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乞丐或穷人,是前世未造善根


   日期:2016/3/6 15: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断除吝啬而行布施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也舍不得自己用,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

  从前有一则寓言: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两个小鬼听后,愣了半天,无言以对。

  这则寓言,也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而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同样,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我有时候遇到一些人特别有钱,他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却不知钱财就像水泡、就像夏天的彩虹,很快便会消失了。你今天有的,明天或许就没有了,而且就算你积累得再多,死时一针一线也带不走。

  要知道,我们所有人终归一死,死期也是不定的。如果说你再过两三百年、五六百年才死,那为今生而盘算一点也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的寿命甚至比不上一件衣服长,这脆弱的生命一旦终结,世上的一切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善业和恶业才如影相随。

  因此,我们万万不要像婆提那样吝啬,而应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比如你在饭店吃饭时,旁边来了一些乞丐,对你竖着大拇指一直念“嗡玛呢巴美吽”、“南无阿弥陀佛”(藏地的乞丐是这样,但汉地的不念佛号),按照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诲,你就应该把盘里的部分食物分给他。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亦云:“若能减身口,分铢以为施,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减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点点施给众生,以此善根,长远来说,自己可从轮回长夜中获得解脱;暂时而言,生生世世会成为富豪,不受贫穷之苦。

  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

  现在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了一千万就想:“上师三宝加持,等我赚到三千万,一定作供养、布施!”但真的赚了三千万,又想等到赚六千万再好好做功德。他们一直发愿却不见行持,不肯从腰包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吝啬者的通病。

  ● 出家人如何看待别人的供养

  一般来讲,以财物作布施,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大智度论》 中也说: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两种,出家人主要是法布施,在家人主要是财布施。当然,这也是就多数而言的,如果有些在家人没有钱,那也可以学习出家人,从法布施上入手。而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住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实修圣道三学。

  但现在已经有了颠倒的迹象。有些出家人天天到处去化缘:“我要供养,我要做功德,求求大家一定要给我钱……”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好的现象,因为他们完全不是在利益众生,好多掺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施主也特别笨,一直非常信任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他不说,还劝其他人也纷纷解囊。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真相,又开始为了钱把上师告上法庭,此时自己也特别烦恼和痛苦。

  其实不应该这样。佛教中的信心,必须以长期观察为前提。就像世间的孩子找老师,明智的父母绝不会草率,而会先打听好这个老师的德行怎样?教学质量如何?……我们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如果事先根本不作观察,仅凭一时冲动就供养了全部财物,以后见到上师的过失,若能不生后悔,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当然很好,但一般凡夫人肯定做不到。

  不过,如今这种情况稍微好一些,不少人通过学习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就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其实,现在汉地的这种状况,跟以前藏地有点像。当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之后,藏人很喜欢供养印度僧人,虽说藏地并不富裕,但从历史上看,应该比印度强。当时只要是来了个印度人,藏人就拿金子、粮食去供养,也不知道要观察上师,对此阿底峡尊者在不同论典中都呵斥过。

  当然,真正的供养,还是非常有功德的。现在汉地许多人的信心很清净,为藏地学校和寺院做了不少帮济,这一点相当好。但也有人事后心生后悔,这方面我也听过一些“故事”。不过,就像我常说的,某些不如法的现象,不能归咎于藏传佛教,也不能归咎于汉传佛教,佛教本身是纯洁的,只不过极个别人的行为过分而已。

  我曾在《藏密问答录》中也讲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这个出家人自身的行为不如法;二、在家人欠缺智慧,不作观察就供养。尽管供养出家人本来很有功德,但你碰上的若是个假出家人,那供养得再多,对自他也无利。所以,大家需要学习佛法以懂得基本取舍,否则,作了布施却没有意义的话,这是非常遗憾的。

  现在有些出家人,放弃本该行持的善法,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俗事中,通过欺骗的手段和方式赚钱,然后再去上供下施。他们自以为是在做功德、修善法,但实际上,发心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话,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

  尤其是打着佛教旗号,把佛法当成买卖品,这只能造下万劫不复的恶业。单巴仁波切也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这是我们最要谨慎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化缘修佛塔,目的并不是想修塔,而是想以此名义借机敛财,这就特别可怕了。这种人在居士中有,出家人中也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不了解佛教,也许是了解一点但不在乎因果,甚至刚强难化的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谁也拿他没办法。这样一来,由于没有智慧、不知辨别,正法便成了自己堕落的因。

  其实,人们造业无非为了点财产,但这些世间财产即使堆聚如山,也还是无常的,为什么要为它而造这样的恶业呢?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所以,以三宝为对境所得到的财物,一定要谨慎取舍,切莫随心所欲。比如有些信众供养的财物,必须要专款专用,不能想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是发心印经书的,就一定要用于印经书;如果是修佛塔的,就一定要用于修佛塔……不然,你把修佛塔的钱拿去建房子,即生也许没有马上现前果报,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的,这方面的果报特别可怕。

  总之,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大的功德就是知足少欲、闻思修行,有能力就去作法布施,用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利益众生。而不要天天化缘募捐,见别人一句佛法也不讲,张口闭口就是“人民币”,来一个要钱,再来一个还是要钱,这样对佛教有极大危害。对很多人来说,一见面就提钱的话,想弘扬佛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经验。虽然用钱做功德的地方是有,但在家居士供养应出于自愿,最好不要有吝啬心。有些人也不应该强迫别人:“你非要捐啊!拿来拿来,全部拿来我去供养……”哪有这样的!每个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掂量,即便是行善,也要给人家自主的空间。所以,现在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一定要改过来!

