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胡小林:学大乘起信论(唐译本)心得分享 第二集


   日期:2016/1/27 20: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同学,大家好!下面我们就继续讲《大乘起信论》,接著昨天的讲。昨天我们随意的就插讲到「证发心」,这得介绍一下背景,为什么叫证发心?就是一个人从凡夫地修行到佛果地,大家知道他的存心要变。因为它的推理是这样的,没有心就没有众生。佛有佛心,众生有众生心。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用我们凡夫的心;我们这颗心存在,但是我们错用了这个心,用凡夫的心。佛也有这颗心,但是他用的是佛心,纯净纯善的心。

  为什么要发心?你发什么心,你到什么境界,因为心跟境界是相对的。你修信,信成就了,你发心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是什么?是贤人,三贤位。我说别教,藏通别圆的别教,别教当中说十信,信完了以后是解行,解行完了以后是证,信解行证。信成就了,然后开始发心,那个发的心还是我们说的不是真心,那个时候发的心还是六识,意识心,他完全靠信力来支撑自己的修学,不是真心,他在起心动念。他「乐念真如法故」,他喜欢考虑、思考真如法;你这一喜欢,是不是就是烦恼?「愿拔一切众生苦」,他愿意救拔一切众生,他还起心动念,我要拔一切众生,他不是无功用道。所以修信成就了,他就会发一种心,这叫「信成就发心」。

  信成就发心完了以后,他就进入到下一阶段的修行。佛门修行,别教是四类,信、解、行、证。信成就以后,他的存心变了,他发那个心,在《起信论》上解释了,你信成就完了以后,它给你做证明,你应该发出三种心。第一种心叫做「如理正念真如法故」,就是说你特别喜欢思考思惟真如法,真如的道理是什么,你不愿意想别的了,成天就琢磨真如。因为信成就的菩萨还是凡夫,凡夫执著「有」太多了,「有」的习气执著太多了。我们昨天讲,凡夫最大的问题,他的根源,苦集灭道这个「集」,什么原因你落在六道凡夫?就是因为你有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於无物中妄计为有」,在没有这个事物的情况下,你认为它有,这个因就把你拉到六道来了,於无物中妄计为有。通过修信,把这个「有」放下了,那个时候你心的状态是什么样?经教给你做证明,你发三种心,一个是「如理正念真如法故」,叫「正直心」;第二个叫做「深重心」,深重心就是什么?深重心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喜欢修集一切诸善行,爱作善,再也不作恶了,这是自利;「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三个愿。这时候的存心还是起心动念,不是我们说的任运,不是我们说的无功用道,不是自然而然,他还是有一种主观意志在里面。这是信成就发心。

  信成就发心完了以后,你就进入到下一阶段。你把有看成空,把有看破了,但是你容易堕到什么?那就什么都甭干了,既然有都是假的,我干嘛要干?不行,你还得理解,你还得行,你还得真干。就是我们说的布袋和尚,把东西一放下,这就是信成就,因为都是假的;同时再拿起来,解行,理解和行,修行。所以到了第二个发心叫「解行发心」,就比证发心还高,他把有放下了,空也放下了。他知道实际上有很多习气是真如没有的,真如没有那种悭贪、不持戒、欲望、懈怠、乱动、暗淡、没有智慧,真如里边没这个。没这个我怎么办?但是我今天全是这个,我又没有智慧、我心又乱动、我又不精进、我又悭贪、我又不持戒、我又懈怠,六种错误,怎么办?修行,克服它,这叫六波罗蜜。因为凡夫在修完信之后他容易出现什么?经教上讲懈怠,「不乐众善」,不修了。「算了吧,这既然都是假的,当什么真?」我们很多人,小乘就是这样,谁苦都是假的;说这个人得病了,假的。得病你得帮他,你怎么能是假的呢?我今天又喝点酒,不持戒了,因为什么?假的。「於无物中妄计为有」,我原来认为喝酒是个特别大的坏事,实际上它是没有,这个事当体是空的,那我就无所谓了,不乐众善,很容易产生这个偏差。佛说不行,你还真得干,为什么真得干?因为真如当中有很多东西是你现在的习气没有的。你现在有六种坏习气,而真如当中没有这个坏习气;你不把这个坏习气去掉,你是见不到真如的。

  所以第一步告诉你真理,在信成就的时候告诉你,所有东西都是真如的变现。就像镜子上泛出来的像,你的问题不在於这个像是真假,关键你把这像当成真的了;本来这个像就是个相,没有体,你把这个相当成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这样,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好相、坏相我都扔了,我就回到体。回到体之后,佛说不行,就到了菩萨位,菩萨位就是说你还得修行。当然信位有信位的菩萨,解行位有解行位的菩萨;信位菩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执著有,解行位的菩萨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著空,你不能空,四摄六度你必须得修,所以他就通过一大阿僧只劫修习解行。我讲的是别教,因为别教便於我们理解,就说我怎么从一个凡夫通过信解行证走到了佛地。实际上就是说,我坐快车到北京,我还是坐直达车到北京。直达车,我上飞机就到北京了,这是圆教,什么都甭说,初发心就成佛了。我一上飞机就等於到北京了,虽然我人还没到,但是我的目的地就是北京;就是时间问题,时间是假的,时间是不存在的,那你是不是就到北京了?这是圆教的概念。别教不行,您第一站先到广东,第二站您到湖北武汉,第三站您到河北石家庄,第四站到北京,信解行证。

  信成就发心了,虽然你还不是佛心,但是你这个心比那个凡夫心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我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才叫信成就?经典给你做证明,那个时候你存三种心,如理正念真如法、乐集一切诸善行、愿拔一切众生苦。你自己检验自己,你什么时候发了这三种心,信成就了。多长时间信成就?修十信位,信位也是十位,信成就十千劫,一个位一千劫,十千劫修成,太难!就是竖出,竖出三界,太难,时间太长。信成就发心完了以后是解行发心。

  我们昨天讲的是证发心,我证得真如之后我的存心状态是一种什么心,我们昨天讲了,第一「真心」。什么叫真心?您再给我们解释解释。「无有分别故」,它再没分别,讲的是末那识的状态从分别变成了无分别。无分别叫平等性智,这种平等性智自然跟阿赖耶识合在一起,这个时候如如智和如如,能证理的智跟智所证的理合为一体,理智不二。这个时候我们的存心,就是佛菩萨的存心、法身大士的存心。第一是「真心,无有分别故」,第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第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他还有起心动念,他还有无明的习气,我们昨天就讲到这。

  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通篇佛法讲的就是心和境的关系;境就是你的状态,心就是你的存心,就是念头的种类,你动什么念,你得到什么境。所以我们老在佛门当中说发心,这人发心,你要发大心,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我们已经说皮了,经常挂在嘴边,「发心吧」,实际上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心不改,你就不是佛。佛有佛心,众生有众生心。为什么我们老在这讨论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心?就是因为你的心,你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的境就是什么样的状态。到了佛心的时候,我们说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你的智慧是无量的,你的能力是无量的,这个时候,你这个心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和表相。心讲的是体,什么样的体现什么样的相。这时候的心,我们昨天讲到证成就,证成就,你那时候发心了,也就给你做证明,发三种心。昨天就讲到这,就是随意插进来的。

  下面我们就接著讲经文。它说「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一切众生执著这个妄境,他没有研究心,他研究心所产生的妄境,他执著这个妄境,把它当成真的。「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一切诸法,他就不能够知道所有法的第一义性。这就牵扯到,每一个法它有第一义性,它有第二义性、第三义性。第一义性这几个字指的是什么?第一就是说它是No.1,它是第一位的,就是最好的,「最」叫第一;义就是理,义理;性就是本质,不变的,第一义性。第一义性相对於第二、第三,不是最好的。它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心有第一义性,这个心可以处在各种不同的状态下,你可以处在六道,也可以处在四圣,也可以处在如来。心处在什么状态下,哪个状态最好?哪个状态是第一?这个汽车挂四挡,最慢是一挡,最快的是几挡?最快是四挡;那心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义性。心最好的状态带来最好的境界,带来最好的智慧,带来最好的能力,所以这叫第一义。那我们心的第一义是什么,就要研究这个。既然我有这颗心,我干嘛老让它处在第二义、第三义?我为什么不能把这心放在第一义的状态下?佛说,第一义讲的就是最好的心存在,这时候第一。第二,存在以后,它会处在各种不同的状态,有一种状态叫第一义状态。义就是理,心有成坏的理、成好的理,成好的、最好的理叫第一义。性,从来没丢失过,你放心,它不会变;你放心,它永远伴著你,你就放心吧。第一义给我多长时间,这第一义?就半年。那麻烦了,半年以后走了。您放心,不会,性不变的,永远跟著你。我们众生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的第一义性,我们不知道我们心有一个理是第一义的、最好的状态。

