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称名一念得功无上决定往生


   日期:2016/3/26 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三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

  法然上人《三心料简及法语》: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也。又拜东大寺之大佛,我虽不造半寸佛,而无卑下之心也。

  称名之一念,得无上之功德,决定往生,如是思定者,谓之“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也。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

  第三十三段文,与三十二段文的意思可说完全相同。这样的道理,很容易使对净土教法不深入的人误解。前面第三十二段文,我们已经探讨得很详尽,所以第三十三段文应该可以简要看过。

  法然上人在《三心料简及法语》所开示的这段法语在说明,“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念佛的行者,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四种得的第一种,那相对而言,如果念佛有杂缘就不能得正念,这就是失。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下面就说出“无外杂缘得正念故”的其它之事。什么叫做无外杂缘?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没有修持其它的善缘、善根、这样叫做无外杂缘,也就是一心老实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这样就是有外杂缘,因为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这样就是夹杂着大悲咒的杂缘,影响念佛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譬如你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明天改诵《地藏经》,这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夹杂诵经的杂缘,就是如此。那无外杂缘就是专修,有外杂缘就是杂修。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善导大师在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既然在《往生礼赞》善导大师说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那当然善导大师一定是鼓励净业行者专修。你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看的详详细细,你会发觉善导大师鼓励专修,其实印光大师也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也鼓励专修。专修四种得,杂修十三种失,诸位菩萨如果是你,你要专修还是要杂修?专修,我也要专修,因为专修四种得,因为杂修十三种失。

  所以“不外杂缘就得正念”,正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有外杂缘就失正念。以刚才所譬喻的来说,如果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那么下午在念大悲咒的时候,就没有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这样下午就失去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如果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明天改诵《地藏经》,那么明天就失去了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所以专修与杂修的观念,在一般教界三宝弟子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是观念停留在杂修。过去,信愿个人还没有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我也同样是杂修,在做晚课做早课,我一定要有念佛、要有拜佛、要有打坐、要有诵经、要有持咒、要有忏悔,这么多修行,假使少了一样没有做到,就会觉得今天功德好像做的不太够,今天往生的资粮好像累积的不太够。

  事实上,有很多修行的观念,我们都是从自己凡夫的分别心生出来的,这样的观念不一定正确。以《阿弥陀经》这部教典而言,确实世尊在《阿弥陀经》可说将阿弥陀佛的专修宗旨,彰显的淋漓尽致,为什么?因为,将《阿弥陀经》全文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读完,你看不到往生的第二种修行,只有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唯一的修行。所以有人问我:“信愿师父!您为何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我说:菩萨你实在太抬举我了,不是我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我是根性很驽钝的人,我怎么会有智慧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事实上是释迦牟尼佛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不就是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吗?如果释迦牟尼佛鼓励人家杂修阿弥陀佛的教法,那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不会只说往生因是执持名号,他一定会说很多往生因。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不管在《观经四帖疏》,或者是《往生礼赞》,或者是《般舟赞》,或者是《法事赞》,或者是《观念法门》,都一定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也是,《法然上人全集》你详详细细看完,你会发觉,法然上人也是非常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一天念佛七万声,如果念佛的速度不是很快,也不是很慢,譬如是这样的速度,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天念佛要念到七万声,不花十个小时,是没有办法念到七万声的。

  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你看印光大师的传记,看彻悟禅师的传记,看截流禅师的传记,看省庵大师的传记,乃至到第一代初祖慧远大师的传记,你看净土宗代代祖师的传记,你会发觉,净土宗的每一位祖师念佛,一天都念好几万声。前些日子,信愿在看省庵大师的传记,看完对省庵大师实在是非常的佩服,省庵大师念佛一天十万声。祖师的用功,一天念佛七万声、八万声、九万声、十万声很普遍。换一句话说,如果一天念佛七万声至十万声,表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念佛。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祖师修学净土法门,是专修还是杂修?专修。

