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观想佛像


   日期:2016/5/7 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持本尊菩萨的法门,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念诵本尊圣号、心咒、礼拜或供养本尊、观想本尊的相好庄严、感念本尊的悲愿或进而实行本尊愿力……等等。其中,「观想佛像」就是一个很直接与本尊相应,又有多重利益功德的方法。

  观想本尊的修法,真的是很殊胜,而且感应迅速。但是,就是因为成就很快,因此有很多注重观念与注意事项,一定要事前弄得很清楚,否则一旦观出一些成就,或是遇到一些境界、障碍,便会因知见不正而产生偏差。

  如果您真的观想出了佛菩萨的形相,却因无知而产生疑惑烦恼,或因贪恋本尊而著形著相,那可真是糟蹋了这个珍贵的修法。

  一、观想的意义与重要性

  「观想」是我们证悟法身清净光明本体的殊胜方法之一,更是使我们每一个众生回归最原始的家——法身佛之常寂光净土的一座重要桥。

  因此「观想」的重点,是使我们在虔诚、恭敬的心境下,一心一意的忆念著本尊佛菩萨的圆满庄严法相。刚开始时,形相当然是模糊不清、似有若无的,但只要您锲而不舍的,心心念念都很专注的加以观想,那么,慢慢的便能把影像观得较清楚。

  这时候,您的观想算是有了初步的成就,但千万不可以此自满,反而更应再进一步的,忆念观想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清净无垢的智慧,以及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力等。

  也就是说,除了本尊的「身」之外,我们应更进一步的观想本尊佛菩萨的「口」与「意」。因为本尊的三十二圆满相、八十随行好,都是本尊当初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大菩提心,勇猛精进,努力修来的。因此三十二相中的每一相,都是一点一滴的功德资粮累积到圆满的程度时所形成化现的。

  也因此,我们除了观想本尊菩萨的身之外,更应忆念、正思惟本尊无量的辩才与悲愿,进而因欣慕本尊的功德,发心学习佛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使自己及他人都能究竟解脱一切痛苦烦恼,速证无上菩提,成就佛果。

  由于观想时,真诚的发出这样的无上菩提心,而此心正是和诸佛菩萨当初因地时所发的心相同,因此便能和本尊的悲愿相应,而感召本尊的放光加持。

  因为您的发心的正确与虔诚,在本尊慈悲的加持下,您的业障渐渐清净,再加上本尊的护念,于是您的「意念」便也渐渐与本尊越来越接近,而「口密」方面,也在本尊的加持下,渐渐能说出本尊想讲的话,而且慢慢的说话变得铿锵有力,具有加持力,而且口若悬河,辩才无碍。

  像这样,在您不断的观想,忆念本尊一切身、口、意之功德下,便会先得到本尊「意密」与「口密」的加持,而后渐渐待业障净除,机缘成熟之后,才会感应到本尊现前,以「身相」出现在您面前。

  然而,即使您够虔诚、够用功,而能观想到本尊现前,但还不是究竟的成就。因为您所看到的,还只是本尊慈悲示现的化身,就算您可以进而证得本尊佛菩萨的「本质」,那也只是法身如来的化现——「报身」之成就,距离究竟圆满的觉悟与解脱,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有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当您真正修持观想时,便不会因为稍为观出一点影像之后,就得少为足而沾沾自喜了。

  当然,成就佛果虽然不是这么容易,但只要您观想时,心态正确而且努力以赴,必能渐渐对治您平时散乱或昏沉的心,使得心念渐渐能够专注统一,而意志也会越来越坚定,因此慢慢能发展出持久而惊人的定力。

  而且,由于您不断的忆念观想本尊佛菩萨的无量功德与广大悲愿,无形中,您的心量便也会不断的扩大。再加上感应到本尊的加持,业障清净,因此您生命本具的般若佛智,便也不断的会恢复、滋长。这是「观想」的基本功德利益之所在!

  二、观想时应注意的事项

  笔者在此愿不厌其详的一再强调,「观想」是一种精神意志力的锻炼,透过观想,使我们的定力与智慧无限制的增强,最后达到解脱、圆满的地步——而这正是修持一切佛法的共同目的。

  因此「观想」绝对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会使人著形著相,甚至走火入魔。

  但就是有很多人对观想的本意没有弄清楚,一开始对佛法正知正见没有深入了解,加上贪求要看到佛菩萨,由于自己的贪求与执迷,便很容易执著于所看到的影像,而一步一步的走偏。

  因此,在您修持「本尊菩萨之观想法」之前,最好先明了观想中可能会遇到的境界与障碍,以免到时候观不破、看不开或放不下,而产生许多魔障!

