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五集)


   日期:2010/6/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05/3/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5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刚刚提到要长孩子的善,最重要的要长孝心,所谓「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皆开。孝心假如没开,会有什么结果?我们要思考到,假如一个孩子孝心没开,那他人生有一个态度无法形成。什么态度?情义、恩义的态度没有办法形成。因为恩德莫大於父母之恩,假如对父母之恩都无法感念,那又怎么可能去感谢其他的人?当他的恩义、情义长不起来,那会长什么?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的没有教,一定学到错的。所以很多人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有没有可能?不进就是退。因为现在的孩子所接触到的东西相当得多,假如不教对的,一定吸收错误的。

  所以这个情义、恩义的态度没有形成,反而形成了是利跟害。对他有利,他会很积极;对他没有利益,他可以翻脸就不认人。我们昨天也提到,找对象要找有孝心的,因为他假如没有孝心,他去追求一个女孩子,事实上是用利害之心。因为对方可能年轻貌美,可能工作稳定,所以他会全力以赴达到这个目的。等到他目的达到了,三年以后,也帮他生了个孩子,长的也是白白胖胖的。但是因为当母亲以后比较辛劳、操劳,所以也长了几条皱纹,没有以前年轻貌美。当她的先生到外面去,又见到更漂亮、更年轻的,他可能会从利变什么?从利就变害。因为当一个人是利害心的时候,只要他想要获得的东西,他会不计代价去做,所以可能太太就从利变害。害要怎么样?很多人就把挡在前面的东西把它移开。一撤开,这个动作不得了,什么问题产生?离婚率就产生了。离婚率一产生又会连带影响整个社会,所以犯罪率也会上升。

  诸位同修,这两个有没有连带关系?有!我们在海口曾经接触监狱的领导人,我们跟他询问进来监狱的这些犯人,他的家庭情况怎么样?他们说,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家庭情况都不完整。因为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德行没有根,现在外面的社会又那么污染,一遇到这些不好的因缘,马上就连根拔起,所以离婚率会带动犯罪率。当整个社会犯罪率愈高的时候,纵使我们再有钱、再有地位,有没有安全感?没有。今天假如犯人要抢皮包,还会不会看你是不是市长?是不是大官?统统一概不认,照抢。所以犯罪率已经让我们的人心不安。我们要找到离婚率跟犯罪率会这么高的根源在哪里?在没有建立恩义、情义的态度,而恩义、情义的态度就必须要从哪里下手?从孝道下手,孝道又必须从《弟子规》下手。

  诸位同修,如何教孝?我们已经知道它的重要性,进一步要把它落实,要教导,才能够把这个孝心的根扎下去。教孝,首重「以身作则」,再来要「亲师合作」,在家里要「夫妻配合」。有一位老师,她刚好在去年三月份来听我们讲课,她薰习佛法也有一段时间。薰习佛法的这个过程,她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因为经上说「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所以她觉得自己善根深厚。本来要邀请老师能够来谈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结果一来说老师要讲《弟子规》,他们说不然也好。结果后来我们上了几堂课以后,老师来跟我们说,她说本来以为善根深厚,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

  诸位同修,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好?哪一种状态比较好?师长教诲我们,什么是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当我们每天在那里觉得我的善根深厚,结果本分的事都没做,那在消福报,把闻法的机缘错失掉了。「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首重要「敦伦尽分」才对。所以她学了《弟子规》,觉得自己在孝道方面还做得不够好。刚好去年他们五一大假,她回到家里,刚好这个假期过程遇到她的生日。她一天晚上就搬了三个椅子,让她的外婆、她的父母坐在椅子上,母亲比较敏感,就问她说:你到底要干什么?她说:母亲,你就先坐好。

  这位老师就对三位长辈说道,她说我三十多年来,让父母、让长辈担了不少心,三十多年来,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不过我现在已经开始学习圣贤的教诲,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做个孝顺的好女儿。今天刚好是我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今天跟母亲行三跪九叩礼,也感谢父母这三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老师说完,马上顶了第一个礼,她的母亲当场眼泪就哗啦哗啦掉下来。这个老师继续顶第二个礼,突然她的儿子就走到她先生的旁边,开始帮她先生按摩。看母亲在那里行跪拜礼,好像觉得自己不做什么事很不舒服。所以诸位同修,一个人把德行做出来,对所有周遭的人有不言之教,有很直接的影响力就推出去。后来那一天,他们夫妻还有孩子回到家里,一进门,她的儿子就对他们说,明年我也要拜你们两个。所以,以身作则的效应非常非常的强。

