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弟子如何断除对异性的贪爱与相思


   日期:2010/7/11 12: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世间情爱害人之事多矣。小时候,我曾亲眼见一小伙子因其单相思的女孩结婚而喝农药自杀,他在地上扭曲滚爬挣扎惨叫直至断气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然而,情爱之害人,佛弟子亦未能幸免。不少的出家僧尼因之还俗结婚且不说,博主的几位同门师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有的试图依靠修某个密法以得到对方(但姻缘非可强为),有的刻意受邪YIN戒以终止和对方的来往(但相思更甚),有的陷入了频繁的自慰中(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弄得憔悴不堪,令人唏嘘。所有的大德都在棒喝:要出轮回,必须断爱离欲。可是,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说实话,博主虽然在这里发此博文以说教,目前却也还没有做到。昨天晚上,一位师兄在丹增上师面前还明确表示:什么都好说,就是对女人的贪爱去不掉。然而,断除对异性的贪爱,是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做到的,否则休想有成就。本博前些天曾经发过一篇相关文章《晋美彭措法王开示:男人和女人对异性的贪著》,详细解构了男女情爱的虚幻本质。今再发一文,希望更细致地指点大家断除对异性的贪爱。

 

本文全文转摘自益西彭措堪布的《甘露妙法》

 

    如果说死亡是这个世间人们最恐惧的事,那么最悦意不过的事莫过于情爱,情爱作为文艺作品和影视“永不衰落”的话题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诗篇来赞美它,用音乐、戏剧来表现它。缺少了它,人生好象暗淡无光;而有了它,再艰苦再沉闷的生活似乎也变得绚丽多彩、生气勃勃。这个世间,有多少人将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它,有些人甚至将它视为人生唯一的幸福,缺少了它,便觉得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情爱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给真实、永恒的安乐吗?

    实际上,从最初的求爱、中间的结合,直到最终的分离,人们品尝的只有酸苦的情爱之果。 
  首先在求爱阶段,要博得女人的欢心,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很难的。不用说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将相也同样如此。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谓举不胜举,远的不说,当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竟然为了一个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检讨自己的过失,以致名誉扫地,脸面丢尽,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纵情欲时万万想不到的吧。如是为了满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种种恶业、奔波劳碌,来世还要饱受三恶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态变化无常,晴雨不定,时而欢喜时而忧,为情欲系缚的人们总是饱受折磨。 

    又在情欲的追逐中,人们实际上也是在满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认为对方是“我的”,这时对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电、“我”的车子等一样成为“我所”。这正是一种坚固的我所执的表现,实际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恒时占有对方。人们在情欲的追逐中带有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人们往往希望对方的所作所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听自己的话,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产生烦恼。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又如何能去主宰另一个人呢? 

    其次是结合之后的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满幻想的年青人,总是把情爱看成如鲜花一般绚丽,幻想着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中,就会发现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盐,从此便不得不奔忙于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杂务这时,人就象马匹已被套上马鞍马刺,开始驮起沉重生存负担,尤其是周而复始地单调重复着的生活,更是使人深深地失望。鲜花盛开时确是炫人眼目,但最终必然枯萎,同样,人们心中的美好幻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这时人们往往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其实正是人们从虚幻的想象中走入真实生活的必然痛苦。正因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幻觉仅是一种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长久,象肥皂泡一样终究会破灭。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归向人生本有的痛苦烦恼。 

    尽管现代人都不愿意去正视它,人生的痛苦不会因为人们虚幻的憧憬而转变消失,而人为什么却偏偏不尊重现实而喜好徒劳的幻想?人要获得真正的安乐只有走解脱之道。人们没有体察到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想以追求情爱的欢乐来替代人生的痛苦,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 

    人心就像秋天的云朵一般变幻无常,尤其在浮躁异常的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生起贪心,并组成家庭,一旦长久,先前的新鲜感和美好的感觉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荡然无存,生活开始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已经无话可谈,互相视对方都感多余累赘。于是男人就去追求另外的女人,去寻找新的刺激,或者女人去寻找另外的男人,当今时代流行的婚外恋基本上是这种情形。实际上这都是人的分别念在作祟,同样的两个人,前后之间彼此的心态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果情爱的本性真实存在的话,那对一个人的认识和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变化?  

