十恶

  悲济天下,愿齐苍穹

  放生护生,闻思修行

  心系众生,肩挑佛法

  选载:

  闻思修行,深入经藏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一遍)

  请各位发无上的菩提心,并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我们又集聚在这里,共同学习、交流佛法,我本人而言很高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佛教的智慧能让我们真正脱离苦海,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从中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利益和快乐;第二,在新春来临之际,每一位信士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大家却能放弃外缘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交流佛法,这种精神很可嘉。

  大家都知道,时间比钱财等世间身外之物还宝贵,所以应该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要好好利用这个时间,以现有的精力来学习、思考佛教的教义,我觉得这很有价值!

  今天我跟大家从两方面作简单开示:其一,在座的佛友当中,有个别刚刚学习、修行佛法,针对他们应如何修学,我提出简单的想法;其二,针对已经学了很长时间的道友,提出精进阅读经藏的希望,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充实自己,继续不断地闻思。

  一、对初学的期望——闻思修行

  ⒈ 依止善知识开取佛法宝藏

  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除了忙于自己的生活以外,还要考虑去探索这个世界上不为人们普遍了解,而非常深妙的东西。比如:轮回的奥秘、因果的奥秘、万法空性的奥秘等。

  到目前为止,在世间中,虽然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也没有彻底通达这些神秘之处,最后只能当作谜而打上问号。而两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就示现了降生、舍弃王位出家、成道、转法轮等十二相成道,在四十九年说法生涯中,完全揭开了人类的神秘面纱,千真万确地描述出了宇宙万物的真相。但要了知这些真理,既需要自己去分析,还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闻思。

  一般来讲,佛教的甚深道理不可能以自己的智慧通达,即没有自学成才的。佛陀在《华严经》中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意谓:就像黑暗屋室里面的珍宝,没有灯光就无法现见;同样,佛陀所宣说的真理,若没有既有闻思又有修行经验的上师引导,即使自认为很有才华、很有智慧,也无法了解、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所以,现在有些人想完全依靠自学通达教理,是不可能的。

  我经常在不同场合中劝大家学习佛法,千万不要骄傲自满、自认为了不起,不要盲修瞎炼、误人子弟。这是因为,真正用佛教的智慧来衡量,每一个人的水平都特别低。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当然,这并不是佛教徒自赞毁他,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是这样称赞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对佛法生起信心,进而闻思修行呢?

  ⒉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佛法

  我经常想,现在大学里面毕业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很多都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世间当中该读的书全都读完了一样。其实,从小学到博士之间的教科书都是世间知识,不要说出世间的佛法,即使以整个世间知识来衡量,学的也不是很多,应该说是很渺小的。

  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信仰教育,这方面相当缺乏。虽然表面上看来,他是某某学校毕业的,应该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其人品、人格、道德修养,以及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糟糕。当然,这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我们在学校学了ABC等很多知识,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在世间能用上的也不多。一位美国学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在世间上的15﹪都不到;反之,在世间当中很多空白都需要填补。

  在这些方面,我经常想:不要说佛陀智慧、悲心的全部,哪怕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用在世间,所作所为也非常完美。可是,世间许许多多人往往都不信仰佛教。虽然信仰是自由的,但很多人都缺少这种悲心和智慧,而这恰恰是最需要的。

  ⒊ 闻思修行才是佛教的根本

  因此,大家应该多学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识,现在科技很发达,只要有兴趣就不会有困难。以前,如果你要依止一位上师,必须跟着他。但跟着上师,尤其现在汉地大城市里人这么多,每一个人都要跟着上师,恐怕上师也不一定够。若自己依靠方便方法,如听光碟、看书等,真正通达了具有传承的上师教言,那与整天都跟着也没有什么差别,我是这样认为的。

  相反,虽然你每天都跟着上师,但因上师法务特别繁忙等原因,不能给你开导,也不一定有利。在历史上,有些弟子依止上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偈颂的法义,这样的例子相当多。所以,在座的各位首先应该寻找真正的佛教道理,自己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

