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觉慧普弘:清净的是心不是表面的形象


   日期:2016/4/2 5: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修行道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里面有老人,有一家之主,有兄弟姊妹,还会有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敬如宾,每天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日子越来越好。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认清自己的位子很重要,认清他人的位子也很重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内事,不可以做其他位子的事,一定要知道他人都是什么位子,都是干啥的,别分不清楚,若分不清楚,就会出乱子,最难分清的是,老人和一家之主的关系,一家之主就是一家之主,老人就是老人,老人就是老爷子、老太太,一家之主认准一家之主的位子,一定要做好一家之主,为整个家庭拿主意,为整个家庭做主,所有大事都由一家之主来做主,来决定。或由一家之主来安排,每个人都要听从一家之主的安排。当然,一家之主一定要把所有人安排好,一般的事直接做主,比较大的事就得征求老人和全家人的建议,把全家人的建议经过比对,从中形成更好的建议,把这个建议告诉全家人,全家人都同意了,一家之主来拍板,做最后决定,若个别人有异议的,一家之主就把其中的利弊关系解释清楚,排除他人的异议,做到意见统一,最终一家之主作出决定。

做老人的,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内事,千万不要分不清自己的位子,好多家庭中的老人,都吃过这样的亏,都把自己当成一家之主了,啥事都管,啥事都当家,专找他人的缺点和毛病,说话硬气、霸气,不容他人说话,眼里更没有一家之主,以为自己就是一家之主,这就错了。当然,一家之主在决定一些大事之前,一定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征求建议,这是尊重,不是要老人拿主意,也不是要老人做决定。老人若看出哪里有不妥,就拿出更周全的建议,是建议而不是意见,这个建议只是提供给一家之主做参考的,不是必须照做。若没必要提建议的,做老人的就笑呵呵的第一个表示同意,不可以任何事都参与,更不可以当着全家人说一家之主有啥对对错错,这样是做老人的不明理,还会使全家人以为一家之主啥都做不好,都是错的,而不听一家之主的话,若这样,全家人就会不和,一家之主也就不好当了,也正是老人不会当。

一家之主有缺点毛病也是正常的,当老人的若看出来,一定要在背地里把事情的是非对错,为一家之主说清楚,给一家之主作参考,作为建议,绝不可以说是意见,只可以提建议,不可以提意见。建议是和睦,意见是分歧。这个若分不清楚,就会用错心,整个家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分歧,就会不和,最起码,自己已经不和一家之主和了。很多事,一家之主是可以自己做出决定的,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和老人及全家人商量。

做老人的,每天修心养性,不过问家事,大事小事都不过问,因为心清净,全家人中,每个人有啥样的习气毛病,都会看得清楚,但绝不可以说人管人,一家之主若有事,向老人征求建议,做老人的一定要知道,这是在尊重自己,不是要自己做决定,若有需要提出建议的,就提出来,作为参考,若没有必要提出建议,就乐呵呵的表示同意,绝不可以有表现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好处都是他人的,做对了,是他人做对了,不是自己提出啥建议后,才做对的,是他人会做,他人做的好。老人尊敬,全家人就都尊敬,老人和,全家人就都和,推功揽过。无论家里任何人有没做好的事,或给家人带来烦恼等,做老人的都该把过错揽到自己的身上,是我做的或是我让他这样做的,错的是我,不是他人,这样就会平息他人的怨言,避免风波和不和谐因素,这是兜底,兜全家人的底,然后,在最适合的时机,在背地里,帮助出错之人把错在哪里,怎样做会更好,更合适,告诉那个人,并鼓励他以后做的会更好。这人知道自己的错后,就会生出惭愧心,或承认错误,或默默发誓以后一定做好,这人以后就会做了。这叫补漏,兜底补漏。老人不求名,不求利,只担不是,年轻人都会做事,都有名望,才真的是做老人的有福气,也是做老人的最想看到的,年轻人名望好、受尊重,正是老人会当,老人不要名,会做老人,全家人都会尊重。

