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喜欢批评人,喜欢说别人过失,把所修积的功德全都漏光了


   日期:2016/4/23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前我们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常常讲,你们每天所修的这些功德都从口里流出去了。佛法讲有漏,这很大的一个漏洞漏出去了。喜欢批评人 ,喜欢说别人过失,这真的叫有漏,所有你所修积的功德,全都漏光了。

  说别人过失是最大的过失,最严重的过失。你想想为什么?从你自己本身来说,你的心不清净。我们讲菩提心,真诚你没有,你心是虚伪的;清净你没有,你是染污的;平等你没有,你是高下,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平等心没有了;正觉没有了,你愚痴;慈悲你没有,你自私自利。所以从这个口业就知道你完全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你与菩提心不相应。与菩提心不相应,就是与整个大乘佛法不相应,大乘佛法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不会成就。

  在世间法里面来说,口为祸福之门,喜欢批评人 ,有意无意跟人家结了冤仇,结这个怨迟早你会遭到报复,因果通三世。你喜欢批评人 ,人家也批评你,果报如是,你怎么能免得掉。这是从你自己本身破坏你自己的德行,破坏你自己修持的功夫。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头说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们净宗同学,如果三年不讲话,保证开悟。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三年不说话,你口业清净。所以喜欢说话的人,你的功德都从这漏掉了,你不能不知道。

  如果说对这个世间、对众生,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你造的业都是地狱罪业,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诸位都晓得,动乱不安。将来在历史上,这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种动乱谁造成的?喜欢说话的人造成的。你天天批评人 ,天天说这个不是,说那个不是,你在那里制造纠纷,你在那里制造矛盾,你在那里制造对立。你就是破坏社会安定,破坏世界和平,你让全世界众生都在受苦受难,你天天说话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你有罪过!你说他们大家都批评,没错,大家都批评,所以才有世界末日,这是共业所感。你要真正觉悟了,我从今之后不再批评人 了,那你就是修大功德。为什么?从此之后,我不会破坏社会安定,我不破坏世界和平,你这个功德多大。虽然世间人没有人称赞你,为什么?世间人不知道,我知道,我称赞你。再跟你说诸佛菩萨知道,天龙善神知道。

  先从口业修,《无量寿经》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佛真的是慈悲到极处。不但口不能言,不能说别人过失,心里头不能够记,不能有这个念头。我们要养自己的清净心,我们的心像这个茶杯一样,这个茶杯希望都装一切众生最善的、最美的,我们的心就善就美了,千万不要装一切众生的垃圾,最不善的、最坏的、最肮脏、最恶的,我们的心就变坏心了,这个道理不难懂。时时刻刻自己要注意,看到一切不善的,绝对不放在心上,绝对不放在口上,修行从这个地方下手。

  人有善的一面,再恶的人,他一生当中也有几桩善事值得称道的。我们学佛,佛在经教上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人性本善」,这是我们要肯定的。我在澳洲也常常讲,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今年也七十多岁,已经退休了。这些好的教授,我们一般讲名教授,他退休之后,学校里面赠送他一个荣誉教授。他不教书了,他是学校的荣誉教授。这个身分地位很高,得到学校的肯定。有一天他问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希特勒也是好人吗?我点点头说是,他本性是善的,他有佛性。他作恶多端,那是习性,不是本性,这我们要搞清楚,他没有遇到好人教他。

  所以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成就是要把不善的人把他变成善人,你的教育成功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最高级的转凡成圣,你的教育成功。决定不可以说这个人不善,这个人没有善根,我们把他开除掉,那你的教育完全失败了。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从来没有看到有「开除」这两个字,佛总是尽量来感化这些学生。没有善根的人,感化的时间长一点;善根深厚的人,感化很快,几个月、一两年他就回头了,就转过来了;善根差的人,有的时候要好几年、十几年、二三十年才能转得过来,佛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教育。

