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十三集)


   日期:2010/6/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05/3/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3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进入《弟子规》第二个单元「出则弟」。经文第一句提到「兄道友,弟道恭」,我们把它念一遍: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会问学生,这一生跟我们相处最长久的是谁?是兄弟。因为父母都比我们大几十岁,而兄弟年龄相当,所以至亲当中以兄弟相处最长久,兄弟的情谊也是很难能可贵。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首叙述兄弟的诗词,里面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我们看第一句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父母就好像树干一样,兄弟还有甥侄辈就好像延伸出去的枝枝叶叶,所以都是同一个根。当兄弟之间有冲突的时候,父母一定是最伤心的,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

  上了中年以后,「一回相见一回老」。相信上了中年以后的朋友,每次兄弟可能几个礼拜,甚至於几个月见面,一看到,你的皱纹怎么变多了?你的白头发好像又长了不少,「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在一起的时候,「弟兄同居」,只要能时时退一步,忍一下,「忍便安」,绝对不要因为一些毫末、一些小冲突闹得不可开交,「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们又有自己的小孩,他们又有兄弟姐妹,所以我们上一代要演出好榜样给下一代看,「留与儿孙作样看」。假如上一代兄弟都告上法院,下一代会不会兴旺?铁定「居家戒诤讼,讼则终凶」,家和才能万事兴。

  古代的人对兄弟之情非常的珍惜、非常的看重。在晋朝的时候,有个孩子叫庾衮,刚好他们那个地区发生瘟疫,他的兄长已经有因为瘟疫过世了,还有一位兄长正在生病。所有乡里的人都撤走了,他的父亲跟他的这些伯伯叔叔也等著要走,就要把他带走。庾衮他说:不行!我的兄弟还在这里生病,我不能离开他。他还跟长辈说:我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害怕,我要留下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圣哲人,确确实实他的存心是可以做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其实他们这样的态度,与宇宙人生真相暗合道妙。当他以这样道义的态度面对人生,纵使身命结束了,他绝对会有好地方可以去。但是假如违背道义,纵使苟活生命,下辈子能不能有好的去处?不行!而且更重要的,他这辈子会不会好受?几十年虽然活下来了,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往往有杀身成仁态度的圣哲人,就能够演出人生一场一场的好戏,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能够转凶为吉。

  我们之前听到的故事,还有往后的故事,都可以印证这一点,诚可以感通,至诚如神。他后来留下来照顾他的哥哥,晚上都还会到他死去的兄长前面给兄长祭拜,还在那里独自哭泣。过没有几十天,他的哥哥病好了。诸位同修,为什么会好?当兄弟有这样的情谊,端的每一碗药都有加持,都有道义、恩义的加持,所以喝下去特别有效果。所以后来兄长好了,他也没有生病。父母回到家乡,看到两个孩子还活著,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在晋朝,庾衮演出的兄弟之情。

  在唐朝有个大臣叫李绩,他也是随著唐太宗建立非常多功业的大臣。有一次李绩生病了,御医提到,给李绩的药当中,要用胡子做药引,唐太宗一听二话不说,拿刀子起来就把自己的胡子切下来,就拿给御医。李绩知道这个消息非常感动,到皇上面前叩谢隆恩。所以确确实实,一个领导人只要时时能够为下属著想,相信一定会赢得大家对你的爱戴。而李绩对他的姐姐也非常的孝敬,那时候他已经是当国家的大臣,但是他回到家里去看望他姐姐的时候,还亲自帮他姐姐煮粥。在煮粥的过程,因为火势太强,把他的胡子烧到了。他的姐姐一看:你怎么烧到胡子?就告诉他说:家里的仆人这么多,你就让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来哉?李绩对年老的姐姐说:姐姐,你从小对我照顾这么多,我时时想著要回报你,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你煮粥?所以李绩的心中,时时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谊,这是古代演出的好戏。

  我接触杨老师这一段时间当中,也了解到她有很多的兄弟姐妹。杨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个想法,她说我的父亲有这么多的孩子,这些兄弟姐妹又生了这么多的孙子,一定要孙子有很好的成就发展,父亲才会很欢喜。当她起了这个念头,她就主动去教她所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她的甥侄辈,总共有十八个人。杨老师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是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她的这些晚辈。由於她的付出,而且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回来教孩子做事,教孩子读经典,结果她下一代的晚辈很有成就,有当医生的,有当老师的。每次母亲节、父亲节,杨老师不是一、两个孩子帮她祝贺,都是一群晚辈给她祝贺,都是对她很孝顺。有这一分为父亲尽孝的心,才能成就家族这么样的兴旺。所以,我们对於自己的家亲眷属也要多加提携,这样才会让父母非常欢喜。