  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学习都比较欠缺,若没有学就不可能精通,因为开车等世间基本知识,或大学的课本,没有学也无法通达,而佛法更加深奥、难懂,没有学则不可能懂得。但光听闻也不行,还要思维,再进行修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闻思修行。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很缺乏闻思的机会和因缘。尤其在汉地,本来寺院也不多,即使有,也只有个别道场有闻思,很多道场都没有。而学佛的居士团体,大多数人只是办一个皈依证,自认为是某某上师的弟子,实际上遵循次第的系统学习根本没有,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极个别地方虽然有学习,但也不全面。所以,我经常提倡、劝勉大家,要共同学习佛教的甚深道理。

  ⒋ 人生大事 出离轮回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小乘和大乘显宗、密宗的法都要了解,之后自己就能找到方向。否则,就像现在社会上的人,每天都搞事业赚钱,一直像孩童寻彩虹一样没完没了,那短暂的人生就荒废了。

  人若没有来世倒另当别论,但实际上,人们花了大量时间从现代科学等角度观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找到确凿的证据来驳斥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前世后世不存在的学说。既然真的有前世后世,那对后世不做一点准备,恐怕就是愚者的行为。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想:我老了怎么办?于是买养老保险;我病了怎么办?于是买医疗保险……但考虑来世的人,尤其在没有信仰的国家和群体,几乎是没有的。在藏地,大多数人特别关心来世:我即生当中这样(或富裕,或贫穷)过去就行,因为前世造了什么业,今生要感受,但来世确实很漫长,所以要努力行善。那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的来世呢?因为这并不是一世两世,或者短暂几十年、几百年的事情。

  如果即生当中造恶业,堕入三恶道,那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啊!我们连想到监狱都毛骨悚然,而不敢做违法的事,即使做了,也不愿意承受未来关押的痛苦。那在千百万年乃至生生世世中,感受无法想象的旁生、饿鬼、地狱的痛苦,以及得到人身后,感受盲聋喑哑、老弱病残等苦,又怎么能忍受呢?但人们往往在这些关键、长远、重大的问题上,盲目回避、耽延,根本不想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是特别愚痴的。

  ⒌ 不应抹煞人的尊严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讲,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从小都生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和生活习俗当中,所以除了吃吃喝喝以外,再也没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确实跟旁生没有差别。

  多年前,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熟人跟我辩论:“你在有些论典里面说,人跟旁生没有差别,这是对人类的侮辱。”我跟他说:“这个话并不是我最先说,萨迦班智达等藏汉高僧大德和学者都这样讲过,其实这并不为过,因为若光是为了生活,世间的旁生也确实懂得,比如吃东西、避寒等。”

  虽然牦牛等旁生不懂穿衣服,但冷的时候它们也会去比较暖和的地方。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特别冷,零下二十几度。我看见一头牦牛,它每天晚上都要到一个比较暖和的破房子里面去睡,而且是按时的——我每天晚上到经堂讲课时它都没有去,而下课回家时它已经到里面睡上了。所以,不仅是人,这些动物也知道取暖,只是取暖的设备和手段有差别而已。同样,吃、喝它们也懂。

  所以,人若除了眼前的生活,再也没有更高的理想,从来没有想过在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人类等众生,那就与自私、盲目、愚蠢的动物没有差别。

  ⒍ 智悲方是末世良药

  在座的各位,佛教有两个广大,一是慈悲的广大,二是智慧的广大,这两者是佛教唯有的,拿现代的话来讲叫特色。

  其慈悲的广大,不仅仅限于“我”。世间具有悲心者,对亲朋好友、下属等与自己亲近的人会关心,除此之外就不愿意付出,甚至很多都看作敌人。所以,世间悲心、爱心再大的人,也没有佛教里面把所有有生命的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理念。虽然在孔子的学说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但实际上范围就是人,是非常狭隘的。

  从智慧方面讲,除了佛法以外,通达世出世间所有万法的智慧有没有?相信大家在翻阅经论等资料时,完全会明白。

  所以,学习佛法特别重要!但要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不共之处,因为只有知道优点才愿意学。就像买一个产品,在知道它的利益、功效后,才会买一样。