  教育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佛能感化那么多人,孔老夫子能感化那么多人,什么原因?他所讲的自己统统做到了。教你不妄语,他不妄语做到了;教你不两舌,他不两舌做到了。所以学生没有话说。后世这些法师大德教学,那个感化力量很薄弱,什么原因?教你不妄语,我还打妄语,人家说你这不是骗人吗?所以别人不相信,教学的成绩就比不上古人了;教学的效果,不但不能跟佛菩萨比,跟祖师大德比也逊色很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晓得一定要认真努力修自己,自己真正成就才能够感化别人,才能够从事於教学的工作。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五八集)  2004/2/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58

  这些理、事我们明了之后,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我们怎样待人接物?我们天天看人是缺点,人家的优点没看到,全看缺点,喜欢批评人 ,这都是损德,这不是积德,是损德。人要学厚道,人要学慈悲,要学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德行就衰了;不原谅自己,德行提升,原谅别人。我们这样做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别人看到、听到了,会有感动;一时没有感动,长时之后就会感动。二年、三年还没有感动,十年、八年感动了;十年、八年没有感动,二十年、三十年感动了。只要是真诚,决定有感化那一天。他还没有回头,我们的功夫不够、不到家,继续努力,不要灰心。换句话说,这些人也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没有这些人,我怎么会勇猛精进,我怎么会知道自己功夫不够、德行不够。没有把别人转过来就是不够,不够怎样办?修自己,修自己最终会感化别人。老祖宗的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佛能够感化九法界众生,没有别的,就是他自己做到究竟圆满,做到没有丝毫缺陷。但是还有不能感化的,那是什么原因?缘分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世,遇到有一个人,佛教他,他不相信,他不听,不能接受,对释迦牟尼佛不喜欢,看到,脸就转过去了。佛知道没有缘,叫舍利弗去。舍利弗把他度化了,为什么?有缘。所以佛门才有这么一句话,「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没有德行,是没有缘分,他不喜欢。这些事理我们都要懂得,懂得之后还得要学,提升自己德行,还要跟人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实际上,恶缘、善缘都算是有缘,但是结恶缘很辛苦,不如结善缘好。结善缘,别忘记四摄法。佛给我们讲的四摄法,那就是结缘的方法。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多送礼、多请客,这个现在在大陆上很普遍,四摄法头一个;但是后头,第二个「爱语」就没有了,「利行、同事」,这就没有了。这四种相辅相成,单用一种不行的,四种统统都要用,这才是圆满的摄受一切众生。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6

  而学佛人最大的忌讳是造口业,口业太容易造了,天天张家长、李家短,批评人 家的是非得失,叫造口业。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心有高下,心有严重的污染,你对於佛法修学毫不得力。真正修行功夫得力,心地清净,他口业就清净了,他身业也清净。身口是表现在外面,意清净,意是心。《无量寿经》讲的三大纲领很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修清净心,外在能影响内在,内外双修,「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一句佛号念的功夫才叫得力。把所有一切是非长短全念掉了,这叫做念佛。因为一切是非、善恶那都是迷、都是惑,迷惑,我们用这一句佛号把迷惑念掉,破迷开悟。悟就是觉心,觉心是清净心,觉心里面没有染污。自己必须要入这个境界,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这一生遇到净宗的机会就真的抓到了。要在这一生超生,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干傻事。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六十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69

  日常生活当中随意批评人 ,这是最大的过失,无论你每天诵经拜佛,修的那一点福、那一点善,全从口里头流出去了,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随意批评别人,说是非,批评人 ,这是最大的过失。人不知道尊敬人,不知道赞叹人,不知道礼敬人,那你天天就在制造是非,就在制造冲突,世界冲突怎么能化解?天天在破坏和平、破坏和谐。你看现在许许多多出家人心量很小,不能包容,专门看别人毛病,看不到自己毛病。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愈想愈有道理,这什么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话说得好,喜欢拨弄是非,这就是是非人,是非人就是在制造社会动乱,就是在破坏世界和平,你说怎么得了!所以学佛要真学,不能搞假的。你真学,你真有功德,真正是增长福慧、消除业障。你要不是真学,你没有智慧,天天在增长业障,业力天天增长,你还能出得了六道轮回吗?果报都在三途。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五九集)  2004/2/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59

