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十九集)


   日期:2010/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9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立如松」,站立除了让一个人有威仪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对他的身体也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现在发现人有一种病也很常见,叫骨刺,那都是长期站的不直立,骨头长期压迫到,都会长些软骨,所以站姿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我们看现在青少年都怎么站?斜一斜,有东西可以靠就靠一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去,懒洋洋的。当他的姿势都是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他内在的状况,就会愈来愈松散、散慢。所以为什么几十年前的父母教孩子,站不好可能眼睛就瞪下去,或者棍子就打下去?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威仪,为了孩子身体的健康,影响很大。

  假如现在站站不好,可以抓个时间,二十分钟贴在墙壁上。二十分钟也不浪费,心里念佛,一定可以把姿势矫正过来。当然站还是要站得自然一点,放松一点,不然会很难受。刚刚示范女士手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好,不用很紧张,这样站久了可能会抽筋,放松一点就好。其实当放松的时候,反而别人感觉也很自然亲切。

  「行如风」,走路也很重要,我们看现在孩子走路没什么架势,有时候走路,肩膀还有点一边高一边低。这些生活的行为、动作,我们为人长者也要多给他注意一下,训练他走路。当叫这些孩子上台来讲话的时候,沿路也要让他行如风,他也要好好走。结果孩子遇到这种场面,往往同手同脚都出来,所以要多磨练他们才会有见识、有胆识。我们这一、二天自己就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住坐卧,平常没有注意到,很可能都已经有点身体歪掉了,我们可以自己好好看看,也可以请同修帮我们注意一下。行走的时候不可匆忙,就像风一样很轻柔,不要走路的时候特别大声。我们来思考一下,当一个人爬楼梯,上楼的时候脚步很沈重,代表他内心的状况是什么?对,所以人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在反射他内在的一种心境。当你心很自在、很清净,你走路脚步就很轻。

  第三个,「坐如钟」,坐著的时候就像个钟一样,非常的稳健。现在的孩子会不会坐?还是要教。这些经句一定要示范,孩子才懂得模仿、懂得学习。我现在示范坐的姿势给诸位同修看。最后一个「卧如弓」。睡的时候就像佛陀灭度的时候,右腋这样躺著睡,那是最符合身体健康。假如躺左边会压到心脏,压到肠胃,这样就不好。但是睡姿一定要从小最好教,睡习惯了要再改不容易。但是我们要为往生做准备,现在慢慢习惯右腋来睡。

  坐如钟,一般男士坐,双脚还是与肩同宽,抬头挺胸这样坐,双手很自然的放在双膝上。诸位同修,您看这个姿势熟不熟悉?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在哪里似曾相识?有没有三、四十年前的照相馆里面都有这样的照片,旁边还会坐个女的,后面还排好几个小孩。以前的父亲都是这样坐,很有威严,这是男士的坐法。我到汕头去讲课的时候,我就坐这样,结果那个摄影师就一直叫我「脚合起来一点」,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你看假如男士这样坐,就显得不大方,这样比较有气势,跟人家谈话人家也会觉得很有风度。

  现在我们示范女士的坐法,双脚要并拢,这个我比较困难一点,大家多包涵。一样,右手放在左手上面,放在左膝上,这样坐著。有一个艺术学校,他们都有做老师的礼仪培训,结果一排的古筝老师都坐这样。所有的家长来开会,本来都是怎么坐?都是躺这样,不然脚就翘起来,突然看到一排都坐这么整齐,他们整个姿势无形当中都很收敛。开完家长会以后,家长就跟老板说,你从哪里找来这么好的员工?素质这么好,我们孩子交到你们手上,很放心。所以,我们的威仪也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信心,这叫坐姿。诸位同修,你们怎么坐得这么整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鞠躬,我们九十度躬鞠下去。

  【勿践阈。】

  『勿践阈』是古代有门槛,他就踏在门槛上,那个姿势好不好看?很粗鲁,而且对物品也不恭敬,常这样踏,这个槛会坏掉。现在的孩子,有的看到墙壁也会踩一下,踩得那个墙壁都脚印很多,这都是很随便。我们也要适时的去告诉他们爱惜公物,不要破坏。