  1、很多人开始观想时,发觉心力很难集中;影像时明时暗,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只能观想到佛像的局部,或所观到的形像会有自己的意念,会跟您开玩笑,或变幻不定等。

  而有人还会发生如心思涣散、昏沉、身体不舒服,甚至情绪激动、嗔心大发等禅病。

  这些都是观想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障碍,而且大多都是业障惹的祸!您不一定会碰到,但即使遇上了,也不要产生疑惑或心生退转,反而更应放松身心,定下心来,度过此一难关。

  因为度过去之后,您会发觉您的精神念力增加了许多,平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灾难,也会较有定力与智慧的加以解决。当然,您更可以于平时,多多礼佛、忏悔,以事先净除您观想时可能产生的障碍。

  2、当您观想渐渐得力之后,便可能会产生轻安、温暖、气动或见光、见影等类似定境的现象,这是您的心静到一个阶段时的必然现象,不必太过于在意。

  同时,当您定力加深之时,更可能会发生身体定住不动或晃动不止、汗如雨下、气流全身、感觉身心宇宙都在膨胀……等幻境,这些都是您身体中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在变化、调整之故,也不必大惊小怪,若能放下不管,继续修观,一定没事。若心中仍有疑虑,可以就近请教有经验的善知识。

  3、前面提过,除非您业障清净得差不多了,快则几年,慢则数十年,那时候会感召本尊现前。由于您诚心观想的这些年里,您日夜忆念本尊,并受到本尊意密与口密的加持,因此和本尊越来越亲,因此当您看到本尊示现出来时,那时候不仅不会被吓到,或产生疑惑,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本尊示现,也不会因此兴奋、著迷,反而会觉得熟悉、很温暖,就好像见到亲人一样的欢喜。

  4、太早成就,大多都是有问题的。有很多人观想力特别强,才没练习多久,常常闭起眼睛,就能「看」到本尊佛菩萨像的示现,这时您先别乐得太早。推究其原因,至少有下列三种较常见的状况:

  其一、自心化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包括您梦中或观想时所看到的佛菩萨,有很多是因您日思夜想,由强大的精神念力所合成化现的。这是自心显现的幻境,千万不要被自己给骗了。

  其二、宿世记忆---如果您过去世中曾修过观想,因努力精进,而观出前一项当中「自心化现」的佛菩萨相,但因乏人指点,因此您误以为真的是本尊示现,而贪著不舍。由于过去世中深深种在您的如来藏中,因此这辈子当您才观想没多久,无心之中,便触动了过去世的宿命而显现出来。这也是幻相,绝不可取!

  其三、鬼灵化现---由于您一开始就贪求看到本尊的形相,观想时过度而拼命的,想要看到本尊,由于贪念妄求力量的滋长,而感召鬼灵或魔力化现,故意投您所好的来迷惑您。这时您更应放下贪执,则魔境自破,否则一旦迷上了,很快便将成为邪灵妖魔的掌中傀儡。

  所以说,真正的观想,是以虔诚恭敬的心,放松身心,安详而绵密的,一心观想本尊,而不是绷紧了神经,一味刻意的贪迷与妄求。在您实际修持观想前,请务必分清楚此二者的差别。

  最后,不管您观想当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境界或景像,千万要沈住气,以平常心来看它,不执著也不排斥的,任由这些现象生起与消失。请记得:当您越在意这些幻相,这些幻相将会越变化越多,而且变得越真实。而当您看透它们的本质时,知道它们不过是虚幻的而不理会它们,那么,「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幻相,便将立刻消失。

  以前西藏有一位密宗的修行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观想的真谛,当他在一个小小的山洞中,观修「大威德金刚」而观出自身成为大威德金刚时,因大威德金刚头上的两只角太长了,他老兄整个人竟然就卡在山洞里出不来!

  这就是把观出来的本尊看得太真实的结果。

  因此,不管您所观出来的本尊,再怎么清晰,看起来再怎么真实,都只是虚幻化现的,其本质当体是空,了无实义。

  若能像这样的「观空」,那么,不论您观想的能力强不强,也不管您是否已观出本尊,就在您心心念念忆念观想本尊的身、口、意一切功德之同时,由于您能一心恭敬,万缘放下,当下便能感应到本尊的护念与加持。而渐渐与本尊菩萨没有分别。

  三、观想的次第与方法

  「观想」,是要观出您生命中本来具足、且与本尊菩萨之本质相同的「佛性」。因此,坚信自己有和佛菩萨一样的开悟、解脱之本钱——佛性,是您修持观想前,首先要具有的基本信念。

  其次,诚心、恭敬,以及发愿度脱法界一切众生的大菩提心,是您观想时,能否与本尊菩萨相应,进而观出本尊法相的根本重心。当然,一心专注与空观正见,更是您观想时的两大利器。

  以上这些心态与内涵,是避免您观想时走火入魔的最佳保证,如果您都能领会而渐渐具足的话,便可以进一步修学「本尊菩萨之观想法」了。接下来,笔者就为您介绍观想的一些次第与方法。

  一、场地的选择:

  初学者或注意力比较不容易集中的人,最好找到一处清净无扰的地方,以方便能安心观想。而且观想的地方,最好不要在门边或电话边,以免突如其来的有人闯入或电话铃声,把正在专心观想的您,吓得魂不附体,灵魂跑了出去,到时候可要别人为您「招魂」了。

  二、场地的布置:

