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9[正知正念]


   日期:2016/1/18 2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益众生,并且为了有情的利益而将所有善根回向大菩提。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就要全力以赴地用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利益众生。

  如果有众生需要帮助,若自己有能力,在方便的情况下,要去帮助众生,为众生做事。若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没有这个方便的情况下,也不要勉强。

  所谓“佛度有缘人”,我们都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帮助他人、利益他人,但是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和方便,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自认为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帮助他人,然后就不顾自己,也不顾家庭,去做一些事情,最后给家人和自己都带来了烦恼,这是不如法的。在没有能力,也不方便的情况下,若你还勉强去做,会给自己带来烦恼,自己的相续就被染污了,会障碍自己的解脱、成就;而你的家人等身边的这些众生都是与你最有缘分的众生,一般情况下,你应该先照顾和利益他们,然后再去帮助别人,若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了烦恼,这也是不如法的。

  在自己有能力和方便的情况下,一定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要为他们做事。这是在身体上利益他人。

  我们也应该以吃、穿、用等受用利益他人。在自己有能力和方便的情况下,要去做布施,去帮助他人。若是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这个方便,也不能勉强地去做。否则,在表面上看是利益和帮助他人了,但实际上是造业。

  佛法主要强调的是智慧,佛法的根本是智慧。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智慧,这样就不会做错事情,不会给自己及家里最有缘分的众生带来烦恼。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帮助别人,利益众生。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他人。如果把握不了自己,无法保护自己相续的清净,只是在表面上帮助他人,这是不如法的。我们要在能把握自己的情况下,再去帮助别人。先自度,再度他;先自觉,再觉他。

  对善根也应如此,我们要将所有的善根都回向给与我们最有缘的众生以及所有的众生。众生无量无边,你的善根也会变得无量无边。若是将善根回向给这些有缘的众生,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利益。

  总之,我们要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都用来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要断掉对善根、受用和身体的贪着,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修炼,也可以以这种方式去利益这些众生。但这些还不是最究竟的,若想究竟地利益众生,就要弘法。

  只有弘法,才能利生。佛陀发菩提心后,很急迫地想成佛,这是为了什么?佛陀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他求的不是解脱,也不是佛果,但是为什么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地要解脱、成佛,甚至仅仅为了四句正法而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佛陀发现了一个问题:若是自己不解脱,不成就佛果,无法在究竟上利益和帮助众生。

  佛陀为的是众生的利益,他要做的事就是利益众生。他知道仅仅给众生吃的、穿的和用的,或者帮助众生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无法在根本上解决众生的问题。比如,今天有个乞丐,你给他吃的、穿的、用的,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基本问题,他再也不用为这些发愁了,甚至他需要的一切你都可以给他,这是不是真正地利益他?不是,他还是一样会烦恼和痛苦。他当乞丐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很可怜,但是当他满足了物质需要以后,内心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知道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成佛以后就转法轮,弘扬正法,告诉众生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众生为什么会烦恼、痛苦呢?就是不明真相,不懂真理,缺乏智慧。所以,要做心灵上的引导,要开启众生内心的智慧,当众生自己明白了道理、拥有了智慧,自然就不会烦恼和痛苦了,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成佛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法轮。他们转法轮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众生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佛陀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证悟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缘起性空等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诸法实相和真理。

  佛陀讲法有的是在相上讲,讲的是显现;有的是在体上讲,讲的是空性。六道轮回与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在相上、在显现上讲的,无我与空性的真理是在本体上讲的,这都是诸法的实相和真理。其实,因果和轮回,无我和空性,这些道理都是相融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只有你真正明白了无我、空性的真理,才能对因果、轮回生起真正的信心;如果你真正懂得了因果、轮回的真理,立即就能通达无我和空性的道理。这些道理彼此都是不矛盾的。

  一讲无我,一讲空性,就像什么也没有一样,似乎都是不存在似的,其实这个“不存在”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在相上,仍然有轮回和因果,轮回事实存在,善恶因果丝毫不虚。这二者是不矛盾的。所以,莲花生大士讲: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应该比面粉还细。你越了解空性,真正证悟大空性的道理时,应该会越深信因果,越详细地取舍因果。

  一讲空性,一讲无我,有些人好像觉得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用做了似的,这就是堕落空边了,这叫断灭法,这个“空性”不是大空性,而是单空,单空就是灭法。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说什么:“我是修大圆满法的,不用受戒,也不用取舍因果。”“我是修禅宗的,不用受戒,也不用取舍因果。”“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都是找借口,意思是跟济公学,但是济公这样表法也是有其甚深含义的。

