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


   日期:2016/3/30 19: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勤政爱民之道。唯以YIN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

  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捨宅为寺,此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

  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显示道妙,引导迷俗。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

  自晋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

  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

  至宣统三年,住持道明,系军人出家,性粗暴。因失衣打来人过甚,山下人起哄,道明逃走,寺中什物均被搬空,成一无人之寺,此即灵岩道场复兴之机。否则纵能恪守清规,亦决不能成此全国仅有之净业道场。   

 

  祸福互相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嗣由木渎绅士严良灿公,命宝藏僧明煦,请其师真达和尚接管。真师派人往接,并命明煦暂为料理。意欲有合宜人,当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民十五年,戒尘法师来,遂交彼住持。住僧以二十人为额,除租金数百圆外,不足则真师津贴。

  不募缘,

  不做会,

  不传法,

  不收徒,

  不讲经,

  不传戒,

  不应酬经忏。

  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通打七功课同。住持无论台,贤,济,洞均可,只论次数,不论代数。但取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者即可。若其他皆优,而不专注净土者,则决不可请。 

 

  自后住人日多,房屋不足,于二十一年,首先建念佛堂。四五年来,相继建筑。今大雄殿已落成,只欠天王殿未建,然亦不关要紧。

  光于十九年二月来此,四月即在报国寺入关,已六年多矣。以老而无能,拟老死关中。因佛教会诸公之请,祈于护国息灾会中,每日说一次开示,发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提倡信愿念佛,即生了脱之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固辞不获,遂于本月初六日出关往沪,以尽我护国之义务。十五日圆满,十六日为说三归五戒。

  今晨由沪径来此间,而苏垣诸居士,皆先来。至山,见其殿宇巍峨,僧众清穆,不禁欢喜之至。兹由监院妙真大师,请来堂中,为诸位演说净土法要。

  若但说法要,不叙来历,及现在各因缘,则住者来者,均莫知其所以然,或致于此道场,与他道场,一目视之。在大通家,则无所不可。在愚钝如光,又欲即生出此三界,登彼九莲者,则莫知趣向,故先为叙述缘起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灵岩寺)(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灵岩寺)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由儒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