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26--华严经解分18十回向品之十(后半部分


   日期:2010/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26--华严经解分18十回向品之十(后半部分)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回向品之十的后半部分,请大家先看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回向:愿一切佛刹皆悉清净,以不可说不可说庄严具而庄严之。一一佛刹,其量广大,同于法界,纯善无碍,清净光明,诸佛于中现成正觉。一佛刹中清净境界,悉能显现一切佛刹;如一佛刹,一切佛刹亦复如是。其一一刹,悉以等法界无量无边清净妙宝庄严之具而为严饰。所谓:阿僧祇清净宝座,敷众宝衣;阿僧祇宝帐,宝网垂布;阿僧祇宝盖,一切妙宝互相映彻;阿僧祇宝云,普雨众宝;阿僧祇宝华,周遍清净;阿僧祇众宝所成栏、楯、轩、槛,清净庄严;阿僧祇宝铃,常演诸佛微妙音声,周流法界;阿僧祇宝莲华,种种宝色开敷荣曜;阿僧祇宝树,周匝行列,无量妙宝以为华果;阿僧祇宝宫殿,无量菩萨止住其中,阿僧祇宝楼阁,广博崇丽,延袤远近;阿僧祇宝却敌,大宝所成,庄严妙好;阿僧祇宝门闼,妙宝璎珞周匝垂布;阿僧祇宝窗牖,不思议宝清净庄严;阿僧祇宝多罗,形如半月,众宝集成。如是一切,悉以众宝而为严饰,离垢清净,不可思议,无非如来善根所起,具足无数宝藏庄严。复有阿僧祇宝河,流出一切清净善法;阿僧祇宝海,法水盈满;阿僧祇宝芬陀利华,常出妙法芬陀利声;阿僧祇宝须弥山,智慧山王秀出清净;阿僧祇八楞妙宝,宝线贯穿,严净无比;阿僧祇净光宝,常放无碍大智光明,普照法界;阿僧祇宝铃铎,更相扣击,出妙音声;阿僧祇清净宝,诸菩萨宝具足充满;阿僧祇宝缯彩,处处垂下,色相光洁;阿僧祇妙宝幢,以宝半月而为严饰;阿僧祇宝幡,悉能普雨无量宝幡;阿僧祇宝带,垂布空中,庄严殊妙;阿僧祇宝敷具,能生种种微细乐触;阿僧祇妙宝旋,示现菩萨一切智眼;阿僧祇宝璎珞,一一璎珞百千菩萨上妙庄严;阿僧祇宝宫殿,超过一切妙绝无比;阿僧祇宝庄严具,金刚摩尼以为严饰;阿僧祇种种妙宝庄严具,常现一切清净妙色;阿僧祇清净宝,殊形异彩,光鉴映彻;阿僧祇宝山,以为垣墙,周匝围绕,清净无碍;阿僧祇宝香,其香普熏一切世界;阿僧祇宝化事,一一化事周遍法界;阿僧祇宝光明,一一光明现一切光。复有阿僧祇宝光明,清净智光照了诸法。复有阿僧祇无碍宝光明,一一光明周遍法界。有阿僧祇宝处,一切诸宝皆悉具足。阿僧祇宝藏,开示一切正法藏宝。阿僧祇宝幢,如来幢相逈然高出。阿僧祇宝贤,大智贤像,具足清净。阿僧祇宝园,生诸菩萨三昧快乐。阿僧祇宝音,如来妙音,普示世间。阿僧祇宝形,其一一形皆放无量妙法光明。阿僧祇宝相,其一一相悉超众相。阿僧祇宝威仪,见者皆生菩萨喜乐。阿僧祇宝聚,见者皆生智慧宝聚。阿僧祇宝安住,见者皆生善住宝心。阿僧祇宝衣服,其有著者,生诸菩萨无比三昧。阿僧祇宝袈裟,其有著者,才始发心则得善见陀罗尼门。阿僧祇宝修习,其有见者,知一切宝皆是业果,决定清净。阿僧祇宝无碍知见,其有见者,得了一切清净法眼。阿僧祇宝光藏,其有见者,则得成就大智慧藏。阿僧祇宝座,佛坐其上大师子吼。阿僧祇宝灯,常放清净智慧光明。阿僧祇宝多罗树,次第行列,缭以宝绳,庄严清净。其树复有阿僧祇宝干,从身耸擢,端直圆洁;阿僧祇宝枝,种种众宝庄严稠密,不思议鸟翔集其中,常吐妙音宣扬正法;阿僧祇宝叶,放大智光,遍一切处;阿僧祇宝华,一一华上,无量菩萨结跏趺坐遍游法界;阿僧祇宝果,见者当得一切智智不退转果。阿僧祇宝聚落,见者舍离世聚落法。阿僧祇宝都邑,无碍众生于中盈满。阿僧祇宝宫殿,王处其中,具足菩萨那罗延身,勇猛坚固,被法甲胄,心无退转。阿僧祇宝舍,入者能除恋舍宅心。阿僧祇宝衣,著者能令解了无著。阿僧祇宝宫殿,出家菩萨充满其中。阿僧祇宝珍玩,见者咸生无量欢喜。阿僧祇宝轮,放不思议智慧光明转不退轮。阿僧祇宝跋陀树,因陀罗网庄严清净。阿僧祇宝地,不思议宝间错庄严。阿僧祇宝吹,其音清亮充满法界。阿僧祇宝鼓,妙音克谐,穷劫不绝。阿僧祇宝众生,尽能摄持无上法宝。阿僧祇宝身,具足无量功德妙宝。阿僧祇宝口,常演一切妙法宝音。阿僧祇宝心,具清净意大智愿宝。阿僧祇宝念,断诸愚惑,究竟坚固一切智宝。阿僧祇宝明,诵持一切诸佛法宝。阿僧祇宝慧,决了一切诸佛法藏。阿僧祇宝智,得大圆满一切智宝。阿僧祇宝眼,鉴十力宝,无所障碍。阿僧祇宝耳,听闻无量,尽法界声,清净无碍。阿僧祇宝鼻,常嗅随顺清净宝香。阿僧祇宝舌,能说无量诸语言法。阿僧祇宝身,遍游十方而无挂碍。阿僧祇宝意,常勤修习普贤行愿。阿僧祇宝音,净妙音声遍十方界。阿僧祇宝身业,一切所作以智为首。阿僧祇宝语业,常说修行无碍智宝。阿僧祇宝意业,得无障碍广大智宝,究竟圆满。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彼一切诸佛刹中,于一佛刹、一方、一处、一毛端量,有无量无边不可说数诸大菩萨,皆悉成就清净智慧,充满而住。如一佛刹、一方、一处、一毛端量,如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一佛刹、一一方、一一处、一一毛端量,悉亦如是。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而为回向,普愿一切诸佛国土悉具种种妙宝庄严。