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七集)


   日期:2010/6/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5/3/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7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很多的道理确实必须我们用真心、用一个谦虚的心才能够感受得到。当我们内心很焦躁,内心还有懈怠、还有贡高我慢,很多真相确实很难体会得到。体会不到,生了烦恼,还可能把责任推给诸佛菩萨、推给善知识,自己就可能堕落了。因为我在接触几位长辈的过程,确实感受到他们很平等心,只要每位走到他面前来的同修、朋友,他们会竭尽所能去帮助。当初也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都遇到了卢叔叔,但是后来真正得到很大利益的人占了极少数。我们从观察当中,确实看到圣贤人的存心,有德行人的存心,而学习圣贤最快的方法在哪里?直接从心、从存心学起。

  诸位同修,今天我在这里讲课,也是有个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我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是当面,因为发了一篇作文范本,上面写著「蔡蓉青」,是我的二姐。所以老师接著摇摇头: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这样的话语会让一个学生怎么样?丧失信心,还有可能会有更不好的副作用,是对老师怨恨。当对老师怨恨的时候,孩子自己就遭殃了,他有没有可能把学问学好?就很困难。我们在初中时候,老师会处罚,结果打得太凶了,反效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确实也是为我们好,但是太过以后,学生并没有感谢老师的教导,反而记恨老师,而这分记恨也毁了我很多的同学。所以我自己从事教育的时候,就要先确定一个重点,学生是不是信任我们?学生是不是感受到我们确实对他有爱心?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不然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自己是在从事教育以后,才深刻感觉到家庭教育影响甚深。老师这样说我,我并没有怨恨,朋友这样说我的不是,甚至於侮辱我,我也从来没有怨恨过,所以心里面找不到一个敌人。这是个结果,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深刻体会,人格的根在家庭。我回想到父母在对我们的言谈当中,从来没有一句话是批评他的朋友,没有。家里面那个气氛就是很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三个孩子人际关系都不错。还记得我姐姐的班上开同学会,两个姐姐开同学会跟我开同学会都是在我们家开,我父亲也很好客,都会招待他们。父母的处事待人的态度,确实会直接影响小孩,所以我们没有起怨恨,不然就糟糕了,只觉得自己程度太差。

  又有一次考试的时候,题目是写著「老气,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诸位同修,答案是多少?你们不要客气,答案多少?三。回答「三」的人都可以起来讲经说法,程度都比我好。我在那里挑半天,还唱了一首歌,点到最后才「好!就这一个」,结果还是错了,被打两下。我们那时候考试很严格,退步一分打一下。结果老师一讲,那次我考一百,所以我下次一定被打,所以考一百很痛苦。我还记得下一次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孩子美好的回忆、感念的回忆,不是这些回忆。

  我在初中语文很差,上了高中恶运也没有减少,那个时候没有得到圣贤教诲,又迷上了连续剧,看了「东邪西毒」、「华山论剑」。其实电视剧里面那些好戏,怎么演都是别人的,痛不痛快?一点都不痛快!什么样才会痛快?自己当主角,好好一连串演他几十年的大好戏,你会痛快,旁边的亲友也会很痛快。那时候因为迷了,又要考试,时间不够,到底是准备数学、英文,还是准备国文,那时候我就要取舍了。因为比较惧怕国文,所以我就准备了英文、数学,结果国文没念。因为国文老师又是我们导师,一发成绩,数学、英文加起来是全班前几名,我好多同学都过来祝贺我,「你这次一定会名列前茅」,我的脸都快要绿了。后来发国文,四十四分,全班倒数第二名,我的老师大发雷霆:你瞧不起我的国文吗?这真不是我愿意的,结果上课的时候老师有一次,「你给我站起来,你假如再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害我还要练什么功夫?练眼皮不要掉下来。

  不过说实在的,那些古文真是太好了。虽然我只有闪了两次亮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只要老师真正把这些圣贤的风范告诉我们,我们正值年轻气盛,听到这些德行,听到这些孝悌的故事,听这些礼义、道义的故事,绝对会燃起心中的热情。那时候也没把文天祥的气节,范仲淹的义行好好给我们讲清楚。解释这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诸位同学,什么叫「丹心」?「丹」是红色的意思,就是热忱的心。「汗青」是什么?是史册的意思。有没有背下来?期中考要考!我们无法感受圣贤人存心,就不得其门而入。