  【勿跛倚。】

  『跛倚』就是有点倾斜,一只脚直的,一只脚弯的,这样站久了会怎么样?脊椎都歪一边。所以现在脊椎侧弯多不多?脊椎侧弯可不得了,到了那些物理治疗,都是敲敲打打,还没到地狱,已经在受地狱酷刑。所以这也是跟姿势有关,还是要站直。

  【勿箕踞。】

  这个『箕踞』就是双脚打得太开,这样就显得比较粗鲁。第四个:

  【勿摇髀。】

  就是双脚不要晃来晃去,这是左右晃,还有人怎么样?上下晃,脚一直抖。这个现象多不多?很多!我们有一次办了一场大型的演讲,来的都是官员,两边都在摇,我们在那里听真的都听不下去。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长官一直抖?他的事太多了,要来这里听课,但是心还在考虑一大堆事情。人心不安的时候心是动的,就很习惯在那里抖脚;一个人的内心很沈稳,不会抖脚。这个也要注意一下,因为确实很多人抖了自己都不知道,已经习惯了。今天你在跟人家谈事情的时候,你在那里抖,谈不谈得下去?这是『勿摇髀』。接下来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一段教诲跟孩子做事的能力有关系。第一句提到『缓揭帘,勿有声』。当他在揭帘子的时候,不要造成很大的声响,这就是顾虑到当他在拉帘子的时候,假如声音太大,可能旁边的人正好在看书或者睡觉,就会吵到他人。一个人替人设想的心,就在举手投足当中流露出来。所以你「缓揭帘,勿有声」,也在修慈悲心,处处替人著想。除了揭帘子的时候不能太大声,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状况,也应该注意不要惊扰到他人?哪些情况?关门、开门的时候。卢叔叔曾经就有一次提到,他说你半夜起来上厕所,一定要顾虑到很多的同修在睡觉,不能门开得很大声。然后冲水的时候,门又没有关好,那个声响就相当大。而且卢叔叔说,进门以前要先敲门,为什么?里面没有人,为什么要敲门?卢叔叔说,那大便鬼在里面吃大便,我们要对其他空间也要尊重,所以轻轻跟他们打一下招呼再进去,不然你瞬间推开门,比较唐突。所以我们的举止当中,都能对一切众生恭敬,那就时时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像我们有时候出去外面玩的时候,到了旅馆,忘记了,因为太放松,可能在走廊上讲话就会声响太大,我们要时时观照声音会不会影响到他人。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孩子动作特别粗鲁?上楼的时候步履都很大声。甚至於一边爬楼梯一边就大声在喧哗。我们是长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於纵使是你的邻居,我们也要去制止、去引导,因为整个孩子的学习我们都有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下一代是属於整个社会,我们随分随力去劝诫。

  除了声响影响他人,这一句「缓揭帘,勿有声」,也代表我们在使用任何物品不要太粗鲁。假如你在揭帘的时候动作很大,会把东西怎样?对,可能拉没几下都被扯坏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物品,要常常能够动作比较和缓,不要很粗鲁。假如孩子的动作很粗鲁,衣服本来可以穿一年,后来都变穿没有多久可能都被扯松了、扯坏了。而当孩子他习惯动作很粗鲁,这个动作会影响内心,往后办事情会不会细心?会不会轻柔?不会!对,都是由於这些礼仪,由外内化成他的心境;再从内化以后,表现在一切的行为、处事、待人之中。这是「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现在孩子常常比较躁动,有时候就用跑的,都会去撞到棱角。一撞下去,痛不痛?痛得不得了,几乎都会躺在地上在那里呻吟。从这个动作我们也告诉学生,在教室当中绝不能够奔跑,这样太危险,自己危险,别人也有可能会造成危险。我们也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安全态度,过马路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以免造成危险。走路当中会有棱棱角角,相同的,人与人相处也会有磨擦,如何避免这些磨擦?就要学习老祖宗的教诲,懂得外圆内方。当我们外圆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些棱棱角角,不容易跟人冲突。只要与人相交不急躁,能够时时忍让,自然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执虚器,如执盈』。这个「虚器」,有时候菜吃完了,这些盛菜的器具比较轻,人在拿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疏忽,往往就会打破东西。比方说,我们在做些小事,有时候刚好在烧个东西,瓦斯也开的小小的,跑去看电视,后来可能就忽略掉了,结果烧到最后都干了,或者锅子都烧黑掉,都有可能。所以处理一些细微的事情,我们也要多加谨慎,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些过失。孩子这种严谨的态度,一定都是从生活细节当中开始去锻炼,所以常常也让孩子端端菜,做这些协助的工作,当他有不妥之处,我们也可以及时给他指导。

