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觉慧普弘:学佛好似猜灯谜


   日期:2016/3/28 4: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人很多,受益的人也很多,受益的程度也不同,好多学佛人都觉得自己明理了,都按自己明白的理在做事,从初学到学佛几十年的老同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觉得自己明白佛理了,而且都希望其他同修也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佛,也能够和自己一样明理,和自己一样受益,若有人真的相信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利益,是件最为快乐的事。

那么,我们学佛真的是否明理了,所明的理到底有几分?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给自己提出来,很少有人会问问自己,自己真的明理了吗?自己所明白的佛理能有几分?自己是在哪个层面上?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说不清楚是正常的,因为所学的就是某一个层面,就知道这一个层面的理,根本就没有发现还有其它层面和其它层面的理。就好像几个古人站在自己的那个地区,只知道这个地区,只了解这个地区,从来就不知道还有其它地区,更不了解其他地区。又好比几个人站在不同的方位欣赏一颗非常大的钻石,有人说钻石就好像一面非常平滑的镜子,确信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这面最好的镜子就是钻石。有人看到的是一个棱角和两个倾斜的平滑镜面,确认这就是钻石。有人看到的是一个三角形的棱角和三个倾斜的镜面,确认这就是钻石。有人看到的是一个顶角分出无数个棱角和无数个棱面的镜面,确认这就是钻石。所有人看到的都有共同点,就是最平滑的镜面。每个人的不同处就是,有的人只看到一个镜面,有的人看到一个棱角和两个镜面,有的人看到三角形的棱角和三个镜面,还有人看到了顶角和无数个角无数个棱面。这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就有所不同,了解的不同,所明的理就不相同,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觉得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都觉得自己看到的是最完美的。但很少有人能够一览全貌。很少有人会看到钻石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每个层面。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看的,距离钻石太近了,太喜欢自己看到的了,就好像站在钻石上看一样,粘在某一处了,离不开、出不来。也就只能知道某一点某一处了。要想看到全貌就把自己的喜欢放下,别有喜欢和贪爱,离开自己的位子,把喜欢和贪爱舍掉,放下贪爱执著,退出去,离开那个地方远一些,别只看那一点,别只想那一点,把心放开,把眼界放开,就会看到更好的更完美的,更全面一些的。但所看到的也不要留恋,不要贪爱,这样也会出不来,得到的收获也就这些了,看到任何也不要贪爱,不要执著,再换个方位,看一看,就会有另一种景象出现,就会再次的改变自己的认知,那么,再继续换方位,站在所有的方位都看一看,才会真的看到所有的方位,把整个钻石一览无余,这样才了解了整个钻石,才会真正的把钻石的全貌描述出来。

学佛也是一样,把自己的明白心放下,继续学习就会向上提升,若抱着自己的明白不放,就死在这个明白上了,也就只能明白这一点了。学到啥样的程度也不要有明白的心,肯定自己学对了,继续学习,就会向上提升。明白心就是停止,就是被定住了。

下面用猜灯谜打个比方就好懂了。每年正月十五夜晚,都会有灯展,各种各样、各形各色的灯笼,一排排,一串串,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观赏一轮明月的;有观赏然放礼花的,有观看节目表演的,还有欣赏灯展的。在人群中还有一些喜欢文墨的,喜欢诗歌的、喜欢对联的,还有喜欢猜灯谜的。有人把一串串写着灯谜的灯笼挂出来,这些个爱好者就都围拢过来,展开想象力,一展才华。品味着、思索着、捉摸着、联想着、拼凑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进行品味和猜想。这些灯谜的答案是什么。

有人在欣赏文字的字体、笔锋、笔法。这字写的好啊,看这笔锋多有劲道,刚劲有力,,看这笔法,笔走龙蛇,笔笔生花,真的好字体、好笔锋、好笔法。这字写的太妙了,心想这字是谁写的呢?一定得问问,以后好去拜访人家,和人家学习,分享写字心得,相互切磋学习,陶醉在想象中的切磋享受中,陶醉在欣赏中,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有人在欣赏灯谜中的用词,这些词用得好,用得恰当,用的到位,用的有章法、用的恰如其分、用得无可替代、用得无可比美。真会用词,真是用词高手,心中在解读每个词的妙义,联想词与词之间的妙作用,词与词之间组合后产生的新意,真是妙趣横生,妙境连连,心在其中流连忘返。