  是因为师父上人把老祖宗的恩德,把文言文的价值,帮我们开显出来,我们才如醍醐灌顶,好好忏悔,转变心念。当我们深刻感受古圣先贤先贤、佛菩萨的存心,当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就会非常相应。所以杨老师在前年,几个月当中讲了《德育故事》,虽然数目不是很多,几十个故事,而我每一次坐在底下都是痛哭流涕。那个眼泪不是伤心的眼泪,是什么?太感动了。内心一股声音一直冒起来:做人应该这样才痛快!我是哭到旁边一个香港的男同修还把卫生纸推过来,怕我不好意思,不敢看我。所以在那段时间,虽然杨老师没有讲《论语》、没有讲《大学》给我听,但是我感觉到她把圣贤的精神已经传递在我们的心中。

  后来我在讲课当中,常常能够引经据典,这不是硬背起来的。我常常跟很多老师分享,我说:现在我们两个来背经,你保证背得比我还多。因为很多人《四书》都背完了。我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被我骗了,其实我就会那几句。但是我们看了那几句以后,深刻感觉圣贤人太慈悲了,这个教诲一定要赶快放在心上,然后赶快力行,自利利人。所以虽然背得不多,但是句句话都是用心领受,就能够用得出来,做得出来。所以,学圣贤一定要从存心下手。

  师父上人也把心法全盘托出,告诉我们要时时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来观照自己,一有偏离这五个心,当下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只要时时想著,李老师讲经数十年,到九十七岁还讲;师父上人讲经已经四十七年,年近八十都不辞劳苦、不疲不厌。我只要常常想到杨老师早睡早起,我只要常常想到卢叔叔从早讲到晚,只为了成就我们这些年轻人,讲得都快沙哑了,我这个当晚辈的就不敢懈怠。

  卢叔叔他教导很多年轻人,告诉他们一定要从孝顺父母做起,一定要从承担责任、处处谦卑开始,不然年轻气盛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有些年轻人跟他很久,很多年了,但是情况并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受教,这个时候善知识还不得不现怒目金刚相。所以诸位同修,假如善知识、老师、师长肯凶我们,那真是我们的福报,就是师长觉得我们还可以调教,不然他觉得宁可不要结恶缘。所以当师长、善知识在骂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领受,那会得莫大的利益。

  卢叔叔就曾经对一个年轻人,就告诉他:你不要跟我学了,你这样阳奉阴违,不会有结果。结果这么一个怒目金刚,把这个年轻人唤醒了。他知道卢叔叔差不多五点多一定会带著一群年轻人去爬山,他就等在山口,跪在那里认错。结果当卢叔叔走过以后,对著他深深一鞠躬,「阿弥陀佛」,接著就爬上去了,这位朋友哭得更伤心、更忏悔。所以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所有的做法都是要成就我们,我们绝对要从这个态度去领受,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利益。所以当师父上人在开示,在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不能说:那都是讲别人,不是讲我。在我们所有推展中国文化的老师当中,有个老师进步很快,他就跟其他的老师说到,他说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都觉得每一句都在讲他,所以他进步的特别快。

  所以水有德,能够滋润万物,而且是平等滋润。当甘露水下下来,雨水下下来,有没有说要给大树多一点,要给小草少一点?有没有?没有这个分别。分别在哪?分别在缘,因为大树根深蒂固,所以吸收的雨水就多;小草的根才一点点,它当然吸收的就少。所以要当大树还是当小草,根源还在我们自己。当我们有立定志向,要能够「如尼拘树,覆荫大故」,我们希望能够树立一个榜样给后人效法,能够有很大的树荫庇荫后代,当我们有这样的志向,你的根就会扎得深,你的吸收也会很好。所以我们中心的老师有两句口头禅,第一句叫「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第二句口头禅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水除了滋润之德,还有什么样的德行值得我们效法?我们从水当中可以领受到它还有哪些德行?没有障碍,这边把它堵住了,它从两边流开了;这里没有缘,他方又有缘,所以没有障碍,一切随缘去做。它心地清净,但是顺势而为,哪里成熟了,它也会当仁不让,确实水是无碍。所以,我们也不能障碍自己,自己设限。在《礼记.学记》里面有讲到,「学者有四失」,一个学习的人很容易犯四个过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习很可能一开始态度错了,学习效果就不好。有的一开始贪很多,多就怎么样?心就乱了、就杂了。

