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临终正念诀


   日期:2016/3/17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九段文仍然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善导大师教导我们,如何在临终如理如法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有人在临终,我们要去关怀他,应该要怎样做,才对这位临终者有所利益。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

  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同声念佛,守令气尽;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

  善导大师在《临终正念诀》所开示的这段文很白话,大家一看便能够了解。如果大家能够照善导大师所开示的法语奉行,就可以帮助临终者正念分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必须是不得怕死”,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凡夫到了临终,十个人九个人都是怕死的,纵然明知自己快要没命了,还是不愿意离开这个世间。对自己不可知的未来,不知是如何,所以内心的恐惧是一定的,诚如世尊在《无量寿经》所说的两句话,“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大命即将终了了,一般的人通常有这两种的心情,悔与惧。“悔”就是后悔,“惧”就是恐惧,后悔平时没有利用时间好好修行,现在面临着死缘,内心非常的恐慌,想要行善修行,也已经没有时间了,恐惧着自己不知魂归何处,对自己的未来不可知,在凡夫的心中,难免就充满恐惧不安的心,这是自然的人性。事实上,一个人在临命终,不只是这两种心绪,除了后悔恐惧以外,还有眷恋、哀伤、悲痛、伤心、难过,对世间的种种亲情、感情、名利、财宝的不舍,在凡夫的心中往往都会产生。所以善导大师就教导我们,有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不得怕死。怕死焉不死,好生焉长生。怕死就不会死吗?如果怕死就能不死,这样大家都来怕就好了。怕死也是会死。

  所以,与其用害怕的心理面对死亡,倒不如改换一个心念,反正我有念阿弥陀佛或没有念阿弥陀佛都会死,我念阿弥陀佛还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念阿弥陀佛就没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一定会六道轮回。这个时候改换一个念头,那这样我就一心念佛,等待死亡的来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面对着自己色身会有死亡的事实,面对之后再进一步处理,用什么方法处理呢?念佛!然后一心一意将心安住在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专念,将身心生命交给阿弥陀佛做主,阿弥陀佛一定为你做最好的安排。只要你在临终一心念佛,必然感召阿弥陀佛现前接引,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的第十九愿临终接引愿,法藏菩萨誓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从法藏菩萨所发的临终接引愿,对念佛的行者或是修诸六度万行的行者,只要一生修行,到了临终,阿弥陀佛就会以临终接引愿现前接引。阿弥陀佛的现前,可以使行者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意不凌乱、如入禅定,随佛往生西方佛国。《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说出这样的利益,佛菩萨来住其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八个字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经文。这个时候临终者还没有断气,所以亲眼目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威神加持,慈悲加佑,令这位临终者内心不动乱,内心不杂乱,正念分明,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临终的时候,一心一意将心安住在这句佛号,不必怕死,因为怕死也是会死,那种害怕的心理反而使你无法专心念佛,倒不如一心一意面对着死亡的到来,念这句佛号,等待阿弥陀佛的降临,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就会非常的自在,就非常的解脱。

  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在临终常念“此身多苦”,事实上不必等待临终,在平时就要经常做如此的观想。念佛人要观想这个色身是苦本。世尊在佛经告诉我们,身为苦本。我们一生经历生老病死,你我每一个人几乎都会经历生病,疾病苦临身的时候会苦吗?会!上个月信愿无法来为大家说法,就是因为我人在生病,根本就无法讲经弘法,所以向大家请假一次。病苦临身的时候苦恼无量,念佛人再有无常观,观想日日是临终日,时时是往生时,那么你有无常观,有观此身多苦,你就会精进念佛,你就会好好用功修行,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人命很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是明天先到,还是死亡先到。就是因为不知道是死亡先到,还是明天先到,所以今天还活在当下,就要把握今天的时间,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有可能明天已经没命了。