  『入虚室,如有人』。纵使进入的房间里面没有其他的人,也不可以太造次,喊得太大声。现在的孩子到人家家里,一进去可能就碰东碰西,这样都是无礼的行为。尤其主人的卧室能不能进去?不可以的!所以我们教孩子要有家教,不能到别人家里做出些不得体的行为。在这个「入虚室,如有人」,我们也会延伸到,当孩子走在大自然当中也应该尊敬,不可以大吼大叫。我们会引导孩子,你今天上山爬山,谁是主人?山上的动物、植物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有没有客人到人家的家里面去,然后大吼大叫,这样对不对?那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到大自然去,我们是客人,我们要很有礼貌、很有教养,不可以太大声去干扰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入虚室,如有人」。

  这些生活当中的细节,都是在训练一个人慎独的功夫。纵使在私底下生活,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不会很放纵,也是很有规矩。所以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节义」,一个人青天白日的气节从哪里培养出来的?都是从小地方,「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可以旋转干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培养起?「自临深履薄中操出」,就是在他生活做点点滴滴的事当中,都能够恭谨、谨慎,才能够形成。所以,小地方大学问。我们说「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一个人这些屈志老成的能力,这些恭谨的态度,从哪里培养出来?就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形成。所以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为人长者也要特别谨慎,自己做到,让孩子也做到,这样他的内心非常稳定,办起事来绝对可靠。

  『事勿忙,忙多错』。办事情绝对不能很著急,不然常常会把事情搞砸了。我们看这个忙字,什么意思?这个「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心怎么样?死掉了,心不敏锐了,叫忙。忙久了就进入第二个状况,「盲」。因为人心浮动的时候,身旁发生的事看不清楚,就好像一潭湖水起了很大的波浪,旁边的东西照不照得清楚?就会愈来愈糊里糊涂,可能孩子的需要,或者家里人的感受,他就愈来愈疏离。影星成龙很忙,有一次他也是兴高采烈要去接他儿子,结果在校园里面站很久,儿子没有出来。后来儿子的老师出来了,他就走过去问老师,老师跟他说,你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你还来小学等他。忙到连孩子读几年级都不知道。我们在教书过程,这个现象多不多?还真不少。所以人真的不能太忙,不然确实连老婆走了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盲了。到最后进入第三个过程,我人生这么努力,每天忙得要死,工作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为什么到最后家庭是这个下场?所以他觉得茫茫然,很无奈。

  我们学佛要学得明明白白,纵使事再多,心也不能杂乱,我们要用方法、用工具来让事情处理得当。比方说我们今天要接待客人,我们就可以用沙盘推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哪些情况,我们先演练一下,准备一下。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家都了解到,只要客人来都是这样的流程去招呼,心里有个底,才不会手忙脚乱。同时我们接触的人事物多的时候,也可以善用工具,拿记事本。只要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马上写上去,而且还不是写在当天而已,当天写了以后,在前三、四天再写一下,提醒自己三、四天以后有这件事,心里常常处於有准备的状况。不然到时候忙起来,忘东忘西,很可能一些事情就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就搞砸了,到时候我们确实很热心,但是事情搞砸,内心会怎么样?也很无奈,很自责,这样就不好。