  无论是有心或者是无意,造作妄语的罪决定障碍这一生开悟往生。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两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开悟,希望自己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身语意业,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在这部经正宗分里头,传给我们修行的纲领「善护三业」,你看看他把口业摆在第一,这都是有讲究的。身语意业是我们常常在大小乘经教里面看到的,排列的顺序,身、语、意。可是在这经上世尊跟我们介绍,他不是这个排列,他先说口,身,意。这样的说法显示出世尊彻底的悲心,为什么?他知道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最容易造的业是口业,所以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今天讲为佛弟子,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出家了,你说不说别人过失?如果你还要说别人过失,头一条就没做到。第一条没有做到,后面全都没有了。善护三业这个经文在第八品「积功累德」,在第八品里头讲的。这做不到,这部经以后都没分,你怎么能往生?一面念佛一面常常还批评人 ,还说人的不是,你说你糟不糟糕?

  心是妄心,心是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不真不诚;言语都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你想想看这四种口过你是不是天天都在造?你还不知道改过,还不知道回头,还自以为是,起心动念别人错了,我没有错。我没有错,将来别人往生极乐世界,我往生阿鼻地狱,到底是谁错、谁没错?不要问别人,自己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好好想一想就明白。恶业要不断,不得了!所以,最容易犯的是口业,其次再讲身业:不杀、不盗、不YIN,最后讲到意业:不贪、不瞋、不痴。所以,十恶业反过来就是十善业。诸佛菩萨念念与十善相应,这是学佛首先要我们学习的。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六三集)  2004/4/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63

  佛是世间第一大善人,这是大家都肯定的,佛弟子也是世间的大善人。善人怎么会做犯法的事情?哪有这种道理?世尊慈悲,在《梵网经》里面告诉我们「不作国贼,不谤国主」,这《梵网经》的。我们从前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老师常常讲、常常提醒我们,我们的习气很深,喜欢批评人 ,这错误的。尤其是国主,国主是国家领导人,团体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他也是凡夫,凡夫有时候也有过错。譬如一个家,家长,你是一家的国君;我们这个团体,像道场,道场里面的住持、方丈,这就是国君,他一个团体的领导人;如果是一个县市,这县长、市长他是这个县市的君。不谤国主,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比如这一个家庭,他这个家庭里面,儿女对父亲都很尊敬,你要在儿女面前说你的父亲怎么不好、怎么不好,说他。他对於父亲尊重心没有了,这个家马上就出问题。你这是不在乎,你是破坏他家庭,这个罪过很重,决定不可以做的。你要帮助这个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你帮助它,你可不能破坏它。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七二集)  2005/4/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72

  对於我们自己学佛的同修,自己本身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千万要记住,决定不可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决定不能破坏。你要能够信守「我要帮助人和睦相处,我不破坏人」,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你就拯救了世界;你要是破坏这人与人之关系,你在这里挑拨是非,你造的罪业就很重,你在这个地方是制造动乱,破坏和平。你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之大,一般人简直不知道,不晓得。在一切时一切处你能够信守,你对於整个世界的和平,你就真正做了一番贡献了。所以要常常存个善念,不能有恶念,人家做错事情要知道原谅别人,回头想想我自己有没有毛病?我想批评人 ,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自己不是十全十美,我就没有资格批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事实真相。

  舍弃自己的成见,我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肯放弃自己,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所以,生活要用智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堕落的。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出家人你是破坏佛法的形象,其他的一概都不说,就单单破坏佛法的形象,就是阿鼻地狱罪业。诸位要晓得,这个罪业就是五逆里面的破和合僧,我们有意无意不知不觉常常在犯,这还得了吗!遭受别人的批评、毁谤,我们要虚心、要反省,古人讲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他批评、毁谤的,我真有这个毛病,赶紧改,他是我的老师,他提醒我。不是他提醒,我自己不知道,马上改过。如果没有?没有,我自己要勉励,以后不可以犯这些过失。

  常常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真正修行人还会被别人轻贱,轻就是人家瞧不起你,贱就是糟蹋你,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都包括在这其中,佛说了「世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我们这一生中没做错,真正修行,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这个罪业应当堕地狱,因为别人轻贱,你的罪业就报掉了,这就是重罪轻报。所以要生欢喜心,不能怨恨,我的罪业报掉了,不会堕地狱,不堕三途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常常想这句话。我这一生当中修学,这句话对我的利益太大太大了!所以我欢喜接受别人批评,你善意的很好,恶意的也好,我统统是以感恩的心。我离开台湾写了六条,「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们是以感恩的心离开,没有怨恨,没有敌意,永远保持心平气和。