  「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它说「佛如来」,我们昨天讲到这了,佛跟如来。佛,这里边理解就是十法界的佛法界,法身大士;如来就是法身大士都不是了,到了究竟位以上,妙觉。诸佛如来没有执著,无有执著。「则」,那么,这个则在这讲「那么」,「能现见诸法实性」,他就能看到诸法的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他就有这种智慧,能够把所有的染净显现出来,并且了解它们。显就是显出来,水落石出;照就是告诉你,你就知道,它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出来,并且我知道它是石头,这叫照。显是水落,石头出来了;照是我明白它是石头,这是两个意思,显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昨天其实我们讲到这。这是了解我们的状态,知道一切的染净差别,善法、恶法,就没有不知道的。怎么办?你知道了,知道了以后,「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善巧的方法,特别巧妙、特别好的方法,「随其所应利乐众生」。随其所应,你要注意这个「应」字,不是他主动的。随其所应,你感我,那我就来应你。我所应的人,譬如说是我的母亲,我母亲说「我要念佛」是感,我随其所应,根据我所应我母亲的这个事、这个对象,「利乐众生」。「利」就讲的是物质利益,给以真实的实利,「乐」是精神上让你愉悦。让你得到真实利益,让你生法喜、让你生喜悦,叫「利乐」,它是两件事。因为我们一般都是有物质的和精神上的,利乐就讲这两桩事,它既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实际利益,又能够让你得到法喜和喜悦,精神状态也特别好。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根据他所应该度化的众生的具体情况,你想身体健康,那我根据你想身体健康我来应你、利乐你;你说我想去西方极乐世界,那我就把净土法门给你,我根据你的感我来应你,我把净土法门给你,法身大士就有这样的能力。

  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故」就是原因,是故「妄念心灭」,妄念心一灭。刚才回答这问题,我妄念心没有了,我怎么能知道这么多情况?虚空无边,世界又无边;世界无边,那么多人,众生又无边,每一个众生又起心动念,这些情况,我如果无明没有了、心相没有了、妄念没有了,我怎么了解他们的存在状态?它说了,你之所以执著妄境,就是因为你不知道每一个法都有第一义性。诸佛如来见到这个性了,他就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所有众生的善念恶念他都知道,一切染净差别。「是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没有了妄念,不执著,然后不分别不妄想以后,他恢复了他的大智,他的大智了解一切众生的存在状态、起心动念的状态。所以他的妄念心虽然是灭了,不要担心,他了一切种,这个「种」就是众生的种性,你到底什么根性。每一个人,心在没有成佛之前都处在种子状态,有些种子快发芽了,有些种子刚刚下去,有些种子还不行。了解一切种性,「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他就形成了自己这一切种智。

  意思就是说,你千万不要担心,佛菩萨没有念头,不起心动念了,他怎么能够救我?它说在这么一个状态下,因为他掌握第一义性,因为他没有执著,他能对所有的染净差别,你的状态是好是坏,他都知道。染净就是好坏、是非、对错,就这个意思。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二法世界,我们要不然就染,要不然就净;你染也罢、你净也罢,他都知道。我好他知道,我坏他知道吗?也知道;我坏他知道,我要做好事他知道吗?也知道。他绝对不会亏待一个人,绝对不会错判一个人,你什么状态,没有比他更清楚的,就是这个意思,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他能利益我,根据他所应该化的众生来利乐我。

  下边又来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就是说他没有了心,他怎么了解我?他说他能了解你。既然能了解我,下边马鸣菩萨紧跟著,众生该提第二个问题了。你要说他有无量无边善巧方便,根据我的感,他能够应到我这来,帮助我、利乐我,那我怎么见不到佛呢?你说他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来帮助我们,然后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他说您先歇歇,「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如果诸佛有这样像您前面说的无量无边的方便,「能於十方」,并且能在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任运,注意,自然而然的利益。能於十方,就讲他度化众生的地方是在十方。任运,这里就是我们说的,他来不来,根据你的命运、根据你的状态利益诸众生。他来和不来,他没有意思,随其所应,你要感他才应,你不感他就不应。绝对不会说,我到香港来主动找和霖的先生,咱俩坐坐,那不叫任运。什么叫任运?和霖的先生说,「大哥,来了,请您喝点茶」,我应你的要求我来喝茶。我从来不主动提醒你说,「咱俩喝点茶吧」,这就不叫随其所应。我是随其所应跟他喝茶,随其所应跟他去蒸桑拿,随其所应跟他去Shoping,买东西。他得提,我才应,叫任运。这句话没错,「能於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诸就是多的意思。各种各样的众生在十方法界,他都能利益,但是他要任运;任运,就是我们说的你得感,你得存在我能度你的前提,你得具备一定基础我才来,这么著就明白了。它说,「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於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这句话错没错?没错,但是要注意,任运。

  他下边就该发问了,「何故众生不常见佛?」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能,这个常就是不断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为什么佛不能总是陪著我们?不常见佛。见佛,见到佛菩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佛菩萨?看到佛菩萨这是一个事;见闻,闻就是听到佛法。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佛一般有两种方式来跟我们打交道。「或睹神变」,有些人看到了佛的神通变化。有些人你给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你把这只老母鸡,死的变成活的,「佛太厉害了,我得信」,这神变。他也都是为了度你,有些人你讲理他听不清楚,他非得用那种神通的方式、变化的方式。

  你看佛在《无量寿经》上,阿难尊者到最后的时候,他把西方极乐世界变现出来让大家看,看西方,阿弥陀佛特别巨大,金光四射。那一万二千五百五十五人一看,乖乖!这不是开玩笑。前面一段给你讲理,后面这一段又把西方极乐世界给你调来让你看,神变。为什么?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我有多大本事,我是让你增加信心。要不然我老跟你讲,掰扯了半天,我跟人和霖的先生说了,我说我又会按摩、我又会治头疼、我又会扎针灸。你得练,你不练,你光说不行。我讲得头头是道,你为什么脖子疼,为什么脑袋疼,那我这疼你能去掉吗?我能。那行,那你说的是对的。作证。所以佛度化众生两转法轮,一个是劝转。我跟你讲别抽烟、别喝酒,你要注意早点睡觉,这叫劝你。再一个,作证。我说你老不听,你看我就早睡觉,我就没喝酒,我就不抽烟,你看我身体多好。你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体好,跟著我学了;或者你可能听劝,大哥说了让我别抽烟、不喝酒,那我就听了,那你这是上根,你的根性利,说说就听了。还有些孩子,必须得打他,他才起床;还有些人必须你得做到我才信,你不做到我不相信。或睹神变就是他给你作证,你看济公和尚、金山活佛,像他们全是神变。

  讲到神变,我就想起印光大师的一个故事。他有个厨子,春节回去要看妈妈。这个厨子不学佛,他跟老和尚这么多年。老和尚特别想让他学佛,但他就是不学,他觉得学佛就是当和尚,有什么意思?成天吃素,修行那么苦。他不信,但是人特别好。他就跟老和尚告假,跟印光大师告假说,今天三十,我给您做完中午饭我就回去了,明天初一我再回来,我在家待一夜。印光大师特别Nice,非常善良,对他特好,就拿了二十块银元(那就很难得了),这一年了,回家看妈妈,好像是二十块大洋就给了他。他就觉得特别感动,你看老和尚给我这么多钱,让我回家看妈妈,看父母,过团圆节。他说我明天早上回来给您做中午饭,今晚上您就别人照顾您;您晚上也不吃,早上您就凑合点儿,中午我就回来了。印光大师随随便便,就是不经意的说了一句,说你今天晚上还会回来的。这人,你说这老和尚糊涂了,我说我今天晚上不回来。印光大师又说了一句,你今天晚上会回来的。他就行,那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今天晚上不回来。

  结果下山了,下山正好是动乱,抗日战争,到处是流民。结果他从灵岩山还没下来,在半道上就被一个匪徒,也不是匪徒,就是难民,没钱,就打了劫,就把这二十块大洋给抢跑了。因为什么?这个难民他不知道这是灵岩山,他也不知道路,他就是流浪到此,见到一个人他就劫了。劫了以后,他就把这钱拿走了,他就为了生活。这人一看,吓坏了,从来没让人劫过。他说这黑灯瞎火的,还能走到家吗?算了,回去吧,有什么事明天天亮再说,他又回来了,从后山门回来,摸著小道上来,漆黑的,深一脚浅一脚就回来了。回来以后,老和尚跟他说,你看,我说你今天晚上还得回来吧!这个厨子就觉得这老和尚厉害,他怎么知道我今天晚上要回来?果然回来了。然后他就跟老和尚念叨,您看您给我那点钱都让人劫走了,真倒霉。老和尚又来一句,「他会还给你的」。这个厨子这时候就开始有点半信半疑了;刚开始他是不相信,「你就是老了,你净说这糊涂话」,然后老和尚说,「他一会儿还会还给你,别著急」,这怎么可能?都抢跑了,也不认识,他怎么能把钱还给我呢?一会儿这个难民,他对灵岩山也不懂,他就随便乱摸了一条道就上来了,一敲门就是那个寺院的后山门,一开,「是你!」还是厨子给他开的门。「大哥,碰上你了」,那意思,刚打完劫不好意思。就等於贼上门了,就抓住了,抓住了就把这二十块大洋又还给了他。然后印光大师就跟这个难民进行了开示,就是你怎么能偷东西呢?你偷东西是不对的,就进行了劝化,结果这个难民也皈依了,也学了佛。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上面说的神变。他怎么知道,有这种神通?他怎么能知道未来?这个厨子通过这件事,就再也不敢认为老和尚是糊涂,再也不敢不尊重佛法。这修行人太厉害了!就生起了信心;有了这个信心,开始尊重佛法,然后就开始学佛。所以神变不是为了利益自己,是为了利益众生。