  强调专修不是排斥杂修,不要误解信愿的意思,也不要误解法然上人、善导大师、印光大师的意思,也不要误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因为就第十八愿而言,法藏菩萨只誓言用本愿名号要救度众生,第十八愿确实是专修的法门,因为第十八愿法藏菩萨誓言,以果地名号让十方众生称念。第十八愿的修因,就是“乃至十念”这句话,所以第十八愿法藏菩萨没有誓言第二种的修行。所以不是我要提倡专修的,不要抬举我,是法藏菩萨成佛的阿弥陀佛,就希望众生专念他的果地名号,第十八愿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专修是阿弥陀佛主张的,是释迦牟尼佛提倡的,是善导大师继承的,所以我只不过是照说而已。

  如果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要救尽十方一切的众生,不是只有念佛,还有诵经持咒种种的杂行,那法藏菩萨他就会这样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加上诵经,加上持咒,加上朝山,加上拜忏,加上忏悔,加上六度万行,加上八万四千法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第十八愿就不是专修的法门,就是杂修的法门,如果我要宣扬第十八愿,我鼓励专修,那我就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不会相应。但是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难道有说念佛以外加上持咒或加上诵经、或加上朝山、或加上六度万行?没有!没有,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希望众生专修,我照说哪有什么不对?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忠于事实,佛法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世尊在《阿弥陀经》怎么说,我们在说《阿弥陀经》,我们就怎么说。世尊在《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是《阿弥陀经》唯一的修行,我们在说《阿弥陀经》,当然我们就强调专一念佛,哪有什么不对?

  如果世尊在《阿弥陀经》不是彰显专修,譬如正宗分往生因,世尊是这样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加上诵经,加上持咒,加上拜忏,加上朝山,加上守戒,加上忏悔,加上六度万行,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果《阿弥陀经》的经文是这样,那讲经的人在说《阿弥陀经》,就要将《阿弥陀经》要彰显杂修的道理,说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让听经闻法的人了解,依教奉行,对不对?所以佛经,不论哪一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我们现在是讲阿弥陀佛的教法。阿弥陀佛的教法,是净土三经最精要的一部经,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读完了你就发觉,就真的是只有一种修行而已,没有第二种修行,那不是专修是什么?

  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外杂缘就得正念,这样就是专修的利益。法然上人说:

  “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就是因为专修,看见人家在杂修杂行,修很多大善,因为专修所以内心就没有感受到退怯羸弱。如果杂修的人,看见人家在修很多善根,就会内心生出怯弱,但是专修的人就不会。虽然我没有修其它的善根,但是我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的修因——信心念佛,所以我要往生阿弥陀佛清净报土的诸善万行、无余无漏的功德,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已经圆满具足了,所以我没有修其它任何的善根,我内心也没有怯弱。法然上人在说这样的道理。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专修的信心念佛人,内心无怯弱。假使见到法胜寺的九重佛塔,我虽然没有出钱建立一寸佛塔,我内心也不会不安,为什么?因为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的诸善万行功德,无为无漏的功德,真实无上功德,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了,所以我没有出钱建佛塔的功德,我的内心也不会不安。

  如果执自力修行的人,要积功累德,今天我念佛累积往生的资粮,回向极乐世界,明天我持咒,又再累积往生的资粮,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后天我放生又再累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是自力的修行。自力的修行若行善较少,就会有不安之心,若念佛较少,就会感觉往生没有希望,自力疑心就是这样。

  信愿还没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我一天念佛好几个小时,很认真的念佛,不是懈怠念佛,但是常常感受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可能不够,今天我念佛三小时,这样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够吗?今天我念佛六小时,这样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够吗?心里头经常会有这样不安的心理。如果比较常出去为人助念,自念佛号太少,晚上睡觉就会睡不着,心中会担心:“我今天自己所订的功课还没有做完,那往生的资粮还没有累积足够,我怎么可以安稳躺在床上睡觉?不行!一定要起来再继续念佛。”一边念佛一边打瞌睡。所以自力疑心念佛的人就是这样,佛号如果念的多,往生就感觉到有希望,佛号如果念的少,往生就感觉没有希望,以前你们有这样的心理吗?以前就没有,这样不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就表示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救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信心,把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用功上,今天我念佛五万声,这样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问题,明天如果因为工作比较忙碌,念佛不是五万声,是五百声而已,惨了!这样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希望。