  佛讲的空性是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基础上讲的,它是不离因果的。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从体上讲没有不空的,但是一切法是由因果来摄持的。“万法皆空”是一切空的意思,“因果不空”是一切不空的意思,这是不是矛盾的?不矛盾,前者是在体上讲的,后者是在相上讲的,这二者是一体的。有的教派只讲因果,讲不了空性;有的教派只讲空性,讲不了因果。他们都是脱节的,无法圆融,而佛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是双运的、一体的,这也是佛法的特点。这个“一体”不是“一”和“他”之间的“一”,而是远离“一体”与“他体”的一体。我们现在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只能说是一体,其实既不能说一体,也不能说多体,它是不可思议的,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他”,不能说“一体”,也不能说“多体”,这是超越的。这都是诸法的实相,都是诸法的真理。

  佛到人间转法轮,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之间出现过很多学者,但是无论是内道的,还是外道的学者,都无法推翻这个真理。将来也是如此,无论到什么时候,真理都是不可能被推翻的。

  世间的一些科学家们所讲的学说就不一样了,今天确定了,明天又被推翻了,因为都站不住脚。就像研究“心”一样,刚开始说心脏是心,后来又说不是,没有心脏的人也可以活,灵魂还可以有,心还可以有,知觉还可以有;后来又说大脑是心,大脑也不是心,没有大脑的人也可以生存,也有知觉。那怎么办?最后找不到心。像这样去找心,根本找不到。心是无处在、无处不在的。刚才我讲的就是,心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心,这是无处在,又无处不在的。大脑不是心,心脏也不是心,在一个方向上找不到心,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找不到心。真心是没有方向,没有固定位置的,它远离了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诸法的实相真理。

  学佛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如果大家明白了诸法的实相真理,不分身份,不分条件,心里自然就没有烦恼了,自然就可以远离痛苦了。

  所谓成佛,就是福慧圆满了。一说“福慧圆满”,有的人就认为,是不是我成佛的时候,这些知识、技术不用学就都能懂?是不是我可以发大财,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富翁?不一定!什么叫福慧圆满呢?所谓智慧圆满,就是你内心没有烦恼了;所谓福报圆满,就是具有一切善巧和方便。

  有人认为,智慧圆满了,但福报不一定圆满。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最终讲的福慧圆满,福报和智慧是一体的。“福报”指的是善巧方便。若有善巧方便,就不会有烦恼;若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若智慧圆满了,福报一定圆满。但是这个福报是指善巧方便,该有的机缘都会有,该有的方便都会有,这就是福报圆满。

  我们讲“福慧圆满”,密宗里讲“方便和智慧圆满”。我们讲“福慧双修”,密宗里讲“方便和智慧双修”,这都是一个意思。在此处,福报就是指方便,方便就是指福报。“福慧双修”与“方便和智慧双修”是一个意思,“福慧圆满”与“方便和智慧圆满”是一个意思。若你的智慧真正圆满了,福德自然就圆满了,否则还叫佛啊?到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没有做别的,就是直接转法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他们示现成佛以后,唯一做的就是转法轮。佛说,弘法才能利生。若是你真正想利益众生,就要弘扬正法。

  什么叫弘扬正法?你建的寺院规模很大,你塑的佛像是世界第一高……这是不是弘法?不是。法只有两种:教法和证法。教法指经、论、律三藏;证法指戒、定、慧三学。弘法就要弘扬教法和证法。三藏是为了三学。通过传讲三藏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诸法的实相真理,但最终要通过传讲三藏的内容,在众生的相续中能够产生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才叫弘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所谓戒,就是净。当明白诸法的真相真理了,众生就不愚痴颠倒了,这样心相续自然就能清净,这是戒学。“我受居士五戒了,我受菩萨戒了,是不是有戒学了?”不一定。你受居士五戒、菩萨戒了,虽然心地还没有彻底清净,还不圆满,但是比以前清净了,烦恼减少了,习气减少了,这就是有戒学的功德了;若相续、心地彻底清净了,戒学的功德就圆满了。