  他是两种方法度化众生,一个就是示现出神变,第二个就是听经闻法。你看,「或睹神变,或闻说法」,或闻说法就是讲经说法,就像我们净空老法师一样,老法师从来也没给我们示现过什么神变,他的角色就是法师,讲法。金山活佛从来没讲过法,他就示现神变,神变到什么程度?因为金山寺离上海特近,他经常到那应供,每次到人家里应供前,那个太太他们家就排好几里路长的人,拿著小盆,等著金山活佛洗澡的水。洗澡的水,多脏!但是金山活佛洗过澡的水,喝完之后什么病都治,您是关节炎,关节炎好了;您是肠炎,肠炎好了;您是胃炎,胃炎好了。所以那个大富长者那个故事特逗,每天逼著金山活佛洗澡,「先生,洗个澡吧!」「不是昨天刚洗完吗?」「再洗一洗吧,你看看门口那些人,你不洗他们哪来的水呢?」这就是神变,从来没讲法。而且他经常开Party。他到了上海那大富长者家,那大富长者家说金山活佛来了,今天我们大家在一块聚一聚,弄点素餐让大家吃吃。然后就让金山活佛,你给我治治病,我肩膀疼,那人说我腿歪了,然后说我偏头疼,那个说我失眠,那个说我是不怀孕,什么病都有。然后金山活佛,特别奇妙的就是,譬如说来三十个人,你,甲打这个乙,用右手打肩膀。「我能打吗?」「听我的,打,使劲打。」「啪」一掌下去,这人刚要急,「怎么打我?咱俩素昧平生,你怎么能打我?」打完,哟!肩膀不疼了。「你,踹他一脚,踹他屁股。」一踹,那人刚要跟他急,「金山活佛让踹的」。「我真能踹吗?」「真能踹,你得站好了,让他踹一脚。」踹一脚,马上腿就不瘸了。因为什么?后来那个法师讲,金山活佛知道你这个病的业障,而且知道哪一个人能治你。你看,「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所有人你能成佛的种子我都了解,这么深的东西,那是三大阿僧只劫以后的事情我都能知道,您现在这点病我还不知道吗?所以他就知道这个腿瘸怎么回事,而且他知道谁能踹这一脚。你不能什么人都去踹,他互相之间还有因缘。你这个病,就是你过去譬如干了什么坏事,这是因果病,这个因果谁来帮你解?这个人能行,甲能行;这个人,乙能行,他不是随便配对的。你看三十个人来参加完这个Party全都好了,这不就是神变吗?不用看病、不用休息、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吃完一顿饭,见了金山活佛,好了!那你说他对佛法是不是就尊重了?他是不是就信佛了?

  像我们老法师、像印光大师,没有神变,除非不得已而已。就是讲经说法,你看印光大师,《文钞》四千多封信,那不就是「或闻说法」吗?就针对居士们提的问题写的回信,这就是说法。所以不常见佛,「何故众生不常见佛?」为什么众生不能常常见到佛?见到佛以后,我们可以看佛的神变,我们可以听他讲经说法。这是我们现实,我们见不到佛,我们也看不到他的神变,你老说他存在,你老说我见到他就能得度,那我怎么见不著?「答」,他回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如来确确实实是有这种能力,有这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你;所谓帮助你,就是说十方任运利益众生,他确确实实有这种方便、有这种能力。「但」,但就是转折。有这种方便,那为什么我们见不著? 「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就是要等到你的心清净之后。这不是我的问题,我这月亮老在天上挂著,你老底下没水,我就下不来。你这水老动,你脸盆里的水老动,哗啦哗啦晃,那月亮就是下不来;你的水一平,立刻月亮就下来了,就是举这个例子。就和那镜子一样,怎么老照不见我?那镜子上全是灰。不是镜子本身没这个能力,是灰太厚了,你把这灰擦掉就看到自己了,镜子的能力就恢复。它说「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你的心清净了,「乃」在这就是才,才为你现身,他才现出来。那你就明白了,我们见佛,他是不来不去,他就在身边,我们昨天讲了,你见不到佛就是因为你心里不清净。

  所以说净土法门的方法殊胜,就这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妄念去掉。所谓心清净和心不清净的标准,就是有念头、没念头,有念头你的心就不清净。就和那镜子有尘土一样,就和那洗脸盆的水老动一样,镜子有尘土,你的像就现不出来;那个脸盆水老动,月亮就下不来。所以说,你不能说镜子没有照你的能力,你也不能说这天上的月亮失职,怎么不来?那是因为你的问题。修心,清净心就是要通过念佛,末法时期只有这一个方法能把心修清净。有些人能见到佛,你看海贤老和尚说,「昨天晚上知道吧?屋里来了那么多人,你们知道不知道?」没觉得,哪有人?昨天晚上黑不楞登的,就你一个人睡觉。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人,一上香上好几炷香。「老和尚,你为什么上那么多香?」「菩萨多,每一个菩萨都得上一炷香,所以我上香上得多。」他能见到,你真见不到,因为你心不清净。海贤老和尚,咱们刚刚看过这书,讲的就这意思。

  「但要待」,但是要等待众生的心清净了,才给你现出他的身。「如镜有垢」,它举个例子,如同镜子有尘垢、有尘土,「色像不现」,色像你看不到,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你把这个脏东西一擦掉,马上就现出来了,这像就现出来了。「众生亦尔」,众生也是这样;亦尔,也是这样。「心未离垢」,你的心没有离开垢,就是不清净,「法身不现」,你看不到佛的法身。为什么?只有法身无处不遍。法身,十法界一身,整个这个法界都是它。我们慢慢再讲法身。法身不现,离垢则现,离开垢,你就能看到佛的法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知道这桩事情,我们要想见佛,你看我们学净土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这是方法,什么方法?把心修清净的方法。「现前当来」,现前就是现在。不常见佛,「常」是什么意思?活著的时候就能见,走的时候还能见,活著死著我都能见,这就是常,没变。我们修净土,我们挂在嘴边的,「忆佛念佛,现前」,现前;「当来」,当我走的时候,「必定见佛」,一定能见到佛,那不就是常吗?活著我能见到他,我走的时候他把我接走,那就是常见佛。那你通过什么方法能做到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太殊胜了,我永远能见到佛,我活著死著我都能见到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现在和将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是不是就是离垢最好的方法?对,你离垢了,「离垢则现」,你就看到佛了。

  所以我们要通过念佛的方法让心清净下来,让我们的心垢去掉,我们现在就能见到佛,功夫得力的,这叫预知时至。佛就来到你的现前跟你商量,「大哥,什么时候走?」像莹珂法师,念念念,佛来了,佛就跟他商量上了,商量说你还得有十年阳寿,十年以后我来接你。他说别别别,别十年了,这十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呢,你愈快愈好。现前,见到了。佛说这么著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早晨九点。然后七十二小时,这三天干嘛?佛也善巧,当时为什么不接走?阿弥陀佛也说,别白接你一趟,你三天做点准备,宣传宣传,跟各路朋友都知会一下,跟那些同修们、方丈们、老和尚们说一说。结果这三天莹珂也是,我估计也是阿弥陀佛交代的,他就是跟上下说,我要走了,三天之后九点钟阿弥陀佛来接我。大家就笑话他,接你?就你这习气,就你刚念了两天佛,你就见到阿弥陀佛?谁信!但是大家也乐观其成,既然你说了,我们也乐於相信,三天之后大家给他助念。师父不是讲经讲到莹珂法师的故事吗?那就是这个道理。等他三天,大家都知道了,嚷得沸沸扬扬的,然后九点钟都集中到佛堂,真的九点钟阿弥陀佛来了,就把他接走了。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就真的相信净土法门,相信念佛能成佛,而且这么简单。莹珂法师忆佛念佛,「现前」,现前就是他念佛那天,他就见到佛了;「当来」,三天之后又见到佛了,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里边就是说,念佛是一个离垢的方法,今天看来是最好的方法。师父在讲经当中提到多少次,最方便、最简单、最直捷、最安全、最稳妥、最迅速,效果最殊胜圆满。就四个字,四个字小孩也会念、老头也会念,有文化的会念、没文化的也会念。你就念这个佛,都摄六根,念念念,心清净就见到佛了。佛见到了,跟他商量,生死问题都能解决;你说你要个孩子,治个病,那太鸡毛蒜皮了对他来讲。而且那个时候您就不要这个了,什么要孩子,什么做个房地产挣点钱,我得去西方极乐世界,那黄金做的地板,那什么劲头,我到那还弄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佛修行成正果了,他怎么能了解我? 第一段回答这个问题。既然他了解我,也知道他来帮我,十方利益众生,为什么我见不到?你见不到,你的问题,是因为你心里头不清净,杂念太多;你杂念没了,你立刻就见到。他确确实实没离开你,就像空气没离开你。我怎么看不到空气?你看不到,但是你真是得到它的利益。你只要有鼻子你就能吸,问题是你没有得到空气的利益,你的鼻子堵了;你把这鼻子给通通,那气就进去了,就这意思。