  信守和睦相处 即是拯救世界  (共一集)  2004/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15-0001

  「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我们怎样学阿弥陀佛的口业?佛在本经告诉我们,在第八品里,教给我们善护三业。一般经典里面讲到三业都是身口意,顺序是这么来的,《无量寿经》上不是的,《无量寿经》第一个是口业,第二是身业,第三是意业。你想想,佛为什么这样说法,用意何在?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是现在,最容易犯的口业,口造什么业?喜欢批评人 ,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业。口业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批评人 有的时候这四种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护三业,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别人小小的过失就恶意的批判,太过分了;没有过失则胡造谣言,那罪就更重。有过失批判得恰如其分已经有过失,为什么?你不厚道。忠厚的人,看到人有过失不说。规过劝善这是有礼节的,你看到这个人劝导他,他能改过、能回头,你就劝他。什么时候劝他?没有第三者在面前,这个时候劝他,有第三者,他要面子,他难为情。我们自己要守住隐恶扬善,别人有好的我们可以赞叹,别人有过失不说。劝他要背著人,不能当著大众面,他会感恩,感谢你,你给他留面子。而且规过一次,再一次,不能到第三次,第二次再劝不听,以后就永远不要说了。再说怎么?再说就变成仇人,他对你起怨恨,那你何必?

  古人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一生当中不跟人结怨,无论他犯什么过失这都很正常的事情。譬如我在讲经教学的时候,有的时候听到有很多同学,有见过面,也有没见面的,听到他一些善行,我赞叹。我这一赞叹,听众都听到了,都知道了,以后发现这个人有过失,不像我所赞叹的,你们想想,我是赞叹错了吗?我赞叹是他那一桩善事。人有善有恶,我们赞叹他的善,不提他的恶,要懂这个道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  201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1

  很多是念佛人、修行人,临终堕地狱,为什么?临命终时那一刹那他迷惑了,瞋恨心生起来,这就堕落了。

  所以学佛的人常常处逆境有好处,常常遇到恶人,都帮助他修行。逆境、恶人你都能够忍受,你都能够随顺,临命终时往生有把握。养成这个习惯,什么样的羞辱我都能忍受,一笑了之,心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计较。他无论用什么心态对我,我对他恭敬,我看他是一尊佛。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迷惑颠倒,做错这个事情,他要是清醒的话,他不会做出这个事情出来。要能体谅他,没有一丝毫怀恨,还有感恩,我们自己是大幅度向上提升。如果他对待我这个态度,我心里难过不高兴,我就下降了。是升是降、是善是恶,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与外面境界不相干,这个道理你要懂,这个道理很深。人家修行成就怎么成就的?就在这一念之间他是善念,他能够恒顺众生,他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听从别人的,不跟人相争,境界就升上去了。如果不服气,一定要跟他争个理,你下降了,这口气是出了,但是自己到三途六道去,错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必跟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天下确实是无事。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能不读,你要是读明白了你就晓得,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样样能忍、样样能顺,真了不起!善缘、顺境能忍,不生欢喜心,恶缘、逆境能忍,不生瞋恚心,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都保持著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生智慧,不生烦恼,完全是智慧解决问题。无论对善人、对恶人,真恭敬、真供养、真忏悔。行善赞叹,行不善不说,不说话,看到不善的不说话,这叫「称赞如来」。做的是好事,对他自己有好处,对众生有好处,赞叹;对自己不好、对众生不好,不说话、不批评。像李世民所说的,道场好与不好都不可以说。他讲的这个跟经典上讲的相应,跟十大愿王相应。你自己心里明白就好了,千万别说,对的,应当学。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病从口入,这个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挑挑剔剔的,吃出一身病来;祸从口出,那就是什么?随便批评人 。你批评的时候是无意,人家听了有心,记恨在心,将来找机会来报复,你还不知道怨从哪里结的。所以学著绝不批评别人过失。要回避一切嫉妒、障碍,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地方人看到菩萨讨厌,菩萨就赶紧走了,为什么?让他生欢喜心,这真正慈悲。什么时候他欢喜的时候,什么时候再来,不欢喜的时候离开。大乘经教里头教导我们的,学了要会用,这就是有智慧,知道进退,什么时候可以进,什么时候要退了。我们一生自己没道场,一生是随缘,哪个地方有缘邀请我们就到哪里去讲经。在国外都有时间限制,签证上的限制,时间到了就得离开。欢欢喜喜,下一次再有缘再来。有的一个地方我们曾经去了七、八次,印度尼西亚我去了十一次。我只知道去次数很多,不晓得多少次数,上次去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十一次,看看护照里的签证,果然是十一次。