  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从来没有说父母告诉我们要孝顺他们。诸位同修,你有曾经父母告诉你们要孝顺他们吗?没有听过。但是我们为什么有这个孝心?因为父母常常都演给我们看。记得我的母亲,二、三个礼拜一定会回娘家一次,每次回去一定都带很多吃的、穿的回去孝顺父母。后来我十八岁以后,也有开车的执照了,之后就变成我开车送我母亲回去探望外公、外婆。在探望的过程,那确实是一种天伦之乐。每次我回到外婆家,我的外公一定会打开饮料、汽水,赶快就:来,你赶快喝!每次那一罐一喝完,他又去拿了第二罐来,老人家开了又不得不喝,但是你一喝完,他又怎么样?但是在那个当下,可以体会到那种外公、外婆对外孙那种慈爱之情。我们能常常带著孩子回去探望老人家,无形当中就让孩子跟这些长辈愈来愈亲。所以,以身作则很重要。

  再来,要亲师合作。老师教导孩子,我们家长也要跟老师一起配合。有个孩子才三岁多,刚好去参加我们一个礼拜一次的《弟子规》课程。因为小孩子彼此会互相学习,所谓「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摩就是观摩法。我们每次上课的时候,就会让一些同学上台来,把他这个礼拜做的孝行讲给同学听。刚好这个三岁多的孩子,也听到这些大哥哥说了一些,比方说帮父母端饭、盛饭,帮父母端洗脚水,这些生活上的实例。结果这个孩子一回到家里,很兴奋,就往厕所跑。可能是母子连心,母亲马上就意识到他要干什么,这个孩子要去拿盆子装热水,给他妈妈泡脚。结果他妈妈已经感觉到了,就跑到他的前面,把这个盆子收起来,不让他拿。

  后来这位母亲刚好就跟我谈到这件事,我就跟她说你这样做不好,你应该让孩子拿著盆子去盛洗脚水给你洗脚。这个母亲马上就说:不行!他假如弄倒了,怎么办?我就跟她说:弄倒了更好!她一头雾水。我说弄倒了,除了你让他去做这件事,成全他的孝心之外,藉由这个弄倒的机会,你同时可以教他做事的方法,下一次怎么拿,才不会弄倒,才不会溢出来。所以父母要成全孩子的孝心,跟老师的教导要配合。

  在深圳就有一个母亲她提到,她儿子听完课,回去确实跟她端洗脚水,给她泡脚。她说她泡了一个礼拜的冷水脚,因为她看到她儿子回去之后要做,她马上很善巧,把温度调得很低。等到孩子端了一个礼拜之后,技术比较纯熟了,她再慢慢把它调高一点,所以这是成全孩子的孝心。当你的孩子学完以后,要帮你盛饭,你要非常自在,让孩子去做这些工作。这是亲师配合。

  假如学校老师还没开始教,那能不能等?不能等。这时候夫妻可以配合,比方说,父亲就跟孩子讲,假如你是父亲,你跟孩子说:儿子!你要孝顺你爸爸,你爸爸工作多辛苦,你知道吗?你讲不讲得出口?可能讲两三句,鸡皮疙瘩都掉满地。这个时候要交叉,父亲要教导孩子孝顺母亲,母亲要教导儿子孝顺父亲。所以爸爸就要跟儿子讲:儿子,你母亲怀胎十月多么辛劳,你从小生了很多病,常常在半夜,母亲还要带你去看病。把这些母亲的付出,点点滴滴告诉孩子。当父亲讲得非常真诚,可能孩子听了以后,都会感动的掉下泪来。假如父亲说:这一段我都不知道。那当父亲就不够负责任。

  这是父亲可以这么做,母亲也要把先生的辛劳讲给孩子听,让他对父亲产生感恩之心;因为有时候我们不讲,孩子也不了解父母的辛劳在哪里。现在有些母亲,不只没有把先生的辛劳讲给孩子听,很可能还在孩子面前数落她的先生,说你这个爸爸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子做好不好?这个犯了兵家大忌。孩子心目当中对父母都是非常尊敬的,这个时候你讲先生的不好,孩子对父亲的恭敬心就慢慢退丧掉。太太已经瞧不起他,儿子再瞧不起他,会造成什么结果?这个先生一定说:好,你们都觉得我不好,那我就坏给你们看。所以很多先生的行为的偏颇,有时候家里的人反而是推波助澜。虽然先生有一些不好,但是我们挑先生好的地方,肯定他,讲给孩子听,先生会觉得我的儿子非常信任我,我的儿子坚信我会很好。无形当中,孩子对他的尊敬就是他一个人生的动力,他会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夫妻配合教孩子孝道,也是很重要。