  讲到这,我们把证发心就讲完了。就是成了佛之后他怎么利益众生? 他就是这么利益众生的,这个道理讲得多清楚。利益众生就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神变方式,一个是或闻说法,这两种方式。昨天就讲到佛菩萨成了佛以后,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他们的任务,成了佛他干什么,他怎么工作,他怎么生活,他每天做什么。我每天做什么我现在很清楚,早晨起来上班,晚上睡觉,中午吃饭,成家立业、养老送终,不就这个吗?佛菩萨干什么?佛菩萨就干这个,就把佛的生活就写得很好。写完这个,陈述完佛菩萨生活之后,我们拿佛菩萨的生活来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一比,我们差太多了。别说十方,我到了香港,北京就照顾不了;我到了北京,香港就吹了;我看了我妈,我就看不了我媳妇;我照顾老大,我就照顾不了老二。十方?一方你都不行。你在香港你能行吗?有爹有娘,有老婆有孩子,你说你照顾谁?不是有个笑话吗?说突然发大水了,你妈、你媳妇和你儿子都落在水中了,你说你跳下去先救谁?这就是凡夫,只能救一个。这是一个智力测验题,也就这个世界会出这个问题;你要成了佛都救,十方世界,老婆、孩子、妈都能救,是这个道理。

  不过那个答案,就说老婆、孩子和妈妈都落到水当中,你先救谁?有些人说我先救我妈,那你这对孩子不好;有些人说先救我老婆,你娶了媳妇就忘了娘。他有道理,他说我把老婆救上来,我还可以再接著生;如果我不救,那我孩子不也就没妈了吗?你看他有道理。有些人说我应该救我妈,有些人说应该救我儿子。这是寺院里边的一个故事,然后就问这老和尚,谁说的对?老和尚说,你这么琢磨就不对,我先救谁?你就是手一捞,捞著谁你就救谁,这就对了。「随其所应利乐众生」,他没有起心动念,他任运。你看我们说,能於十方任运利益众生,谁离著我近,这是他的命运,我就救谁。这个离我近的人不救,我非要救那远的,这不叫任运,这叫起心动念,这是您的意思,不是命运的意思,你没有听凭命运的安排来度化众生。所以那老和尚特别有智慧,他说你不应该想这个,你就在你一伸手就能救到的这个人你要先救。你看我们今天用他这个方法来对照《起信论》看,「能於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

  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朋友特别辛苦,放去爸爸妈妈不照顾,放去儿女不管,放去本职工作不做,放去自己妻室儿女,特别冷漠,干嘛去?到寺院做义工。妈妈这病不管,孩子上学不管,我要到那修功德,我到那修善,因为寺院佛门好修福。我得供养老法师,见老法师那躬「哗」鞠下去了,见他妈和没看见一样,这就不任运。母亲是生你的,她跟你的命运这种联系,你怎么能够不认呢?你应该听凭命运的安排,就是印光大师经常说的,「乐天知命,素位而行」。你是什么位置你就干什么,你在什么位置上学佛。是妈妈,我就当好妈妈;是厨子,我就做好饭;是儿子,我就好好学习,照顾父母,这叫任运。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任运,老任妄念,我随著我的妄念,我觉得我应该去西藏,我觉得我应该到哪去开个法会,这就是不对的。你看人家佛菩萨的生活,师父老说随缘,让我们知天命、素位而行、敦伦尽分,印光大师说敦伦尽分,为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佛菩萨教育我们,你要任运。伦,你父母伦没有了,父母不在了,那这一伦结束了,你再说我把照顾父母的时间用来安排别的事,这可以;父母在,你不管他,你就放弃他,去干那种跟你没关系的事,这是不对的。

  证发心就讲到这,这一段讲圆满了。证发心我们再回顾一下,佛菩萨发三种心,第一叫「真心」,真心的标准就是「无有分别故」。所以说我们说,「你这孩子真好,会用真心」,这时候你就不能再随便说了。他是妄心、是真心,你不说不错;你要说他用真心,你看看佛菩萨的真心,这个标准。所以师父老跟我们说,经教是用来给我们做证明的。当你成了佛以后,你真的证得了真如,你真的发了心以后,你对照这三个心,你来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发出来了。第一个就是真心,没有分别故。你还有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是红的、那是白的,你不是佛心,佛心没有分别。

  行了,我现在也不起心也不动念,我都放下了,没分别不就放下嘛,那我就什么都不管,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就跟木头一样,好坏都无所谓,没分别了。后边还有,还有第二心,「方便心,任运利他故」,按照命运的安排,你要利益众生。那我还得干,而且干还不能执著的干。说我想让你吃广东早茶,不,胡先生想吃宫保鸡丁,你就得随著胡先生,宫保鸡丁。胡先生说想买辆车子,雷诺。不行,你得买奔驰,你怎么能坐雷诺?你得根据我的要求。任运,任运利他故。任运,注意底下这个字,「利他」,利益他,不是任运的伤害他。这家伙讨厌,偷东西,我批评他、我整他,我给他送到监狱。那我就要问,你批评他、整他,给他送到监狱,是利益他吗?是利益,那行;不是利益,你不能发泄。所以它每一个字,经教当中都不能含糊。任运利他,是,他是坏人,你根据命运的安排,你碰到了他,碰到他怎么著?任运,我接受了,你是坏人,首先我要接受这事实;利他,利益他。任运就是我接受现实;利他,我要帮助他改正,我要利益他。所以这四个字,「任运利他」。我们现在任运可以了,我父亲可能爱抽烟,我母亲可能爱唠叨,我都能接受,任运。但是我不利益他们,我不帮他们,我不在他们面前,我不落实《弟子规》,不想著让爸爸妈妈进行一个转变,我到寺院去,我自己打佛七去,这就不是利他;第一你没有任运,第二你没有利他。印光大师说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讲的这桩事情,任运利他。第三个心,就是无明没了,但是无明的习气还有,所以「业识心,微细起灭故」。他还有生死,是变易生死,不是阶段生死,非常细微了。但是他只要变,他就苦,就是无常。这是证发心以后的阶段。证发心就讲完了。

  因为咱们这次是讲「学佛的体会」,不是系统的讲这个《起信论》,所以我就挑几段,给大家汇报汇报,一块交流交流。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下一个话题。我们昨天讲了,我们要生产一个金杯子,第一得有原材料,金子,没有金子你怎么生产金杯子?第二,你后边得加工;你光有原材料,你不加工也不行。有这个原材料是一桩事情,根据这原材料我来把它做成杯子,这是另外一桩事情。我们这颗心就有这两个作用,第一,提供原材料;第二,这颗心把这原材料做成你想要的东西。这个金子、这个心的原材料,我们叫作真如;你的起心动念就把这真如做成了一件事物,叫法。所以你没有这个事物,你也见不到金子。你说你有金子,哪呢?你得拿出来我看看。「你看那个金盆。」「行了,这是金子。」金碗也是金子,金马桶也是金子,金佛像也是金子。从金子这个角度来讲,马桶跟佛没区别,但是从它使用来讲那差多了,马桶装大便,佛像立在佛堂,每人给它烧香磕头。虽然马桶的这个金子装大便,佛像的金子被人顶礼膜拜、上香,是不是都是一个材料?是,性不变,都是金性。这就是我们心的真如性,我们心的这个原材料是真如。无论你是成了凡夫,在那搞地狱,杀盗YIN妄、贪瞋痴慢,还是你像我们净空大和尚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没关系;你是成了凡夫也罢,你成了佛也罢,你们都是一个真如,没差别。但是作用可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那是马桶,这是佛,佛多庄严,这马桶多难看。这是说相,现的相不一样。佛像多庄严,你看我们一看到佛像,生欢喜心,他老人家往那一坐,我们这种恭敬、摄受,引导我们内心的向善,看完以后就激动;马桶一看,赶快关了,是不是这道理?相不一样。同时作用也不一样。佛像用来干嘛?让大家向善,学习他,见贤思齐。见到佛以后,我要向他学习,我要听他讲经说法,我要变成像他一样的好人。他有作用,一个是慎终追远,想到老师已经走了,我们见到这个佛像,我们想到当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有一个投报之地,我们到这来就是追忆他、纪念他、向往他、感谢他,他的作用是这个作用;另外一个,看到他以后,我得好好学习,我得像他一样,我见贤思齐,我见到贤人了,我要想我跟他一样。你看,一个是追思,一个是学习,这不就是作用吗?这马桶什么作用?马桶也有作用,最脏的作用,最被人家所不耻的作用,谁都不愿意去的作用,但是它真是金子做的。