  所以,总是要跟众生和睦相处。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他不喜欢我,我喜欢他,我们的心天天欢喜、天天欢乐,没有不欢喜的。他毁谤我,我欢喜他,他陷害我,我也欢喜,你要问为什么?他替我消业障,真的,一点都不假。要没有业障?没有业障,那叫冤枉,你能够忍受冤枉,那功德更大。大幅度向上提升,他帮助我的,我怎么能不感谢他!所以你要明理,看事绝不是看现前,要看前后,要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你就不会冲动了。感情冲动是非常可怕,那是痴,痴迷,感情冲动。人有理性,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心像止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小小的风波就叫你动起来了,你禁不起考验,你没有一点点定力,怎么会成就?佛法修行的枢纽在禅定,持戒是方便,因戒得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三昧,八万四千三昧,不得三昧你就什么都没学成。得三昧之后就开智慧,三昧得到不开智慧,你肯定倒退了。为什么?得三昧的时候你骄傲了,你瞧不起人,认为别人不如你,贡高我慢的念头生起来,那你就错了。这种人有,有持戒,戒持得不错,瞧不起人,认为别人没有持戒,不如他,看到别人就批评人 ,这就错了。持戒的目的是得清净心,你那个戒持的样子是不错,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你就不高兴,这是你一点功夫都没得到,戒是持了,不起作用。修定开慧亦复如是。所以古人讲得好,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心永远是清净的,不受外头境界干扰,不为外面境界所动,这叫真功夫,真功夫里面有真智慧。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一集)  2011/3/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1

  《感应篇》跟《弟子规》不能不多读,那是戒,读了之后要真做到。同学们在一起修行,要互相勉励,不要有任何忌讳,看到别人错了,要说、要劝告,这才叫同参道友,依众靠众。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的过失,我们自己不知道。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一定要感恩,帮助我改过自新,帮助我往生净土,帮助我提高品位。不管他是善意恶意、有意无意,能够批评我,能够说我过错的人,都是大恩人。我们看见别人有过失,一定要劝告。劝告,我们要知道观机,有些人很爱面子,当著别人面的时候,你说他的过失,他虽然知道,他怨恨你,他很难接受。所以规过劝善,要在没有人在旁边,这个时候可以说,有人在旁边,不说,这是礼敬。不在任何人面前批评人 ,他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旁边没有人,这个时候要说。真正能够接受,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他,他都能够接受,这个人决定成就。这种人有,不多,不是没有。他真的能够改过自新,而且真的能感恩戴德。

  老师教学也不例外。早年我们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教学,我们跟他十年。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就很清楚,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办经学班,传授讲经的方法,班上同学二十多个人。有那么二、三个,老师对他特别客气,他们有过失,老师从来不提,都很客气、很恭敬。可是也有几个,至少应该有五、六个,老师对这些人有打有骂,当著大众批评,一点客气都没有。为什么用不同的态度对学生?我那时候去的时候对这件事情怀疑,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里,问我是不是对这个有疑惑?我说是的。老师就说了,对这个学生严厉的,他肯学,打他骂他,他感恩,他不会怀恨你,那要不教他,对不起他。那几个对他特别好的,那个不能教,你稍微提他一点,他脸马上红了,他不能接受。我们才明了,不能接受的,我们的想法,老师把他当作旁听生,不算是正式学生,旁听生,就很客气、很优待。这是我们学到了。真正能接受,就真的要教他,不能接受的,只有在讲经上提起来,他听懂了很好,听不懂就算了。这是各人遇缘不同。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六集)  2011/5/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6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第四,「明妄语之恶」。「妄语者,《智论》曰」,《大智度论》里说,「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大智度论》这几句话,首先说明欺骗别人这个心不清净,这个心不好,想欺骗别人。事实真相隐瞒住,这叫覆隐实,不跟他说实话,不跟他说真相。出异语,这个异语就是假话,这就造口业,欺骗众生,我们今天讲存心骗人,这叫妄语。心行都不善。「又《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下面,念老总结著说,「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实之言,即名妄语」。