  这个礼拜信愿才助念一位亡者,年纪五十四岁。我们台湾人平均,女众七十五岁,男众七十三岁左右,所以五十四岁说起来还很年轻。一场病苦,到医院去医疗,经过一个多月,一直没有清醒,一命呜呼哀哉。是学佛的人,不是没有学佛的人。所以,有可能一场意外,变成植物人或者变成老人痴呆,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所以念佛人再带入无常观,又感受身为苦本,好好用功,预备将来临终佛现前接引,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教导我们,“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我们这个色身,确实是九孔常流不净,而且内心有很多烦恼,贪瞋痴的三毒。今天信愿在看《大法鼓经》这部经典,世尊鼓励佛弟子要好好念佛。因为在《大法鼓经》说,一个人在临终听闻一菩萨的名字,就能够毕竟解脱,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是称念佛的名号呢?所以一个人在临终,要念佛的名号,就能正念分明,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临终要有正念,称念佛的圣号,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平生就要认真多念。所以平时的用功非常的重要,因为在《大法鼓经》世尊说,念佛菩萨的圣号,可以拔除三支毒箭。三支毒箭就是贪瞋痴,我们法身慧命,生生世世被贪瞋痴这三支毒箭射伤——可以说射死,生生世世一直生死轮回。请问诸位菩萨:你的内心有贪瞋痴三毒烦恼吗?你我大家都有,多与少的差别而已。所以我们一次中三箭,如果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涂毒鼓药,医好箭伤,我们必定会因为箭伤而死亡。贪瞋痴的三毒烦恼,将我们的法身慧命毒死,所以贪瞋痴才称为三毒。

  “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这段话善导大师说的真好。这就是对佛法有了解的人,一心要迈向西方净土,心中才会这样想。舍离这个业报身,舍离这个污秽之身,超生净土,这是一件很称心如意的事情。下面善导大师就说一个譬喻,这个譬喻说的真好:

  “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就像一件又旧又破的衣服脱掉一样,换穿一套非常珍贵的衣服。如果你身上所穿的衣服,又旧又破又肮脏,换一套新买名贵的衣服,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当然是好,内心一定很欢喜。那这个秽身舍掉了换成佛身,叫做无为法性身,内心应该是很欢喜。所以凡夫的颠倒,从生死这件事可以看出。照说出生的那个时候,是要非常的难过伤心,可是凡夫却是在出生的时候很高兴,父母非常的高兴,甚至如果生儿子,满月的时候、周岁的时候会请客。那死亡,如果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一生的苦终于受完了,要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是很高兴,可是一般的人却是相反,死亡的时候哭的非常的伤心,这样有没有颠倒?照说,出生的时候要哭的非常的伤心,为什么?因为要来人间受一生七八十年的痛苦。死亡来临,这七八十年的痛苦将近要受完,照说要很欢喜,要往生极乐世界了反而伤心。所以,诸位菩萨!将来你如果在临命终见到阿弥陀佛现前要来接引,是要欢喜还是要伤心?要欢喜。但是到时候可能你的家亲眷属不是欢喜,是伤心难过。

  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如脱敝衣得换珍服,这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放下身心,莫生恋着”,这两句话不必等到临终才做,诸位若将现在当做是临终,平时就是临终时,因为无常有可能随时出现,死神有可能随时降临,所以现在就要练习放下身心,对这个世间的金钱、权势、名利、财宝、感情,不要生出迷恋执着。善导大师这样教我们,有道理吗?有道理!你真的有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对这个世间不会非常的迷恋执着,因为这世间是暂时一段的旅程。我们的生命在娑婆世界,就好像无穷尽的生命旅程的其中一段而已。我们的自性故乡,就是在极乐世界,这是我们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你心中如此思惟:这世间短短七八十年的光阴,是暂时借住而已,这个身体也是暂时借用七八十年而已,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缘生即住,缘灭即散。所以不要太过执着,金钱也是借用而已,外在一切物资也是借用而已,包括这个身体都是借用而已,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你这样心中思惟,内心就比较能放下,对世间才不会生出迷恋与执着。纵然你迷恋世间、执着世间,无论是执着这个色身,还是执着感情、执着名利,都是继续六道轮回,因位执着迷恋不会带来解脱而会带来轮回,不会带来快乐而会带来痛苦。