  所以我们这颗心,佛说跟这金子是一样的,你看到眼前的事物,精神和物质,山河大地、芸芸众生、花草树木都是真如现的,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如现的。问题是你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死的世界,六道轮回,经历生老病死这四苦; 「求不得」,你说这个世界你求什么能求得?「爱别离」,父母是这么爱我们的人,我们那么爱父母,没办法,他说走就走;「怨憎会」,冤家见面。你看现在世界上这个战争,民族战争、国家战争、宗教战争;你看这个离婚率,两口子打架;你看孩子跟父母这种斗争。怨憎会,冤家跟憎恨的人老是见面,老是碰在一起。第八苦,「五阴炽盛」。什么叫五阴炽盛?你这个色身,它有精神、有物质,物质一会儿困了,一会儿渴了,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冷了,一会儿热了,麻烦!另外一个,受想行识,感受、想像,然后在这行为。所有这东西都得存起来,你以为你干的这些事,起心动念,完了就完了?都存起来,等到机缘会合的时候,它再变现成善恶的业报让你来受。受想行识,识就是仓库,你干的好事、说的好话、起的好心、动的好念存起来了,你说的坏话、干的坏事、想的坏事也都存起来了,就像种子一样,金刚不坏,到机缘成熟,那个好的种子变成善报,那个坏的种子变成恶报,金子做成这样一个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真如,你看看人家做那个世界,刚才我们讲了证发心,你看看人家那个金子做的,做成那样一个世界,「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

  所以任何一法,我们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叫有法,就是存在的东西,就和任何一个金器一样,只要它存在,它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金子的材料,第二个是后天的加工,否则你见不到这个金杯。我们今天做为人来讲,我们做为众生来讲,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看到这么多物质跟精神。十法界,我们今天生活在人法界,还有天法界、鬼法界、地狱法界,还有四圣法界。十法界那都是具体现相的东西,都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要不然是物质,要不然是精神。十法界就是法,界就是有界别,你是你、我是我,这是书、这是杯子、这是镇尺,三法界。那你看到这些东西,哪来的?佛说你的心变的。好,那心拿什么做的这些东西?真如。它怎么就做成这个本子、做成镇尺和杯子?你的念头,就是后天的加工。原材料是我这心,后天把这个心变成了现实的十法界,还是我这颗心。那这心就有两个作用,一个叫做真如,它提供原材料;第二个,它得把这个原材料变成十法界。佛说这样的话,那这心的两个作用,我们给它一个名词。是一颗心吧?是一颗,怎么会有二心呢?这一颗心它有两个作用,第一它提供原材料,第二它把原材料加工成器皿。它提供原材料这个特性,我们说叫心的真如性;它后天把这原材料加工成你的十法界,我们叫作心的生灭性。十法界生了、十法界灭了,你看无明一有,十法界顿现,生了;无明一灭,十法界没有了,就灭了,心有生灭性。就是我们说的,金杯子有它的原材料性,有它的后天加工性。我们这颗心也是这样,它提供原材料叫作真如,真如在念头的作用下产生了十法界,它可以让十法界生起来;如果无明一没有,十法界消失,灭了,你看心还有这个作用。所以我们研究这颗心,就要从研究这两个方面入手,一个要研究它的原材料性,第二个研究它的创造性。

  产生十法界,在佛门当中叫功德、能力。这个心它是真如做的,它提供原材料;同时它不仅是原材料提供商,它还是加工商,这个加工商叫做功德、叫做能力。提供原材料叫做心体、本体;在这个本体上,我能把它加工成十法界,这叫功德。十法界遍哪儿?遍一切处,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这个心的功德,它的创造性、它的能力尽虚空遍法界,叫无边功德,无边功德就是讲的没边。所以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这颗心的功德,它的创造性,利用了真如这个原材料创造出来的。

  我们就从两点入手,一个讲心的真如,心的真如就是说,你无论是金子做成的佛像,还是金子做成的马桶,都是一个金子。你要到市场上去卖,洗干净了,都是多少钱一两、一盎司。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别异,没有不一样,不会坏,金子不坏。这就讲它的原材料性。另外一个,虽然是这样,但是它的相,它呈现出什么样的相、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千差万别。就和金子一样,佛像,刚才我们讲了,让人顶礼膜拜,让人见贤思齐,让人慎终追远;金子做的马桶让人不耻,觉得肮脏,臭味难闻。你看它现的相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马桶是干什么的?佛像是干什么的?所以相用随缘,金子是一个,但是它呈现出什么相,它发挥什么作用,随缘。这个缘是什么意思?随什么缘?随著你念头的缘,你念头是十法界,它就现十法界的相;你念头出法界、出世间了,它就现出世间的相,西方极乐世界,相用随缘。虽然相用随缘,体还是一个,都是金子,都是真如。那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讲,这个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它的原材料,叫真如; 一部分是它的念头,把真如打造成你的十法界。十法界什么原因产生的?我这个心有真如,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阿弥陀佛也有真如,为什么阿弥陀佛这颗心的真如就塑造成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我胡小林这颗心、这个真如好好的心,就形成了十法界,就在人法界待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佛说,这是你的念头。这个念头是想法,为什么你会产生想法?为什么你会有念头?佛在经教上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是指向东方的一个牌子,东方,你不认识字,你不知道这叫东方。这叫什么?这叫不觉,你不知道它是东方;你确确实实看到这块牌子,但是你不知道牌子指的方向是东方。不觉这个程度浅,你还没有在这个方向上叠加你的想法,你只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这叫不觉,这就是我们佛门当中说的根本无明,不知道真法一故。根本无明什么意思?不知道真法本来是一,这叫根本无明。就是这一个不觉,产生,最后演变出来整个从无明到妄想、到分别、到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不觉;不觉再往下,分别;分别再往下,叫执著。分别和执著是由哪产生的?是从不觉产生的,不觉完了以后就产生念头。

  以不觉故,「妄念迷生」。你不觉你还不老实,你还要给它讲你的意思。妄念迷生,在迷惑颠倒当中产生了念头,你把东说成了西,这就更严重了。你不知道东是一层错误,你把东说成了西那就更错了。所以你说这个西是从哪来的?两个条件,第一,你不知道那是东;第二,你不仅不知道那是东,你还把它给加上一个概念,是西。所以不觉、妄念是两层,我们首先是不觉。那你要问,为什么我不觉?你的意思就是不觉谁产生的,是不是那意思?我怎么就会不觉呢?不觉是果,因是什么?有了这个因,因不就是开始,不觉不就是结果吗?佛说无始无明,什么意思?无明没有开始。无明没有开始,无始,或者说很远以前开始都没关系,很远以前开始,再远那是什么?还是无始,无明是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开始和结束是时间概念,开始是一个时刻,「十点钟开始,十二点钟结束」,有开始就有结束,就是二法。

  一心、真如无始无终,依附在真如上产生的无明也是无始无终。它能开始的真如,它带动无明起来的真如是没有开始的,那无明怎么能有开始?无明没有开始。无明没有开始,那就是没有原因,它就是这么起来了。换句话说,无明是虚妄的,没有实体,没有开始。没有开始我怎么能够看到它?我怎么能够觉得有,我们老说无明,老讨论这件事情呢?我们所讨论的都是虚妄的,没有无明这个东西,从来没开始过。就是说,你说的那个西方,你把那东方,你不认识它东方,并且你把东方说成西方,这个西方,第一件事,它依附於东方存在;第二件事,这西方有吗?没有,真的不是西方,那是东方。那我怎么觉得它是西方?你这么认为的。我什么时候开始认为它是西方?打你不认识东方那天开始,你就认为它是西方。那我什么时候开始不认识东方的?你见到东方那天你就不认识它。那我什么时候见到东方的?没有时候,你永远就是东方,东方就永远是你,你就是东方,你就是没有开始,你把它看成西方也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无明。

  因为无明(叫不觉)产生了妄念;因为妄念,就把真如打造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世界跟精神世界,就把真如打造成主观的我们人和客观的法,人法就分离了。能产生的无明尚且没有开始,所产生的物质跟精神能有开始吗?既然物质跟精神都没有开始,我们管它叫妄,不存在,所以老说妄心、妄相。无明没有开始,就相当於真如没有开始,真如是无始无终的,不来不去,无始无终,那依附於真如上所产生的无明当然也是这种特性。