  可是,现在人类社会在物质上越来越有发展,越来越有进步,在精神上却一年比一年下滑,一年比一年倒退。虽然商场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这只增长贪欲等烦恼,让人们处于快乐、宁静、祥和的状态,是相当困难的。中国是这样,加拿大是这样,美国还是这样。虽然大街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购买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为百货商场等一直开着大门;可是,人们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这种内在的精神食粮和精神财富,有多少地方能请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里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许多地方都有卖的,人们需求的也是这些,可是人们最需要的知足少欲、无贪、无嗔、无痴等精神食粮,又到哪里去寻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乐得不到,即使住在黄金建成的高楼大厦里,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会开心、快乐。

  因此,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对希求解脱者来讲,这更不可缺少。即使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只想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唯一利益众生。所以我常劝大家,在空余的时间应学习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学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实在没有缘分学习,也应该学习儒家文化。这几年我也看了许多,如《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千字文》等。虽然它们与佛教的教理比较起来差别很大,但与现在课本上所讲的小动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义就深远多了。而且,在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都在运用,且运用得相当成功。

  话说回来,修学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层次,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我没有缘分学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学佛除了学出世间的空性以外,就没有了,其实也不是这样。可以说,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义无不包括。因此,根据自己的缘分、能力,还是要去学习。但要先听闻,后思维,再修行。其教理无法以简短的语言来描述,我在不同场合中也作过介绍,希望大家去了解、去分析。

  二、对久学的劝勉——深入经藏

  ⒈ 呼吁深入经藏的意义

  我想劝勉大家,尤其是学习过经论的道友,除了学习现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还应该学习前辈大德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放在藏经楼里面的、特别珍贵的教言。我觉得后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这个机会,呼吁广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阅读《大藏经》。

  刚才我跟一些知识分子探讨的过程中,有人说:现在年轻一代有读《大藏经》的,但遇到里面艰涩的语言、拗口的文句时,就读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经常读《大藏经》,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经常以闭关、非闭关的方式读《大藏经》。

  为什么要阅读呢?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完全会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这时就会知道世间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无法测度,同时自己的智慧也会增上,对教义也会产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该深入经藏。

  ⒉ 历代高僧对后人的启示

  其实,以前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阅藏,如谛闲法师等。记得太虚大师在阅《大藏经》时,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话就豁然开悟了。而印光大师,他在普陀山闭关了十八年,在闭关期间三年阅藏一次,共阅了六遍。后来他讲[1][1]:不管是弘扬佛法的人,还是自己修学的人,不阅读《大藏经》,都非常可惜。所以劝人们不但要阅藏,还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师也阅过藏,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是则所说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经在处,皆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则为报佛深恩矣!”

  蕅益大师曾在《阅藏知津序》中说:我30岁时开始阅藏,经过二十七年,才写下了30多万字的《阅藏知津》。还说:“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意谓:如果没有调和饮食,身体四大不调就会出现疾病;若没有阅读经律论三藏,智慧之眼必定会被各种染污蒙蔽。

  ⒊ 以大德为榜样追求实义

  但现在世间大多数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尘蒙蔽了,一直糊里糊涂,不知方向。因此,很多众生特别可怜,根本不知道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有意义,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么。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为都会觉得特别有意义。但在通达佛教深广教义、博通显密经论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为就像孩童在海滩上堆砌沙屋一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就像这样,世间人们在自己追求的世间八法被毁时,心里就会感受无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学者说过:人如果没有学习,大脑的智慧就会停止。作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将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出世间的教言呢?虽然我们不是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阅了几十年藏,我们不一定有这个时间,但是否是每个人经常挂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为借口,而忙于睡觉、应酬、打妄想。这就是 “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经常想:印光大师、蕅益大师和我们都是骨肉之躯,都要离开这个世间感受未来的果报,他们能用几十年的时间阅藏,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他们十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时间应该抽得出来,至少一生当中一个月没有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看自己在贪嗔痴等世间法方面花了多少时间,在出世间的解脱方面花了多少时间,这样就会清楚自己离开世间后的去处。

  当然,大家在阅藏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和毅力。像麦彭仁波切,传记中说他阅108函的《大藏经》,三天时间全部通达无碍,218函的论著,二十五天时间悉皆精通无余。虽然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经典(如《楞严经》、《华严经》)中极个别殊胜教证应该记得住。