  小孩子如何从小让他养成处理事情能够有条不紊的态度?有没有同修您的小孩现在是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这位同修请教一个问题,您是儿子还是女儿?儿子,好。这位同修,我就扮演你儿子,打电话给你。因为小孩子很可能发生一个现象,就是他作业本有写,放在家里没有带,打电话回来给你,希望你帮他拿过去,这时候你会不会帮他拿过去?离家里三分钟就到了。会!谢谢爸爸!请坐!这样好不好?这个动作大部分的家长在做,不只家长做,爷爷奶奶、所有的长辈都听他使唤。当这个作业本给他送过去,孩子接下来:好险!有人帮我解决。往后他会想到,假如把事情弄错了、忘记了,都有救兵源源不绝。所以这件事情当中,他没有形成对事情的责任跟警觉性,反而是形成了依赖性。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必须「慎於始」,能掌握教育的重点,确实当父母就不会那么辛苦;但是你没有掌握到,会累死你。我们这个簿子从小学要帮他送到什么时候?可能他生了孩子也交给你:爸爸,就给你了。有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年轻人责任心重不重?很不够,甚至於一、二十岁了,自己在家里看电视不去找工作,没责任感。谁帮他找?爸爸妈妈还要使出混身解数,透过很多关系去帮他找工作。找到以后,他还有点不耐烦,对父母说:好!看你的面子,我去做一下。他工作能不能做得好?到时候脾气又来了,又不愿意做了,你这辈子不知道要为他的事劳碌到什么时候!

  卢叔叔他的女儿第一次作业本忘记带,打电话回来叫他帮她送去。他马上跟他女儿讲,「没有带作业是你自己造成的,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所以被老师处罚也是应该的」,电话挂下去。这个电话一挂,对女儿的心情是怎样?很沮丧,但是也印象深刻。那天他女儿回来,表情也很沮丧。我们把电话挂下去,代表父母教育的一个原则,这个叫威严。女儿进来以后,要不要继续骂她?要不要再说「你看忘东忘西的」?她已经够沮丧了,你又继续骂,这样太过了。威严已经有了,接下来要施恩德,所以把女儿叫过来:今天有没有被老师处罚?小女孩点点头。「爸爸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这辈子就不会因为没带东西被老师处罚了。」女儿一听精神就来了。所以就告诉她,你只要运用联络簿,把明天该带的东西列好,睡觉以前检查书包,已经有放进去的课本、作业本就在上面打勾,所有都打了勾,很安心去睡觉,也不会再出同样的过失。

  往往孩子犯错的时候,是机会点的出现。但是假如孩子犯错,我们马上脾气就来,这个机会就断送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情绪用事,要很理智观机,因势利导,让他从中记取教训,这样就会经一事长一智。所以你要能心平气和,才能掌握这些契机。这是「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这个「勿畏难」就是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去承担、勇敢去付出。当初我到海口去,我的父亲有交代,他说你去大陆以后,就好好跟在杨老师的后面,好好学习。我也觉得很好,有个长者可以学习,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比较不会紧张。结果去了海口,过了四、五天我们就上北京,然后直接到山东去拜孔老夫子,因为要推展中国文化,而夫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的圣人。当我们去礼拜孔府、孔林、孔庙,看到很多现象内心也很伤感。几百个碑文统统都摔坏了,只剩下三块没有坏。为什么没有坏?因为那个碑文相当大,我印象很深,有一块是康熙皇帝赞叹孔夫子的碑文,因为太大动不了才没被摔坏,不然很可能全军覆没。