  今天我们一同跟著师父上人学习,我们也是一个大的家庭,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后继有人。师父上人这么好的经教,假如到我们手上之后没有传下去,我们对不起师长教诲,更对不起后面的子子孙孙。假如我们同修当中,有人愿意出来讲经说法,我们一定要极力来护持他。所以当有年轻的法师、有年轻的居士上台讲经,我们要相约去听他讲。听完之后,也给他一些建议、提议,这样他就能不断进步,能够让这个法脉继续延伸、继续扩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这次到学院来,内心充满感谢,很多都是两年前一起学习的同学。我到学院来这个机缘也是很特别,来的时候也是坐在底下听课。刚好师父上人交代了一件事,就是希望把西方这些轮回转世的事例,能够把它翻译出来,让学院这些同修英文比较好的,上台把它讲出来。当然因为我的英文不算很好,所以我就没有排到。刚好有一天有位同修就过来,拿著稿子,他就丢给我,他说:你满适合的,你上去讲。结果他一丢过来,离讲经的时间只剩六天,当天下午我回到寝室就拉肚子,看我的体格就知道我很会紧张。这时候我们要历事炼心,是要继续拉肚子还是要佛号提起来?这时候赶快念佛,不能乱,不能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个同修一丢给我就走了,我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当天下午就先镇定一下,赶快打听一下,哪些同修英文比较好,请求他们帮忙。

  讲课前两天,我们就在小的会议室里面就先练讲,坐了十多个同修。我一讲完,他们每个人给我一张建议,就是你讲课当中有哪些缺点,每个人都写的密密麻麻,代表缺点很多。当时一拿到的时候欢喜的不得了,因为句句话对我们都有真实的帮助。我前两天看完以后,还有一个墨尔本的同修,还跑过来告诉我,说哪些讲经的问题,你一定要注意不要犯,还给我很多提醒。所以确确实实,我们人生的成长都是众人的提携所成就的。那天我上来讲课,讲完以后,这些同修都很欢喜,他说你少犯很多过失。他们看到我有成长,他们也很高兴。

  结果非常巧,那天我讲课的时候,杨淑芬老师都是早上讲完课,下午就回去读书了。结果刚好我讲课那天,讲了十分钟左右,杨老师第一次下午来净宗学院,一走进来,杨老师就在后面听到我讲完。就是因为这次上台的因缘,才跟杨老师结上缘。后来老师也对我很照顾,回到台湾去,我就到台中跟徐醒民老师、跟周家麟老师他们学习,也跟杨老师学习。从这个经历当中我们非常相信,「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只要我们真心发出来,你不要想东想西的,佛菩萨自有安排,所以有这么多的同修给我鼓励、给我帮忙。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每个年轻的法师跟居士发愿讲经,都需要大家的协助,让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够愈来愈兴旺。

  我的结拜大哥,他兄弟之间也非常好,侍奉母亲也很孝顺,真的是孝悌传家。他母亲过世的时候,我有去祭拜,我一看到他们兄弟姐妹的孩子,我突然若有所悟。当兄弟姐妹都非常孝顺、非常友爱,下一代的品质怎么样?非常好,个个长的眉清目秀。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街头上的流浪汉在他们家门口走来走去,后来他们把他请进来,这些流浪汉到了他母亲的灵前,当场就跪下去,因为他母亲常常拿著饭菜去给这些流浪汉吃。上行下效,上一代时时以仁德存心,下一代就会学得很好。所以治家没有那么复杂,最重要要做到孝、做到悌。

  之前我们也提到,周朝为什么可以承传八百多年?因为他们的先祖都把孝悌做得很彻底。刚好有一次我在厦门讲课,讲完课之后,有安排听课的老师上来分享。有个老师上来,他在教中学,他一上来第一句话说:我来上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接著他又说,他是亲身体验到孝的力量,因为他们那个村庄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总共有一百零九个后代。这一百零九个后代,有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只有一个没有,而那一个是因为读了两年,已经考上读了两年,因为某些因素退学。所以这个村庄的下一代是完全有大学以上的水准,原因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看,要从因上看。

