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在家居士学佛修行的十大误区


   日期:2010/6/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家居士学佛修行的十大误区

 

     每个学佛修行者各有其学佛因缘,除一小部分上等根器者容易直接契入究竟法外,绝大部分人都还在寻觅及弯路上走,这也难怪,佛法演变至今,也然有太多的方便,不明究竟者,以方便为究竟,再说,正法难闻,现代经济社会,大家都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学佛如蜻蜓点水般而作,但是,我们学佛若没有听闻正法的基础,平时只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难免茫修瞎炼,本来不学还好,还算个是正常人,可是学佛了,却是感觉越来越与世不相容,与家人、邻里也难相处了,越来越觉得更加孤独和痛苦了,甚至让人感到你怪怪的,消极厌世。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该反思了,我们走对路了吗?

    华严经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生死事大,慎之!

误区【一】:五浊恶世。

    为了大家不执着于欲贪,对于大家共业的世间,我们称为五浊恶世。在这世间里,人们展现了贪嗔痴三毒,物欲横流,自私自利,所以此世间就被我们认为不是净土了,产生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点,否定、厌恶现在生存的世界;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净土宗的殊胜在于:一念阿弥佗佛,念念明觉、念念相续不忘不断,则诸恶不生,内心清净,日久功深,必入禅定,一念清净,临终正念,必定往生净土。然而,此功夫的熏习,必须来到物我、能所双泯,若内心尚有对世间的厌恶之心,则心未清净也,心不净则佛土不现,如何往生西方?心净则佛土净。即无染也,当下了然了义,当下便是净土。法界本来清净无染,无私大爱,何来五浊?浊的是我们的啊。我们更应该学会爱众生、感恩法界的无私供养。

误区【二】:以为出家方可真正修行。

     经典中有提到远离尘世,静虑修行,有条件者,若身先离境,心的染污则会少些,将有利于修行,此本无非,但更重要的是心的离境,不被任何境界所染所缚,出离心的枷锁,名为出家【出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将面对根尘接触的考验,并非你身在空门才能修行,真正修行者,那是无处不修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缘,当我们在凡尘中,有责任未尽、尘缘未了,那我们就该勇敢的承担起现在的责任,就在每一个当下修行,若是遇不可意境而逃避现状,心能安否?当你的出家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能出家专修了。以前很多修行者行脚,目的有三:一者在红尘中检验自己,二者善巧方便弘法利生,三者广结善缘,续人慧命。所以,出家在家皆是修行,不要好高骛远,当下便是。

误区【三】:不明供佛、礼佛的意义和仪式。

     真正的礼佛,是内心的清净解脱,诸佛菩萨并非有你顶礼才快乐,而是你解脱了、并实践菩萨道回馈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礼佛!平时我们供佛、礼佛是要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见贤思齐,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有人却与诸佛菩萨做起生意来了,求诸佛菩萨:若我的某某愿望实现,定当如何布施添油等等,实为无有是处!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开智慧、断烦恼、度苦海,凡事向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心的结缚从而断离。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明确解惑:烧香者---烧正法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意在提醒我们修行要无间等,成就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烧香供佛。香花供佛---意指功德花,指常说正法,饶益有情,佛所赞叹,正法究竟常住,无凋落期。长明灯---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持斋---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误区【四】:忽视家人感受,学佛成痴。

     学佛修行最后将来到普利众生,并非自私自利之举,慈悲从点、线、面到法界一切众生,点,就是自己,线就是家人、邻里、朋友,面就是社会人群,所以我们修行,将从点开始,慈悲善待自己,进而慈悲善待家人,家人相处的时间最多,也是我们展现真实自我之处,有人在外对人笑脸相迎,回家了却是原形毕露,呵呵,这可不好。首先,我们必须做好家里份内之事,尽己之责,为人夫、妻、父、母、子、女,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把修行落实在实处,这就是修行。若是为了自己学佛,而弃自己对家人应尽的责任于不顾,这本来就违背了修行的原则,修行要我们来到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也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不可忽视。若为了自己修行,家人都过得很痛苦,将使人们对佛法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初学佛者,也要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开启智慧,善巧方便。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习我们的心如何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身口意三妙行。

误区【五】:重福报,福德相、功德相不分。

     六度波罗蜜中有布施波罗蜜,经云:布施者得广大利益。此世因,来世果。有相布施得福报,无相布施得功德。所以才有当年梁武帝与达摩大师之说。功德者,清净本性也,学佛明心见性,布施为舍,无舍即无得,可是很多人却想:舍中有得,虽然有舍,但心里依然想得到世间的名、闻等等,此为有相布施。出三界名为脱离苦海,如何出三界?修无相布施其一,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习布施波罗蜜,最终也须来到无相布施,三轮体空,方得功德。得无得之得。只修福报不修功德,六道相续轮回,福报享尽,何乐之有?所以,我们修身,意在修心也。修福德亦是积累善人的资粮,切忌只修福德不修功德。

误区【六】:对三大阿僧祗劫的误解。

     佛陀所云三大阿僧祗劫原指三毒心,即贪嗔痴心;阿僧祗汉名为不可数之意,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河沙恶念,于一一念中,如是恒河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祗劫。若心解脱,即言得度三大阿僧祗劫,佛法次第修行,可证、可达,非遥遥不可及也。不可为名相所惧,退失现世究竟解脱成佛之道心。

误区【七】:不明世智辩聪与智慧的不同。

     世智辩聪为世间智,指世间学问及待人处世之道等,属于有漏智,有烦恼,受因果轮回,不免生死。而佛法正等正觉的智慧属于无漏智,用则一切圆通,遍一切处。因心无所住,法身不变异,故离生死。

误区【八】:趋吉避凶的心态。

     苦因,缘于自己内心的界限,我们的内心快乐常常求于外界,所以遇可意境则喜则迎,遇不可意境则恼则拒,境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自己划分出来的,法界缘起,本来法尔如斯,而我们却心随境转,整天左右动荡不已,无法安心,所以我们就产生了趋吉避凶的心态,而终其一生,无常相随,无法抗拒,这是实相。所以这种心态于慧命无益。遇事便信卜问吉凶,无有是处。经云: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维,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实、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这才是我们正确面对不可意、不可爱境的方法。

误区【九】:禁欲的误区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

  性执着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

    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YIN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在家居士的禁欲有如下几点弊端: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

  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并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头脑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对人的关怀多一分,就算是修行。

  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情绪不波动;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

  随缘而不染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达摩大师在《血脉论》中也指出:问:白衣有妻子,YIN欲不除,凭何得成佛道?答曰:只言见性不言YIN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YIN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YIN戒,能不邪YIN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

误区【十】:神佛不分。

     以下摘录慧律法师文章: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著,后代为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

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何谓智信?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曾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误为佛教

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光明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杯筊: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佛教主张,若欲做功德,当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经、供养三宝,更能利益亡者。盖火化冥纸、冥具,仅鬼道受用,然亡者却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钱万不可烧,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则视同焚毁经书,罪过不小。

⊙杀生害命以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鸡鸭鱼肉供佛,以示诚意。然则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众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权。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观,而非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22)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

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23),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在家居士       误区)(五明学佛网:在家居士       误区)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开愿法师: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误区 

 赵跃辰居士: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道坚法师:学佛初阶的误区 

 雪漠:“念佛往生”的误区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四章 修道 1 一悟便休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在家居士如何 

 智宗法师:在家修行,不要误入误区 

 传喜法师:科学之误区 

 在家居士如何受持八关斋戒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为什么不能受人供养 

 在家居士礼仪五十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