有人很是开心,好对联,这对联写得好,真是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合辙押韵,恰到好处,对的工整,有文采,有功底。写对联之人真是位对联高手,真有高人,真有文人。没别的,就是个好。陶醉其中,心里美在其中、妙在其中。

还有人在另一种享受中。啊!好诗,真的是好诗,难得一见的好诗,这韵律,这意境,这诗情画意,这词组,这词语搭配,这词语运用,平仄对仗,字与字的组合是那样的完美,真是没得说,真值得欣赏,自我好似已然进入到诗里所描绘的景象中了,自己就是诗歌的主人公,诗歌的完美景象近在眼前,鲜活完美,活灵活现,完全的被诗歌带入到诗情画意中,陶醉在其中。美哉、乐哉,是为享受也。

有的人看了一会,心里感觉,这不只是诗,不只是对联,,这是里面似乎有另外的什么寓意,这寓意到底是什么呢?真是耐人寻味,有点捉摸不透。

有人看出这些诗的目的是让我们猜点什么?是谜语,是灯谜,到底是什么呢?真是不好猜。

好多人觉得自己猜出来了,好像是这个、又好像是那个,猜出来好多,心想其中一个一定是对的。

其中有一个人把其他人看出来的所有都看出来了,那些都不是真正用意,那些都是美丽的意境,其意是让我们在美妙的意境中,把真正的谜底猜到。并用这些意境引导我们走进谜底。其中也有对我们的考验,看我们是否真的有智慧,看我们是否有我执我见,看我们是用心想还是用智慧,看我们都在哪一个层面,让我们认清自己,在这里真的可以把自己的境界程度显示无余。把自己的理解程度,明理程度展示无余。不只是这些,最主要的是真正的在其中显示出来了真正的谜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准确无误。非常容易见到这个谜底,非常好猜,谜底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无人不晓的,就看我们会不会猜,真会猜一下子就猜到,小孩子都能够猜到,一点都不难。为啥难?难就难倒我们都用头脑,难就难在我们都带着自己的意思心去猜,这样猜出来的只能是自己的意思,再有就是执著自己所感知的意思,把自己感知的意思当成真的了,结果连真意的边都没挨上,谜面里有所有层面人的心,就是有所有层面人的嗜好,每个层面人喜欢的东西谜面上都有,只要有喜欢,有爱好,就会落入到自己的喜欢里,落入到自己的爱好里,心住在那里面出不来,被自己的喜好,爱好给定住了,只要有用心就有一个固定的界面,有啥样的用心,有啥样的爱好,看这个谜面就是啥,设计谜面时,考虑到所有界面的用心,投其所好,给每个界面的人都设置了他们爱好的东西。是什么界面的人,谜面里的什么东西就拉着他们,被这些东西给粘止住了,再也走不出来,迷在其中,陶醉在其中,其实不是谜面里的什么东西拉着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拉着谜面里的东西,他们就想得到这些,就喜欢这些,他们若没有这些喜欢,没有这些爱好,不用这些心,谁也拉不住他们,他们是被自己的心所迷,并非谜面迷人,谜面就是检验每个人的心性的,由此可知,有任何嗜好,爱好,喜欢、不喜欢,都不行,必须把这些都看明白,都放下了,啥都不执著了,心清净了,心就不会执著谜面里的每一层里面的东西,谜面里的任何也就和这个人没有关系了,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啥都看出来了,谜面就是个迷魂阵,就是个迷宫,就是个八阵图,对每个层面的人投其所好,设置陷阱,设置障碍,让他们迷在其中,死在其中,永远也走不出去,永远见不到谜底,他们还不自知,还以为捡到大便宜了,见到自己想要的了,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了,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实不知,这正是上当了,受骗了,被谜面俘虏了,被谜面弄死了都不知道,还高高兴兴,被谜面骗了之后,走出去八里地还在说谜面好。得到的是所谓的好,失去的是真实的好处。都忘记了灯谜是干啥的,是让我们猜到正确答案的。都把这个给忘了,啥叫谜面,就是迷惑我们的一面镜子,里面有好多迷人的地方,把我们给迷住,谜面又是个照妖镜,能够照出每个人的真正心态,谜面是个检验器,看我们是否真的合格,还差多少,我们自己看不明白,谜面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人在哪个层面,一目了然。