  「又口之四过,亦即十恶中口业之四恶」,这个经上都说出来了,「名为两舌、恶口、妄言」,就是刚才讲的妄语,后面还有个「绮语」。「《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这是把四种口过合起来,都称之为妄语。『两舌』是挑拨是非,破坏两个人的交往,在甲面前,他说乙说你的过失;在乙的面前,他说甲说你的过失,所以斗乱两头。小,是让两个人失去和睦,彼此怀疑;大,会斗乱两个国家发生战争,那个罪当然是无间地狱。要知道这是决定不应该做的。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和睦相处,你在这里挑拨是非,让这两个人斗争,试问问你得到什么好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总有一天这个事情被拆穿,双方都恨你,必然造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两舌决定惹祸。『恶口』是言语粗鲁,说话很难听,这个是也很容易犯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很好听,目的也是欺骗对方,言语都不诚实。绮语多半是损人利己才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在今天商场上几乎处处能看到这种行为。《净影疏》说,这四种过失,口的四种过失,「不应法故」,就是不如法,通名叫妄语。

  「今经明标五恶。故以妄语摄余三者,合名一恶。」这部经上说五种恶,妄语这一种里头就包含四种,所以把这四种都包含在妄语里头,这妄语就讲这四种。「但经意隐诫十恶,故列举其余三恶,盖於合中复有开也。」这个妄语展开是四种,归纳统叫妄语,在佛法里面讲,开合不同。但是这部经里头,就是这一品经「浊世恶苦」,这讲的五恶,经里面意思确实包含十善;十善,妄语就开为这四种。所以这品经里主要的意思是讲五戒十善。五戒,显说,经文上你看到的,实际上它包含十善业,十善在里头,你看经文里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由此可知,这品经文是给我们说五戒十善。违犯,这个过失有多大、有多么严重,都是为一般人所疏忽了。即使出家弟子,往往认为这叫小小戒,小小戒就无所谓,就不重视了。

  妄语是小小戒吗?两舌是小小戒吗?我骗这个人,这个人也不是好人,骗骗他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一般人不晓得,五戒十善在佛法叫根本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三聚净戒都是依这个根而建立的,根毁掉,那戒还在吗?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都会清楚,那个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学佛,我们学佛之前有没有这些口业?恶口,发脾气、骂人、批评人 ,这都是属於恶口。你要说绮语,包括舞台的表演、歌唱,内容是什么?与杀盗YIN妄相应,那这些都属於绮语,诱导你感情冲动。为什么说现在电视传媒主宰著社会?这些传媒的负责人,他可以救这个世界,也可以毁灭这个世界。他所演出的是负面的,就把这个世界毁掉了;如果演出来是仁义道德、是五戒十善,那他就是救世的,他把这个世界救起来了。这个权操在他手上,将来他是向天堂还是向地狱,都在他一念之间。

  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小戒,没有什么关系,那你就错了,小小戒不能持,大戒就崩溃,小小戒是大戒的根。我们在出家的时候受戒,老和尚跟我们谈到戒律,也是教导我们,四重戒要持。其实四重戒就是杀盗YIN妄,这叫四重戒。小小戒就可以马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讲得很好听。在日常生活当中,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明明是四重戒之一,怎么可以把它看成小小戒?一个人不要说一生,就单说一天,这一天有没有犯这个口过,就难!这一天从早到晚没有妄语吗?想想看,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有没有?如果要是有,就知道今天又在造恶。实在,老实讲,杀盗YIN妄念念都在犯,这是讲真的。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里十善五戒清净了,真正守住、做到了,才能称得上善男子、善女人。五戒十善还是常常犯,这不善,佛经上这种称呼,我们就没有分。所以学佛最低限度我们要守持的,身不造杀盗YIN妄酒,心要伏住贪瞋痴慢疑,情绪一定要控制住怨恨恼怒烦,你要能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叫真修行。这个人念佛就相应,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烦恼习气恶业伏不住,念佛不相应。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好处,好处是阿赖耶识里头集结念佛的种子,好处在这里。这个好处的果报不在这一世,换句话说,这一世还要随业流转。过去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烦恼习气伏不住,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十万声佛号,还是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没法子,念佛不相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七集)  2011/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27