  我们去了孔庙以后,又到了周公庙,结果孔庙是门庭若市,但是周公庙一个人也没有,而且周公庙都有点荒废掉了,我们看了内心很难受。假如这些来参观孔庙的人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他应该会去哪?也会到周公庙来看看,因为夫子一生最尊重的就是周公。所以我们也感受到,来看孔庙的人动机在哪里?有可能怕别人问他:你有没有去过孔庙?假如说没有,好像觉得很丢脸,一定要来走一走。而来的时候,当他步入孔林、孔庙,也是个很好教育他中国文化的机会。结果我们看这些解说员都是训练出来的,然后左一句封建不好,右一句封建不好,很可能对於中国文化都有些曲解掉,所以这么好可以宣传中国文化给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人的机会都丧失掉了。

  杨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她就觉得一定要设立一个中国文化网站,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平台,让全世界有心学习的人都可以马上深入。所以杨老师就告诉我,她必须留在北京架设大方广文化公益网,老师对我说:你自己回海口去!我到大陆才一个礼拜,马上被派回去了。在那个当下,突然一句《论语》的教诲在我们的脑中升起,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有弘毅的态度,要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我就坐著飞机回海口去,就开始这一年多的工作。

  确实在这一年多来,有很深的感受,其实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在我们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会有很深去体会真理的时机点。俗话说,「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确实在我一开始这几个月的过程感受很强烈。而一个人的成长都要来自於责任的承担,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孟夫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如何赢得人和?只要我们做的事是顺应人心,就会赢得人和。孟夫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要我们顺道而行,一定会有很多助力产生。

  我们在去年的七月中,在海口办第一次五天的培训。在办的过程,我之前先回到家里去,要回去的前一天还在伤脑筋。因为海口太热了,我们的中心因为是别人免费提供,又没有冷气,很怕来参加的老师太热,所以前一天晚上要回去还在伤这个脑筋。刚好那一天有个酒店的老板请我们吃饭,吃完饭,因为他知道我在讲《弟子规》,讲《朱子治家格言》,他听了很欢喜,他马上说:今天晚上我载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机场。所以他对我也很好。在车上他就提到他的楼上有间大会议室,而且冷气是新装的,是二十吨的,很强很冷,我马上就跟他说: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使用?他也很豪爽就答应了。所以佛菩萨很慈悲,怕我们太担心,还没回家以前就解决了。

  后来办了五天的课程,也很好,因为那是很高级的酒店,所以每个人都吃素吃得很欢喜。五天以后我们要去付钱,结果柜台就说,五天所有的花费都已经付完了。我们就很惊讶,怎么会这样?结果仔细了解,这个酒店的老板娘每天都在后面听课,而且老板娘学佛。她听完课,每天都去礼佛,一边礼佛还掉眼泪,她说我的孩子都十多岁了,都没有碰到这么好的教育。而现在海口这么多老师有机会来学,将让更多的小朋友可以受益,所以她每天很感动也很欢喜,每天都把帐签掉。后来我们就接著办后面的课程,到深圳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结果两期办下来,很多朋友听完很感动,都愿意来协助赞助这次的课程。这两期又办下来,剩了一千多块钱,所有的老师飞机票都付完了,还剩一千多块。所以确实,只要你是善心来做事,一定都会有很好的感应、很好的协助。

  透过我们这十几期办下来,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善人确实很多。而善人也要透过我们走在前面,唤醒更多人的善心、真诚心,相信这股力量会愈来愈强,愈来愈大。所以诸位同修,「勿畏难」,当然在勿畏难的态度之下,我们也要积极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杨老师当初她也不是师范院校毕业,当她出来教孩子读经的时候,她都在镜子面前练习。练习的过程,一站要站一个小时,不可以喝水,因为站在讲台很可能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喝水,就这样点点滴滴锻炼自己。所以感应,能感是真心,所感是境界,也要透过我们的真心,透过我们的决心,就能够让自己的际遇愈来愈殊胜。