  很多人听完课非常激动,回去以后,把书柜上面的书都挑下来,《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统统出来了,摆一堆。然后发奋图强,这一个月要把它看完,可能到下个礼拜气就快消完了。因为学习要掌握纲领,要「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桩事,有教、有学,有学才有教,同一桩事,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这时候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经典教诲来修持就不会有错。《三字经》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诸位同修,《小学》是什么?朱夫子编的,但是离我们比较远,清朝李毓秀夫子非常的慈悲,他把《小学》的精髓浓缩在《弟子规》里面,而这个纲领也是顺著孔老夫子的教诲。所以第一本就是《弟子规》。「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学习的次第,其实都已经在上面了,我们不要杞人忧天。

  诸位同修,我们这八天学了《弟子规》,除了学《弟子规》,诸位同修,我们还一起学习了什么?我们不要想我只学《弟子规》,佛佛道同,经典跟经典都是完全相应的。诸位同修,我们有没有学习《大学》?有没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想到「一人贪戾」,想到哪个故事?纣王的故事,送给妲己那一双象牙的筷子;拿了象牙的筷子,要用什么杯子?犀牛的玉杯。拿了犀牛的玉杯,要用什么样的盘子?金盘、银盘,对!所以一个奢侈就可以看出要亡国,「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当我们用《德育故事》跟《弟子规》、跟《四书》来相互学习,效果很好,因为《德育故事》就是表演,经典是理论、方法,学起来就特别解行相应。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有没有学习《中庸》?有没有?「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我们也了解到事情的成败,根本原因在哪?真诚,真诚心是本体,《中庸》也告诉我们了。又提到求学问应该要「登高必自卑」,从低的地方开始爬起;「行远必自迩」,登高地一定从低处开始,要走长远的路,也应该从底下的第一步开始踏起。人不能急躁,不能急功好利,不然欲速则不达,所以《中庸》。

  再来,我们有没有学习《论语》?有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没有这个感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下来,回去的时候要能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所体会到圣贤的教诲这么好,那是你的体会!回到家里面,回到公司里面,他们能不能跟你有同样的体会?能不能?比较没有那么容易!这个时候你不要非常的热情,然后看他们的表情都没有跟你配合,你到时候不要整个热忱都被水浇熄了。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更重要的,成人不会听你说什么,成人只会看你做什么。所以我们欢欢喜喜回去表演好戏,那就是在转《论语》。

  再来,《孟子》有没有?有,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重点,时时能用这句话观照,儒家学说会学得非常好。当然佛家、佛法亦如是,因为这一句经文也跟佛法里面提到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应。我们也了解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凡事要从自己开始检讨。这是孟子的教诲。孟子又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世出世间要能有所成就,一定要把人和、把人缘处好,所以得人意便是好功夫。我们也从中看出来,当我们能处处跟人和睦相处,也代表我们的心能时时提起替人著想,能时时提起宽恕,这样我们的功夫也算有所进步。

  除了《四书》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经典?像弘一大师他搜集了非常精华的中国《格言联壁》,录成《格言别录》,句句对人生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所以我们很幸运,有这么多的圣贤人帮我们的大忙,我们要读,只要从这些精髓去读,很快就可以掌握所有圣贤人处事待人的原则、态度,这样学就快。所以凡事从存心开始看。

  所以「或失则多」,不可以贪多,要掌握纲领。「或失则寡」,他就觉得:我学这样就够用了,就满意了!一般假如觉得学这样就好了,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一个人有志向,看到本分的时候,他就会自我去砥砺、去突破。「或失则易」,这个「易」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个是看得太轻易了,虽然我们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是要老实修学才行,所以也不能掉以轻心。另外一个,「易」是变化,换的意思,就是今天学学这个,明天学学另外的,这样常常换来换去。就好像在凿井一样,今天这里挖一下,明天那里挖一下,绝对无法挖到水源,绝对无法开显智慧。唯有从一开始挖到底,当挖到水源,这个水源就通所有的水源。