  所以,往生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的精进或懈怠用功上,这就是自力心。

  他力心就是安心。今天念佛五百声也非常的安心,今天念佛五万声也非常的安心,因为不是念五百声往生资粮不够,往生的资粮信、愿、行,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说的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有往生资粮信、愿、行,圆满具足了,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少,念十万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多,每一句都是百分之一百往生的称念。不是说我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不够,念第二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也不够,念第三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也不够,那我问你:哪一句佛号的称念功德才够?就会形成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三法具足,往生的功德足够了,念第二句佛号功德也够了,句句佛号的称念,往生极乐世界,功德都足够了。所以不是佛号念多与念少的问题,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救度信疑的问题,是信心或是疑心的问题。

  如果佛号一定要念多才会往生,念少不会往生,那么这攸关我们众生往生很重大的事情,法藏菩萨的如来智慧,一定会将往生的条件说的非常的清楚,信愿经常在强调这一点,因为阿弥陀佛才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救主,任何人所说的道理,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同,这样要听什么人的?听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的愿力,正是我们往生的依据,所以佛号如果要念很多才会往生,念很少不会往生,那多少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譬如你说念佛一天三万是多还是少?你说多,我说少,因为我是和四万来比。三万和四万来比,三万是少。如果你说少我就说多,为什么?我用两万和三万来比,所以你一天念三万就很多了。多少没有一个标准,看与什么相比较。

  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发愿,是如来智慧流露出来的,不是凡夫的意识心发愿,是佛的真如心发愿,所以往生的标准,佛号要使众生往生,攸关数目多少,那多与少,法藏菩萨一定会说出一个标准,可是法藏在第十八愿,有将佛号订一定要念多少才是往生的条件,有这样订吗?没有!法藏菩萨是用不定词——“乃至”这两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是不定之词,也就是在法藏菩萨古佛的心中,用成佛的名号要让众生称念,是不计较众生念多或念少,才会用不定之词,对不对?如果一定要念很多,那“很多”是多少?譬如一天要念十万声,要念十年,那藏菩萨就会将这样的往生条件,在因愿文说的很清楚,法藏菩萨就会这样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天念佛十万声,念十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往生的条件,数目已经说的非常明确了,佛的智慧怎么可能在发愿会说的迷迷糊糊、说的模拟两可?一定说的很清楚的。阿弥陀佛一定会讲清楚说明白,是我们凡夫才会不讲清楚,不说明白。那换一句话来说,你念佛念九年会往生吗?不会往生。就算你念佛念满十年,但是你一天念佛才念九万声而已,这样会往生吗?也不会往生。但是法藏菩萨没有这样发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乃至十念”就是,法藏菩萨对佛号念多的人,救度他往生极乐世界,对佛号念少的人,也救度他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会说“乃至十念”。也就是你只要念佛,不管你一生佛号念的多或念的少,不管你每天佛号念多或念少,我都是慈悲救度你。

  道理说到这里,还要说的圆融一点,不然你听到这样的道理,你就会说:“信愿师父!您既然将阿弥陀佛救度的心声说出来,念多念少阿弥陀佛都绝对要救度,那我何必要认真念佛,一天念佛三万声,我又不是一个傻瓜。我一天念佛三声就好了,我何必要费那么多时间,一天佛号念三万声。”这样不对!因为你是平生之机,你不是临终之机。对佛号只有念十声就没有命的人,阿弥陀佛怜愍这样下劣的众生不放弃,照常加以救度。不是他不要多念,因为他的生命剩下能念十声而已,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死了,他的生命是这么短暂,阿弥陀佛对这样的众生不放弃,也是加以救度。

  但是难道你是只念十声的佛号就要死的人?不是!看你的福报,至少还可以活个五六十年,那你就过五六十年的念佛生活,有时间就多念,所以法藏菩萨誓言“乃至十念”绝对的救度,实在很慈悲,跟阿弥陀佛鼓掌感恩。