  所谓定,就是在任何对境、任何情况下,心不动,不散乱,有定力,能保持平静。外在的这些显现都会变,但是你的心不变,这叫解脱。心没有随着境动,这叫自在。现在我们的心是随着境动,随着境转的。若遇到了顺境,心里就很高兴、快乐;若遇到了逆境,心里就很烦恼、痛苦,感觉不愉快,很难受,不舒服。心不随境转时,虽然外在的显现、对境会变,但内心仍然能保持平静,这就具足了定学的功德。“我现在打坐可以双盘了,能盘三四个小时,是不是已经有定学的功德了?”不一定。尽管你的身不动,但是心动了,那就没有定学的功德。否则,若是物质不动就叫功德,那么外面的大树、大殿前的柱子等也是不动的,难道它们也有定学的功德了?所谓定学的功德,主要是心不动。尽管你现在做不到心完全不动摇,但是能稳重一点,会转念了,虽然还不圆满,但也可以说你有定学的功德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慌意乱、手忙脚乱;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把心稳定下来了,然后再去想办法,能转变一下,这样还是有些定学的功德了。

  所谓慧,是智慧,即彻见万法的究竟实相,对此通达无碍。若心里不起烦恼,一点疑惑都没有,这就是智慧。断惑就是断烦恼。

  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一体的。若戒学功德圆满了,定学和慧学的功德也会圆满;若定学功德圆满了,戒学和慧学的功德也会圆满;若慧学功德圆满了,定学和戒学的功德也会圆满。刚开始时,三者不一定是一体的,因为你还没有彻底圆满,没有达至究竟,这个时候三学可以分开;当达到最究竟的时候,三学的功德就是一体的了。

  弘扬教法就是为了弘扬证法。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可以在众生的相续中产生的。以什么方式在众生的相续中产生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呢?就是通过讲经说法,传讲三藏的内容。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讲《入行论》,它是大乘一切经典的精华。以讲经说法的方式,在众生的相续中产生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叫利益众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建寺院、建道场?这都是弘法的需要,尤其是以前特别需要。现在通过互联网、高科技也可以传讲佛理,传授三藏的内容,不是必须要建个大寺院或者大道场。

  现在我们这些学佛人真是太有福报了!但是就怕大家不珍惜。若是自己真正懂得珍惜,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还可以跟同修道友一起共修,同证菩提,这是大福报啊!以前哪有这样的福报啊?以前若要找一位善知识,想学修这样的法门,多难啊!以前求法难,得法更不容易。现在求法太容易了,得法太容易了,人们反而都不珍惜了。若是真正能珍惜,解脱还能不快吗?成佛还能不快吗?真的。以前求法的过程非常艰难,得法非常不容易,需要去寻找善知识,然后依止,哪有现在这么便捷的交通啊?非常难!正因为求法和得法难,所以一旦求到、得到了,都一定会珍惜的,所以成就的人多。

  你们看看历代祖师们的传记,他们是怎么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的?他们求法难,即使找到了一位与自己有缘的具德上师、善知识,也要跟随他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法。以前哪有光盘、手机等这些方便啊,若是想出一本书,要费多大的力气,太难了!所以都是要亲口传的,但也不可能一下子都传给你,所以求法和得法都难。正因为难,一旦得到法以后,他们也会非常珍惜,所以成就也容易。

  现在求法容易,得法容易,但是都不珍惜!在家时,通过网络不可能精进修行;现在到山上来了,可以天天修法、闻法、做很多的善事,一切的助缘和条件都具备了,但还是散散懒懒,晃晃悠悠,东游游,西转转,东瞅瞅,西看看。有什么可游的?有什么可看的?就是不懂珍惜!你不懂珍惜,就不可能有成就。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但我们传的是正法,而且大家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但是都不珍惜,所以成就的人非常少。以前成就的人多,就是因为人们懂得珍惜。为什么以前和现在成就不同,就在于此。若是我们能珍惜,我们解脱成就会比以前那些大德高僧和历代祖师们还快,还容易!

  我们建道场、建寺院等,都是弘法的需要。弘法需要这样的场所,需要这样的环境。建了道场、寺院以后,就要弘扬教法,通过教法弘扬证法。也就是说,要利用这个环境、这个场所讲经说法,让大家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让更多的众生相续中产生戒定慧三学。其实,从最究竟上讲,戒定慧三学的功德都是众生本具的,是本来就有的。我们的自性、佛性都是圆满的,都是本具的。“在众生的相续中产生这些功德”是什么意思?众生有业障,要消除业障;众生有很多妄想、分别,这些都要统统放下。现在我们没有找到真心,我们所认定的这个心叫妄心,是假的。所谓“妄心不死,真心不活。”若是不断掉妄心,真心就显现不出来;妄心断掉了,真心自然就会显现。真心显现了,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自然就圆满了。