    仔细观察当代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变幻莫测的分别念尤为明显、强烈,人们任性放纵,随意结合,朝秦暮楚,无有克制之念,人们认为放纵而为即是自由,这种自由即是人生的快乐幸福。之所以会有如是荒唐的见解、疯狂的行为,只因为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牵制,而陷于虚幻境中不能自拔。这种自由观痴迷地认为外面有真正能使他欢乐的异性,而实际带来的只有今生来世的难言苦果,这实为深重的烦恼业障。 

    最后是分离之苦。 

    世人向往恩恩爱爱、如胶似漆地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还想生生世世不分离,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缘凑合而暂时相聚,一旦因缘尽时,必是各自随着自身的业力而漂泊不定。今世为夫妻,来世或许成为互不相识的陌路人甚至成为怨敌,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本来聚散不定,这又岂是耽着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单巴尊者曾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所以对此人间聚散当以放下随缘的态度观待。(月称论师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对夫妻,开始时感情不错,一些男人找他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的话,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勾搭上了,并跟他们发生了关系。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出去与别人鬼混。后来她丈夫发现了,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明白所谓的感情极其虚伪,由此生起极大厌离心。——索达吉堪布讲授 

    是否人人都将欲乐执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而紧执不放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修习不净观的行者眼里,人间欲乐被视为粪堆、火坑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脱离爱欲染缚的成就者则见欲乐本如空花、了不可得。这是由于他们在各自相应的层次上观察照见了事物的真实本相,从而远离了普通凡夫人的非理作意。如果我们依循佛菩萨的教言来观修,同样能化热恼为清凉,使情欲之火当下止息。 

    以下就所贪恋对象一生的无常迁变、其身当下的不净、幻化本质善加思维,从而破除情欲烦恼的根源——非理作意。

    首先对于异性,我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她一生中短暂的光辉时刻,应该观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观察她的出处——从父母经血腥臊交媾而来,又从污秽之处而出,从一个意识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渐长大而成。作为凡夫,她可能除了喜爱享受生活之外,其余美德不会很多。在她容颜光耀、青春艳丽的数年中,这时人们最愿去留意、关注她,然而此后她必将走下坡路,随着容颜的衰败而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线。如果她结婚生育,那将忙于操劳家务,日常生活中大众面临的烦恼她也不能例外地一应俱全,烦恼将踵接而至,生活的压力使她平庸,身体也日渐臃肿、肤无光泽。到了老年的时候,则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这时病魔和精力衰竭将笼罩着她,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无能为力,一旦被死魔攫住就再也难以逃脱而在茫然无奈中死去。在家中停放几天,再往火葬场的钢铁炉里一放,即刻灰飞烟灭,化为一堆灰烬。往日的身形连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难道这个曾经容颜姝丽、令人心荡魂销的美女不是和梦幻泡影无二无别吗?再多多回忆一个女人一生的痛苦艰辛,则同情心悲悯心亦会油然而生。

    再思维这个娇媚姝丽的身体死时会是多么令人生畏,颜色逐渐变成青瘀,身体膨胀腐烂,一块块化为脓水,然后蛆虫从腐血中爬出,时间长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经过长年的风华,一切都将荡然无存。一个生命不论她生前多么风光,最后的结局皆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现前的绚丽一刻,要把时间拉长,观想一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把整个过程连起来观察思考,再炽热的欲念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世间的愚痴粉饰所蒙骗,随顺世间的矫揉粉饰永远也见不到真实面目,不应躲避而应面对真实的情景。 

    以下再次观察所贪对象的本质。 

    比如星级宾馆的厕所,灯光辉煌,里面还洒上高级香水,点上浓香,摆放着各种鲜花且有侍应生站着服务,然而不论如何装扮修饰,都改变不了其藏污纳垢的本质。同样,一个女人无论用什么饰物、化妆品、香水来打扮自己,无论如何花枝招展,也都改变不了其为活动厕所的本质。在身体里头包裹着的仍然是污秽的脓血屎尿,更何况其相续中尚有无边的贪嗔痴等五毒。这里里外外何有可贪之处? 