做老人的一定要告诉全家人,不要听我的,要听一家之主的话,对了错了都得听,对的错的都得照做,只可以提建议,不可以提意见。一家之主对了是对的,错了也是对的。当然,作为一家之主的,一定要把每件事做好,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有正知正见,一定要有定见,办一些大事时,有必要和大家合计时,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合计合计,多听大家的建议,办和某人有关系的事情,一定要征求某人的建议,最终拿出最佳方案,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让所有人都满意。全家人也要和和气气的,以一家之主为中心,尊敬老人,和睦所有人,每天都开心微笑,笑笑呵呵,营造完美祥和的快乐家庭。

来客人的时候,是谁的客人,就由谁来作陪,其他人都围坐在一起相互问候,一团和气,若是整个家庭来客人,不是某一个人的客人,就有一家之主作陪,其他人围坐在一起,相互问候,主题话语由一家之主说,若没有什么主题话语,大家在一起,高兴微笑相互说话。体现出和乐家庭的和乐氛围。若有某些事情,客人必须和某人单独叙述的时候,就在大家相互问候之后,把时间留给那两个人,他们说完事情后,大家还得都到一起,开心微笑着待客。

修行道场中的每位同修,在集体念佛的时候,一定要身心清净,在迎来送往或有人有问题和某位说的时候,一定要开心微笑相迎、相送、或开心微笑着和人说话,有来言、有去语,礼貌待人。有客人来的时候,要开心微笑相迎,礼貌待客,团团围坐在一起,开心快乐的相互问候,互相说话,有大事或特殊话题时,有道场主人陪说,其他人坐听,若有不想对所有人说的话,大家就都离开一会,别听,以后也别问。说完后,大家再回到一起,有说有笑,陪好客人。

若有客人在,道场中若只有几个十几个同修,就都在一起,若更多或上百人,就不必都在一起,主要人员要在一起,和客人在一起。这时候就不要,东一个,西一个的,更不要闭目打坐念佛,更不要默默离去,这都是不礼貌之举,而且,清净也不是外相,清净是内心的体现。一个内心清净之人,无论在做啥,大家都会看到他的内心很清净,这份情净大家是可以体会到的,不在于静坐或或闭目念佛。也不是表现清净、下功夫多少、是否在用工念佛。这是不圆融,执著,著相,心不通达,不懂常理,也就是无和,常人说的,他咋那样,像有病似的,不正常,心里有事,有障碍。心里苦闷,有怨言,一点规矩都不懂。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对劲,不伦不类,容易让人产生想法,让人心里不清净,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时候就像在家里一样,有说有笑,陪客人说话,相互问候,若时间够用,还可以互相分享心得,客人是宾,大家都是主,宾主之间其乐融融,非常融洽。不可以客人来了,主人们都各干各的,所做都与客人无关,就等于把客人晒在哪里不管了,这很不好。我们若是那个客人,我们的心里也不舒服。

清净好,念佛好,但要掌握时候,清净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心,若内心不清净,外表表现的再怎样清净,也是假的,他人也会看得出来,只有内心真的清净了的时候,外表的清净就会自然地显现出来,真正的清净不只是在静坐念佛的时候才会有,而是时刻清净,无论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是一样,静坐只是形象而已,形象只是给他人看的,真的修行是修心,内心清净,内心不染尘,内心自在、清净自在,外面不拘一格,不拘形象,比如,济公活佛就是这样。净土的清净心,也是在内,不是在外,内若没有,外面的形象在怎样好,再怎样下功夫,也是枉然,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假象,装出来的,当然,有形象固然好,但内在的清净也要和外在的一样,或超越外在的体现。