  要教孩子孝顺,要教孩子报恩,当然前提之下,要懂得知恩,知恩才会报恩。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当中,就会提及到佛陀曾经有一次跟弟子一起走在外面,佛陀刚好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先对这些白骨礼拜,学生就问:为什么要对这些白骨礼拜?佛陀告诉学生,这些白骨可能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还有祖宗,我们应该礼敬。后来佛陀又把白骨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比较白,一个部分骨头比较黑,学生接著就问:为什么这个骨头会有这样的差别?佛陀告诉学生,这个比较黑的白骨是女性的骨头,比较白的白骨是男性的。为什么女性的骨头会比较黑?因为母亲怀胎十月,而这个十个月当中,这些营养都是从母亲的体内的血液当中提供给孩子。当血液当中的营养不足,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渗出来,提供给孩子。

  而在养育过程又非常的辛劳,所以母亲的辛劳是从怀孕、从生育、从养育整个过程,点点滴滴。在怀孕的过程里面,我们引导孩子,母亲都会呕吐,因为体内要调整。但是母亲在呕吐的时候,她还是会勉强自己把食物吃下去,为什么?为什么母亲已经这么不舒服,但是她还是勉强把食物吃下去?为什么?因为假如不吃,她的身体就没有养分提供给孩子,为了孩子,她再怎么难受,还是会把食物吃下去。我们就跟孩子讲,母亲为了你,再怎么难受都把食物吃下去。你们这个身体是来自於父母,也应该好好保护,不可以偏食,也要把应该吃的东西吃下去,这样才对得起母亲对我们的付出。

  我们也让孩子当一天的妈妈,发一颗鸡蛋给他们,每个人保护一天,挂在身上。结果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会小心翼翼,但是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他们会差不多忘记了。所以在那一天当中,常常都会听到:啊!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几颗蛋是完整的。我们就跟学生讲,你保护一天都保护不了,妈妈要保护你多久?十个月。假如你妈妈也像你这样蹦蹦跳跳,你生出来会什么模样?这边红一块,这边紫一块。所以你看,母亲在怀胎当中,时时刻刻都想著你的安危,你的安全。

  我们在母亲节那天,也曾经让孩子背个篮球,让他们感受一下这样走路是什么滋味?因为你要让他体会,他才生得起那种感激之情。除了怀胎的辛劳,母亲在生产的时候非常辛苦,在古代,我们说生产是过一次鬼门关。在生产当中,那种阵痛比癌症还痛,而且那个阵痛又不是痛一下就结束,很有可能要痛几个小时,甚至於是几十个小时。我们跟学生讲,那个阵痛就好像十五分钟在你的身上刮一刀,再十五分钟又在你的身上刮一刀。学生听了以后都会皱起眉头:那一定很痛!

  在生产的床上有两根钢柱,都这么粗,结果这个钢柱已经弯掉了。我们会问学生,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钢柱弯掉?什么力量?母亲生产的时候痛的力量。但是当母亲生完产以后,当她清醒过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听过母亲说:痛死我了!你看第一个念头都是念念为孩子著想,马上就把这么痛的痛苦完全抛在脑后。母亲这样的处处为孩子著想,光是这一分心,我们为人子女怎么报都报不完。

  我们回想一下,母亲在我们从小的整个过程当中,给我们多少的关怀?多少的照顾?一岁的时候,母亲为我们哺乳,我们回馈她的是什么?可能是咬她一口。三岁的时候,母亲看到烹饪的资料里面,可以煮出很营养的食物给我们吃,可能弄了好几个小时,把这个热腾腾的食物端到我们面前,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打翻了。小学的时候,母亲可能因为我们想要一台电子琴,她可能一个月的薪水都拿来买这个东西,结果我们可能弹了几次,几天以后就不弹了。初中的时候,跟父母一起去看电影,还有跟同学,我们可能还说:爸爸、妈妈,你们坐那边,我们坐这边。不要跟父母坐一起。高中毕业的时候,可能父母在家里等我们回去吃晚饭,煮得还特别丰盛,结果我们电话也没打,在外面跟同学玩到半夜才回家。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竭尽全力把我们需要的注册费、生活费筹到,欢欢喜喜带我们到校门口要去报到。我们可能说:爸爸妈妈,你们在这里就好,不要进去了。还怕父母进来以后,跟同学见到了,自己还会觉得有点丢脸。我们结了婚以后,跟夫妻之间相处可能又出现很多问题,最担心的是谁?还是我们的父母。

