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67[精进品]


   日期:2016/4/9 2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精进共有四个助缘,今天讲第三个助缘:欢喜。

  壬三(欢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乐彼无餍足。

  举个例子:孩童们特别喜欢玩游戏,他们非常希求玩游戏的这种乐果,可以因此忘掉一切,甚至不睡觉、不吃饭。他也不是不知道上学是很重要的,也不是不知道荒废学业会有很大的损失,但是他太爱玩游戏了,所以就会不顾一切。即使父母会因为他不去上学、不去学知识而骂他、打他,甚至会跟他断绝关系,也仍然阻碍不了他玩游戏。就是因为他太喜欢玩游戏了,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越玩越想玩,昼夜不停地玩。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一玩起游戏来,真的停不下来,最后整个身体跨掉了,被送到了医院。

  此处以这个例子来说明欢喜心!大家对佛法、学佛修行是不是也象孩童玩游戏般地欢喜?如果是,就说明有欢喜心,有这个助缘。若不是,就说明没有欢喜心。虽然我们也知道要生活、工作,但是为了学佛修行,是不是也把吃饭、睡觉都忘了?我们也知道不能让家里人烦恼,也不能让父母烦恼,但是一旦开始学佛修行时,即使父母等家人可能也会阻碍你、反对你,你也全然不顾,甚至都忘记了要照顾家人、照顾父母。其实,一切都阻碍不了你。我经常跟大家讲,一切的理由都是借口。若是你真正对佛法、对修行有欢喜心,任何事情也耽误不了你,再大的违缘也阻碍不了你!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对佛法、修行有没有欢喜心?当学佛修行时,就没有满足之时。

  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欢喜,总想着:“加行什么时候能学完啊?”“什么时候我可以不用再上课啊?”才修了几个月、几年啊,就盼着可以不修加行了,盼着可以不用上课了,这说明你完了。若没有欢喜心就没有精进,没有精进就没有佛法,就没有真正的修行。

  如果我们象刚才那个孩童玩游戏一样,能有满足的时候吗?没有!真正内心里有欢喜心的话,就如孩童玩游戏一样恋恋不舍。如果你对佛法、对修行恋恋不舍的话,到时候不让你学,不让你修都不行了!

  我们真的要好好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状态?百日共修快要结束了,若是想“什么时候结束啊?我是不是快要下山了?真的不舍得啊!”心里因此而难过,这样还行。没有满足的时候,不能有满足的时候,这都是欢喜心。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对什么都不执着,但是我们可以执着善法。不是不能执着善法吗?这也是一种方法,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若是你做不到不执着,那就先执着善,然后去对治恶;先执着修行,然后去对治烦恼习气。虽然是妄想,但刚开始时是可以有的。

  有的人认为:所谓不执着,就是什么都不能做。这是错误的!这是造业,这本身就是执着,执着“不执着”了。若是你不执着,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当最后真正不执着时,是自然就没有执着了,这个时候真正回归当初了,在那个状态当中,本来就不执着,本来就没有妄想。犹如晴朗的天空本身是没有云彩的,云彩是突然起来的。你特意不打妄想,这本身就是妄想;你说不能执着,这本身就是执着。不打妄想、不执着,这是通过修行,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我们说坐火箭可以到太空,现在你是在坐火箭,但是还没有到太空,现在还有空气。当你到了太空时,就是另外一种境界、另外一个世界了。既然你现在还在地球上,说太空上的境界干嘛?所以,你不能现在就说“不能打妄想”“不能执着”“一切都要放下”,你能做到吗?你现在还在地球上嘛,不可能不打妄想,不可能不执着。怎么办?没有事,你可以打妄想,但是要打善的妄想、打修法的妄想。你刚开始要特别执着善法,特别执着修行,要恋恋不舍,不能有满足。这就像在坐火箭一样,可以迅速到达那个境界。

  三种精进之不满精进,就是指不能有满足。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这一口还没有吃完,就盯着下一口,这样不停地、勇猛精进地学修,念完这个接着就念那个,修完这个继续修那个。