就像坐禅,参禅一样,好多人都喜欢打坐,都喜欢坐禅,还有的喜欢参禅。实不知,禅不是坐出来的,打坐只是健身的一种方法,坐下来一定时间,身不动,呼吸就平静,起到养心养身的作用,气定神闲,血液气脉畅通,都得到良好的休息,体现出来的就是,身心舒适,有清静感,这是常规的清静,不是修行后要得到的清净,只是,会休息,会调理,会调养,休息好了的感受。得不到真正的清净,更得不到智慧。坐禅也一样,禅不是坐才能得到,若执著坐,就是著相,离禅甚远,禅是无时不在的,禅是参透、参悟、悟道,是清净的体现,是智慧开启的方法。禅非在内,非在外,非有非无,非坐非卧,非有想非无想,非善非恶,非对非错,非高非低,禅是真明理,用所明白的理,来否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是非对错,得失拥有,善恶好坏等一切心念。这些心念连根拔除,心里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清零了,这就是真正的清净心,清净无心,就是真清净,这个清净不是著空,是用智慧得到的,否定自我的全过程,就是参,就是参透,就是悟道,就是开始觉悟,也就是智慧。是用智慧得到的清净,这就是参禅。这时候是真实清净,真空,无一物、无一念、无一法,万法皆空,无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帮助得到真空的,得到了。法就没用了。所以,法相也破了,无一法可得,无失无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根本就没有烦恼。这时候,完全认识自己,对自己了了分明,自己啥都没有,啥都不是,自己就是个空相,空相无相,和虚空法界一体,是一个,和万事万物是一体,是一个,所有人和自己都是一个。原本虚空,都是因为,妄动无明,才有了差别相,分别你我,是非对错,善恶美丑。若都达到明理,否定自我,也就把这些妄念去除了,啥都没有,当下清净,啥都是假的,只有自性智慧之源是真的,清净真空。这时候,遇人遇事,都会看得清楚明白,因人、因事,因缘,智慧自然流出,不是心想,完全自然,哪个人在哪个层面,通过外表,言谈,都会看出来,这就是清净心生智慧,清净真空就是定,定生慧。智慧源源不断,每个人都是智慧自然帮助的对象,非有意帮助谁,又是帮助自己生智慧,圆满智慧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帮助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都会用智慧观照,生出更多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参禅,禅定的真实意义就是认识真我,否定假我,得到真实清净,呈现真空,遇缘妙有,真空妙有,并非是得到其它的什么境界现象,那样是著相,只有无念真空,真清净,常生智慧,才是正确的。有些人听说坐禅的目的是得到真空,啥都不想,没有念头,就真的啥都不想了,反正是真空,真的做到啥都不想了,只得到个空,看起来也是本来无一物,没有丝毫的智慧,就是个空。也没烦恼。没有妄念。这不是清净,这是著空了,无想,将来就会落入四空天中的无想天里面去,这样不是在参禅,错解参禅了,参偏了。这样的人说出来的只有某些境界现象,没有智慧,所以,就是著相了,放下了世间万象,却执着于虚拟万象,太可惜了。

参禅也好,悟道也好,清净也好,都不要著相,都不是形象,而是内心的实行。真正的例行,也非是表面的行为,不是表面的做些啥,而是内心的清净,完全的否定自我,恢复清净,呈现真空,常生智慧。例行之义在于此。例行于心,非在于身,心通达了,心真明理了就是例行了,心真和佛的心一致了才是例行,就已经是例行了,这就是,虽不做德而有德的真义了。当然,遇缘遇事时,身心一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若是只注重外表的行为举止,就不会做得很圆满,常会出现烦恼,怨人等现象。当然能够做到外表的例行也是好的,但什么是真的例行,一定要懂,达不到没关系,这是目标,有目标,有方向,就知道以后该怎样做,怎样修,若不懂,可能就会做一辈子的表象例行,就是心界人,出不去心界,或顶多达到意界,做得开心,他人开心,自己也开心。达不到志界,千万不要随五行的境界转,他人烦恼我烦恼,他人开心我开心,就是随五行境界转,这样就出不来五行,就是不能出数,数是定数,就是五行,也是脾气禀性。出数是出定数,不受命运所拘,出五行,没有五行性,就是没有脾气禀性。一定要知道出数的真义。光用嘴喊出数没用,真出数算。出数就是,到志界,无心无念,成佛了。还是这句话,现在都没到这个程度,这不怕,必须要明白,明白这些道理,先明理,明理了就是有方向了,知道目的地了,以后就会走了。若不明理,就是盲修瞎练。这一生了了,也出不了数。成不了佛。