  所以父母几十年来的关怀、照顾,到底我们给了什么回报?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的时候,常常都会教诲他、会打他。后来他成人了,犯错的时候,他母亲还是会教训他。有一次他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他母亲很惊讶,因为几十年来母亲打他,他从来没有哭过,怎么今天突然哭起来?他母亲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哭?他回答母亲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也可以感受到母亲为了教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也代表母亲的身体已经愈来愈虚弱,所以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从中来。所以,父母以他们的青春成就了孩子的成长,也因为成就了孩子的成长,他们也日渐衰老,日渐消瘦下来。

  记得我姐姐在出嫁的那天,我的姐夫来迎娶,刚好所有迎娶的礼仪当中,最后一个礼仪是拜别父母。当我姐夫带著我姐姐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突然我的父亲眼角泛著泪水。在那个一刹那之间,我父亲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样照到我的脑袋里,我在那个当下完全感受到,一个为人父亲所承受的一种艰辛、一种责任。父亲看著孩子,终於拉拔到二十多岁,在学业上、在事业上也都有基础,现在又让她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内心有这么一点点的安慰。其实女儿嫁出去,是不是不用担心?父母对於孩子的关怀是一生一世,所以「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纵使母亲已经一百岁,想到自己八十岁的孩子,还是一样的关心备加。当我在当下体会到我父亲那种心境,我们也在内心告诉自己,父母的恩德这么大,我们绝对从今以后,不能再讲任何一句让父母生气,让父母担忧的言语,甚至於行为,都不应该做。

  当我们去引导孩子念父母的恩德,孩子因为心灵也很清澈,很多孩子听了之后,都会感动的流下泪来。老师会进一步引导,诸位小朋友,我们哭,有没有用?哭并不能真正让父母欢喜,我们应该扎扎实实把《弟子规》每一条做到,让父母不担心,让父母引以为荣,这才是真正尽了孝道。接著老师就会把《弟子规》一句一句讲解给小朋友听,让孩子开始一句一句去落实。

  曾经我们在一次办课程的时候,有位女士也差不多四十来岁,她可能也没有搞清楚状况,刚好走进我们上课的教室。一看到教室上面有我们的手册,写著「儿童读经教师讲习手册」,这个妈妈一看完,她说:这个给小孩子看的。她当场就走出去了。所以,她的认知觉得这些是给小孩学的,大人不用学。唐朝的时候有位诗人白居易,他也非常推崇佛法,也很积极学佛。有一次他上山请教鸟窠禅师,当他见到鸟窠禅师的时候,他就对大师问:请问怎么学佛?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之后就说道,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可能八十岁的人都不见得能够做到,落实好。所以虽然这本是童蒙的课程,但是这一本的教诲我们也是要终身奉行。而且说实在话,这本经典本来是在五、六岁以前家里就要教的。

  诸位同修,你五、六岁以前就学过《弟子规》的举手?其实有,有些家长在生活点滴当中都有教,比方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一些朋友,他举止都很端庄,我就问他原因在哪?他说从小吃饭的时候,假如坐歪了,马上就会被父亲纠正。筷子没拿好,会怎样?父亲一下就敲过去,马上就赶快筷子也要拿好。当你的父亲在这生活点点滴滴都这样指导你,那你是有福报的人,你要好好感谢。而且当你出社会之后,你也会感受到父母从小有教,确实跟其他的人,你的言谈、举止就会有相当不同的表现。

  也因为大半的人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我们现在也要赶快来补习,把它学好。因为「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把谁教好?把我们自己教好。我们学习的态度,一定先从自己学习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当我们身修好了,自然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朋友听完一节课,他都会过来跟我们这些老师说,我先生应该过来听,我哪个朋友应该过来听。他们听课,满脑子都想到谁缺这个,谁缺那个,就是谁没缺?所以这个态度很重要,我们要专注到自己要先学好,先不要去要求别人。