  第四个「或失则止」,这个「止」就是画地自限。我们也听一些同修提到,他说:《金刚经》是给大乘菩萨学的,我们不用学;这是大乘经典,我们的根器学不会。这个态度对不对?我们在修学过程愈来愈体会到「慎於始」,当我们一开始就能够学习到正确的观念,对於我们整个道业太有助益了。因为一开始我学佛就是跟师长学习,常常面对问题的时候,师长的教诲就会跳出来,把我们这些分别、执著就伏住了。我记得师长有一次在讲课的时候就提到,假如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典,讲完以后对我们说「这个你都做不到」,那岂不是跟众生开玩笑!所以佛陀讲的都是契理、契机的经典,只要我们有心去学都可以学得好。而且「本觉本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画地自限。所以学习要懂得不要自己制造烦恼,要能无碍。

  水还有哪些德值得我们学习?水是清澈透亮,万物於水中都能洗去污秽,洁净自生。所以水是好的老师,它很会教化,所有的万物它都帮它洗去污垢。所以水又是「善於教化」。还有没有?诸位同修,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常常能够动脑筋,我知道你们也是很不得已。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升学主义之下上来的,很习惯答案都只有一个。有没有这个倾向?真是如此!学历都很高,思惟能力不强。常常去上课的时候,老师站在上面,「诸位老师,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一起讨论一下」,所有底下的老师头都低下来。但是这些低头的老师只要站到小朋友的面前,一定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求学要好问,有什么问题要问,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这样有没有言行一致?

  其实我们可以去观察,从源头来,水从源头流过来了,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我都作弊了,你们还不知道?源头!「饮水思源」。再来,它继续流下来了,相续不断,太好了,「净念相继」。柔软,滴水可以穿石,代表「柔弱胜刚强」的一个品质。再来,这个柔软不只可以滴水穿石,怎么样?可以大声一点,没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柔软,能够随缘不攀缘。你把它放在四方形的容器,它就在四方形;你把它放在圆形的容器,它就在圆形的容器。所以俗话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绝对不会只有一种用途,他绝对不会说他只能当哪个官,其他的官他当不好。不会的,因为他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你把他放在哪,他就会把它做好;就像水,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它都可以适应。

  诸位同修,你们每天有没有睡好?有没有认床?没有。那你有水的功夫,能够随顺环境,这很重要。刚好要往生的时候,那张床你不大喜欢,怎么办?所以分别、执著要随时炼!总不可能临终的时候都是你所预期的,什么样的位置都给你摆得好好的!所以时时历事炼心。杨淑芬老师每一次我陪她坐飞机,她坐飞机,飞机还没飞起来,她已经睡著了,然后飞机一下来,她又醒过来了。我好羡慕她,多好!任何一个环境都给它作最好的利用,这样才能够随时有精神办事情。所以我也开始练,一上飞机赶快读书,读累了赶快休息。因为现在该做的事太多,不可能我们生活有太多的要求,这样反而会障碍事情的推动。这是它不受环境限制,它的柔软功夫。

  还有没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去争夺,这个太重要。当一个人时时想著都是施予而不求回馈,那他每一天都在断我执,都在与大乘佛法暗合道妙。滋润大地,那就是有德,有德润物。还有没有?不断升华,蒸发了。所以这也是适应任何一个环境,它假如不蒸发,又如何回来滋润万物?所以这个也属於它到任何一个环境当中都能够去适应,都能够顺势而为。但是虽然它在变化,它变成了水蒸气,变成了冰块,但是它始终本质不变。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水也做到了。还有没有?海纳百川,但是海却是在最低的位置。谦卑与道相应,所以要处处谦卑低下,自卑而尊人。而《华严经》五十三参也教导我们要「谦己推胜」。

  还有没有?饮水思源,就是源头,知恩报恩。诸位同修,这杯水待会我一定要把它喝下去,它的结晶一定很漂亮。它说:怎么这么多人把我的价值都说出来了!它一定会生大欢喜,它说:我这一生死也瞑目了。还有没有?你看水是不是一直流到底?它都是弯弯曲曲,也代表人生的路途难免有曲折,我们要用平等心去看待。虽然它有百转千回,可是却始终往它的志向去流。所以我们的黄河、我们的长江,不管怎么弯都向哪里?向大海,融入大海,入道!所以「志」也很重要,一个人道业的成败就是要不放弃志向。

  还有没有?你看水从峭壁当中下来,它完全没有退却,好似游泳,它面对千尺绝壁一往直前,冲!诸位同修,你不要回去就说:冲!要冲以前,我们先要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赶快准备好。等你准备好了,不要担心,佛菩萨会发信件通知你该出来了!所以《中庸》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只要我们真正有心要为佛法、为众生,当我们的能力、因缘具足了,佛菩萨自有安排;这个「俟」是等待的意思。所以我们为众生做事绝对要用理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跟意气而已。

