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师讲述: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


   日期:2016/1/23 1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哪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

  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

  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

  一般同学跟着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

  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佛学的基本第一步,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一声青磬万缘醒”,真正的福报是什么福报呢?清福,人间的清福。当我们真正烦恼痛苦到极点,当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无办法解决的时候,跑到深山古庙,偶然听到一声“叮”,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没有,那真是大梦初醒,这个是大福报。

  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福报,都不如了解金刚经般若的解脱真义。般若解脱真义,就是我们给它的一句结论,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时候是真福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把木鱼叫红鱼呢?因为庙子上的木鱼多半漆成红颜色,磬放久了,颜色都变成青铜色,所以叫做青磬,红鱼青磬,红跟青是文学上的形容词。

  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金刚经说什么》

  其实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报,头发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净几。吃的虽然没肉,但是也有素鸡,这些都是清福。我们把福气分成洪福与清福。洪福是在这个红尘滚滚世间的福气,像普通人有儿有女有钱有地位之类,其实这都是烦恼,福气福气,福愈大气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里来的?是修十善业道来的。

  明朝有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过饭一定烧一炷香,一路拜到门口,然后插在门口。这个叫作烧天香,供养天神。他烧了几十年的天香,终于感动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现身在读书人面前,问他有何所求。读书人说自己一无所求,天神一听都为之动容;再问他真的什么都不要吗?读书人想了一下说,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能够健康长寿,游遍天下名山,一辈子没有烦恼。天神听了又动容了,说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这个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贵都可以许你,你要求这个,办不到的。

  你看,什么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却不知人在福中,结果消了福报,那才惨了。所以“净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学佛的人都很有福气,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说,自己学佛那么多年了,什么都没有。我反问他,你还能要什么啊?你已经很舒服了!怎么不明白呢?

  你们没有经验,大概古道有点经验吧。像我当年在峨嵋山上闭关,山上三年把人世间一辈子的清福已经享完了。所以我说我这一辈子的福气从此没有了。你们以为做官发财的有福气,在我看来没有福气,真的福气是清福。

  在那个峨嵋山顶,到了秋天九月十月之间,已经大雪封山了,上山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可以走路上来的。要从山顶下来除非是滑冰下来。也有些和尚师兄弟们,屁股上包个大草席,拿两个手棍,从山顶上“哗”一路滑下来,那真是万山冰雪。

  我那时享尽清福,每夜的月亮都看得到,不管弯弯的眉毛月,半圆的月,圆满的月。看到上空都是蓝天,加上万山冰雪,四周上下整个是水晶世界。尤其夜静更深,不要说人看不到一个,鬼也看不到半个啊。那是冷得很哦,冷到已经不知道自己冷不冷了。就在那个时候朗诵一声诗句,或者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整个大地好像都在震动。

  现在我们大家在座的都住在城市中,红尘滚滚,多少烦恼。但是,自己回到小房间,乃至有一个小地方坐下来,眼睛一闭,算是自己死掉了吧!什么都不管,心中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同山顶的境界是一样的清净。

  福报不够,等你刚刚要打坐,电话来了,家里什么人病了,你连打坐休息的福报都没有。刚刚想上轨道,空下时间来用功,东边冒火,西边冒烟,屡试屡验。不做功夫,什么事都没有;一做功夫,什么事都来,修行是要大福报的。

  世间功名富贵是很难得的,可是另有个福报更难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来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钟的清福,心里就觉得无限的恭敬,也有无限的恐惧,因为这是诸佛菩萨的保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鸿福       清福)(五明学佛网:鸿福       清福)  

 坚持放生是积善鸿福的最佳妙方 

 独尊湛现:再论鸿福与清福的区别 

 独尊湛现:如何建立一个美好鸿福 

 南怀瑾: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南怀瑾:享清福最难 

 净土法门法师:修清福 

 放生是积善鸿福的表现 

 陈静瑜:修行人要的是清福,不要求世间洪福 

 有种清福,再多钱都不换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听经是晚年最好的清福 

 益西彭措堪布:修法的清福,再多的钱都不能换啊 

 南怀瑾:人生鸿福容易享,清福无智慧不敢享,先学会享受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