如宝庄严,如是广说;如是香庄严、华庄严、鬘庄严、涂香庄严、烧香庄严、末香庄严、衣庄严、盖庄严、幢庄严、幡庄严、摩尼宝庄严,次第乃至过此百倍皆如宝庄严,如是广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法施等所集善根,为长养一切善根故回向;为严净一切佛刹故回向;为成就一切众生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心净不动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入甚深佛法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能过清净功德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不可坏清净福力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尽智力,度诸众生令入佛法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量清净言音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碍眼,成就尽虚空遍法界等智慧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念,知前际劫一切世界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碍大智慧,悉能决了一切法藏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无限量大菩提,周遍法界无所障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分别同体善根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庄严清净身、语、意业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同于普贤行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入一切同体清净佛刹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观察一切智,皆趣入圆满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远离不平等善根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平等无异相,深心次第圆满一切智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安住一切白法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于一念中证一切智得究竟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成满清净一切智道故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普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已,复以此善根,欲普圆满演说一切清净行法力故回向;欲成就清净行威力,得不可说不可说法海故回向;欲于一一法海,具足无量等法界清净智光明故回向;欲开示演说一切法差别句义故回向;欲成就无边广大一切法光明三昧故回向;欲随顺三世诸佛辩才故回向;欲成就去、来、现在一切佛自在身故回向;为尊重一切佛可爱乐无障碍法故回向;为满足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常无退转故回向;欲成就不思议差别法、无障碍智心、无垢染诸根清净,普入一切众会道场故回向;欲于一切若覆若仰、若粗若细、若广若狭、小大染净,如是等诸佛国土,常转平等不退法轮故回向;欲于念念中得无所畏、无有穷尽种种辩才妙法光明开示演说故回向;为乐求众善,发心修习,诸根转胜,获一切法大神通智,尽能了知一切诸法故回向;欲于一切众会道场亲近供养,为一切众生演一切法咸令欢喜故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以住法界无量住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身业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语业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意业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色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受、想、行、识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蕴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界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处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内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外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发起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深心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方便