  ◎ 广大布施

  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布施,佛陀在因地时经常行持,像义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讲了很多。

  不过,有些经典里也说,要布施儿女的话,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儿女愿意,这样才可以进行布施。

  ◎ 极大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猛菩萨将头布施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

  大勇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因地。他舍身饲虎的故事,在《白莲花论》、《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中都有宣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释迦牟尼佛来到一座森林中,对众眷属说:“你们是否想见我因地苦行时的稀有舍利?”眷属们说:“想见。”佛陀就以手压地,大地六种震动后,涌出一座七宝佛塔。佛陀起身作礼右绕宝塔,并让阿难开启塔门,取出一个七宝函,函中有洁白的舍利。佛陀将舍利拿给眷属看,并说偈云:“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

  眷属们问:“佛陀您胜出三界,为何右绕此舍利?”佛陀回答:“这次因地的行持,对我成佛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为了感念其恩德,所以右绕致礼。”之后,僧众祈请佛陀宣讲因地的故事。佛陀说:

  在无量世以前,有一位国王生有三个王子。一天,三个王子到森林中游玩,见到一只饥饿难耐的母虎。大王子说:“这只母虎因守护七只小虎,不能寻觅饮食,已经奄奄一息,会不会吃掉小虎?”二王子说:“母虎很快就要死了,怎么能救它一命呢?”这时小王子萌生舍身饲虎之念,便对二位王子说:“兄长们请先去,我随后便到。”

  送走两位兄长以后,小王子以悲愿力增益其心,脱去衣服挂到树上,躺到母虎旁边,把自己的身体喂给它吃。但母虎因饥饿过度,根本没有吃的力气。于是王子用干竹刺破自己脖颈上的血管,让母虎舔血以恢复体力。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降下种种妙花及妙香。母虎喝过血后力气稍长,将王子身上的肉吃光了。两位王子返身寻找小王子时,那里只留一堆遗骨,身肉已经布施干净了。

  佛陀说:“那位小王子大勇菩萨,就是我的前世;两位兄长,一位是弥勒菩萨,一位是文殊菩萨。”

  佛陀舍身饲虎之地在尼泊尔,现在叫“老虎洞”。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到过那里,在佛塔旁边,老人家的觉性智慧中,流露出一些偈颂和教言,我亲自记录了下来。内容不多,但加持力非常大,我本想翻译出来,但一直没有机会。如今二十年都过去了,有时候人生过得特别快。

  大勇王子舍身的地方,就在佛塔的附近,洞里有一些壁画。你们以后若去尼泊尔朝拜,也应该去那里看看。记得从加德满都的夏绒卡秀大塔到那里,只要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前还是土路,弯弯曲曲不好走,但听说现在已有了水泥路。从“老虎洞”直接可以到洋列秀的阿斯 山洞,也就是莲花生大士闭关、法王如意宝取金刚橛伏藏的地方;回来的路上,还可以看到一座山,那是当年王子皇宫的所在地。

  这段历史是在久远劫之前发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真实故事。据历史记载,大勇菩萨当年的遗骨,被烧成骨灰之后,一部分造了现在的佛塔,一部分就是释迦牟尼佛后来给众人看的舍利。

  试想,佛陀在因地时看见动物快饿死了,就把身体布施给它,而我们有些大乘行人,竟然对一些可怜之人又恨又打,这实在是难以想象。对比佛陀因地的感人故事,我们作为后学者、作为大乘修行人,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曾讲过《贤愚经》,里面的这则公案,给大家的感受最深。当时我默默发愿,希望以后能到佛陀舍身饲虎的圣地,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了。这个地方,只是森林中的一个山洞,现在它已成为历史,并作为圣地为后人所铭记。听说噶玛巴的上师创古仁波切,在那儿附近建了一座庄严的寺庙。以后你们去尼泊尔,一定要去“老虎洞”。三个多小时的车费,对朝拜印度的人来讲,应该没问题。世间人常爱去皇宫、博物馆参观文物,对于这些,我们佛教徒不见得有兴趣,而佛陀亲自加持过的地方,去朝拜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上广讲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极大布施。龙猛菩萨施头颅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施身给母虎的公案,在《入行论》的讲记中都有,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以如此方式修行,是《入行论》中所强调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就算没有获得上述境界,也不能为了自己而杀害众生,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大家至少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尽量地不杀害众生、不损害众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

  帮助众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行。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认为“我是修行人,我是上师,不能做这些”,其实佛菩萨的真正行为,就是视众生无有高低之别,平等地给予帮助。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年人,他实在走不动了,你就应该去扶一把。这时候不要找一些理由:“我是什么身份!出家人怎么能扶在家人?”其实我们最恰当的身份,就是“众生的仆人”,是真正的仆人,不是口头上或名义上的。当然,这种帮助也不是做给人看的,如果上师看见、管家看见、别人看见,我能得到表扬,就去帮一帮;如果谁都看不见,我才不愿意去做,不能这样。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也要去做,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摘自《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五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乞丐       布施)(五明学佛网:乞丐       布施)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布施 

 惟觉法师:布施的利益 

 许智铭居士: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胡维铨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陈坚教授: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高明道老师: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宽运法师:何谓布施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6 布施就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永海法师:布施得当 

 永海法师:适当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