  你可不要回去之后跟你老公说,你可不能说:从今天开始,教育孩子你都要听我的,因为我已经听过蔡老师讲课。假如你这么讲,以后我一定不敢到你们的地方去演讲,因为假如在路上突然有个男士跑过来说:你是不是蔡老师?那可能是他太太听完课之后,对他严格要求,他那一股怨气已经上升。这时候我一定会说我不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我们要把圣贤的教诲能够齐家,能够让更多人受益,首先第一步一定要踏对,一定是自己先做好,进而影响一家,影响你的公司,你所处的这些亲朋好友。我们接著就直接来看经文,「入则孝」,我们一起把这句经文念一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现在的孩子,他父母叫他:小明!孩子都会回答什么?频率最高,一定说:干么!我在看电视,别吵。其实我们来想一想,现在三、四十岁的人,爸爸妈妈叫的时候我们怎么应?你有没有看到你的朋友,他父母叫他,他马上毕恭毕敬走过来:爸爸,有什么事吗?你有这样的朋友的举手。这样的朋友要好好交,很有德行。

  我记得有一次,刚好我到一个朋友家里,这个朋友现在也在大学任教。我去找他的时候,他刚好在跟他父亲谈话,去帮我开了门,他说:你先请坐,我还在报告我现在整个工作情况给我父亲听。我就坐在那里,看到一幕「父子有亲」的图画,内心很感动。我这个朋友就轻声细语,把他很多的情况跟父亲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清楚?我们所作所为父亲都很清楚,他才不会操心,不会担心。所以真正做出来「父母呼,应勿缓」,我们看到都很感动。

  所以要教导孩子,父母叫的时候,一定要过来跟父母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孩子很小,你这样教导,他都可以做得到。当然这些对父母正确的态度,也一定是从小扎根扎好。当你发现孩子对长辈讲话的态度不恭敬的时候,一定要当场制止,不然他这个不恭敬一养成,就很难再改。当他的恭敬心起不来,这一生的道业能不能成就?不可能!一个人的善根、德行,根本就在孝跟敬,恭敬。

  有个孩子,刚好在跟他母亲敲门,结果奶奶就过来要叫他吃东西,这个小朋友六岁多,马上跟他奶奶说:你别吵!他的母亲在房间里面听到了,很警觉,这个孩子讲话,奶奶呼,没有做到应勿缓。所以一出来她就跟孩子说:跟奶奶道歉!结果孩子六岁多也很有脾气,死都不道歉。婆婆在旁边就说:天气这么热,道什么歉?不用道歉了。假如你是媳妇,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但是婆婆又说:不要道歉了,道什么歉。这个时候我们要很有耐性,而且也要自我反省,当场这位妈妈就跟她婆婆鞠了个躬,她说:孩子没有教好,我跟您道歉。结果这个躬一鞠下去,她的婆婆很感动,她的孩子当场眼泪也掉下来,当然孩子能掉下眼泪,代表他已经生起惭愧之心。接著妈妈又跟孩子讲,她说:你犯了过失,奶奶不只没有骂你,还念念为你想,还怕你太热了,站在这里,你有没有看到奶奶是念念都为你著想?这句话刚讲完,婆婆听了以后很感动,「媳妇都能看到我的用心」,所以婆婆也就走开了。

  诸位同修,这样的婆媳关系,以后沟通方不方便?方便!因为她可以深刻了解到媳妇是在教导孩子。后来她也要求孩子洗碗、打扫,婆婆都没有意见。所以确确实实,还是要用一分真诚心,才能够让家庭愈来愈圆满。这个孩子当天写日记就写到,他说有两个我,一个是好的我,一个是不好的我,他们两个常常在那里拔河。你看孩子年纪这么小,假如我们不好好教他,确确实实一辈子都要变成他习性的奴隶,都必须过著认贼做父的日子,都被这些烦恼贼控制。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个态度也要让孩子从小把这个根基扎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的事,我们也要赶快去做,不可以拖拖拉拉。当我们父母也有学《弟子规》,那你跟孩子就有个共通的语言,当孩子,你叫他洗澡,他还在拖拖拉拉的,这时候你就可以说「父母命」,他会接什么?「行勿懒」。而且他知道我学圣贤学问,要当孔夫子的好学生,他会积极去做。而当他有做到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告诉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又表扬,某某同学在家里做得很好,那他就会愈来愈努力,愈积极。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父母的事,也应该尽心尽力做到。诸位同修,我们最容易失信於谁?对!父母对我们恩最大,可是我们却对父母交代的事最不敏感、最不负责。对谁交代的事最负责?对客户交代的事最负责,都很怕忽略掉了,生意没得做了。所以现代人什么摆在第一位?利。对!假如是孝心摆在第一位,绝对对父母交代的事会尽心尽力做到。我们人不能颠倒,应该要尽心尽力把父母交代的事列在第一位才对。