  还有没有?水中月,代表「空有不二」,而且虽然是幻相,但是它也同时告诉我们,有没有真实的月亮?确实存在,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而也就在这个「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真心所化。当我们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也代表我们的心契入境界了。当我们看到周围都是妖魔鬼怪,怎么办?赶快从心去找答案。

  中国也有很多的教诲跟水有关,其中也提到了「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从这里我们也要念念念恩,念著父母恩、念著亲友恩,绝对不能自己飞黄腾达了,都把恩忘掉了,到时候可能会落个众叛亲离,而且终究会再跌下来。而这个跌下来,不单只是财富的损失,因为这个过程又造作重罪,往后又得堕三途,所以不得不谨慎。俗话也说,「罪孽皆是盛时所造」,人所造的罪孽往往是在他很顺利、很得势的时候才会造。所以今天纵使我们在社会、在道业当中有些增长、成就,也要念念谦卑。祖师大德也给我们非常好的模范,印光大师自号「常惭愧僧」,大师的德行是全国不管出家、在家人都非常的尊崇,而老人家却取了这一个字号来提醒我们这些后世的子孙、佛弟子,我们也要感大师的用心良苦。这个都让我们了解到「水之德」。

  诸位同修,还有没有?大海里面的生命无奇不有,代表包容,代表平等心,不会分别。为什么?诸位同修知道、体会到要讲出来,因为这是法布施的机会。刚刚有讲到水无碍,所以我刚刚提的意思就是说,很多机会只要我们能处处替人著想,你就会掌握这个机会。所以我都跟我们中心的老师讲:赶快把好的例子告诉我,我去帮你们讲出来,这样你就布施一切人类众生,这么好的机会不容错过。当人念念想著成就别人的法身慧命,做好法布施,我们就能得聪明智慧。

  大禹治水,运用了什么方法?疏导,而不是防堵。所以我们也要顺水性而为,当你把水挡住,它会不断凝聚力量再把你冲破。所以不要强加於人,应该因势利导,这样就会自他圆满,主伴圆融。所以一切人是老师,一切物是老师,一切事情也是老师,我们昨天也提到,「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该自立;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们的定慧」,都是要历事炼心。所以不管顺境、逆境,都是好老师。当我们面对顺境、逆境,当下要提起什么?提起师父上人哪一句教诲?「处逆境,随恶缘,不起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不起贪痴,福慧全现」,逆境、顺境都是菩萨学处。

  所以确实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我到很多地方,我都会先去了解当地的人文,因为当地只要出一个圣哲人就会教化一方,而这些人民也会以他为榜样,以他为模范。记得我到福州去讲课,福州是林则徐先生出生的地方,他们就问我希不希望到哪里走走,我都说就去「林则徐纪念馆」。我到了海口,也自己骑著脚踏车去了海瑞墓,真的都很有收获。这些圣哲人他们也是念念为后人,一定会把他体悟很深的人生哲理传下来,我们把他们几十年的智慧愿意去领受,你人生就得大利了,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就更远」。

  当我一进门,看到第一句对联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能够利益国家的事情,纵使他的生命有危险,他也绝对不会去逃避,会去承受。诸位同修,我们今天推展中国文化,有没有生命的安全问题?绝对没有。所以,圣哲人连生死都可以看淡,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们推展正法不用舍生命,甚至於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这么好的事情,自利利他,更应该积极来做。

  我们看到很多林则徐的事例,他的一些经历也很感动。他发觉到,中国人假如不把鸦片收掉的话,这个民族会灭亡掉。那时候已经连贵族、连朝廷的人都在吸鸦片,在这么危急之下,林则徐做了一次全世界最大的鸦片销毁的动作。而且我们去了之后才了解到,鸦片销毁完全循著物理方法,没有污染到大自然,非常高明。诸位同修,林则徐为什么可以做得出来?根源在哪?根源在他有处处替人民著想的心。所以当中国人真正能够提起为人、为国的这种心境的时候,我们的科技也能够突飞猛进。而且这个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会有副作用,因为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出发点假如为了自私自利,这个科学会毁了地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摆出来了,科技只要是为了自私,人遭殃,地球都遭殃。所以老祖宗知道要道法自然,要用物理的方法,不能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化学方法一用,可能就难以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了。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