  您修持观想的地方四周,尤其是眼前可见之处,尽量不要太乱,以免干扰您的视觉,妨碍您观想的专注。此外,若能找到一张桌子(本来就有佛桌者更好),桌面供上您要观想的佛像。观想前若能供养一些鲜花、素果、香、烛、糖、饼之类的供品,能令佛菩萨及龙天护法欢喜,帮助、加持您观想早日成就,如果各方面因缘不具足,不供亦可。

  三、时间的选择:

  您可以找一天当中,头脑最清楚、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作观想的修练。不论早上或黄昏,都没关系,但最好找到之后,每天都在那一个时刻里,勤修观想,以养成习惯。在日日勤修之下,很快便能有所成就。而初学者最好还是不要在午夜时分作观想,以免除自己胡思乱想或有「人」恶作剧的无谓困扰。

  四、观想时间的长短:

  可依个人的能力及空间时间作调整,但初学者切不可贪多、贪快,即使每次只作一、二十分钟的观想,不管对您专注力、定力或智慧的开展,就已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等您的观想能力渐渐纯熟之后,再将时间延长。

  五、观想前的准备:

  于佛像前放置蒲团、坐垫或椅子。观想前,除了供养一些供品之外,也可用一净杯装些温开水,以大悲咒(或甘露水真言)修持大悲水(或甘露水),先将修持观想的地方四周,洒净一圈,以围成清净界,您在清净界中修观,保证不受闲杂「非人」等之干扰。

  六、观想前的修法:

  除了上香、礼佛三拜,而后修供养、洒净之外,在观想前,您可以先持诵「净三业真言」或者「百字明咒」,以消消业障,减少干扰,然后再诚心而恭敬的诵念您所要观想的本尊圣号或心咒,一方面静心、摄心,二方面也使身、口、意渐渐能与本尊相应。

  七、观想的姿势:

  观想时,您可以跪著、盘坐或直接端坐在椅子上,而双手则合掌置于胸前,或者安放在腿上都可以。不论您以何种姿势、手印作观想,最重要的是要能持久,并使心灵自然生起恭敬与专注。

  八、观想的方法:

  开始修练观想时,可以先张开眼睛,把本尊的法相整个看清楚,然后再依下列的方法观想。首先,先注意本尊的手印及手上拿的法器。因为不同的佛菩萨之间,长得都很像,以如来的法相为例,每一尊佛的三十二圆相都完全一样,如果不从法器或手印上来辨认的话,根本分不清楚是那一尊如来。

  手印、法器分辨清楚之后,再看整个法相的外形轮廓,例如本尊有几只手?身体颜色?背后有没有光圈?是立姿或坐姿?坐著时是双盘、单盘或是一腿盘坐另一腿往前垂下来?本尊坐的是莲花或其他坐骑?而后,您可以再进一步观想本尊法相较细微的部分,例如所穿的衣服、饰品、颜色,乃至本尊旁边、背后或坐骑之下的其他景像等等。

  最后,您可以注意本尊庄严的脸部圆满相,或许您会被本尊慈悲、安详的脸相所摄受,心中顿时感觉一阵清凉与解放。

  观想时,您可以依前面的次第,由大至小、由粗至细的一一观想。开始时,都是先睁眼看个几秒钟,再闭眼观想,等到影像又模糊掉或忘记了,再睁眼看,如此反复练习,影像就会慢慢清晰,而且渐渐会从局部,观想到整个法相。

  当然,观想的功力是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渐渐增强。其中必然会有挫折与障碍,但本尊在您旁边,就是要看您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等您努力的程度够了,他才会以前面提过的意密、口密、身密之顺序,示现在您面前。

  九、观想的次第:

  依照前面的方法,您可以先把本尊观想在您面前,等观想纯熟之后,再观想本尊与自己合而为一,且本尊的身即是您的身,本尊的口即是您的口,而本尊的意即是您的意。至诚恭敬的全力观想,则渐渐必能与本尊相应,得到本尊的慈悲加持与护念。

  当您获得本尊的加持,而生起慈悲、清明、喜悦等觉受时,应当不取不舍,安住在这本性觉悟的境界中,因这是观想中最重要的一刻。但应任其自然的发生与消失,绝不要刻意贪求,或妄想把此一「美好的时刻」延长得久一点,因为这些都会破坏您原本灵明的觉性,切要注意!

  十、观想的结果:

  当您要结束这一座的观想之前,先将自己、本尊以及所观想到的一切景像,都观为空性,化于虚空之中,了无牵挂。然后双手合掌,将刚刚供养、礼佛、念佛、观想等一切功德,回向法界所有众生,一时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然后再安详下座、礼佛三拜之后,结束这一座的观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想       佛像)(五明学佛网:观想       佛像)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道与观想 

 蔡惠明居士:僧佑对建经藏、造佛像的贡献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六章 以观想辅助持名 

 陈星桥居士:佛像被盗 

 传明法师: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观想与观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流程、观想与企业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用「庵摩罗识」观想 

 永海法师:饭食观想 

 正净法师:观想(净土法门) 

 药师山·紫虚居士:定中观想心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