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


   日期:2016/2/17 6: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俗家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寺庙里那一套修行方式,因为僧尼是职业修行人,而在家的弟子,必须工作、干事业以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修行不是专业,只能是副业。所以应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方法来修行。

  比如说,退休的、年龄大的人,时间多的可以多修;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时间少的可以少修,适当地挤时间来修行。又,有的可以明修,有的可以暗修。如果所做职业不允许公开修,就只能暗修。文革时,既没有佛像,也没有经典,拿着念珠就会被作为搞迷信活动而挨批斗,去哪里朝拜、烧香呢?但是除了烧香拜佛就没有别的修行办法了吗?信仰在我心中,无须打着标记,外在环境再恶劣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那时就得暗修,不能明修。我到温州去,看到那儿的民俗很奇怪,信教的人都在家门上打上标记,如信基督教就贴一个红十字,信佛教就贴上观音、弥陀横帖等。其实,信仰是思想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在表面作记号的。

  修行有三种:身修、口修、心修。

  烧香、磕头、静坐等,有很多身修的办法,讲究姿势,练气调脉。念经、念咒是口修,如净土宗修念佛号求生西方净土,平时问讯时都用佛号来代替;皈依汉传佛教的人,要求须天天念规定的几种经典。但是,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懂,经典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是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的人念经就只是念,仅有念的声音而已,不解经义。

  心修就是观修。甚至念咒也可以观咒,如金刚诵是密法里最高的法,它就不是念的,而是观呼吸,把呼、吸观成一个咒的声音,这是最好的念咒方法,是心念口不念。任何咒都可以心念、默念,比如在公共场所或在家里,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学僧人在寺院里的样,又打鼓又吹号地念经、念咒,人家会骂你是神经病。这就需要方便修,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心念,在心里观,不妨碍别人,也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一边做事一边念咒,走路、坐车,甚至睡觉都可以修行。比如《入菩萨行论》的著作者寂天大师,别人见他天天什么也不干,吃过饭就睡觉,他是睡下后才观。很多人喜欢这种方法,晚上人都睡了,挺安静的,没有人来干扰自己,心也容易静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时机,观修就有可能会比较清晰。

  在藏地,无须皈依证,孩子长到两三岁就开始念六字真言,家家孩子都会念经,《般若经》、《大白伞盖经》、《心经》等常念。而且,并不是说坐下来念经,起来了再干活,而是手里在干活,嘴里在念经。一边放牧,赶着羊群、牛群的时候,也正好念经、念咒。僧人也大多如此,边干活边念经。

  所以,修行有多种,不要拘泥于形式。比如说利乐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观代物。礼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从心里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献花、燃香、献净水和食品等,所献的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仪轨中说“我以四海之水作供养”,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这就要靠观的功德能量。观想世界上所有的鲜花,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来做供养;观想自己家里的食品及所有的东西都来作供;观想无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矿藏等作供养……用意念来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养。《普贤行愿》里讲到,拜佛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多如微尘,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礼敬一切诸佛,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观代物是密法里的一个方便。尽管自己没有很多东西可作布施,但却可以以观代供、以观代施,观想以无数的财物、药品施予众生,培养自己的利众心,圆满施波罗。

  六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修心,是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有没有财物施供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有一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当过去佛大释迦牟尼到来时,很多的国王、大臣等富人,都拿着金银财宝来供养佛,这个孩子正在路边玩耍,他心里非常敬仰佛陀但却无有财物来供养,于是就从地上捧了一把土来供养佛。大释迦牟尼佛说:“好啊!将来,你会因为此善而成为大地的主人。”因为他以土来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个大地供养给了佛,所以将来就成为大地的主人。可见,供养不在多少而在心诚,心诚是最大的善。

  如果动机目的不纯,就是以金山、银山来供养或施舍,也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是善是恶,主要看动机目的。动机目的是善,结果也属于善;动机目的如果是恶,结果便是恶,为了个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恶。比如杀人,《律》里讲,失手杀人不算杀,没有杀人的罪恶。如果在院子里面望外扔石头,这块石头刚好落在走过来的一个人头上,把这个人打死了,这算不算是杀人呢?不算。世俗的法律算是失手杀人,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不一样,规定得更系统、细致,杀人、杀生,指的是有意识地故意杀害。因为扔石头的人无杀人动机,他是无意识的,所以不算是杀罪。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观想来代替的。比如献曼扎,大威德坛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粮食,象征着把四大部洲、须弥山、八大小洲等整个宇宙都献给佛。如果不是靠观想,这么小的东西怎能代表整个宇宙呢?

  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个重要主题。行善作恶、轮回解脱、去染还净,心在起着主导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公共道德)(五明学佛网:修行       公共道德)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