这个人把所有的都欣赏了,把所有的迷点也都看破了,哪一个也休想把他迷惑住,他看这些迷点就如小而游戏一样,什么迷宫、什么八阵图、什么照妖镜、什么检验器,对他来说都不起作用,都扑捉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不用心,没有嗜好,,换句话说,谜面里没有能够让他着迷的地方,他对啥都不迷,谜面是个五行八卦图,在五行八卦图中一样找不到他,因为他没有五行性,身在五行世界中,已经没有五行心。他不用心,没有心,所以,都找不到他,都迷不住他,被任何所迷的原因就是有心用心,有心就是在五行中,就出不了局,就会被迷惑,就会上谜面得当,就会被迷住,就做了个不自知的失败者,被谜面打败,一败涂地,最可悲的是,失败了还不知道,还感觉自己是对的,还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

这个人猜灯谜,一眼就看到了谜底,看谜底就好比一个人看一群蚂蚁藏一颗大珍珠一样,那样明显,就好比在黑夜里的一堆玻璃球中找夜明珠一样容易。又好比一群三岁小孩中有一位成年人,在小孩中找成年人一样容易。换句话说,只要不被谜面所迷,当下就会见到谜底。当然必须是真想猜灯谜之人,若不想猜灯谜,永远也找不到谜底,不猜怎能找到谜底,那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人猜到谜底后,就去领奖品,领奖品的一路上,会看到好多人,啥样的人呢?都是以为自己猜到谜底了,或瞎蒙,用蒙出来的谜底去蒙奖品。当然,他们都会空手而回,扫兴而归,这些人见到正在去领奖品之人,都会对他说,这是骗人的,根本就不给奖品,那奖品就是个摆设,就是个样子,引诱我们的,你看,我们一百多人都白去了,谁都没得到奖品,都空手而回了。一路上,人人都和这个人说这些话,有些人还骂骂吵吵,怨声载道,都劝这个人别去了,去也白去,骗人的,回去吧。

这时候就看这个人是啥样的心态,若相信这一百多人说的话,就得回去,若疑惑出迷面人不真实,也不可能再往前走了,若疑惑自己猜的也许不对,也会回头,这就要看这个人是否真的有把握,自己是否真的肯定自己,是否定住志,若没有把握,定不住志,就会被境界转,就会疑自疑他。这样就功败垂成了。但这个人不为任何人,任何话语所动,确信自己,坚定自己的所行,相信出谜面的人,更相信自己,信自信他,绝不怀疑。每个人对他说的那些话,他都听到了,只是相对笑了笑,说声谢谢,心里啥都没想,啥都没说。非常坚定,非常从容的走向领奖台,出谜面之人请他说出谜底,他镇定自若,清楚地说出了谜底。出谜面之人听到了谜底,有人终于猜到了谜底,很是高兴,双手捧出奖品,开心奉上,送到这个人手中。这个人成功了。

出谜面之人非常开心,非常欣慰,终于有人能够真正的解读出迷面的真意,不枉费自己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花费了那么多宝贵时间,就是盼望着有人能够不偏不倚,正确无误的解读出迷面的真意。得到真实收获,真实受益。出谜面之人别无所求,只想把真实利益送给所有的人,让大家能够收到真实之益,得到真实之利,见到真实之际。不只是想让一个人得到这样的收获,是想让所有人都得到,当然有一个人得到也好,将来就会有很多人得到,因为这个人会帮助所有的人,他会把自己的心得向所有人分享,让所有人从这些心得中获益,破除障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去掉自己的心念,不再用心念做事,把所有的嗜好爱好放下,不用自己所谓的聪明智慧头脑做事,这些障碍了自己的清净心,把这些都放下,死掉这些心念,就得到清净心了,就会跳出谜面看谜面,就像下棋一样,旁观者清,跳出棋局看下棋,棋局自破,就知道真正该怎么走了,一步定乾坤,一步定输赢。不看某一点,而是一览全貌,就像走路之前看地图一样,一眼就看到目的地,找到想要去的中心和去那里的路。就不会盲目的走,不走弯路,一步到位。向上提升境界,再也不会被谜面中的任何境界所迷惑,得到自己在谜面中最该得到的东西,不枉遇到灯谜一回,不枉猜灯谜一回,不要空过了,再想遇到这样的机会得下一年的今夜。

猜灯谜的全过程就是这个样子,从学佛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猜灯谜非常相似,很多猜灯谜的人把灯谜看成书法,诗歌,对联,欣赏字体、词义或故事情节,陶醉在其中。学佛人把佛经理解成故事,喜欢解读词义,句义,喜欢偈子、喜欢经文中的精辟比喻或高妙言辞、经常把大经大论中的经文挂在嘴上,夸夸其谈,言说原文原句,认为自己学的大经大论多,认为自己明白得多,认为自己懂得的多,这些现象和猜灯谜的那些人一样,都是著相了,著了经文的表义相,名词相、经句相、偈颂相、经文好之分别相,落入到某种义相中,陶醉其中不能自拔。都认为自己明白了。认为自己受益了,的确是受益了,但受益不大,只得到某一层面的益处,不是得到真实利益。这和真实利益相距甚远,遥遥不及。都死在自己的嗜好爱好上了,也就是被自己的人心给套牢了。