  经上说凡夫众生在临终,很容易生出三种爱心,第一是境界,第二是自体,第三是当来。生出境界爱、生出自体爱、生出当来爱,这种心一出来就相应六道轮回,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放下身心,莫生恋着”。请问诸位菩萨:现在平生放下比较好,还是将来临终放下比较好?你现在在平生,对感情、名利、金钱、财宝等等你都放心不下,临终在受苦受难的时候,你能放得下吗?而且你放不下也要放下,因为有一天这个色身会死亡,四大会分离,所以练习“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容易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

  事实上,你做好“放下身心,莫生恋着”,你的心是做到往生三法的第二切愿。你真的有一份真诚切愿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对这世间,你一定会看的比较淡,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阿弥陀佛现前跟你说:“佛子某某人,我乘本愿力,十年后的今天,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这十年虽然你不是日子过的很好,家境也不是很富裕,身体也不是很健康,所作一切也不是很如意,你会非常的在意吗?我相信以一般人的想法,应该是不会,为什么?十年后要往生极乐世界做菩萨了,这十年在人间的生活,再怎样的困苦也是暂时,十年而已。犹如男众在军中当兵,当兵三年虽然非常的苦,因为每天出操又不自由,又要被管,但是会忍耐,为什么?因为三年之后就要退伍了,常常想快要退伍了,这样日子就好过多了。老鸟退伍有交代,菜鸟凡事要忍耐,所以忍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三年的时间而已。所以,你知道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的、是百分之一百,在人间你日子再怎样的难过,我相信你会比一般的人更能逆来顺受,这是一定的心理。

  善导大师说:“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当然这样的话是善导大师鼓励念佛人,要有无常观,要有切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念佛的众生而言,心患病苦当然要看是什么病,不是说只要有病就一心待死。如果你是小感冒而已,难道要放弃治疗一心待死?当然不可以。如果是重症,医生已经放弃治疗了,这个时候照善导大师的开示,一心待死,认真念佛,这样态度是对的。所以才遇有病,当然要看是大病还是小病,是重病还是轻病。有的病是慢性病,只要服药就能改善或控制,譬如现代人很多人得到糖尿病,得到糖尿病,如果服药,不是用注射的,也不会发觉得到糖尿病就马上会死。通常得到糖尿病到了老来或者到了末期,因为视网膜病变,眼睛看不清楚,或者是心血管疾病,引发其它的并发症而死亡,也不是糖尿病本身死亡的,那当然就要好好服药治疗。

  “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临终者必须交代家人,或者是前来问候他的人,来到我面前,为我念佛,别说闲杂之话,也别说家中的长短事情,也不需要软语安慰,不需要祝福身体健康,为我念佛就好了。当然这是善导大师教导临终者,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以重病的人来说,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终了了,确实善导大师如此的教导,一点都没有错。如果一般的轻病,住院三两天就能够治好病苦,出院了,当然又另当别论了。我们如果有因缘去关怀病人,当然对病人的安慰说法,也是非常的重要。譬如病人因为病苦临身,受到病苦的折磨,通常心情也会很郁闷,所以探病的人,这个时候善用要领,能够使病人心情比较开心,对他治好病苦也有所帮助。

  “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同声念佛,守令气尽。”对重病的病人,已经快要死了,这个时候家亲眷属不要垂泪哭泣,当然用意是不要让临终者生起感情的执着。阿弥陀佛的救度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问题会出在众生这方面。阿弥陀佛虽然用本愿名号对十方众生大悲不弃的救度,可是有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人念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是出在众生。