  我们在讲解到这一句的时候,突然有个老师就想到,前几天回家看到父亲拿著一支不好的刮胡刀在刮胡子。他马上就跟父亲说:爸爸,这个不要用了,我下午去帮你买个刮胡刀。他父亲听了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刮胡刀丢到垃圾桶里面去。结果他忙忘了,已经忘了二、三天,回来一听课,他才想到:忘记了。当天回去,赶快先打一通电话跟父亲道歉,结果他父亲生闷气生了几天了。赶快买了,用快递寄给他父亲。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领受。听说现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顶」,这个顶是顶回去的顶,对於父母没有恭敬之心。孩子是一言九顶,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对父母讲话也很恭敬?上行下效,假如我们对父母讲话不耐烦,无形当中已经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假如父母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还常常顶嘴,这个坏的榜样孩子就学去了。所以「父母教,须敬听」。很多朋友说,我父母讲我的,很多都不是事实,所以我要解释一下,我要把他顶回去才行。父母在教训我们的时候,他的情绪都比较高昂,你再回嘴,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到时候可能父子都吵起嘴来。所以,这个时候应该静静聆听。

  假如父亲跟我们讲了十个问题,其中只有三件是真的,那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这三个缺失;至於那七个缺失,我们也不用去辩解。等父亲骂完之后,等他静下心来,他自己也会感觉到,刚刚的责备可能过了头,而我责备过了头,孩子居然一句话也没有反驳,反而父母对我们会愈来愈尊敬,我这个孩子还真有修养。当父母觉得自己骂过头,很可能他就会过来坐一下,或者削个水果:来来来,吃水果。要缓和一下那个气氛。这个时候你可不能说:爸爸,你刚刚骂我骂过头了。那爸爸会面子就很不好受。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体恤,父母已经觉得刚刚骂过头,这个当下你要说:爸爸,你最近不是要身体检查吗?哪天我请假带你去。你爸爸本来觉得有一点内疚,你又对他这么恭敬,父亲这个内疚感就没了,甚至於会非常欢喜:我的儿子真好,真孝顺。当父母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所给予他的建议他就愈能接受。

  孔老夫子有提到「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都会比较贪,比较没安全感,会患得患失。这个时候我们为人子女要常常劝导父母,放下世间这些执著;而当父母对你愈信任,你的话他愈能接受。当父母对这些执著都能放下,进一步你再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当然也能够欢喜接受。而「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这一生能有这么好的机会闻到念佛法门,我们也希望父母这一生能够了生脱死,能够离苦得乐。要让父母能够坚信、修学,也要先奠基在我们给予父母的信任之上。

  很多人学了佛法以后,觉得很好,就马上要让父母接受,结果父母反而不能接受。很多人他就觉得父母没有善根,不能接受,其实问题不在父母,在哪里?在我们自己。因为学了之后,我们有没有依照佛陀说的,要先从「净业三福」,要先从哪里?「孝养父母」做起。我们都会给佛寺里面的师父送红包,有没有给父母送红包?可能也没有。我们见到师父给师父磕头,见到父母有没有磕头?没有磕头!所以父母说,你学佛以后,外面的人比较亲,自己家人不亲。看到师父、同修笑容满面,客客气气。回到家里,马上变个脸,每天都看著:你们为什么不学佛?你们为什么这么多缺点?常常都是看家里人的过失,那家里人对於学佛的感受是什么?避之唯恐不及,学了,假如学成这样,我也不要学。所以,家里的人对於佛法的态度,跟我们是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学了之后,要对父母更孝敬,要对家庭更尽责任。你不能学了佛以后,家里的事不做,每天都跑到道场去煮饭,你的先生、儿子都没饭吃,这个就本末倒置。这个时候我们不只没有宣传佛法,很可能是以身谤佛法,因为让家里人都觉得不要学佛,学佛不好。那我们就障碍了家里的人学佛的因缘。好,所以「父母教,须敬听」。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