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日期:2016/3/5 5: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平常心是道。

  修行不能急的,也不能外求,外求叫头上安头。

  我们虽口里念着佛、心里想着佛,但真正的佛要靠“心”才能感通。只有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佛才会现出来,“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四弘誓愿,从事相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到理体、究竟的“自性众生誓愿度”,佛道也是这样“自性佛道誓愿成”,所以,“心”要保持着清明、宁静、祥和。

  我们这个“心”是有很多层次的。

  在第六意识上,我们要合理地保持着人天乘;通过持戒、诵咒、入定才能涉及到第七意识;开悟之后才能悟到第八意识。

  —— 解脱是靠对三宝的信心,而不是自己修得有多么厉害;如果着相、有好胜之心“我要快点成道”,说明没有降伏自己的心,这样反而偏离了佛教的修行,正如文殊菩萨所言: 当执着生起,正见已丧失。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曾言:“入定则一尘不染,出定则万善并行。”

  出定了,第六意识的状态,人天增上的心灵状态还是需要的,还要好好遵循、践行人天这个所谓好的准则,遵守社会秩序;若周遭的人对学佛不太理解的话,还要以有相的为主,要照顾到大家的感受。

  当你入定的时候,超越了第六意识,乃至能缘于第七意识破我执; 不要说人、天没有了,“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心上的执着,都是让你见不到佛的,恰如广钦老和尚所言:留恋娑婆一根草,极乐世界去不了。

  —— 按照物理学上的虫洞理论,“虫洞”是宇宙中的隧道,可超越时空,是无量光无量寿,你怎样进入虫洞?

  靠心,这个“心”若有一点障碍则进入不了。

  所以,要慢慢训练。这世上的一切,你既生活其间又要看破、超越,否则没有这种警觉,当下被迷惑,内心还被缠缚。

  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虚幻的种子,会不停地再制造下一个。这个业力就永远在你的脑子里脱不开,“五蕴”色受想行识,万缘牵扯,所以就连续在三界六道内流浪,经验痛苦。

  如何改变这种现况?

  简言之,就是改变我们“心”的立场,或说是习惯思维的方向: 一个是向外看,一个是向内看;凡是“内观”,方向改变一下,这看起来是小事一桩,结果却迥然不同,甚或还有可能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内省的人,就是觉者 —— 是一个从内而非从外寻找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是为了达至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从而找到那个不生不灭。

  —— 当我们遇到境界时,里面有没有我见、我执?

  就像面对镜子,“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你有真修就能无我见;反之,你当真,是因为你执着自己是真的,“我是真的,众生是真的,业力是真的”,就是我执。这是没有正知正见。

  要时时调整“我”作为人的悲悯心,同时还要有空性,空性才是通佛国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就会对立;在面对境界时,马上就用佛法来超度自己。外在都是考验,考验你修行到底是真是假。

  了解如来真实义是很重要的。

  —— 以前“迷”在境界里;现在境界来了,马上回光返照。

  这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我们每个人的觉性,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 就靠这个。

  阿弥陀佛就是按照这个修,圆满了,再发愿度众生,让我们也圆满;然后我们这个“因地心”“入”佛之果地心,就靠这个往生,这个“觉”若迷掉了,阿弥陀佛也救不到你。

  既要自净其意,还要求愿往生佛陀的愿海果地。

  我们的因地“心”是很脆弱的!

  佛是功德圆满,福慧两足;我们还业障如山,《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纳受。

  所以,一定要牢牢记得自己的心,同时又要知道佛跟我们的心毫厘不隔,那佛圆满果地的心就会印在你的心里,心心交融,这样就会与佛相应。

  —— 或说是要把我们生命、人格当中好的发展起来,达至极致也就成佛了。

  修行就是这样: 由一滴水,渐渐,汇聚成小溪,我们的善根渐成小溪,你如是清净守护,渐变为大溪、大江、大河,直至汇入无际的蓝色法性大海,这样就跟佛见面了。

  —— 那时,你也可像祖师一样了。

  沩山灵祐禅师曾说:老僧五百年后,到山下人家,作一头水牯牛。

  有的祖师说:“哦,下一世我到鬼道去。”

  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到地狱去。”

  请问:这个靠什么?

  行菩萨道,作众生的不请之友,要靠雄厚的积累,厚积薄发。

  这些都来自我们当下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的修行积累。

  —— 这个“因”不要错掉,我们当下的“觉”,此心是能成佛的。

  而在没成佛之前,就是果地的佛来救我们,否则没有佛菩萨来救,我们连佛教的一个字也不知不闻。

  你所有点点滴滴的觉悟都来自于佛菩萨的慈悲展现,我们所有的修行,不要离开果地的佛。若离开了,就会傲慢狂妄,就会着魔,又偏掉了。

  这个工作没有人可以替代,只有你自己去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自己要好好把握,念念守护住。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平常心       修行)(五明学佛网:平常心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