  他说他们大年初一,所有的这一辈的孩子都没有出去玩,都是带著父母去寺庙拜拜,去拜弥勒佛,去拜诸佛、诸神,这个习惯已经做到了孝。当带父母拜完了以后,回到家,再去跟所有的邻居、长辈拜年。诸位同修,做到什么?敬老尊贤,所以做到了悌。然后拜完所有的这些邻居、长辈之后,他们就聚集在当地的学校里面,一起讨论这一年来你的学业情况怎么样,你的事业情况怎么样,互相切磋,这个孝悌风气就成就了这样的殊胜果报。所以凡事都没有偶然的,家风要盛,都要靠上行下效,绝对不能抱著侥幸的心理教育子女。

  俗话也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在大陆讲课,因为他们都是独生子,所以他们会想,我又没有兄弟姐妹。我们进一步引导,这些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会画个图画给他看,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会有很多分枝出来,你可能在这里,另外一个同学可能在这里,但是上到上面去,可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同一个根出来的。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国人都应该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这样我们的老祖宗才会欢喜,也让孩子不要生分别心。

  记得我们在看许哲女士的录相带,那时候记者问她:你帮助了这么多别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许哲女士马上就说:我哪有帮别人?我帮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们的心胸要学习像许哲女士一样的宽广。我也有放这个带子给我的学生看,其实孩子很清澈,只要你把对的先放给他看,他就很有感悟。我在大陆演讲的时候,跟一些中学生讲课,当他知道我们是免费讲课,孩子拿起麦克风,他说这个社会还有人免费、义务帮别人,孩子讲的时候都有点哽咽,所以他们的善良是可以唤醒的。我们要把这些圣贤的典范,好的模范,在上课当中多跟他们宣讲,他们就能生起这些很好的态度。

  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因为天为父,地为母,所有的生灵、万物都是因为有大地的滋养,才能够生长;所以我们是同一个大地,同一个母亲。我们面对所有的人类,甚至於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要爱护,这才是尽了孝道、尽了悌,兄友弟恭。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家庭里面如何和睦?和睦是个结果,必须建立在平等对待当中,才能和睦。因为假如待遇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了,不平就会有对立,就会有冲突。我们现在一个小家庭,两个人,三个人,有没有冲突?两、三个人就有冲突,古代几百个人住在一起都能够传十多世,还相安无事。从这里我们就要好好跟古代的老祖宗学习,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样的心境,能够让几百个人和睦相处?

  在明代,有个大臣叫郑濂,他们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住在一起。结果皇帝也很欢喜,也很佩服,居然能够维系一千个人在一起相处得很好,所以就颁给他一个匾额,叫「天下第一家」。颁给他之外,还拿了两颗大水梨给他,还派锦衣卫跟在后面,看看他怎么把两颗大水梨分给一千个人。诸位同修,怎么分?那时候没有果汁机,不然就方便了。郑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拿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把这个大水梨打碎,让那个汁流到水缸里面,渗进去,然后说「来,每个人喝一碗」,大家都觉得非常公平。当子孙跟你比较亲的人,你能这么公平,他对你肃然起敬;当跟你算是比较疏远的后代,你能这么公平,他非常佩服你,对你非常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第一要件。

  皇帝就问他,你治家到底有什么诀窍?结果郑濂就说「不听妇言」。有没有女性同胞看了以后说,对蔡老师大打折扣。我们对於圣贤人的教诲要因时因地去了解,不要把它曲解了。我们要了解到,以前的女性比较少机会闻到圣贤教诲,人没有闻到智慧,难免会随顺习气。当家里的妇人,假如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偏爱,往往在言词当中会有是是非非,当这个是非一传递开来,当自私产生,很多的埋怨就会应运而生。所以当一个家族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听了这些自私自利的意见,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能听一些只为了私利的意见,而造成了家庭里面的不公平。

  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圣哲人都是因为有好的母亲,才成就了他们的道业。他们的母亲有没有读书?有没有?很有可能也不见得有读很多书,但是为什么她们懂做人?家风承传。很多的学问,他不见得在经典里面看到,而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学到了。我看到很多五十几岁的长者,他们都说我们都没学过《弟子规》;其实我们光看这些长者的面相,我们心里就明白,他们学的比我们好太多了。从他们谦恭的态度,从他们那种憨厚的气质,绝对有家风承传。他们对於父母的恭敬,绝对在我们这些年轻人之上太多,所以我们年轻学了经典,绝对要更尊敬这些有做到的长辈。

  这个「不听妇言」我们把它延伸开来,就是对於一些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人的话,可不可以听?不能听;假如我们男士心胸狭窄,这也算妇言,也不能听。我们领会经典里面的教诲,要从本质去领会,不能只在相上停留。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和睦必须建立在平等对待之上。