只随五行转,不随境界转。绝不受情牵物累。心要自在。五行是所遇到的人,境是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的心境,开心快乐,忧愁烦恼等都是。情就是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又是,他人的心情关系,情牵就是被,这些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同情等所束缚,被他们的喜怒哀乐给牵制住了,他人忧愁就随着忧愁,他人烦恼就随着烦恼,他人开心就随着开心,随着他人的情感、心情走。物累,就是被金钱、财产、物质等所困。放不下,出不来。真的明了通达后,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去除物欲,无欲无求。亲情随缘而处,心总是清净的,定住不动的,也就是自在的。不被境界转,若真明理,就会有智慧,就可以随缘助人,心能转境。

当然,绝不可以看他人不是,他人学偏了,学邪了,着魔了,走火入魔了等,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若有这些想法,就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自己以为心清净,不知道还有很多潜意识的不清净,潜意识的念头,难以发现的妄想分别执着,还在用心想,用眼看,耳朵还在听,也就是还在用妄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最易骗人,无数个修行人都被他们给骗了,这六样清净了,都不起作用了,一切由智慧观照,就是觉悟,这六样都在起作用,产生出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就是染尘,就是受污染。就会生出一个错觉的理,讲理、争理或辩理。这就是不明理,以为明理,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都没在道上。

比如,很多修行人都知道的一个典故,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起走到河边,准备过河,这时候有位女子想要过河,又过不去,正在为难,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女子就答应了,老和尚背这女子过了河,女子谢过而去。小和尚也过了河,二人继续往前走,小和尚一言不发,沉沉不乐,老和尚问,你怎么一言不发,沉沉不乐呢?小和尚按耐不住自心的烦恼说,出家人不是不许接近女色吗?你怎么那样做?老和尚说,你为这个啊,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哪。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小和尚在用六识,被自己的六识给骗了,亲眼看到的,以为他人错了,他人修偏了,实际上,老和尚只是随缘而做,心里面清清净净,啥都没有,小和尚用的是人心,所以烦恼,所以苦恼,用心就看不准,用眼就看不清,用耳就被骗,用意识就是自己的我知我见,分别执著。所以,修行人不可以用心,修行的真意就是修心,改变自己的用心,直至去除心念,达到无心。回归清净,遇缘时智慧自然呈现,以智慧自然观照,智慧待人处事,自然化人,自化化他,自度度他,自然而化,一切自然,非用心,他人自然得化。这就是转境界的真义。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就是正修正行,也就是真正的例行,例是佛菩萨的用心,佛菩萨无心无念,佛菩萨的言行。佛菩萨的用心言行是例,按佛菩萨的用心言行修持就是例行。最主要的是心成,心成佛成。心成了就是例行了,例行的是心,心例行。心到位了就成了,这就是心成佛成,虽不做德而有德的真义了。心成了,会做是自然的事,心若不成,怎样做也不能成。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所以,不要执著于形象,形象好固然是好,但,一定要身心一致,甚至心要超越与身。轻松而做,随缘而为,来啥人待啥人,来啥客待啥客,无拘谨、无拘束,不做表面的形象,也就是不要装像,把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要面子,没啥名誉,这样,才能接近人,才会受益,修行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干了啥,做了啥,是什么领导,这就更错了。这是贪高好好,都是人心,没有任何修行,若这样下去,修到寿终顶多也就是个人,和没修一样,多可惜。

言谈举止,亲和所有人,接近所有人,圆融所有人,慈悲所有人,用这样的心,待人处事,就会圆融其人其事。这就是例行,但,也不要贪恋自己的所言所行,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执著所做,执著自己做的对,执著这样做好,而开心快乐的出不来,也是很可惜的。不把人心、面子去掉,是成不了佛的。当然,他人用心也是正常,因为不明理,若执著看他人用心,希望他人不用心也是错的这也是执著,也是人心,也不能成就,当把此心去除才好,一切不着急,一切都好,好也好,歹也好,善也好,恶也好,用心正常,不用心也正常。一切正常,平常心才好,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清净心,平常心就是无心,是佛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净       修行)(五明学佛网:清净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