  有的人问:“难道不要休息一下、放松一下吗?”当然可以,但不是让你懈怠散乱,而是让你换个方法。比如,若学修累了,这时可以唱唱歌、跳跳舞,但是也要有正确的发心,这也是一种修行,也是在行持善法,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如果你懈怠散乱,是放松不了的,也无法调整心态。

  念佛或打坐时间长了,你可以换成磕头、绕佛等,还可以唱唱佛歌、跳跳金刚舞,做做供养、布施,提高自己内心的觉性,唤起内心的感恩等,这都是可以的!同样,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不能懈怠,不能散乱,要保持正念啊!吃饭是在做供养、布施,这时你可以忆念自己的身体是一座圆满的坛城,其中有无数的主尊,自己在做供养。此外,你身上也有很多众生啊,若没有它们,你也活不了,你吃饭的同时它们也在等着吃,你可以给它们做布施。若是能这样提起正念、保持善念,吃饭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也是在行持善法,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睡觉也是如此,可以保持光明的境界,这样睡觉也有意义。比如,你可以把佛或上师观在心间发光,整个身体、整间屋子,甚至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保持这种大光明的境界;你也可以把佛或上师观在自己的头上发光,照耀自己、自己的小屋乃至整个世界,然后都变成了光明。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密宗里讲的。显宗也讲了睡觉、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修,这都在前面仔细讲过的。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很用心、很急迫?这就是欢喜。

  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

  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世人和普通凡夫,都希求快乐,也修快乐,但是不一定能成功,不一定能得到快乐。

  谁不想快乐啊?谁不希求快乐啊?人人都喜欢、希求快乐,也在不择手段地修快乐。无论是成家、立业、工作等,都是为了他们的所求——快乐。他们认为这都是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修快乐。他们不择手段地想升官、发财,这些是不是快乐?不是,但是他们认为这些是快乐。他们为了发财不择手段,为了升官跟别人争名夺利,也是很艰辛的,最后能不能成功还不好说。大人们为了工作、生活,都在努力打拼,但是也不一定能成功。小孩子们为了未来找到好一点的工作、拥有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学习很刻苦,但是也不确定能不能如愿以偿。其实,即使成功了,也都不是真正的快乐,还是会痛苦的;为了这些暂时的利益又造下了很多恶业,将来可能还要堕落恶趣,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你可以换个思路、换个方法,不要太自私,不要单独地去利益自己。你只为众生,不为自己;去利益众生,不要直接利益自己。这个时候,你既能得到暂时的安乐;也能得到究竟的安乐。你为众生、利益众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当下就是快乐。

  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发出利他心,还没有真正地去利益众生。若是我们真正能为众生,能利益众生的时候,身心才能真正获得轻松、自在,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之前不会有的。即使你再有钱、再有权力,再有神通神变都一样,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有的人说:“有钱多快乐啊,有权力多快乐啊!有的人有神通神变,经常跟我玩神通神变,多自在、多快乐啊!”其实,对我们来说,这都是诱惑,我们还是执迷不悟嘛!我们觉察不到,普通凡夫看这些都是好的,都觉得是快乐的,实际都是不好的,都是痛苦的。所以,大家要相信佛说的话啊!如果你自己去观察,自己真正要觉悟这样的真理,也难啊!因为我们有业障。若是我们能一下子明白、觉察到,就不是胜义谛了,就不“妙”了。如果是我们的见闻觉知能觉察到或轻易了知的,那还叫“妙”啊?一点儿都不妙。

  当你真正能为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所谓的轻松自在、快乐幸福就都有了,都会显现出来。我们现在可能很难理解,更不可能觉悟这个真理。我们还要消业积福,最后才能觉察到,才能真正了知,之前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好像很明白了似的,其实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己最清楚。

  当你能为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既能得到暂时的安乐,也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不可能得到暂时或者究竟的一切安乐。暂时的利益指人天福报,究竟的利益指声闻、缘觉、佛三菩提果位。如果大家真想得到安乐,就要为众生、利益众生,就要放下我执我爱、自私自利,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你这样自私自利,根本无法解脱、无法圆满,因为这是成就最大的障碍。