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信解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诸根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初、中、后际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业报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染净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众生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佛刹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法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世间光明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诸佛菩萨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菩萨行愿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菩萨出离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菩萨教化调伏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法界无二平等回向,以住法界无量如来众会道场平等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安住法界无量平等清净身,安住法界无量平等清净语,安住法界无量平等清净心,安住法界无量平等诸菩萨清净行愿,安住法界无量平等清净众会道场,安住法界无量平等为一切菩萨广说诸法清净智,安住法界无量平等能入尽法界一切世界身,安住法界无量平等一切法光明清净无畏;能以一音尽断一切众生疑网,随其根欲皆令欢喜,住于无上一切种智、力、无所畏、自在神通、广大功德、出离法中。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住等法界无量回向。菩萨摩诃萨以法施等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时,成满普贤无量无边菩萨行愿,悉能严净尽虚空等法界一切佛刹,令一切众生亦得如是,具足成就无边智慧,了一切法,于念念中见一切佛出兴于世,于念念中见一切佛无量无边自在力,所谓:广大自在力、无著自在力、无碍自在力、不思议自在力、净一切众生自在力、立一切世界自在力、现不可说语言自在力、随时应现自在力、住不退转神通智自在力、演说一切无边法界俾无有余自在力、出生普贤菩萨无边际眼自在力、以无碍耳识闻持无量诸佛正法自在力、一身结跏趺坐周遍十方无量法界于诸众生无所迫隘自在力、以圆满智普入三世无量法自在力。又得无量清净,所谓:一切众生清净、一切佛刹清净、一切法清净、一切处遍知智清净、遍虚空界无边智清净、得一切差别言音智以种种言音普应众生清净、放无量圆满光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清净、出生一切三世菩萨行智清净、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智清净、入无边一切世间令一切众生皆作所应作清净。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现前,皆悉知见,皆悉悟入,皆已观察,皆得清净,到于彼岸。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雨众天华、天鬘、天末香、天诸杂香、天衣服、天珍宝、天庄严具、天摩尼宝、天沉水香、天栴檀香、天上妙盖、天种种幢、天杂色幡、阿僧祇诸天身;无量百千亿不可说天妙法音、不可思议天赞佛音、阿僧祇天欢喜音,咸称善哉;无量阿僧祇百千那由他诸天恭敬礼拜;无数天子常念诸佛,希求如来无量功德,心不舍离;无数天子作众妓乐,歌咏赞叹供养如来;百千阿僧祇诸天放大光明,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刹,现无量阿僧祇诸佛境界;如来化身出过诸天,如于此世界兜率陀天宫说如是法,周遍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宫悉亦如是。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而来集会,周遍十方,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说此诸大回向。佛子,我等皆同一号,名金刚幢,悉从金刚光世界金刚幢佛所来诣此土。彼诸世界悉以佛神力故而说是法,众会眷属、文辞句义,皆亦如是,不增不减。我等皆承佛神力,从彼土来为汝作证。如我来此众会为汝作证,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兜率天宫宝庄严殿诸菩萨众来为作证,亦复如是。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已,善知文义,增广大心,大悲普覆一切众生,系心安住三世佛种,善入一切佛功德法,成就诸佛自在之身,观诸众生心之所乐,及其所种一切善根悉分别知,随顺法身,为现清净妙色之身,即于是时而说颂曰:

 

  菩萨成就法智慧,悟解无边正法门,为法光明调御师,了知无碍真实法。

   菩萨为法大导师,开示甚深难得法,引导十方无量众,悉令安住正法中。

   菩萨已饮佛法海,法云普雨十方界,法日出现于世间,阐扬妙法利群生。

   常为难遇法施主,了知入法巧方便,法光清净照其心,于世说法恒无畏。

   善修于法自在心,悉能悟入诸法门,成就甚深妙法海,普为众生击法鼓。

   宣说甚深希有法,以法长养诸功德,具足清净法喜心,示现世间佛法藏。

   诸佛法王所灌顶,成就法性智藏身,悉能解了法实相,安住一切众善法。

   菩萨修行第一施,一切如来所赞喜,所作皆蒙佛忍可,以此成就人中尊。

   菩萨成就妙法身,亲从诸佛法化生,为利众生作法灯,演说无量最胜法。

   随所修行妙法施,则亦观察彼善根,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诸群生,愿令一切皆清净,到佛庄严之彼岸。

   十方佛刹无有量,悉具无量大庄严,如是庄严不可思,尽以庄严一国土。

   如来所有清净智,愿令众生皆具足,犹如普贤真佛子,一切功德自庄严。

   成就广大神通力,往诣世界悉周遍,一切众生无有余,皆使修行菩萨道。

   诸佛如来所开悟,十方无量诸众生,一切皆令如普贤,具足修行最上行。

   诸佛菩萨所成就,种种差别诸功德,如是功德无有边,愿使众生悉圆满。

   菩萨具足自在力,所应学处皆往学,示现一切大神通,普诣十方无量土。

   菩萨能于一念顷,觐等众生无数佛,又复于一毛端中,尽摄诸法皆明见。

   世间众生无有量,菩萨悉能分别知,诸佛无量等众生,大心供养咸令尽。

   种种名香上妙华,众宝衣裳及幡盖,分布法界咸充满,发心普供十方佛。

   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

   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

   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如是供养一如来,一切如来亦复然。

   供养赞叹诸如来,尽彼世间一切劫,世间劫数可终尽,菩萨供养无休懈。

   一切世间种种劫,于尔所劫修诸行,恭敬供养一如来,尽一切劫无厌足。

   如无量劫供一佛,供一切佛皆如是,亦不分别是劫数,于所供养生疲厌。

   法界广大无边际,菩萨观察悉明了,以大莲华遍布中,施等众生无量佛。

   宝华香色皆圆满,清净庄严甚微妙,一切世间无可喻,持以供养人中尊。

   众生数等无量刹,诸妙宝盖满其中,悉以供养一如来,供一切佛皆如是。

   涂香无比最殊胜,一切世间未曾有,以此供养天人师,穷尽众生数等劫。

   末香烧香上妙华,众宝衣服庄严具,如是供养诸最胜,欢喜奉事无厌足。

   等众生数照世灯,念念成就大菩提,亦以无边偈称述,供养人中调御者。

   如众生数佛世尊,皆修无上妙供养,如众生数无量劫,如是赞叹无穷尽。

   如是供养诸佛时,以佛神力皆周遍,悉见十方无量佛,安住普贤菩萨行。

   过去未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善根,令我常修普贤行,速得安住普贤地。

   一切如来所知见,世间无量诸众生,悉愿具足如普贤,为聪慧者所称赞。

   此是十方诸大士,共所修治回向行,诸佛如来为我说,此回向行最无上。

   十方世界无有余,其中一切诸众生,莫不咸令得开觉,悉使常如普贤行。

   如其回向行布施,亦复坚持于禁戒,精进长时无退怯,忍辱柔和心不动,

   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去来现在皆通达,世间无有得其边。

   菩萨身心及语业,如是所作皆清净,一切修行无有余,悉与普贤菩萨等。

   譬如法界无分别,戏论染著皆永尽,亦如涅槃无障碍,心常如是离诸取。

   智者所有回向法,诸佛如来已开示,种种善根悉回向,是故能成菩萨道。

   佛子善学此回向,无量行愿悉成满,摄取法界尽无余,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说,菩萨广大殊胜行,宜应善住此回向,是诸佛子号普贤。

   一切众生犹可数,三世心量亦可知,如是普贤诸佛子,功德边际无能测。

   一毛度空可得边,众刹为尘可知数,如是大仙诸佛子,所住行愿无能量。

 

现在,我们继续学于菩萨,修习法施善根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众生。上一次,我们选出了楞严经前五卷的一些内容,来进行学习,这一次学习后面五卷的一些内容。 

 

楞严经卷第六中的内容: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开示依靠耳根能力闻熏闻修的耳根圆通法门。

 