  下面所举的和前面所举的完全一样。下面举的就是“拜东大寺的大佛,虽然没有出资善款造半寸佛像,内心也没有卑下之心”。前面说造佛塔,现在说造佛像。一个信心念佛的人,虽然没有出钱造佛像,也不会感觉往生的资粮不足,所以内心没有卑下之心,这就是他力念佛的人。自力念佛的人,因为积功累德的自力心,所以修诸功德修的比较少,就感觉往生比较没有希望,修诸功德如果修的比较多,就感觉往生比较有希望。法然上人举出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没有造作佛塔的功德,没有造作佛像的功德,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内心一样非常的安心,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在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完全具足。

  但是我们要把道理说圆融一些。念佛人如果越积极的断恶修善,我相信越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有法藏菩萨发愿要广度众生,修诸六度万行的不可思议愿行功德。既然不可思议的愿行功德,那表示法藏菩萨发愿之后,修诸六度万行,每一行都究竟圆满了,法藏菩萨成佛的果地名号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有布施的功德,有持戒的功德,有精进的功德,有禅定的功德,有忍辱的功德,有般若的功德,所以断恶修善而念佛,更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何况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七佛通偈。每一位诸佛如来都会鼓励众生断恶修善,所以我们念佛人要断恶修善吗?当然要!而且你念佛的修行,更积极的断恶修善,你也会更有福报,修善才能有福报。一个有福报的人念佛,在念佛的菩提道上,会走得比较顺遂;一个福报欠缺的人,在念佛的菩提道上,会走的比较坎坷。同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同样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在临终有人好死,有人不好死。如果念佛念到非常的自在,预先知道三天后阿弥陀佛要现前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就会很欢喜,因为阿弥陀佛现前跟你说:“佛子某某人!我乘本愿力,三天后早上九点现前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三天后早上九点要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你从现在到三天后,你要做什么事情?念佛,请问你还会担心三天后没有人助念吗?你会担心三天后没有正念吗?你会担心三天后在临终家亲眷属障碍你吗?不会!念佛念到三天前就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很殊胜很难得,也很值得肯定与赞叹。

  所以,念佛一定要好好的断恶修善,尤其是建佛塔造佛像,这是相当有福报的。诸位如果对《阿弥陀经》“祇树给孤独园”这句经文的由来故事了解了,你就知道,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出钱出力,将祇树给孤独园建成,让世尊能够安僧办道,弘法利生,讲经说法。给孤独长者出钱出力,建造这座祇园精舍圆满之后,天上就有了他的富丽堂皇的宫城,就是要让给孤独长者将来投生天上享受天福。这样建造寺院的福报大不大?很大。

  《阿弥陀经》列出十六位大阿罗汉,其中之一就是大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把“迦叶”翻为汉语的意思就是“饮光”。迦叶尊者为何一出生,他身上的光明就非常的炽盛,称为饮光。那为何迦叶尊者有这么殊胜的放光果报呢?因为迦叶尊者在过去生是一个冶炼黄金的冶金师。当时有一位女众,与三十二位善心人士,共同出钱买黄金,以黄金装饰佛像,所以当时的冶金师,就是迦叶尊者前身,与这三十三位善心人士,共同发心,出钱出力,将佛像装上黄金,这样的善根,感召迦叶尊者在佛陀住世的时候诞生,感召身上放光的果报,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迦叶尊者是修苦行的代表人物,年纪大来,同样每日修十二种的苦行。世尊在灵山讲经,看见迦叶尊者来临,世尊让出半座,让迦叶尊者和他一起坐着,你看迦叶尊者是多么了不起。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迦叶尊者。世尊鼓劝叶尊者,年纪大来,不要再修十二种苦行,迦叶尊者仍然一心修持,世尊赞叹迦叶尊者,就是没有佛住世的教化,迦叶尊者看见飞花落叶,就会生出无常心,修学佛法。阿罗汉要有生出无常观,还必须有佛陀的教导,这就是阿罗汉的根性。迦叶尊者的根性超越阿罗汉,是辟支佛的根性,辟支佛的根性当然比阿罗汉的根性更上一层,不必佛陀的亲自教化,看见飞花落叶就知道要修行。我们有这么大的善根吗?没有!所以我们还是要乖乖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举完两个例子之后,下面再彰显,念佛就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