  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尽管我们开始学佛修行了,但还是在搞轮回,追求世间的福报,希求暂时的安乐。

  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竟然还这么害怕死,然后求健康、长寿、平安:“佛祖保佑我,观音妈妈救救我!”这不都是搞世间吗?很多人还想发财,还想着怎样才能赚钱,脑子就在那转,有的还出去买彩票,希望能中大奖。有人问:“难道学佛人不可以健康、平安,拥有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啊?”可以有,但是你这样处处求,处处贪,就是问题。当你不求、不贪的时候,才会有,而且是永恒的有。当你内心以贪欲而求的时候,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是暂时的。

  “如嗜刃上蜜”:这些世间的福报、暂时的利益,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过患严重。假设在特别锋利的刀尖上粘着蜂蜜,如果你贪着它,用舌头舔,当舌头刚品尝到些许甜的味道时,就会被割开。这个人是不是很愚蠢?佛菩萨们所用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扔石头砸自己的头”。小孩子们不懂事,觉得好玩,把石头往头上扔,当石头掉下来时,就会砸到自己的头,这时感觉到疼了,开始哇哇哭。没办法,这是自己搞的嘛。我们都是这样,刚开始很得意似的,觉得很好啊,但是过了一会儿、过了几天,就开始在那里哭喊:“天塌了,地陷了,完了!”你看,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伤心,漂浮不定,这就是凡夫。其实,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有什么可伤心的事?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

  这两个比喻太恰当了,你们仔细想一想。没有人让你烦恼,没有人让你痛苦,都是自寻的,都是自找的,大家可不能埋怨别人、冤枉别人啊!都是自己的问题,怨谁啊?恨谁啊?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也许你会找很多理由,这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就是自己太愚昧了!

  “贪欲无餍足”:世间的一切福报、所谓的利益,都是利益微薄、过患严重,如同“扔石头砸自己的头”一样。在大人眼里,扔石头没什么可玩的;但是对小孩子而言,觉得好玩,结果砸中了自己,头破流血,后果非常严重。

  世人也是如此,尽管后果严重,但是他还是贪得无厌,越有越要,越有越觉得穷,都变成了活着的饿鬼了。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你能得到什么?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我们学佛修行,就可以具有暂时或者究竟的一切安乐。所谓“增上生”,就是指暂时所能获得的人天福报、人天安乐。所谓“决定胜”,是指究竟解脱成佛这些果位。学佛修行就是获得暂时或究竟一切安乐的因,这样还会满足吗?还会有厌烦、抛弃的时候吗?难道你还会说:“好了,现在应该可以了,现在已经够圆满的了……”?不会这样的。

  有穷有尽就不是圆满,无穷无尽才是圆满。佛讲的一切法都是圆满的,因为都是无始无终,无量无边,讲的都是无穷无尽,它是不变的。若是有变的,就不叫圆满,也不叫究竟。若是这样,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许有些人觉得:“佛法无边,怎么学啊?怎么能学会啊?”虽然佛法是无边的,但是你的心也是无边的,你的力量也是无边的,所以能圆满;若你的力量是有边的,你就不能圆满,你的学业也绝对不能圆满。为什么说人要有自信呢?就是这个意思。你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以后,就会知道所谓的“无上”、“无边”,指的都是自己的心,指的就是自己,这样能不自信吗?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当我们经过慎重考虑以后,着手去行持善法时,要保持欢喜心,而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欢喜心。这样才能善始善终,才能顺利圆满。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保持欢喜心的状态,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很容易一事无成;反之,如果能一直保持欢喜的状态,就一定能圆满,一定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这种特别欢喜、想要去做的状态,就好像春季正午被酷热所逼的大象,当遇到清凉的湖泊时,它会立即进入湖中。

  当时印度最热的季节里,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大象身上毛少,所以忍受力弱,它被酷热所逼,四处寻找清凉的湖泊或水流,一旦遇到了,就会不顾一切地冲入水中。这是比喻。被关在轮回牢狱的我们,每天被贪嗔痴烦恼所逼迫,时刻都渴望解脱,现在一旦遇到了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还考虑什么啊?应该不顾一切地去学修,这样才能圆满。

