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道德是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根本


   日期:2016/2/3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的宗教都要呈现出道德的光芒(图片来源:资料图)

  信教好不好?我要不要信教?作为一名宗教学者,这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宗教的价值或意义呢?

  “信教”这个概念本身突出了宗教的信仰特性。从根本上说,宗教是人的文化创造,是为人的完善服务的。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每一种宗教都建构了自己的终极存在。作为人生价值的来源,这些终极存在体现在不同的宗教中,就是各式各样的神灵体系。因此,要成为一个宗教徒,首先就要有信仰:信仰神、信仰佛、信仰天,不一而足。

  然而,是不是有了信仰就是宗教徒呢?这还需要具体分析。有人认为自己信神、信佛,经常捐钱、祷告,以为只要信仰虔诚,神佛就会保佑自己。有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个人、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到去宗教场所,烧香、磕头、捐款,希望得到保佑。有的宗教场所挂满了有求必应的布条,20元钱就可以请一幅,保佑你升学、发财、做官、生儿子、健康,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做到了以上这些,还真不能说此人就是宗教徒,而只能说是一个迷信者。在宗教学上,这种迷信叫做巫术,就是相信神灵的存在,同时相信可以通过金钱购买神灵为自己服务。

  真正的宗教要在信仰神佛的同时,还要遵循神佛的教导生活,用道德体现自己的信仰。道德是宗教的必要条件,没有道德的所谓宗教是巫术,真正的宗教都要呈现出道德的光芒。所有的宗教在强调信仰的同时,都会给信众提供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信众在生活中理解与实践。基督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莫不如是。而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不同宗教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交集最多的道德规范包括爱护生命、不偷盗、不邪YIN、不说谎。落实到生活中,这些根植于宗教信仰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世俗道德,是所有人群都努力提倡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1858-1917年)开始,宗教学就将道德作为教会和宗教定义的要件,认为没有道德就不成其为宗教。用杜尔凯姆的话说,教会就是由所有信仰者组成的道德共同体。人们通过道德实践获得神佛的认可与庇佑,这才是宗教。从宗教学术的视角看,神佛的保佑与灵验,归根结底是人的道德力量的体现。当一个人按照宗教的教导克己复礼,养成浩然之气,其命运自然会得到改观。荀子在谈到占卜算卦时就曾说过:“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神灵保佑的基础是人的道德。佛教则直截了当地将此概括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此作为人生观的基石。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宗教有了长足的进步,宗教信仰者的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道德却似乎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国民素质也经常在国内外被诟病。就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宗教有义务为中国的道德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宗教徒,有虔诚的信仰是一方面,还需要把内在信仰以善念善行外化出来,惠及大众;一个想信教的人,不必过分纠结于信与不信,关键看能否按照宗教的道德教导去为人处世。只有道德光芒照耀之时,信教才成其为宗教而不是迷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       信仰)(五明学佛网:道德       信仰)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说道德会的王凤仪先生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吕澄居士:杜甫的佛教信仰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徐文明教授: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李利安教授: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 

 李利安教授: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