  真如是一件事情,我们叫心的真如性,这个心能起念头叫心的生灭性,这个心的生灭性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烦恼。就像我们昨天说的,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是一种信仰,佛法是哲学,佛法是科学,这都不对,不是这么回事;学佛是讲你的世界怎么形成的,你是怎么形成的,你这个世界的特点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说学佛,反正学点什么都行,不学佛就学点基督、学点天主、学点犹太教,有点信仰好,人有追求。不是那么回事。佛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第一桩事情告诉你,非常具备说服力,说你有念头没有?我有念头,我真有念头,我作梦都有念头,我二十四小时都伴随著念头生活,我二十四小时都没离开过念头。佛说这个你不否认吧?不否认。那你想不想知道念头谁产生的?这是个问题,我怎么就会有念头呢?我不知道谁产生的。佛说能找到它吗?产生的源泉,这个机器?找不到。找不到这个东西,但是产生了念头。那我们把这个找不到的东西给它一个名词,便於你记忆,便於你理解,便於我们沟通,我们把这个东西叫作心,行吗?你说我不愿意叫心,我愿意管它叫毛巾,没关系,叫毛巾,反正没有,你也找不到;你说我不愿意叫毛巾,我愿意叫拖布,也行,拖布,反正就是一个假名字。咱们就认为它是心吧,自古以来,你看念头底下是个心,那就约定俗成,管产生念头的这个机器叫做心。

  佛就问第二件事,「这个念头好不好?」有什么不好?喜怒哀乐爱恶欲,一会儿谈恋爱,一会儿吃海鲜,乐,这念头,我干嘛不要念头?念头给我带来很丰富的人生。我早晨给女朋友打电话,晚上陪妈妈吃海鲜;早晨沉迷於爱情,晚上大快朵颐,甩开腮帮子吃,有什么不好?佛说念头是让你生活很丰富,但是念头有一个本质你没看到,这个本质是什么?苦、空、无常、无我,你这个人生。「什么?你再说一遍,我这个人生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对,佛说你不觉得你的生活是这四部分吗?真的是。爸爸妈妈挺好,一天天老了,而且离开我们了,离开父母很苦。而且是无常,天津那个化工厂爆炸,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他们说三秒钟就不存在了。马航飞机飞著飞著就掉下来了;要知道掉下来,我干嘛要坐这飞机?我就不坐,改下一班。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能说有你吗?要有你,你怎么能做不了主?无我。有我,谁愿意受苦?我肯定找乐。对不起,这件事您还不能较劲,你该苦的时候你就得苦。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谁能说我不得?你做得了主吗?做不了主。佛说,做不了主这种现象叫作无我;有我,你就能规避。佛说我再给你展开了说,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是吗?是。那你是苦中找乐,对吧?是。而且没有一件事情是不结束的,对吧?对。而且没有一件事情你是能预测的?是。这是讲客观。

  讲主观。「应观有身悉皆不净」,你应该这么考察,「有身」,我有这个身体,「悉皆不净」,没有一个人的身体是干净的。「悉皆」就是全部,只要是蚂蚁、虫子、人、天人,只要有身体的都不干净。为什么?「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虫子就是细胞,汇集在一起。诸虫,「诸」就是多的意思,医学界说多少?六十万亿个细胞,凑成这么一个身体,头发有头发细胞,舌苔有舌苔细胞,有这个细胞、那个细胞。诸虫秽,汇在一起没关系,大家团结也挺好,干干净净的。但是污,诸虫秽污,它吸收能量,进行排泄,你排泄出那大便,出那些汗,流那些眼泪,垢汗涕唾、屎尿毛爪、骨肉淋漓,悉皆不净。佛给你解剖了,我们到坟地去看看,冢间行,冢就是坟地,他领著学生到冢间去看,这边有蛆、那边流脓,那边是骷髅、这边是筋…觉悟了。「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诸虫秽污就是物质上的东西;还有精神,「烦恼和杂」。身体还有很多烦恼,一会儿著急了,一会儿高兴了,喜怒哀乐爱恶欲;男孩子见小女孩走不动了,爱吃辣的一看麻辣烫不行了,这就是烦恼和杂。「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这是佛把这个世间就给你讲清楚了。

  佛说我说的这句话对不对,我说的这现象?您说的话完全对,我们从来没想到过。佛说你没想到过,而且你在这当中叫乐,叫乐於生死。生死是一个很苦的事,但是你在里边认为是乐,这是凡夫、六道。那生死现象我不乐了,我害怕,可以吧?恐惧可以,小乘。你不知道生死是假的,没什么可怕的,你把它当成真在那乐,和你把它当成真要回避它都是不对,这就是凡愚。把它当成乐叫凡夫,把它当成可怕的东西叫做愚法二乘,他对这个法不了解。这就讲世间。

  佛说你有念头,你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你能把这个苦跟你念头联系在一起吗?我联系不到一起,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的念头造成的。佛说我告诉你这桩事情,你之所以受八苦交煎,就是因为你有念头。那第三个问题,我不愿意这么苦,我愿意从苦中离苦,离完苦我有没有乐?如果离苦,出虎穴入狼窝,我这个苦就算了。佛说有,离苦必然得乐,得乐必然离苦。你这个金子不做成佛像,你就做成马桶;如果你把马桶化了,它一定做成佛像。离苦就能得乐?对。那咱们试试。佛说你这个心处在念头的状态下就是八苦交煎,那你就要问,我这个心能不能处在刚才您说的那个没念的状态?佛说可以。那我第二个问题,处在没念的状态下,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受用?有念头我已经很习惯了,你说的苦、空、无常、无我,没念头是什么状态?没念头,你从来没过过那日子。您到《无量寿经》看看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的人就是没有念头的人,你看看他们的世界。一看,明白了。向往吗?向往,欣求极乐,厌离娑婆。这就是佛第一阶段度你,告诉你这个世界多苦,所以叫娑婆。而且让你生起厌离心,厌离完了以后,你的目的地,度你,渡生死海,到不生不死的彼岸,波罗蜜。

  乐了,欣求,一看这经教上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乐、这么好,寿命是无量的,人也不得病,金刚那罗延身,天天跟佛菩萨在一起,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想来什么来什么,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儿一天不工作,按揭下个月就付不了,太苦了,这地方生活,一顿饭不吃就饿得急急慌慌的;人那边想吃饭,宫保鸡丁、烧茄子全来了,等来了以后一看,不用吃了,就走了,化掉了。这么个乐,我能去吗?下边这个问题说你能去吗?你能去。那我怎么才能去?佛菩萨度化众生分三个阶段,一共一万二千年,正法有正法的方法去,像法有像法的方法去,末法有末法的方法去。我们现在是什么法?末法。我们末法什么方法能去?二力法门,阿弥陀佛的愿力跟自己的愿力结合在一起。正法和像法是几力?正法和像法是单力法门,靠自己就能断烦恼,不需要佛菩萨帮忙。现在不行,现在都得是二力法门,佛说,末法时期靠你自己的力量,你解决不了这桩事情。「要解决什么事情?佛菩萨,您能给我说说吗?」佛菩萨说,「其实我来到这地方,你要问我的目的,我就想让你把这生死给解决了,我就为了这一桩事情。」「生死?」「对。」「这么大的事您能解决?」「能。」「那解决完了以后呢?」「不生不死。」「我为什么会有生死?」「因为你有念头。」「我可以没有念头吗?」「可以,我这法门就是为了解决这桩事情,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方法解决念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法能把念头去掉,你就修哪一法;你有八万四千种念头产生的毛病,你就用八万四千种对治念头产生的药来治它。

  我们有念头,这个承认了;念头产生的是心,而且心可以处在一种无念的状态,心在无念的状态下叫常乐我净。常乐我净,翻八苦为八乐,生老病死没了,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没了,翻八苦为八乐,那谁不去?去,佛说那你就修吧!末法时期修哪个法门?净土法门,靠二力。二力什么意思?印光大师有个比喻,说你这个烦恼就像沙石一样,生死海这条河流你是真过不去;再小的沙子你放在河里就沉下去了,除非没沙子。那个沙子就表示我们的烦恼,烦恼有观点上的错误,叫见烦恼,还有思想上的错误叫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加八十一品思惑,一百六十九品;品就是类,一百六十九类这样的烦恼。末法时期,一百六十九类你解决了一百六十八类,你河都过不去,还是沙子。一百六十九解决了一百六十八,还剩一品,我这沙子都得沉下去?Yes。而且佛说,你在末法时期,这一百六十九你一品都断不了。你还不要说你解决一百六十八品,还剩一品,您客气,这一百六十九您全得抱著,一品都去不掉,你还有什么骄傲的?你还有什么贡高我慢的?你根器劣到这种程度,你命运败到这种程度,一百六十九品见思烦恼你一品都断不了,你还了生死?有一品就在生死这一边。

  印光大师说,阿弥陀佛如大火轮,你的见思烦恼如沙子,这个大火轮把这沙子装上去,就开到彼岸了,这沙子就不沉到海里,就不留在生死这一边。这是唯一的一个方法走到对岸,这叫二力法门,自己愿意上这个船,阿弥陀佛这个船把你拉到对岸。你说我不愿意上,那算了,你就留在这;你说我愿意上,有愿必成。有愿,你说我愿意上;愿意上,好,照著净土法门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在念好了,刘素云老师现在就能见到佛,海贤和尚就能见到佛,现前;当来,走的时候,那不用说了,也能见到佛。就解决这桩事情。