  「勿轻略」,这个「轻」是轻视,「略」是忽略,这也是提醒我们,做什么事不可轻率、不可怠慢。当我们用怠慢的心就不恭敬,这个对於跟我们互动的人就会有不好的感受。古代有篇文章也提到,因为那时候正值荒年,有很多人几乎都濒临饿死的边缘,有个人他就拿著食物对著饥民说:拿去吃!态度很傲慢。这个饥民很有志气,他说「不食嗟来之食」,我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接受你这么无礼的对待。所以纵使我们是把食物、把衣物送给别人,也应该平等对待,不可有轻慢之心。而且这些贫民是给了我们种福田的机会,我们还要好好感谢他们。所以在食物方面,我们也要有个恭敬的态度,送人家礼物也要恭谦。

  当我们当主人的时候,也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要去设身处地,当这个客人到我们家里来,需要哪些日常用品,有可能在长途的旅程当中,难免会忘了一些,比方说牙刷、毛巾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都能够帮他准备好,他就会内心感觉你很处处替他设想,情谊就会愈来愈深厚,他也会很欢喜到我们的家里来。所以,纵使他自己有带,我们也应该先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待客人也要多多注意。

  像常常我们坐飞机会有朋友来接机,杨老师她一定会先跟对方联系,说我是什么时间会到,而一定都告诉对方,是下了飞机再走出来可能还要十分钟、二十分钟,她把这个时间抓好,让对方在这个时间再来,这样才不会让对方等太久。这些细微之处,都能够让人家感觉你对他备受尊重,备受关怀。其实这一句「勿轻略」,我们应该是在生活的时时处处,当一个人能勿轻略,他做起事来就不会随便、不会怠慢。

  再来,『斗闹场,绝勿近』。这个「斗闹场」是指可能像很多电动玩具店,很多很吵杂的地方、玩乐的地方。俗话讲的「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环境,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很不好,可能又会染上一些坏的习惯,抽烟或者是吸毒,都有可能,让孩子从小要对这些地方有所警觉。有个母亲在她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一次经过这些斗闹场,她就会跟孩子讲这种地方不能进去,孩子从小先入为主,就知道这些地方不能去。所以教育小孩我们也要多多用心。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对於身心没有帮助的环境,不可进去;「勿交无益身心之友」,环境会影响,还有朋友也会影响,所以对於德行比较不好的朋友,我们也要敬而远之;这个远之不是对他怠慢,是避免互相堕落。但是我们要积极提升自己,再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对方,所以勿交无益身心之友。「勿展无益身心之书」,还有「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做无益身心之事」,我们的言语、行为,还有所接触的环境、书籍,都应该不要造成自己内心的污染。所以防止污染相当重要。

  我们入山门可以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著什么?拿著一把伞,意思就是防止污染。成人自己要有警觉性,防止自己的污染,对自己的小孩也要保护他不受污染。等到他德行的根扎稳了,他再接触这个复杂的社会你才能够放心,因为他已经会分辨是非、好坏、善恶。这是防止污染。我们要了解到一杯清水,假如滴一滴墨汁下去,时间多久?滴下去可能不到一秒,但是这一滴墨汁进了清水以后会扩散,我们要把这一滴墨汁重新从水里面再清除出来,需要多久时间?是滴下去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都不止。所以俗话讲,「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你看污染的力量有多大!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很好成长环境,要广结善缘,让这些亲朋好友都是有志於教育的,互相来常常联系,常常互相帮忙,这样也可以达到易子而教的功能。

  可能我们跟孩子讲过很多做人的道理,听多了,他难免会有点不耐烦。但是当这些道理是从叔叔的嘴巴里,你的好朋友陈叔叔、陈伯伯口中出来,小孩会觉得:连陈叔叔都这么说,连陈伯伯都这么说,那我父亲、我母亲讲的话应该有道理。这些亲朋好友可能再临门一脚,都可以帮助我们。所以,经营好环境就会有境教的力量。

  下一句,『邪僻事,绝勿问』。对於这些怪力乱神的事,小孩子不要乱问。现在拍出来的电影都是什么电影?很恐怖的,孩子看完以后半夜还会做恶梦。所以这些商业行为都不知道对孩子心灵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去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把它排除掉,让孩子长养一个善良、祥和的心灵。好,今天课程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