用人心、用嗜好爱好去看,看出来的只能是自己心里能够想到的一点东西,用嗜好爱好来看,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心、嗜好爱好,都是习气禀性。都想把人心去掉,都想把人心死掉,都想把人心掐死,用人心怎能掐死人心,用心死心,心永远不死,用心掐心怎么掐?心和嗜好爱好都是世间的东西,都是对世间的爱好,都是世间的情执。用世间的心学习经教,明白的理就是世间法,把世间的心放下,认真学习而不用心,得到的收获就是出世间法。

为啥会出现这些现象,就是因为人们有喜好,有嗜好,这就是分别心,有喜好就有不喜好。有喜好、有嗜好,就是习气禀性,用习气禀性学习做事就是用个人知见学习做事,当然收获的都是在自己个人知见的感知下得到意识,都是个人知见,确实有可能解读出一些意识,但只能是某一层面的意思,自己的习气禀性,或说喜好嗜好,喜好上每一层意思,就在这一层意思上停留了,并肯定就是这个意思。粘在上面出不来了。也就不可能见到真义了。有习气禀性,有嗜好,就会被它们牵制住,学习啥样的佛经,也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只能看出自己喜欢的那部分,不喜欢的经文就不想学,看不进去,经文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没有正确的分辨能力,完全是用喜欢不喜欢来判断,被自己的喜好给迷住了,经常看到一些人每天抱着大经大论不放,每天谈玄说妙,都是经文中的玄妙,没有把这些玄妙用到自己身上来,这是把自己给悬起来,实在是不太妙,都是空中楼阁,自己都没用上,别人可能就更用不上。只有把这些大经大论用在自己身上,自己真的受益了,得到用这些经纶的心得方法,才是真受益,把学习心得,使用经轮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会用这些经句,这才妙,妙在真实利益,真实会用,真实受用,人人受用,这才妙,把大经大论中的玄机谈出来,解读出来,把经文中的真实妙处讲出来,玄机就是益处,妙处就是使用方法,会用了才是得到妙处了,也就见到经文中的玄机了,打开玄机就是开悟,就是真实受用。这才是真正的谈玄说妙,谈出真正的玄机、说出真正的妙处,谈出玄机到底在哪里,玄机到底是什么,解读出来,破译出来。妙处到底在哪里,妙处到底是什么,都解读出来,破译出来,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当下用上,当下心明眼亮,眼界大开,智慧涌现。把佛经义理之玄妙之处,谈出来讲出来,供养给大家,这样做才是谈玄说妙,这才真妙。

若做不到这些,只是谈大经大论的原文原句,就是没用上,就是喜好做主,就是习气禀性做主,习气禀性和嗜好害人啊。让人们跟着他们走,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还不知道,还觉得挺好的,这样的人非常可怜。习气禀性嗜好,就是心迷,心魔。是习气禀性、爱好嗜好把我们领入万迷阵、带进迷宫,迷在其中,喜好在其中,陶醉在其中,出不来局。最糟糕的是,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喜好嗜好,不知道自己有习气禀性,更不知道自己做不了主,都是习气禀性当家。所以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去习气化禀性,圆满天性。

有喜好就会落入到喜好里,出不来,最后死在喜好上,这是修行人的大忌,修行人最怕有喜好、爱好、喜欢、不喜欢、有人说我有这样的爱好,那样的爱好,好的爱好、坏的爱好,有任何爱好都不行,我们的心就会被这些给分出去,就不会做到集中精力,就不会做到一心,心被这些分散了,不能够凝聚在一起了,每一样都夺走一分心思,心被分的七零八落,心上面像是被刀子割成无数块,各用各的心,把心都用在那些上面了,还有几块在修行啊,这唯数不多的几块修行的心,若也被爱好是好、习气禀性当家,不就更糟了吗,还有真正的心在修行吗,看问题都是个人知见,自己认为好的就好,认为不好的就不好,对自己心的就好,不对自己心的就不好,对自己脾气的就好,不对自己脾气的就不好,任性而为,任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任着自己的性子说话,若有人说话不对自己的心意了就烦恼了,甚至发脾气,耍性子。这样读佛经、学佛、还能解读出佛经的真意吗?不会了。都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心思被分散了,谁和自己合得来就和谁在一起,分帮结伙,和谁好好得不得了,一旦哪句话不和自己心意了,那人就会臭的不得了。完全是习气禀性当家作主,心太多了,哪颗心都在牵制着自己,被分灵了,别说聚万灵了,自己的灵光都被那些习气禀性给分走了,将来就死在这上面。