  所以佛来到这世界上,从念头的研究入手,导致出心的产生,从心的作用发现心还有一个无念的状态,并且研究了无念状态的众生。因为有心才有众生,就像有水才有波。凡是有心者都能称之为众生,佛是无上上众生,众生是下下下品佛,这都是有心,有心才能称之为众生,才能称为佛。佛说,你有念头是因为有心,心还可以在一个无念的状态下,这无念状态下就是常乐我净,你愿意不愿意去?我愿意去,我非常愿意。愿意去,通过四个阶段的修行,信、解、行、证。这要多长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我八十岁就走了,我还三大阿僧只劫?那您这玩意儿我根本修不了。修不了,我有善巧方便,净土法门是善巧方便法门,你到我这来,继续修学。为什么?因为时间是无限的,你就不会有生死;第二,老师老陪著你;第三,你不用再搞按揭、再生儿育女,这都给你配齐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集中精力学习。老见老师多紧张,一见净土法门法师就冒汗。见鸟,鸟习惯吗?鸟无所谓,翘著二郎腿听它讲。鸟觉得怪烦的,那你要洗澡吧?水给你讲法。这可以,就咱俩人,脱光了衣服,跟这冲著,「哗哗哗」,《金刚经》,一切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了。

  我看我妈在哪?到树林里溜达溜达,想我妈了。树林那树之间萤光屏就出现了,看到你妈妈在哪。因为你习惯於这个世界有风、有水、有动物,它那个世界就能有风,风是一种物质现象,它示现成这种色,这个风它就会讲法。你看我们这个地方,冬天这树林一刮风,呼啸,什么意思都没有,有什么?除了让人害怕之外。西方极乐世界那风吹在树间,你看《无量寿经》上讲,那美妙!讲法,而且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关了它,全是自己做主。有我,你能做主。你看《无量寿经》,我想让那水多少温度它就多少温度,我想让水泡著我就泡著我,我想让水冲我就冲我,有我吗?有我,我真说了算。这个世界你想怎么著?想让水淋浴,那你得加工,你想让它上去可不行,你得花钱找那个装修队给你弄个花洒,你还得弄个炉子,你还得烧点天燃气,你还得自己调温度,太冷了不行,太热了不行,那人家西方没这个,随心所欲。

  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心里有真如。我这心什么做的?你心也真如。那我这心的真如怎么做成这样了?佛说你还是不明白我说的这道理。我们说心,佛说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这心像镜子一样,心像虚空一样,他经常举这两个例子。镜子,你说有没有不成像的镜子?你说我这镜子生产出来,它从来不现相,没有吧?有镜子就带著相,有体它就有相。你把这镜子照北京的北海,它就现出北海的相;你把这镜子照北京的景山,它就现出景山的相。这镜子圆满成就一切诸法,它有这个作用。诸法成就在镜子上之后,它毁坏这个北海的形象吗?不坏、不灭。两个概念,第一,我映上你了,它不会变质,北海永远是北海,不会说北海过两天变成小土山了,不会;不灭,这北海永远存在,它不仅不坏,它还老在这待著。这是镜子成像的原则,要不然不能称之为镜子。我照北海成哪了?成八宝山了,那哪行!变了。不变,镜子成像不变,而且圆满,它所有的像都能成就。你说你只能成就北海,那不叫镜子,我给你什么你得给我现什么,圆满成就一切诸法。而且不灭不坏,镜子呈现出这个相它不会灭掉,不会消失,也不会变,它照金子永远是金子,它照山永远是山,照水永远是水。

  不出不入,什么叫不出不入?你别指望说镜子照了北海,这北海还有一部分在镜子以外。当然这个镜子尺寸,咱们世间的镜子尺寸是有大小,确确实实可能有一部分照不进去。它讲我们心的这个镜子,所有世间的现相全在我们心里,不出不入。你别指望这个景象离开你的心,你也别指望你这个心里头除了景象之外,还有一块空地什么都不照,没有。不出,这是镜子面,所有的景象没有离开这个镜子,在镜子范围以内。镜子范围以内可以,我一半行吧?我这一半镜子不照东西。不行,它也不入。正好,你这心跟你的境正好,严丝合缝,所有的境相全在里边,而且除了境相之外,它没有别的地方,都得现相。

  佛说你这颗心相当於镜子,你这颗心的镜子当中它可有个功能要成像。我把这镜子罩上黑布不就完了?我就不让它现像。那它就现黑像,它还得有像,是镜子它就得有像。既然是镜子就得有像,那我让这镜子现什么像?这由你,你要是说让它现好像,你把这镜子就照著佛,现出佛像;你要说不善待这个镜子,你非要放在卫生间,那它就照马桶。因缘,这就是因果规律,成像的规律遵循因果,你让我现什么像我现什么像,你不让我现什么像我就不现什么像,所以镜子的成像规律是因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畏惧因果,因为你这颗心是镜子,它肯定要现相。你这颗心的镜子,你想让它现出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你就念阿弥陀佛;你要想让它现地狱的相,你就瞋恨;你要想让它现畜生的相,你就愚痴;你要想让它现饿鬼道的相,你就贪心。你有镜子就一定要现像,现好像、现坏像你能做主,但你想让它不现像不可能,这就是佛门说因果不爽。

  虽然现地狱相,虽然现佛相,虽然现六道,虽然现十法界,虽然现西方极乐;虽然你照北海,虽然你照香山,镜子体里头有香山吗?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佛说这个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净法所不能净。你别以为照了西方极乐世界,你镜子体里就有西方,没有,一切净法所不能净,它还是那样,是块镜子。你看你照了香山、照了北海,这镜子体里边确确实实没有北海,确确实实没有香山。它没有北海、没有香山,但并不妨碍它现北海的相、它现香山的相。虽然它现了各种各样的相,完全根据你的需要,但是它的镜子体里边确确实实没有相这个东西。这个镜体就是心的真如,原材料,它现的相就是心的起用,镜子的起用,它现相。

  所以体相用是三位一体,说起来有三件事,实际上是不是就一个镜子?你要说从体、从相、从用,是不是三件事?不一样,非一;但是就一个镜子,又非异,它就一个镜子,它又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我们这颗心非一非异。它有体,体是真如体,真如体里连佛都没有,西方也没有,但是这个心体可以起用,这个起用遵循的规律是因果规律,这个起用所产生的就是相用,心现相了,心起作用。现相,可以现佛的相,也可以现六道凡夫的生死相。用,刚才我们讲了佛菩萨的生活,於一念顷遍游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度化十方一切众生,任运利益他故,这是用。你看人家这颗心,到了佛以后,它产生什么作用?我们这儿不行,我们这儿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也起作用,这个作用过恶深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这个东西能怨谁?这个镜子照北海、照景山,这是自作自受,你谁都不能埋怨,谁让你光照北海的?谁让你光照景山的?

  所以学习佛法是最自强的、最自信的、最正确的,谁都不用靠,这靠谁?这是自己的事。为什么叫自性?不是别人给予你的,是你自己这么折腾,把这个心给错用了。所以佛法从念头入手找到了心,并且发现了心的另外一部分,叫出世间。心还可以在世间,世间就是念头间,产生十法界,无明、妄想、分别、执著,生老病死伴随著我们。我们还可以过去,到出世间,出世间我们叫第一义谛,叫真谛,世间叫俗谛。所以它就真俗不二,就是这一颗心。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现实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觉悟了。这颗心老是处在这样一种生死状态,它会不会变?不会变,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会消失吗?不消失,永远伴随著你。这叫什么?这叫体大,它的体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从来不变,没法分割,「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放心,你在哪混都没关系,这颗心肯定就这样。你放心,你这镜子照大便、照佛像都没关系,镜子体本身没有大便,也没有佛像,不垢不净,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净法所不能净,天生法尔如是。那太好了!这就放下了。

  下边相用随缘,这个镜子照什么样的相、现什么样的用完全随你。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既然这颗心不变,就是给我们吃了个定心丸,永远不会消失。另外一个,反正我这个镜子横竖得现像。有些人说这镜子现坏像,那算了,我就让我这镜子不现像不就完了吗?我还得修好的,怪累的,断恶就算了,还要修善。佛说不行,你这个镜子不现好像就得现坏像,不现坏像就得现好像,二者必须择一。你一听到这就楞了,不现坏像不就完了吗?干嘛那么累,还要修好像?镜子本身就有这个功能,你不让它现好的它就现坏的。所以这个问题你不能再讨论了,我这镜子现像不现像?你肯定得现。下边的问题,你是让你的镜子现好的还是现坏的。