  大家要明白,只有弘法,才能利生。所谓弘法,就是弘扬教法和证法。不分身份,无论是国王,还是乞丐都一样,若是相续中有佛法,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绝对有安乐;若是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相续中就没有佛法,就不会有安乐。哪里有佛法,哪里就有众生的安乐;哪里有教法和证法,哪里就有众生的安乐。

  既然大家都已经发菩提心了,没有其他选择,就要饶益众生。只有弘扬佛法,才能真正饶益众生。要做众生的心灵导师,开启众生心底的智慧,众生才会有安乐。

  你想快乐吗?你是不是不愿意感受痛苦?如果你不愿意遭受痛苦,想获得安乐,学佛是唯一的选择,修行是唯一的选择。若是你不学佛修行,不会有安乐,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你的选择没有错,学佛没有错,修行没有错。

  现在很多人都将佛道和神道混为一谈了。佛道和神道不同,修神通、神变是神道,而佛道是修智慧。佛是智慧,是觉悟。你修佛,就要修智慧,修觉悟。如果你的内心没有智慧,没有觉悟,你就没有学佛,你修的不是佛道。

  学佛就要做具有智慧的人,你的智慧圆满了,就成佛了。在一切对境中,心如如不动,就是具有智慧,就成佛了。成佛后是不是要转法轮?要转法轮。只有转法轮,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只有具有真正讲经说法的能力,才能利益众生。现在社会上有所谓的佛学研究,很多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也能讲一些,但是不一定能真正利益众生。转法轮就不用说了,绝对是要靠清净的愿力。讲经说法也是如此,要靠清净的愿力,只靠知识、学问是不行的。

  传授佛法和讲其他世间的学问或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不仅讲的时候不一样,听的时候也不能一样。今天,大家到这里听闻佛法,若是心里没有感恩心和恭敬心,就得不到佛法,也许你也能明白很多道理、真理,但这是知识,不是智慧,二者是不一样的。真正的佛法是智慧。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得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烦恼,减轻一分痛苦,这叫得法。如果你仅仅在理上明白了,若对你内心的烦恼和痛苦没有丝毫的对治和改变,这样还是没有得到佛法。

  得法哪有这么容易啊?今天你进大殿了,在下面这样听一下,就可以得到佛法了?不可能的!真的,得到佛法是要靠福德和缘分的。若是没有这个福报与缘分,怎么能得到佛法呢?不可能的。也许你能明白和掌握一些知识,但是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知识还是分别念,对治不了烦恼。现在世间有很多学者,他们的内心也是烦恼的。他们那么广闻博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呢?因为没有得到佛法,没有转识成智,知识没有转成智慧。如果你没有恭敬心,佛法也会变成知识。若是佛法变成了知识,那就变味儿了,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看似是佛法,实际是假的。佛法和智慧是捆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这是绝对的。得一分佛法,则得一分智慧。若是你没有恭敬心、信心,用心专注地听,也能明白很多道理,也能掌握很多佛法里讲的知识,但是佛法变成知识了,变味儿了。

  佛法里讲的道理和很多哲学家讲的一些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哲学家讲的是知识,佛讲的是智慧,这是二者的差别。前者不能对治烦恼,而后者能对治烦恼。若是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内心没有真正产生智慧,即使你明白得再多,也没有用,甚至成为修行、成就的障碍,这叫增加分别念。

  你们当中很多人都有一点儿文化,所以信心既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生起。因为你有点儿文化,可能就会思维得很多,考虑得很多。当然,你可以思维,你也可以以自己的分别心去观察,没有人勉强你,但是就怕你自己烦恼,怕你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

  若要利益众生,就要转法轮,要讲经说法。转法轮、讲经说法都是要靠愿的,这个愿很重要,有利他心、菩提心很重要。我在前面讲过,这个利他心、菩提心还要清净,不能有私心杂念,这样才真正能够转法轮,能够讲经说法。否则,讲经说法和讲世间的文化、知识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发菩提心、发清净的愿是很重要的。