楞严经卷第六中其后的内容: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这是佛让文殊师利菩萨,从二十五种具体的实修法门中,扰优选择适合此土众生的最优法门。我们都知道,文殊师利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如今不过显为菩萨身,助释迦牟尼佛转佛法轮而度众生。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他代表着大智大慧,我们凡夫众生的生死,最终要靠什么来度?最终要靠大智来度,所谓大智度生死,才能灭尽无明迷惑。为了彻底地让人们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生起决定的信心,断除人们的疑病,所以佛才让文殊菩萨来择决,从这二十五种修行方法当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最优良的方法,以此作为我们修法的标准,以供我们遵从学习。对于悟界的圣者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圆通,本无任何障碍。可是对于迷界的凡俗众生来说,因为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障碍,是法就不平等,而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这就是佛让文殊菩萨为我们优选法门的道理。文殊菩萨以他平等佛智的大智慧,在一一分析其他各个法门的优点和缺点,作了如实的差别比较之后,为我们择决出的是哪一个法门呢?他说: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请大家高度注意!------“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他为我们明选出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宇宙当中各个时空范围内的众生,依循其共业,而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安住和生存。由于这各别的共业所致,而使各别时空当中的众生,他们的根性的特殊性是不相同的,比如说,有的在眼根的功能上占优势,对色相的感觉就很锐利,而在其他根上的功能就低劣,感觉也不是那么锐利;有的在耳根的功能上占优势,对声音就很敏感,而在其他根上的功能就差,敏感性也不太强。其后文殊菩萨又说: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这是他以耳根本身具有的能力为依据,说明我们的耳根能力,自身就是圆真实的道理。其后文殊菩萨又说: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在文殊菩萨的大智能力观照中,他是把我们这些娑婆众生的一切了如指掌的,哪个根的能力优,哪些根的能力差,分明得一清二楚丝毫不错。这里,他是以对举六根,通过互相比较而分出高低,说明我们的耳根能力是通真实的道理。其后文殊菩萨又说: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这里,文殊菩萨分析耳根能力和声音之间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耳根能力是不依赖于声音尘相的自主独立性存在,这个耳根能力,是声尘有也有,声尘无也有,并不受声尘的影响,是超脱声尘的自立性实有的东西,由此说明我们的耳根能力是常真实的道理。其后文殊菩萨又说: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说明了我们的耳根能力,身心的其他所有根的能力都比不上。在这里,文殊菩萨一连用了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身心不能及这几个说法,来说明和确定出我们的耳根能力的特殊的超胜性,由于这几个殊胜性特点的存在,耳根能力不共于其他身心各根,依耳根能力修行的观音法门不共于其他的法门,而使观音耳根修行法门,在其他所有的法门中脱颖而出,孤标傲立,优异于其他所有法门。

 

因此之故,文殊菩萨接下来就为我们郑重宣明,我们的生死流转,是因为耳根攀缘声尘,妄随声尘旋转,故而引起生死轮回;我们修证返本还原,实际所依赖的根,正是耳根: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接下来,文殊菩萨为我们开示实际的修证方法: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最后,文殊菩萨总结说: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文殊菩萨盛赞说,这个依于耳根能力修证的观音法门,是诸佛如来一路涅槃门,殷切劝导我们这些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从而在二十五修行法门中,一槌定音。最后悲心无尽地重重劝勉我们: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净宗十祖行策大师,认为文殊菩萨是明选观音法门暗选势至念佛法门,在他的著作《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中说:然则观音虽独登科,势至岂全下第?但于观音则明选,于势至则暗选耳。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诸根总摄,故暗选。此方教体,故明选;此土有缘,故暗选。通益当机时会现未众生,故明选;别益恶世末时不见佛众生,故暗选。虎榜高题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不觉。故曰大有淆讹,须善读善会也。此文还有其他精辟的说法,这里没有完全录出,请大家自己去看。

 

时至今日,释佛入灭已二千多年。此时此界众生,灵明日昧,福德日薄,慧观日浅,或无因缘不曾遇得解脱生死正法,或虽遇解脱生死正法,亦心中曲疑,不善自深信佛语,错信盲人,以盲导盲,盲修瞎炼,而致误入歧途,不得解脱生死大苦海者多矣!佛垂悲怜,特开示无上殊胜念佛法门,以此妙法,导我等出于生死巨苦之海。净土前贤,已选定出五经,为净土所宗。我视此五经,如诸净人,亦觉甚是合我机妙,确是度我劣根最佳胜缘。后来,拜读印光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觉得其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妙义通融,而又互相映照其妙。

 