  另外,前辈高僧大德为了佛法牺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时间,我听到新闻报道说:一位打工的木匠,为了回家过春节,走了两千多公里。为了过年都需要这样苦行的话,那我们为了从轮回大海中永远获得解脱,为什么不能有点前辈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传记,以及思维了他们的事迹后,我们既要惭愧,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过生活,但将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也未尝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钱财、地位等方面特别具有福报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贵的时间来修行,而且他们修行的境界、通达的智慧,远远超过口口声声都说自己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身做一个总结。

  ⒋ 经典来之不易

  为了一部经典,前辈大德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楞严经》,以前印度把它当作国宝,以保密的方式保存着。后来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创天台宗,传讲止观法门,当时有位印度僧人听后,赞叹大师说:您所讲的止观教言——三止三观的修法,与我在印度学过的《楞严经》中三摩地的修法相当吻合,您能得到这么深的禅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师听到这话,为了印证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这部经典,于是天天向印度礼拜,希望这部经典早日传来中国。一拜十八年过去了,但《楞严经》在他圆寂之前也没有传入。

  后来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觉得此法弘扬到中国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想办法把法本带入中国。前两次都被海关查出,没有成功。第三次他把经文写在羊皮上,将胳膊划开放在里面,伤口愈合后就通过了海关。到广州后,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译了《楞严经》,才使此经在中国弘扬开来。

  以前我知道这个历史后,就在藏文《大藏经》中去寻找,但没有找到,因为这是章嘉国师后来才译成藏文的。其实,章嘉国师不但把部分汉文经典译成了藏文,还花了几十年时间,分别把藏文《丹珠尔》和《甘珠尔》[2][2]翻译成了蒙文和满文,贡献非常大!虽然当时人们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后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真正的国宝。可是,除了极个别大德以外,真正通达这些经典意义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的。

  其实,每一部经典翻译或者弘扬的历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过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取经》和《西游记》,里面说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当然这些跟唐玄奘取经的历史《大唐西域记》比较起来,很多都不能吻合,因为是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

  在真正的历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当时中国到印度跟现在不同,现在很简单,从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并不是这样,要翻山越岭,要横穿沙漠,还有洪水、猛兽等的威胁。在这样的时候,取经的高僧大德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很多在没有取到经时就死了。从历史上看,去印度取经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来的,只有唐玄奘、法显等个别译师。

  ⒌ 后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辈大德们为了翻译、弘扬经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那我们现在将现成的经书全部放在书架上,就明显不合适。当然大家也不一定有这些经典,即使有,也最多读一两本,如《金刚经》、《心经》,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佛陀的智慧在许多经典里面表现得特别精彩。

  但很多人都认为电视连续剧很精彩,为了了解打仗等故事情节,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着。其实这样看了,除了蒙蔽心灵、增长贪嗔痴以外,丝毫利益也没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经典里面,而且各种各样问题的现成答案也在里面。如果我们没有看,里面的内容就不会明白。所以,我在这里强调大家应该看《大藏经》。虽然有些居士只能看个别经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应该全部看,之后才能懂得里面的道理。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院讲课时也跟大家一直提,当时没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经常翻阅一些经典,感觉很好,课堂上也能顺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学院里面,很多法师在放假期间,都以闭关的方式在两三个月中阅藏。

  ⒍ 首选藏经为何

  至于所阅藏经,最好是《龙藏》和《大正藏》。

  为什么要选《龙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时候,顺治皇帝不但信佛还在五台山出家,之后是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对佛教的贡献特别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经》各方面都比较完美。

  至于《大正藏》,它是日本人于1924~1934年编辑而成,内容非常完备,流通范围极广,其中还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阅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阅藏的过程中,对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来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网上还是书上评论,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义,只知道一部经典里面的一两句话,就开始断章取义地进行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赞》中云:“不解微细义,谬随于文字,是则为愚夫,非法而妄说。”这个教证很重要,它特别适合现代人。

