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佛教的心理调适


   日期:2016/2/10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心理调适

  一、三宝为依怙

  轮回三界中的我等众生,悉是烦恼具足的病人,病因甚众,略述有二:一者知见上的颠倒。将虚浮幻化之身心外境执著为实有,不了自性妙觉明体中,求其顺逆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由此导致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混乱,致使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乖违自性法则,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二者烦惑厚重。投身于此浊世的众生,悉是烦恼深重者,有贪瞋痴慢疑之根本烦恼及种种随行烦恼。尤其现代科技市场化的浪潮,将吾人的贪欲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加之生存资源越来越匮乏,竞争日益加剧,遂使吾人的心态更加浮躁、焦虑(即烦恼魔、五蕴魔从潘多拉的盒子放出来了),心因性疾病便以种种光怪陆离的怪象呈现出来。

  挣扎于心理沼泽地的吾人将何以堪?有法界常住三宝堪作依怙。佛是医王,是调御丈夫。法是佛从清净平等心流现出的文字般若,是疗治身心烦恼的法药。僧是瞻视人。我等病人至诚投靠大医王,以清净信心服法药,听从瞻视人的指导、督促,定获奇效。已病者立见痊愈,未病者将病灶化解未萌。

  二、真空妙有乃二甘露门

  针对前述二种病因,施设对症药方有二:

  一者空性见。《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等众生镇日心向五欲六尘驰求,分别幻相,贪著幻相。其根本原因乃是,误认一切有为法的真实,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头,引发无穷的心理情绪反应,如绳索捆绑自己不得自在。故欲回归心性安宁,先须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境,如幻化,如泡沫,如影子,如露水,如闪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一切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回光返照,就路还家,安享故乡风月。

  二者,安住妙有。《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等凡夫,虽作空性观,初心卒未能无念无相,故亟须将心安住一净境。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心所流现的净刹,全体庄严即涅槃常乐我净之彰显,乃吾人安心立命之所,即当人之自性。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功德庄严,全都凝聚结晶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其核心功德为无量寿(寂定)与无量光(照用),寂照一如,即三昧中王,能疗治一切疾病。《无量寿经》记载:释尊加被,令与会大众见阿弥陀大放光明,蒙光照触,“诸有病者,即皆愈起,诸尫者强健”。证知,阿弥陀佛果觉之光与净业行人持念佛号的因心之光,交融互摄,便具有强大的调适身心的功能。古往今来,念佛治愈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碍的事例,不胜枚举,愿有识者,实践之。

  三、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的。佛教四圣谛苦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在粗砺石头上磨才能锋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被忧患痛苦击倒才能成就大器。

  明代净宗大德妙叶大师《念佛直指》中,依据经论法义,创立十种大碍之行。人虽不愿意故意遭逢障碍,然业力所牵,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于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十大碍行者,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兹录三种,详示立论依据。其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其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患,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乃至其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妙叶大师的十大碍行,开示吾人对待逆境障难的达观智慧,不受表象所欺瞒,观照逆境障难之本质,顺其本性接受之。素患难行乎患难,不尤不怨,进德修业,静待其变,即烦恼为菩提。诚如莲华生于淤泥,在虚空中绽吐芳香,此时,污泥污水适成滋长莲华之养料。

  综上所述,人生际遇千差万别,不如意者常八九。于此浊世,吾人当保持一颗智慧达观的心,皈投法界常住三宝,以为恃怙,明苦空观,安住于南无阿弥陀万德洪名上,念兹在兹。诚能如是,不唯身心康宁,实乃人中分陀利。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督促)(五明学佛网:佛教       督促)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