现在时处末法,时节因缘至此,究竟应当如何了生脱死?就赶快对大势至菩萨生起真实的信心来呀,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就是普度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的最好最好的法门。希望大家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也象楞严会上的无量众生一样,深信大势至菩萨净土念佛法门,以深信切愿,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楞严经卷第七中的内容: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个就是在前面说过的,实际修证方法共同的三大步之法理,第一步破除众生世界颠倒执着,第二步破除物质世界颠倒执着。还有第三步破除无明知见的颠倒执着。佛在以后的内容中连续不断地讲说出来。

 

楞严经卷第八中的内容: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这是文殊菩萨问怎么样命名此经,佛在解说此经的各种命名,由此命名即可知此经非同凡响。

 

楞严经卷第九中的内容: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由此开始,佛一一开示五阴魔幻,所有一切实际修证当中会出现的问题,佛在这五阴魔幻当中开示得一清二楚,所有一切实际修证的秘密,无所遗漏地包含在其中。这个内容很多,就不一一解说了。希望大家好好地去看这个内容,其中也把末法时代出现的妖魔鬼怪作乱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看了令人一目了然,这是天魔外道的照妖镜,这是破邪法显正法的关键,非常重要。

 

楞严经卷第十中的内容: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这是佛开示第五识阴净尽,终于转识成智,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楞严经卷第十中其后的内容: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这是佛在开示五阴,是因五种妄想生成的,并开示五阴的生始灭终的边际。还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还明确告诉我们,知有涅槃,应当不恋三界,力求解脱五阴妄想生死。

 

楞严经卷第十中最后的内容: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最后佛开示修行楞严法门的无边功德,悲心劝导我们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楞严经串通一气的选择解说到此就完成了。末学在这中间,为什么把楞严经插进来说明一下呢?这是因为现在时处末法,各种异端邪说太厉害太多了,而楞严经,就是正法的代表,是辨别正法和邪法的标准,是我们识别邪法的法宝,也是我们破除邪法的强大武器,他在整个佛教中的特殊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其他经典无可替代的。末学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修四大发心和四大回向:第一发慈悲心,回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以种集福德资粮;第二发皈依佛教正法心,回向以楞严经为代表的根本正法教义,离弃邪法而永皈正法,种集慧德资粮;第三发出离生死心,回向稳当解脱生死的净土法门;第四发无上菩提心,以真信切愿发即世往生净土之心,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达不退转直至顺利成佛。

 

最后,以印光法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为上次和这次的内容作结:

 

如来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无增减。佛以究竟证故,安住寂光,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虽则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无增无减。然众生但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轮回果。以是因缘,感佛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彼各各就路还家,识取衣珠,庶不致孤露无依,了无恃怙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故名之为首楞严也。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一切事,即心境二法。开而言之,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也。此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全体大用,本自坚固,了无生,灭,垢,净,增,减之相。而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若心若境,皆成幻妄,皆是生灭,皆不坚固矣。故因阿难请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于是征心,显见,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以显示一一皆如来藏,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令其开悟。后又以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以实其说。此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否则当列于虚空藏之后,弥勒之前矣。

刻论普通法门,必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现生即了。若非此等根性,则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故难。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羂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此后严示四重戒律,以培其基。备说神咒功德,以期恃卫。详谈十法界因果,一一皆是循业发现。显示五阴魔境,令知功行深者,尚有著魔造罪堕狱之事,况初心者乎。观经初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历阴,入,处,界,大,重重开示,方令最利根之阿难,圆悟藏性,(即宗门所谓,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则大彻大悟,诚非易易。经后禅定力深,已破色受二阴,尚被魔惑,失其正见,造诸恶业,生陷王难,死堕地狱。是知欲了生死,唯仗自力,其难与险,莫可比喻。愿诸同伦,依势至忆佛念佛,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教,与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实为万全之计。

智茂居士许文菁,楷书楞严经,以供觉社莲友读诵。瞿智鸿,叶圣方二居士,为之购纸。书毕,祈光作序。光以觉社乃念佛道场,理宜显示净土法门胜妙之义,庶不致好高务胜者,专主自力,弃捨佛力,卒成求升反坠,弄巧成拙之结果,故其言似乎泛滥迂腐。纵有以此见责者,亦只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耳。

 

本次和上次,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白何为真道和正道,拉拉杂杂说了许多,所以本节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思索,就不多说了。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五时佛经串讲)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