  下一句经文,『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的冲突,起因都在哪?财物跟言语的冲突。只要在财物方面、在言语当中能够有分寸,人与人当中的冲突就大大减少。当然要让孩子能财物轻,从小要不贪,我们前面「入则孝」也有一句教诲,「物虽小,勿私藏」,从小让孩子不贪、不吝啬,很重要。我们会跟孩子讲,古代有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孔融让梨。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在他小小的心灵,觉得兄长常常照顾他,应该先给兄长。小孩子学了以后,马上回去也会爱护兄弟姐妹。

  有个小女孩就把桃子让给她弟弟吃,结果她弟弟很欢喜,一口一口咬,突然咬到已经大过那一半的时候,她终於按捺不住,就把那个桃子抢过来。她的母亲也很有意思,她也没有当场指责她,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学校老师,把这件事情报告给老师听。因为学了以后,这个学生确实回去也让了桃子,可是让到一半撑不下去。到了学校,老师也没有当场就说她怎么样,老师只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汉朝时候有一对兄弟,叫赵孝,赵礼,他们兄弟非常友爱。很不巧,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盗贼打算把他煮来吃。他的哥哥知道这个情况,就跑到山寨里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冲过去,他说:你们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长得比较胖,比较好吃,你们就吃我就好了。他弟弟马上又冲向前,对著盗贼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没有关系,吃我好了。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著要死,争到最后两兄弟抱头痛哭,盗贼在旁边看了也很感动。其实盗贼是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很有可能是当时候社会状况不好,让他们误入歧途,而且很多时候盗贼都特别有义气,马上就把他们两个都放了。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封了他两个兄弟当官。皇帝这么做,明不明智?明智,一来把这个兄友弟恭的风气带起来,二来会孝悌的人一定会爱护人民,会是好官。

  我们接著就跟孩子说,赵孝、赵礼连命都可以为兄弟舍,我们能不能因为一个水果就跟兄弟起冲突?讲话不要直接指她,你要点到为止,她就觉得内心生惭愧心。所以「财物轻,怨何生」。

  有一个班级,刚好吃中饭的时候,学校已经把水果准备好了,那天是吃西瓜。结果吃饭的时候,很多的同学盯著那西瓜,盯那个最大块的,狼吞虎咽,等著吃完以后,飞奔过去把那个最大块的捡起来吃。老师在旁边就看到这一幕一幕上演,但是老师也很沈得住气,按兵不动。隔天上课,老师就问:诸位同学,今天假如我们去抢了那颗最大的西瓜,请问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同学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吃?狼吞虎咽,把胃都弄坏了,这叫「身有伤,贻亲忧」。当他飞奔过去,把最大块的抢起来的时候,请问所有的同学对他是什么印象?同学就说:不要跟他做朋友,这么贪心。所以我们要把情况分析出来,让学生知道原来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的声誉,都在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

  接著老师又分析,这个同学一抢过来,快乐多久?稀里哗啦吃下去,很快乐,可是他已经养成贪心的习惯。假如下一次最大块的被别人抢去了,他会怎么样?很生气:我都没抢到!当他这种凡事都要要最大的、最好的,这个贪心养成了,可能以后得不到的东西会怎样?想去偷,想用不当的手段获得。老师这么一分析下来,隔天吃水果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都去挑那个比较小的来吃。当老师,机会教育点很重要,你不能看著,就在那里:怎么教你的?怎么不会做?这样骂,效果不怎么好,往往你用一些很善巧的分析,孩子他自己会有所领会。

  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双旧的、有一点点坏的拖鞋,借给同学穿,不然他的已经完全不能穿。结果当天下午老师突然发现,他自己的那双新的拖鞋在同学的脚上,而他那双旧的、有一点点坏的,在他自己的脚上。所以我们在教导这些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孩子感动我们,他们听一句做一句,我们可能听十句才挑个几个比较简单的先来做。所以教学相长,确确实实是如此。

  我们看下一句,「言语忍,忿自泯」。诸位同修,人为什么会生气?人为什么会发怒?我们把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诸位同修,您觉得哪些情况人会发怒?「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假如这些恭敬心没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容不容易发怒?对人没有恭敬心,看不顺眼,脾气就来了。所以要让孩子不瞋、不怒,从小要扎恭敬心。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圣哲人,对自己的长辈都毕恭毕敬,哪有可能会发脾气!