  所以你要明白,有些人说我不学佛,我反正不做坏事,我心里存善就行了。不行,你不做好事,那镜子就现坏像;你不把这镜子挪到佛像前面,佛就照不上,它老照的是卫生间。你得下功夫,把这镜子从卫生间搬出来,放到佛像前面。为什么?因为镜子早晚得现像,永远得现像。相是受用,你真有感受。我刚才在前面讲了,卫生间真脏,虽然镜子体里边没有卫生间,但是卫生间还是难看,没法儿跟佛堂比,你还是有受用的。那我当然希望好受用,尽管这个受用是虚妄的,尽管这个受用在镜子体里边是没有的,但是我也不愿意让我的镜子,既然要现像,咱也别现个脏像,咱也别现个破像,咱也别现个坏像,咱现个好像,这叫什么?这叫善待镜子。所以我们佛门当中说「诸恶莫作」,就是离开卫生间;「众善奉行」,就是把镜子放在佛像前面。因为心一定要现相,一定要起用。体相用三者是一体的,要来一块来,要不来都不来。这就是金器,或者镜子成像,或者金器的产生,它有体有相有用,这个镜子也有体有相有用,就是这个道理。

  在相用,指导相用的原则,指导镜子成像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因果规律。「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胡就是外国人,外国人照在这镜子前面,它就现外国人的像;汉人照在镜子前面,它就现出汉人的像,完全随缘,相用随缘,体不随缘。体随缘,但是它不变,它还是什么都没有;虽然它什么都没有,并不妨碍它随缘现相。这就是我们说佛法真正要解决的,我们用今天这种体会,就是讲这桩事情。从念头入手,分析念头,找到本质,通过本质看到心的另外一面,通过另外一面提出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从生死界走到不生不死界,从世间走到出世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大乘起信论》这部书一共一万二千字,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唐译本,这个唐译本是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为什么要学习《大乘起信论》?这是我们佛门入门的基础课。就是刚才我讲的这个逻辑,从念头入手,分析心的存在,并且告诉我们心的某一种状态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相和用,什么样的受用,同时告诉我们如何离苦得乐、返迷归悟,整个修行的过程,是一本非常非常难得的好书。什么人适合读这个书?凡是现在识字的,凡是受过教育的,所谓科技教育的,凡是有分析和逻辑能力的,凡是读书人,都应该看这个。为什么?因为你二百年来、三百年来这种科技的染污,让我们学会了摆事实、讲道理,讨论、分析、推理,这就是所知障,障碍了你对佛法的理解。因为佛法是出世间的,是叫第一义谛,不是我们世间所能看得到的,是我们六根缘不到的。这个东西如果不给你讲清楚,它真的是摆不了事实、讲不了道理。

  在古代就依靠这个信,信心。信心是妄念的一种,但是是个极善的妄念,「信为道元功德母」。今天这些人不信了。众生的根器,为什么叫末法?不信了,不信祖师,谁相信蕅益大师?谁相信释迦牟尼佛?谁相信净土法门法师?不信,信了怎么会是这种状态?信了就是四个字就完了。跟你说了净土法门殊胜就在这,最简单、最直捷、最方便、最安全、最稳妥,效果最殊胜,老实念佛,四字洪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法从此出,万法归此源,不听、不信,不信那咱就给你讲讲《起信论》。你非要掰扯,你非要说清楚,你不说清楚你就不念佛,那您就看看这个,以理服人,不是以信服人。

  现在众生不能靠信了,你说我信谁?我爸我妈我都不信,我能信您吗?所以说师道尊严,过去孝亲尊师,这是大福报。我相信爸爸妈妈,妈妈刚喝完这感冒冲剂感冒好了,妈妈能骗我吗?喝吧。我不行,感冒冲剂、板蓝根,凭什么就能退热?我得研究研究它里边的成分。等你研究完了,你一辈子你就成中医了。那不行,Before我drink,在我喝它之前,我先得弄弄这柴胡是干什么的,黄芪是什么作用,什么叫表、什么叫里,什么叫气、什么叫血,什么叫伤、什么叫寒。等你弄清楚,多大岁数了?佛在世的时候讲过一个故事,这真实的故事。两军对阵,一个毒箭打到这个战士身上,佛就去给他拔这个箭。说为什么要拔这个箭?他说这是毒箭,你不拔下来一会儿就死。你给我讲讲为什么我一中毒就死?佛说你先别罗嗦了,先拔下来再说,我再给你慢慢说。不行,你不说清楚你可不能拔。死了。

  为什么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只要信,万事皆办,就不说了。我们喝感冒冲剂,我们吃阿司匹林,有几个你能说清楚它什么作用的?再说锻炼,有氧锻炼那是运动专家研究的课题,我告诉你就每天跑四十分钟以上,心跳一百二十二,齐了。你非要问过程,那你说是有福还是认真?你还是较劲、你还是愚痴?现在的众生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不信了,祖师大德不相信,佛菩萨不相信,爹娘不相信,老师不相信;相信什么?相信妄想分别执著,相信摆事实、讲道理。你摆什么事实?两万赫兹以上的声音你就听不见了,我给你讲出两万一你就听不见;二十赫兹以下的低音您就听不见了,超声波。您非要我摆事实,我给你摆了事实你看得见吗?你说这个圆,我们大家成天,这是圆,我们的表也是圆,圆有面积吗?肯定有。多少?πr2,π是圆周率,r是半径。π是多少?π是多少那得看您要精确到什么程度。圆面积真有,多少你算不出来是吧?不行,您是要 π取小数点以后多少位,您先说清楚。π的产生,圆周率发现已经一千多年,将近两千年,到今天都算不完。圆面积在不在?在。知道吗?真不知道。我给你摆事实,你能听得懂吗?π永远算不完,就这世间,你得到的圆只是近似,因为它无限不循环小数,没规律。那根据您的要求,您说这个精度精确到小数点十位,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你说精确到二十位,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二十位。你给我一个究竟彻底圆满的π。对不起,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都知道。多少?说就错、想就错,不说不想,离开念头你就知道它是多少了,「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都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不可思议。那我为什么今天要这么说?因为你习惯了,你一直生活在说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我不用这个说,我怎么给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法。说又不能当真。用佛法指见真性月,见到真性的月亮了,这是佛法(指头),这可不是月亮,它是指向月亮的指头,你可不能拿指头当成月亮,它的任务是找到月亮,找到月亮就不用要了。佛在经教当中说渡过河,这个筏就扔了;你还背著筏上路,你不是愚痴吗?佛法就是让你渡过生死河,走到不生不死这一边。你说我到不生不死,我还把三藏十二部都得背著,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还得接著学。不用了,它的目的、它的作用不是干这个的,它的作用是让你从娑婆世界到西方,它就起这一段作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到了那儿不用,三藏十二部全是垃圾,全是废话,全是不真实的,全是镜子现出来的像。你都见到镜子体了,你还要镜子像干什么?你证得本体了,本体想现什么相你说了算,你不用再研究这个相,你直接见到体了。你直接见到原点,你直接知道半径,哪个圆你画不出来?你还在圆周上打什么转转?这是第一象限的圆周,这是第二象限的圆周,不用,你见到原点了。原点有了,您就说吧,三厘米,「哗」三厘米的圆画出来了,这么多点一下就画出来了。点是无限的,圆周上有多少点?无穷多点。就相当於世间法,世间法没有一法不是从真如出来;你证得真如,哪一法你不知道?叫第一义谛。就刚才我们讲,佛菩萨为什么知道这么多人的种性,为什么佛菩萨能到十方来度化众生,就是因为他见到了原点。而且我们都是圆周上的点,他见到原点之后,咱们跟佛菩萨的关系就是圆周和圆心的关系,他能不知道你吗?都是从他那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发一个心,要从生死界到不生不死界,这个事情就一念间。我们对佛菩萨、对祖师,如果我们真的不那么相信,如果我们真的存在很多的疑问,那你就得看这本书。如果你确确实实受了科技跟文凭的染污很多年了,你非要起心动念研究这个问题,你非要信理而不信人的话,你不信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你也不信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人,我就信理,爱谁是谁,只要把理讲清楚,我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家,我都能照著做,那你就得看《起信论》。《起信论》一万二千字,读一遍一个小时,坚持读下去。在读的过程当中不落思量,於文於义不落思量。就是不要琢磨这是什么字,这怎么带走之(辶),这怎么是单立人(亻)?别琢磨。意思也别琢磨,读懂了就读懂了,读不懂就读不懂,坚持读下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无师自通。我读《起信论》我就没有老师,我就每天在家自己读,有工夫就读,弄个MP3在家里头、在办公室,睡觉、起床、刷牙、洗脸,就是听,听著听著突然就明白了。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很多内容不是在《起信论》里边的原文,而是我自己的体会。我就觉得,佛法来到世间它从念头入手,然后找到了心,心就有两种状态,一个有念、一个无念,无念是什么样、有念是什么样,何去何从。大家的心像镜子一样,我们希望我们的镜子要现出好像,这就要修行。所以修行是当务之急,要不然它就现坏像,镜子没有空白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摘自: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学佛的体会(四)—学大乘起信论(唐译本)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7-000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胡小林       大乘起信论)(五明学佛网:胡小林       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三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二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一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九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七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