  有的人念佛,一心一意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过去信愿曾经向诸位报告过一个事实,香港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菩萨,眼睛几乎看不见,耳朵几乎听不到,她就是一心一意要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想要早一点往生,所以请信愿帮她求阿弥陀佛,早一点现前来迎接。这已经是去年的事情,这位老菩萨到现在还没有往生,很认真念佛,整天都是一句佛号不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一意要往生极乐世界。有的人念佛,虽然看起来是很认真的称念,不过到了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得到癌症末期,就非常的难以接受,晴天霹雳,好像天要垮下来一样,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样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无法面对:“怎么可能我会得到癌症?为什么会是我?”所以,心态很重要,有一份真诚要往生极乐世界愿生心。我想同样罹患重病,有真心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面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事实,会比一般的人,还要勇敢面对与接受。

  亲属不可以在病重的临终者面前流眼泪,就是怕他生起感情的执着,也不可以发出嗟叹懊恼的声音。“嗟叹”的声音就是,“唉!这个人怎么会这么可怜,年纪轻轻就快要死了,实在有够可怜。这个人看起来就很善良,怎么年纪那么轻就得到绝症,实在有够可怜。”不必发出这种嗟叹的声音,好好为他念佛,也不要发出懊恼的声音,“唉呀!这个人实在有够可惜,看他长的很庄严,年纪又不大,又这么诚心学佛,为人助念,实在有够可惜,这样就快要死了,老天实在没有眼光。”不必为他懊恼,只要好好念佛。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果,不一定早一点走就比较不好,不一定!一个活三十岁的人,和一个活九十岁的人,舍报之后,这个活三十岁的人舍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活九十岁的人舍报,继续六道轮回,那这样你要选择哪一种人?三十岁还是九十岁?我相信我们学佛的人,几乎都会选择三十岁。生命的意义不在色身的生命在人间多久,让你活到两百岁,继续六道轮回,有用吗?没有用,而且年纪大来老来多病,如果到了七八十岁,身体器官都坏掉了,过着痛苦的晚年,纵然活到一百岁,八十岁到一百岁还有二十年,这二十年过着病苦缠身的生活,你要吗?如果是我我不要,我八十岁就要死了,这二十年我不要,你要吗?不要了,什么人要?现代人因为吃好做少,所以文明病很多;因为少运动,所以很多慢性病,事实上老来实在是病苦临身,苦恼无量。所以,在病重的时候,不要垂泪哭泣,也不要发嗟叹声、懊恼声,因为这样会惑乱临终者的心神,失其正念。

  在重病的时候,如果临终者的家亲眷属或者探病者,能为他念佛,引导他念佛,一句一句佛号慢慢的念,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效果就很好,就像许医生带你们在课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慢慢的念,念的清清楚楚,听到明明白白,这样对临终者而言,就是临终最佳的菩提善缘。

  “但同声念佛,守令气尽”,在临终者身边大家同声念佛。用“同声”这两个字,善导大师用的真好,就是大家在念佛的声音要整齐,叫做同声,不要他念四字你念六字,他念二音你念四音,那这位临终者不知道要听谁的。也许你会问:“如果临终者他喜欢听快板的呢?”如果有喜欢听快板的临终者,那个时候就为他念快板的,因为各人念佛的方法快慢不同。过去神冈有一位女众菩萨,她就是来我的面前跟我说:“信愿师父!将来我死了您要来为我助念,不要念慢的,一定要念快的,因为我平时念佛都是念快板的。”我就叫她念给我听,她念佛任何时间都是念快板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跟我说:“信愿师父!您如果为我念慢板的,我觉得这样来不及我听。”我说好,妳如果死了,在临终或是断气,我再为妳念快板的。念快板的比较容易口渴。事实上念慢板的慢慢的念,也比较不会那么累。或是念佛机也是有快板的,用快板的念佛机为她助念,我们再跟着念佛机念佛,这样也是可以。