  再来,还有哪些原因会让一个人愤怒、瞋恨?很可能嫉妒,见不得别人好,这个根源也要从小扩宽孩子的心量,能够时时「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还有没有?因为我们能找到原因,就让孩子从小不要形成这样的态度,那他一辈子脾气就会很好。

  再来,不贪心;他懂得让,就不容易发脾气,往往从小会让的孩子,就会特别得到疼爱。就像我们当老师,假如一些孩子很不跟人家争,我们私底下都会给他特别的关爱,因为这孩子懂事。所以孩子不贪,他就不容易「别人有,我没有」他就生气。

  再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发脾气?因为我们帮他做太多事,而他都视为理所当然,什么事都是应该替他做的。当亲人没有做好,他马上脾气就来了:你怎么没有帮我做好!有个老师他的孩子十多岁,他每天都帮他灌好水,然后让孩子带过去,数十年如一日,都这样做。突然有一天,他稍微晚了一下帮他孩子装好,他孩子接过这个水壼,对他很凶,他说:我迟到都是你害的,拿那么慢。你看,自己该做的事没做,别人做他都视为应该,理所当然。所以父母要谨慎,你给他太多财物,他从小奢侈,他就觉得长辈给他钱也是理所当然,你到时候就要满足他无穷的欲望,就麻烦了。

  在中国有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很有钱,所以花钱特别凶,一个月要花上万的人民币。他的父母没有办法,把他送去当兵,想说在军队给他磨一磨,看会不会好一点?去了军队两年,再回来,习性不改,还是很奢侈。后来他父亲就对他说,「从此我不再给你钱,你自己想办法」,就把钱财把他切断,不给他。结果这个孩子瞋恚心就起来,找了杀手杀父母,所以瞋太恐怖了。他在门口跟杀手讲,待会有个人会走出来,会走到那里,给他讲的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很惊讶问他,这个人是谁?他说这是我爸爸。结果父亲死了以后,他又交代要把母亲杀了,因为放钱的那把钥匙在他母亲手上。所以欲望不可长,当我们帮孩子做太多,反而他不感恩,还视为理所当然,到时候我们就叫苦连天。

  诸位同修,瞋恨还有什么因?诸位同修假如有很好的答案,也希望诸位同修能提供给我,因为我们往后讲课就能够广度、深度愈来愈好。我们把因找到了,就要从因上把它断掉。我们已经成人,就很难又从从小扎起,所以我们要开始思考到,当发怒出来的时候会有什么结果?佛法里讲「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烧光了,要几天才能平复过来?要三天。「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只自己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他人也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有个父亲,因为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家里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打一根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打一根钉子,打了一个礼拜左右,孩子一去看,密密麻麻的钉子钉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观心为要,时时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这样的敏感度,他发脾气的情况就慢慢减少,终於不发脾气。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把一根钉子拔起来。他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他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著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都已经千疮百孔。

  所以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我们用刀子在肉上划一下,只要一、两个礼拜它也能够修复过来;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当我们用很尖锐的言语对待他人,他那个伤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平息。有没有听过因为被别人骂而去自杀的?有!所以言语很有可能比刀更利。这个父亲就告诉他,虽然你现在不发脾气,但是你以前所发的脾气,已经伤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际很多的障碍。我们明了到瞋恚、发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这种自他都不受益的事能不能继续做?当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办法来对治。

  诸位同修,怎么样对治瞋恚,对治怒气?诸位同修,您是用什么方法?我看可能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哪一个标准答案?掌声鼓励,标准答案,「阿弥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讲学,因为大半不是佛教徒,他们有的就会说去买东西,大买特买,让情绪舒服一点;不然就拼命吃东西;还有的人说,打电话给人家倾诉一下。我就跟他讲,你把垃圾倒给别人,结果那个听完的人说人生苦短,可能他愈来愈消沈,你自己舒服多了;不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另外那一位朋友说,他都买很多的东西吃。我就跟他讲,你是不是都买垃圾食物吃?因为他的皮肤都出现一些豆豆。而且买完东西更苦,为什么?还要花钱。所以最好的方法,一句佛号;当怒气一起,赶快念阿弥陀佛,观想佛光注照,不能发脾气。

  这个对治的方法,在中国字里面就把这个方法点出来,我们真正深入中国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来看看「怒」这个字,会意字,「心」跟一个「奴」,所以发脾气的时候,心是什么?习气的奴隶!怎么可以当习气的奴隶,那不是糟蹋了我们自己!所以要转怒为「恕」,这两个字差多不多?只要把边边角角削掉就变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就可以包容他,因为他没有遇到我们的师长,他没有遇到很多的善知识,我们就能转愤怒为慈悲。好,今天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