  欢喜的状态是很重要的,若没有这种状态,很难精进,很难成就。

  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放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暂时地放舍,一种是永久地放舍。

  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这是暂时的放舍,是指我们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可以暂时放一放。

  我们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若体力实在不行,就先放一放,恢复体力;当内心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先放一放,调节一下,缓解一下心态。这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并不是永久地放弃,而是暂时搁一搁、放一放,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成办,更好地圆满。

  学佛修行时,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情都是很重要的。若是体力实在不行,也是要保护身体的,这个时候不是要你懈怠,而是指我们可以换个方法,利用其他的方式去修持。若是身心特别疲惫、懊恼的时候,也是需要缓解、调节心态,但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要你懈怠,而是可以换个方法。

  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学修,你暂时不学修这个法,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如果有些事你可能暂时无法成办、无法圆满,也可以先放一放。该放下的要放下,该调节的要调节,需要换方法的要换方法。

  佛法是活泼泼的,只要你发心好、心态好,怎么做都是修行。心里不要有障碍:“我这样做是不是舍法,是不是间断传承啊?”若是这样想,就是给自己制造心理障碍。是不是舍弃佛法,是不是间断传承,主要看你的心态。若是你轻易放弃,就叫间断传承;自己轻易舍弃,就叫舍法。如果不是这样,而在有必要、有意义的情况下,就不是舍法,也不叫间断传承。现在有的人又堕到另一边,很执着这些,怕自己完成不了学业,心里还有很大压力和障碍,这也是愚痴。

  癸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想成办后后更为殊胜之事,这时理当舍弃前面之事。

  比如,境界是有高低层次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九乘次第都是以境界而分的,境界各不相同。见解、境界是要不断提高的,当见解、境界越高时,前面那些见解、境界可能就要放舍。

  再如,修行的方法也是有次第的。前一个修法学修完毕以后,接着要学修下一个修法,这时不能对前一个修法又放不下。

  无论是境界还是一些修持的方法,当自己很熟悉时,往往会很执着,这个时候是很难放下的。现在我们很多人可能还没有这个感觉,到时候会有的。提高境界也是不容易的,只有通过精进刻苦的修行,最后才能突破、超越,才可以提高,否则很难啊!同样,修持方法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方法不行,以这个方法很难让自己有所提高,但还是放不下。现在我们的学修计划安排得非常紧,不容易完成,有些人却还执着以前念的某部经不放,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其实,如果你的心真正到位了,念一个就等于念一切了,修一尊就等于修一切了。为什么那么执着呢?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难道你没有压力吗?你心灵上没有障碍吗?有!这都是自找的。

  所谓的一些境界,都是我们修道过程中的台阶,前前接后后,一级一级的像阶梯一样。你要顺着这些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走,如果不舍掉脚下的台阶,怎么能登上更高的台阶呢?再如借船过河一样,当你过了河以后,就要把这条船放下,不然你怎么继续往前走啊?很多人放不下,觉得这条船太好了,但是自己也背不动,这不是制造障碍吗?应该放下,没有事儿,下一条河还有船,再坐那条船过河就行了。

  如果该放的时候放不下,该舍的时候不肯舍,这都是修行的障碍,这些不叫精进。也许你自认为自己学修没有间断过,这应该是精进。其实,这不是精进。该放的时候放得下,这本身就是精进的助缘,这才是精进。放舍是精进的助缘,精进是成就的根本。可见,明理很重要,有智慧很重要!若是有智慧,一切都是方便,都是成就的助缘;若是没有智慧,一切都可能是造业。

  精进的四个助缘是信解、毅力、欢喜、放舍。若具有这四个助缘,就有精进,就能精进。如果能精进,就能证得菩提果,能解脱,能成佛。如果自己想解脱、成佛,就要精进。若是要精进,就要具足这四个助缘。若是你不具备这四个助缘,你肯定精进不起来,不会有精进的;若是不精进,肯定不会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精进       解脱)(五明学佛网:精进       解脱)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