  末法时期,特别是戒律,几个人持戒?我没有看到过。偶尔有看到过持戒的,持戒的大德怎么样?常常批评不持戒的。这是不是真持戒?不是,真持戒的人不批评人 。持戒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为什么?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智慧,这是一条成佛大道。有傲慢心、有嫉妒心,执著分别重,决定戒定慧三学全部都没有,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容易!现在这个世间,世尊的末法,各个宗派都衰了,真正修行人稀有难逢。我们活在这个夹缝当中,知道自己不是上根利智,下下根人,唯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只要自己能得生,功德就圆满了。对於别人的指责,我们感恩,没有怨恨,好好想一想,指责是对的,我们要改过;指责是错误的,要原谅他,他没有学过,不要跟他计较,也感谢他。唐太宗就有这个雅量,有人当面指责他,说他的过失。太宗旁边的人说,他这个人对你有误会,你没有这个过失,他诬赖你。唐太宗笑笑,他是好人,他敢讲话,我们好好承认,为什么?如果我处分了他,将来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讲话。这是高明,这人度量大,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圣君。错误的指责,也不会处分你,不会责怪你,只是你见识不广,认为你是好心,你没有智慧,没有见识,常常会错怪别人。你错怪了圣贤君子,他不会计较你;如果你要是对小人这样,他非报复你不可,那就会惹来麻烦。唐太宗是个圣贤君子,不容易。

  大家知道我这一生受人指责的太多了,有意无意毁谤、侮辱、障碍、陷害,层出不穷,报纸上、杂志上、网路上到处都是。这日子怎么过?平心而论,我们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东西统统都没有。所以这些不必管它,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是菩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以恭敬心来对待他们,我们就没有过失。所有一切指责,我们认真反省有没有?有则改之,要感谢他;无则嘉勉,也要感谢他。这么多人常常在督促我,常常在看到我,我不能有丝毫错误。误会是决定免不了的,所以我们自己承受,不责怪别人,不要为这些事情去操心,要把时间拿来念佛。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分秒必争,分分秒秒念阿弥陀佛,别管闲事。我们只求往生,所有一切的侮辱、毁谤这一类的,统统是我的增上缘,帮助我消业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有怨恨心就错了,那我就造孽了;我只有感恩的心、恭敬的心来承受,这就消业障。这一世没造的恶业,前世有,无量劫来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所以是善是恶、是是是非、是祸是福,都在自己一念间,我这一念统统转到阿弥陀佛,这就能生净土,那就是消业障。决定不能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往生这条路就断掉了,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个损失太大了,所以不能干这个傻事。对人要感恩,永远生在感恩的世界,这就对了。所以,未度令度,未安令安。首先对自己,先度自己,先安自己;再看缘成熟的,帮他;缘没有成熟的,恒顺众生,他这一生没法子得度。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七集)  2013/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27

  念佛的效果,就是把烦恼消掉了。譬如刚才讲的善护三业,我们开口想批评人了,「阿弥陀佛」把那个批评的念头打下去了,这就是消除的方法。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赶快打下去。这是消除烦恼的方法,一句佛号。章嘉大师何以心地那么样清凉自在?他的念力永远不中断,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念咒,我们念佛。如果我们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除睡著了你念佛停止,你一醒过来佛号就接著,没有不成就的。真能这样念,不必三年,在我们想六个月、一年你就会开悟。虽不是大悟,小悟总是常常有,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大彻大悟,将来往生决定自在,决定有把握。

  九八年早餐开示—对美国同修讲话—知恩报恩(八)  1998/1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122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护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善护       净土法门)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