所以,我们要聚灵,聚自己的灵光,灵光就是性光,自性之光,完全聚到一起了,就是佛光了。想要聚灵,就得把爱好嗜好,习气禀性去除,去习气化禀性,这些要不得,太害人,去掉一个,灵光就回来一个,所有的都去掉,所有的灵光就都合一了,就是聚灵了,灵光都聚到一起了,这就是自性。把那些心都去掉,一个也不要,一个心都没有了,就是所有心都回来了,所有心都凝聚在一起了,就是真正的一心,所有心都没有了就是没有心,就是无心,就是无心人,佛无心,我们也无心,我们不就是佛了吗,成佛太容易了,把所有心去除就是佛了。没啥难的,真这样做就成了。灵光完全和在一起,任何事物也别想把我们粘止住,没有粘止住之心,谁又能粘止住呢,不是什么粘止住我们,是我们有那些心在,所以才被粘止住,是我们的心迷上了它们,不是他们把我给迷住了。我若不迷。谁来迷我,有心就有迷,有啥样的心就被啥给迷住了。修行人必须把心掐死,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死了人心当下得道,不是死掉一两个,是把所有的心死掉。做无心人,空心人。这样就没有任何禀性了,没有任何五行性了,身虽在五行世界中,心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五行不见了,五行在,心不著五行,对这样的人来说,不就是五行不见了吗。他看五行清清楚楚,不是在五行里面看的,是在五行以外看的,五行之外看世间,苦痛无常语难言,离也乐也自在也。再也不会被五行所迷,真正的觉悟了,就成佛了。

那个猜灯谜的人,就是个无心人,空心人,他把灯谜的一切义相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他,义相是义相,互补相扰,他知道,这些都是灯谜的华丽外表,都是迷人之谜,他没有贪爱执著,没有爱好嗜好,没有任何禀性,一切对他无挂碍,他对一切无挂碍,绝不牵缠,绝不粘滞。绝不被迷,因为没有一样可以迷住他,在哪一个义相中都不会停留,一直看到深处,看到真正的谜底。一眼就看出啥是真义,啥是表义,啥是文字义,啥是词义,他清楚明白啥是自己想要的,啥不是自己需要的,他需要的是灯谜的谜底,其他的对他来说毫无意义,那些都是引领他见到谜底的,看到一个否定一个,把所有的义相都看出来了,也都否定了,心就更加的清净了,清净心中显现出真正的谜底,打个比方说,有一堆宝物中只有一个是真宝物,他把所有假的都给清理出去了,就只剩下真宝物了。对他来说,真是一目了然,啥都没有,只有这件宝物在,当下就知道谜底是啥了,绝不会有错,绝对肯定。对其他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看到的都是假的,把假的当真的了,假的一下就可以看到,真的被隐藏起来了,他们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有喜欢,他们看到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他们有爱好,他们看到的只有所爱好的。他们有嗜好、有习气禀性,按习气禀性用心,怎能看到真正的谜底,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也要向那个人一样,不要有任何喜欢、贪爱、嗜好、习气禀性,死掉这些心念,没有任何分别执著,就绝对不会执著各种相了,不会著相,心就会清净,就会看出佛经之真义了,进入经藏法藏,受真实惠,经藏法藏就是自性,开悟了,见性了。当然,真正开悟见性之人并不显眼,没有开悟见性的人是无法看出来的,换句话说,真实受益之人,其他人是看不出来的,他们说啥都正常,他们怎样想都正常,没有什么对错,他们就在这个层面上,就会这样看人做事。当然,真受益之人决定会有定力,不会被他人言语行为所转,不会被转了境界,相信自己,非常自信,相信佛,信自信他,清净无为,一尘不染。慢慢的人们就会看出啥是真受益,就会向受益者请教,受益者就可以把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供养给所有的人,自己定住,真的定住了,五行自转,不被境界转,可转一切境界,佛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当下就是如来,成佛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理       学佛)(五明学佛网:明理       学佛)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