  蕅益大师说得好[3][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义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疮疣(指有毛病)。这与昨天讲的信心也有关系。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会通达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时就会知道佛陀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生活乃至整个世间的真知灼见。否则,对佛陀的金刚语、真实语,也会以自己的偏见、邪见,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

  现在很多人都孤陋寡闻、见识不广,所以所作所为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论也谤佛、谤法,同时也毁坏自己的相续。有时我看到一些言论就感到特别可怕,也觉得极其可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真理,却敢随便评论。

  如果真正通达佛教的教义,就会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的一样:“如是妙言论,无不合掌礼。”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论的智者,没有一个不合掌,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可是,世间很多人因为盲目愚痴,毫无了知。

  如果对佛教的教义都不能通达,那就不要说有一些出世间的境界了。有的甚至连世间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沉溺在愚昧无知的生活当中,极其可怜!因此,我们在获得人身时,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因缘是非常殊胜的。但要获得佛法真谛,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结劝

  1. 以无常策励精进

  《入行论》云:“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时应抓住机遇,以各种方式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缘、有福报、有精进。如果一点都不精进,整天懈怠、懒惰、散乱,恐怕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就度过了。所以,佛在《法句经》中说:“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意谓:有人虽然活了一百岁,但懈怠不精进,这不如活一日而精进的好。

  因此,我们都应反观,看自己这样过一辈子,离开世间时会是什么样。无常迅速,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我们都会被送到殡仪馆,变成一堆灰。所以,每个人都要考虑,若不考虑,这就是我们的愚痴。

  昨天你们希望我活一百岁,我想了一下,活一百岁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很快出现翻车等事故而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闻报道,很多人前五分钟还活在世间,后五分钟就变成中阴身了。其实这是很深的教言。对修行人来讲,这特别鼓励我们修学佛法。对世间人来讲,这也很重要,否则每个人都会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无止境。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提醒,有了这样的勉励,自己就会做好两手准备。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听到自己病危,马上不行了,就特别恐惧、绝望,因为从来都没有准备过。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较好的时候,始终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认为根本不可能马上就死。其实,不可能的理由一点也没有,只是自己想当然罢了。

  而佛教徒,因为经常修学无常法门,所以听到这样的话语时,还是很开心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圆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说:我一定要在法王圆寂纪念法会期间离开世间,结果法会还没有结束就圆寂了。看他对待死亡的心态,好像从此处到彼处一样,根本没有痛苦和担心。如果从来没有学过这方面的佛法知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遇到死亡都会很害怕。

  刚才有些人说“只怕死、不怕生”。其实,若活着的时候没有做好准备,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当然,不可能买保险,因为并没有开“不死保险”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为借口,而把时间一直定在明年、后年、退休,应该早一点精进修学,不要懒惰、散乱,这样逐渐就会圆满。

  2. 归于修行与恒具喜心

  总而言之,我今天从两方面对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佛法;第二,要尽量多看一些经典,并以经典的智慧来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觉得什么、我认为什么”,如果不以教证、理证作为依据,而沉溺在分别念中,那对我们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实的利益。

  最后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开心、乐观,因为心情快乐就是养生,也是一种修行境界。虽然我们面对生活时,大多数都是痛苦的,因为轮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脸,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因此,要处于开心、欢喜的状态,这样各方面的因缘就会越来越殊胜。

  好,今天大概介绍这么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梦中佛事       福德智慧)(五明学佛网:梦中佛事       福德智慧)  

 大安法师:梦中佛事 水月道场 

 嘎玛仁波切:随喜福德智慧比自己高的人,慈悲对待能力比自己 

 大安法师:梦中佛事水​月道场 

 净土法门法师:以「水月道场,梦中佛事」的原则做入世的工作 

 如何调理身体,孕育福德智慧子女 

 净土法门法师:梦中佛事修种种的功德,来教化众生,这叫带惑 

 准备怀孕的夫妇要多培福,才能感召有福德智慧的好孩子! 

 净土法门法师:把一切境界看作梦中佛事 

 圣严法师:永恆的福德智慧 

 人间天:圆满的福德智慧来自慈悲,来自于利益众生 

 人间天:如何求菩萨生个福德智慧具足的孩子? 

 印光大师:怎样才能生福德智慧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