  “称名之一念,得无上之功德,决定往生”,这样的道理,跟前面第三十二段文所说的完全一样:“念佛行者,余之善根,虽一尘不具,决定往生”。这两段文意思完全相通。

  “称名之一念”就是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得无上之功德”,得到的功德是无上的功德。无上的功德是什么功德?无上的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就是佛的功德,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句佛号的功德,使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了,能不能使你往生成佛?能!这一句名号的无上功德,使得法藏菩萨成了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能够使你往生极乐世界,将来成为妙音佛,作用是一样的。常住为师父准备一杯茶水,这杯茶水我喝了能解渴,让你们喝,能不能也解渴?能!茶水的功能对任何人都一样。相同的道理,名号的功德,对任何人的功能也一样。名号的功德,使得法藏菩萨成佛了,名号的功德也能够使你成佛,也能够使我成佛。问题是,你要相信名号的救度吗?问题是,你有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吗?问题是,你有要往生极乐世界吗?所以机与法都要同时来探讨。

  这句佛号,是法藏菩萨为十方每一位众生成就无上功德,所以张三来念张三能够往生西方成佛,李四来念李四能够往生西方成佛,王五来念能够使王五往生西方成佛,可是毛六不念、白七不念,那毛六和白七,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所以机有受与不受的差别。就是同样都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有的人念佛也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是来生要在人间出生做富有人家的孩子,有的人念佛是要去地狱有钱可以花用,有的人念佛是现生要比较有福报而已,有的人念佛是祈愿夫妻感情融洽,有的人念佛是希望子孙孝顺一点,有的人念佛是希望事业成功发达。但是这一些的现前利益不究竟,为什么?因为法藏菩萨发愿,不是要用名号让众生得到现前的利益而已,现前的利益叫做小利,这句名号是价值连城犹如钻石,有的人就是拿这个像钻石的佛号去做小利之用,譬喻用钻石换一支棒棒糖来吃,钻石非常有价值,棒棒糖一支才几块钱而已,你用钻石去买棒棒糖来吃,这样实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念佛就是为了要成佛。如果有人问你:“某某人,你为什么要念佛?”你就要非常有气魄,说话要很大声:“我就是为了要做佛。”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问六祖慧能大师:你是獦獠(獦獠就是蛮荒没有文化,不受教养的人,这一句话是轻视的话,因为六祖慧能大师住在岭南,所以五祖说你是獦獠),你来我这里要做什么?你去看《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大师当时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看见五祖问他这一句话,六祖他如何回答他呢?“我就是要来学做佛!”我来你这里没有要做什么,就是要来学做佛。“你为什么要念佛?”对做佛要很大声,要很有气魄,有那一份志向:我就是为了要做佛所以念佛的。

  所以,念佛得到无上的功德,决定往生。法然上人说:

  “如是思定者,谓之”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内心这样想,就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虽然我没有建佛塔,没有建佛寺,没有造其它的善根功德,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到无上的功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如此的念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相应;“和释迦教无相违”,跟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所说的道理没有违背;“随顺诸佛证诚”,随顺六方诸佛证明念佛成佛真实不虚。《阿弥陀经》到了流通分,世尊举出六方诸佛,证诚念佛成佛真实不虚,当然目的就是为了要让众生破疑生信,老实念佛,往生净土。用意在这里。最后一行: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杂行十三种过失,以这一句“无外杂缘得正念故”的道理就可以了知。要了解杂行十三种失,你只要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就知道了。在这里,也最主要在说杂行与正行的得失,所以以这样的道理,来彰显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到无上功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

  所以,第三十二段文,与三十三段文,虽然法语并不长,但是这样的道理,一般念佛人比较难以听到,所以解释的详尽,说的圆满,比较不会令其它念佛人产生误解。下面第三十四段文,有五种决定往生很好的道理,我们等待下回再来探讨。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往生)(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往生)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临终往生净土? 

 大寂尼师: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