  现在,有些人着急转法轮,有些人着急讲经说法,不要着急。有的人心里可能会想:“难道不是说‘只有转法轮、讲经说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吗?我已经发菩提心了,我要利益众生啊!现在却说‘不要着急’,这是什么意思啊?我现在能不着急吗?”的确如此,既然你已经发菩提心了,就是要利益众生,而真正要利益众生,就要转法轮,要讲经说法。但是转法轮、讲经说法要靠清净的愿力,不能有私心杂念。也许你会想:“我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啊?”若是你现在还有私心杂念等,不要着急,没有事。既然你已经发菩提心了,你能精进学修,这就是利益众生。你可能又会问:“这怎么是利益众生呢?你不是说转法轮、讲经说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吗?”是,但这也是间接地利益众生,当你真正转法轮、讲经说法的时候,那是直接地利益众生。你现在能够精进学修,这是间接地利益众生啊!只有通过精进地学修,才能解脱、成就;只有解脱、成就了,才有转法轮的能力,才能真正地讲经说法!你现在刻苦、精进地学修,是为了解脱成佛,而解脱成佛又是为了转法轮、讲经说法,所以,这就是利益众生。表面上,你没有利益众生,只是在那儿昼夜不停地学修,像个阿罗汉一样,但实际上和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之所以精进刻苦地学修,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的发心、出发点是自私的;而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我们精进刻苦地学修则是为了解脱成佛,解脱成佛也是为了以转法轮、讲经说法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和小乘修行人没有差别,但二者是不同的。尽管都在精进地学修,但是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自己,后者是为了众生。之所以要精进学修,是要以转法轮、讲经说法的方式利益众生,所以这是间接地利益众生。

  大家不要着急,不要盲目地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否则最后就是害己害他。你根本影响不了他,他却会影响你,你让自己也陷进去了,将来会一起下地狱,只能是这个结果!

  大家都可以利益众生,都可以转法轮,但是首先自己要修好,要让自己有这个能力。有的人想:”我是不是不能利益众生啊?“利益众生有直接地利益众生和间接地利益众生,现在你精进刻苦地学修,就是间接地利益众生。

  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不能离开利益众生之事,都要利益到众生。一切所行唯一利益他众,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发菩提心。

  我们现在虽然是自己在修,但最终成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这是间接地利益众生。我们的吃喝拉撒也都可以变成利他的行为,通过什么方式能使其变成利他之事呢?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平时吃喝拉撒都是为了生存、生活,生存、生活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修佛法,学修佛法是为了解脱成佛,解脱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最终还是为众生。可见,一切行为都可以变成利他之事。

  当你发出菩提心时,有条件可以吃好,吃好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修行是为了成就,成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你可以穿好,穿好是为了更好地学修,学修是为了成就,成就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没有条件,也不要勉强,差不多就行。在前面我们讲过,身体有时候需要吃好、穿好、休息好,也可以出去散散心,玩一玩,心情是要放松的,刚开始可以通过外在的因素放松内在的心态。这个身体若是能用来精进修行、利益众生的话,可以保护它,可以多给它一些奖励。如果身体好了,心情好了,对自己的学修也有帮助。

  你还要随顺身边的众生,照顾身边的家人,不能太自私。你照顾家人等身边的这些众生,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满意,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修。以前讲过,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所谓寂静处,就是指学佛修行的一个殊胜场所或助缘。若是为了遣除学修上的违缘、障碍,你可以随顺一下他。比如,如果他爱聊天,你就陪他多聊聊;若是他爱出去散步或者游玩,你可以陪他出去玩一玩。这都是修行,为什么?如果你有个好的家庭,有学修的这些助缘,违缘少了,就可以更精进,这样可以更顺利地成就,可以更利益众生。

  若是能发菩提心,能存利他心,一切所行都可以变成利他之事。发誓为众生解脱成佛,为解脱成佛而精进修行,这两种决心是愿、行菩提心。如果这两种心不是虚假的,而是真正在相续中产生了,则一切所行都可以变成利他之事。

  所谓学佛,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智慧的。违缘、障碍都是自己造成的,烦恼和痛苦也是自己招来的。大家不要往上扔石头砸自己的头。小孩子玩耍的时候不懂事,往头上扔石头,结果掉下来砸了自己的头,这个时候才知道疼,知道哭,但是没有用,这都是自找的。我们不能犯孩子犯的错误吧!

  现在有的人学佛修行,处处有障碍,处处有违缘,这都是自己没有佛法、缺少智慧的缘故,也可以说是学佛修行不如法造成的。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大家不要这样!既然自己有这个缘分想学佛,任何时候都应该智慧一点儿,聪明一点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知正念       精勤修学)(五明学佛网:正知正念       精勤修学)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心相续,就是保护自己 

 明如居士:如何培养正知正念?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之正知正念 

 慈诚罗珠堪布:做事修学一定要有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1[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0[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8[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7[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6[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5[正知正念]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34[正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