  “但同声念佛,守令气尽”,念到断气了,不是断气就不必念了,还要念多久?还要念八小时。所以一个人在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一直到断气,这样都在家亲眷属与莲友的助念声中圆满人生,这是很大的福报。所以我们念佛人平时要多修福,因为临终能够遇到善知识助念开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最近我助念这位女众菩萨,就是和我很有缘,住在台中荣总医院,医生开出病危通知单,她的先生赶到医院,要为她办出院。她的先生就先告诉我:“师父!我的太太快要往生了,医生开出病危通知,说能够送回来了。”我就先为她安排好一切,很多莲友已经去到丧家。这位临终者回到家里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断气了。很多情形都是在医院就已经断气了,或者是在回到家中的路上断气,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莲友已经在丧家等候临终者或是亡者,那这位亡者实在福报很大。一直助念到十六个小时净身换衣,身体非常的柔软,脸色很好看、很红润。所以这就是各人的临终善缘不同,念到气尽再念八小时。下面就说到要为这位临终者开示的道理: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如果临终者能够得到明晓净土的人频来鞭策鼓励,就是开示,这是很大的福报。“明晓净土之人”,就是对净土教理明白的人,这个时候“频来策励”,可见不是一次的开示,两次或三次才叫做频来,“策”是鞭策,“励”是鼓励,对这位临终者的鞭策与鼓励:“某某人,你这个身体,已经快要无法使用了,就像一部车,开了很多年了,零件都坏了。念南无阿弥陀佛,换一身佛的无为法性身。放下这个色身业报体,念佛到极乐世界成就佛身,无为法性身,就犹如一部破旧的老车换一部新车,应该内心是快乐的。”使这位临终者能够念佛,不管什么样的开示,都是为了要让他生出念佛的正念,劝他放下万缘。

  通常如果父母要离开子女,子女如果年纪还小,父母心中对子女的罣碍,这是一定多少都会。信愿最近助念这位五十四岁的女众菩萨,她有三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家,她的先生也会认为,可能他的太太死后如果有罣碍,就是想到,三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家立业,所以信愿对这位亡者的助念开示,就针对有可能这点的罣碍为她开示。一般身为父母的,对儿女或者子孙的疼爱,这是人伦常情,如果子孙年纪尚幼,父母的罣碍一定会比较重,所以要好好对这位亡者的开示:

  “现前亡灵某某菩萨,如果妳对子女的挂念,认为他们还没有成家立业,妳就离他们而去,也许妳的心中不能安心,此时就更要念佛,前往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成就菩萨。因为菩萨有神通、有慈悲、有智慧、有道力,可以护佑人间的家亲眷属,可以保佑一家大小,个个平安顺遂、福录康宁、心想事成、一切如意。如果妳不念佛,继续在六道里面轮回,那妳自己受苦尚且不及了,哪里会有能力护佑人间的家钦眷属呢?所以如果对人间的子女或子孙放心不下,更要念佛成就菩萨,才有能力护佑子孙。”

  这样对这位亡者而言,她能够接受,一念念佛,随着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果真她到了极乐世界成菩萨,有能力有本事护佑阳上的家亲眷属。所以,这就是明晓净土之人,对这位临终者或是亡者的开示。开示的目的,当然是要使她生起正念,放下万缘,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对病重的人,要请明晓净土的人,频来策励。

  最后善导大师说:“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依照此法而行,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对临终到死后,如果能照善导大师在《临终正念诀》所开示的这段法语实践奉行,那么要帮助一个临终者或亡者往生极乐世界,是肯定的、是必定的、是一定的。

  善导大师在《临终正念诀》这段文的开示,非常的重要,如果好好实践,我相信临终者或者亡者,能够得到往生的利益。(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临终正念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临终正念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果煜法师:禅者,如何修「临终正念」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净界法师:千念万念为了临终正念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