    有关人体的常识告诉我们:贪恋的对境本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成。三十六种不净物是:毛、发、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涕、泪、唾、脓、血、黄、白、痰、阴、肪、脂、脑、膜。所谓的美妙身躯就是由此而来,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拼凑成一个活动身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余可称为身体的了。 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曾于追求自己的少年前,以神通节节肢解她那美丽的身体,可是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她身体没有任何精华可言。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神通,但也可以借助X光、CT等科学仪器,通过从里到外的观察,不管是美人还是丑人,身体都没有可贪的地方。——索达吉堪布讲授

    我们再略述关于不净观方面的教言(详见《观住轮番净心法导修歧路灯》)。首先历历明观贪执难舍的有情身体,以文殊智慧宝剑从右眼处剖开表皮,将它撕下来,随着表皮的撕裂,随之汩汩鲜血奔溢而出,染红了面部及身体,皮扒光后,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接着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渐露出颈骨、锁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脚骨,此时血肉狼藉,撒落四处,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又五脏六腑、胃液、浓痰、胆汁、屎、尿一并涌出,臭气熏天,流布满地。 

    这样清晰观想之后,就能清楚地了知人体实为一堆不净物,另外,人的九窍排出的也全是不净物,所以这个躯体不用到死后,现在即是活动厕所。了知此理,如何会生起拥抱亲近之心?如何会与之如胶似漆、缠绵不舍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堆不净物,经过分别心非理作意的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悦意可贪恋的对象。而作深刻细致全面的观察,可以使我们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观察下去,这三十六种不净物,每一种又归于五大,都可分析至微尘,最后析为空无,这样经过分析观察,所得到的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人体如空花水月。然而人们以非理作意却将此泡影一般的身躯观想为美妙的身躯,认为与此“美妙”身躯相处是人生的快乐所在。人们以非理作意再三生起猛烈串习,不加抑制反而火上添油,这样相续中的欲念会如森林中的火遇上大风势必焚毁整个森林一样,必将愈演愈烈,由此人们深陷迷乱之中不能自拔,有人因失恋而精神崩溃,有人甚至不顾一切、施暴造恶。人们对这层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生生世世中,盲无慧眼的人们多少辛酸泪,都付痴情中! 

    最后从生死流转的角度来看情欲。 

    欲乐如美食中的毒药,初尝使人愉悦欢喜、趋之若骛,然即此情欲将人死死系于六道之中,只因缠绵则如春蚕吐丝一般,一丝丝、一层层自身作茧还将自缚。正因为欢愉,所以异常难以醒觉,于此中沉迷最深。古往今来圣者们千呼万唤亦莫肯清醒,世间无有第二者比此沉迷更深,也难有第二者比此更难看破。帝王将相、学士才子、英雄豪杰、少年老者在此一关俱难得过。

    而此缠绵极为深细,深者多生累劫都在此屡屡失误,为之缠缚流转却难以觉醒。细者乃至一念一思皆如游丝,不绝如缕,难以根除。虽说愉悦,然而误者何过于此,苦患者何过于此。古人云:“爱不重不入娑婆。”《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YIN心不除,尘不可出。” 

    由于情爱的重缚,在漫长的生死之中,我们难以解脱。若无文殊的智慧宝剑,我们如何能断除这藕断丝还连的痴情呢?

 

附:《从三方面破除对女色的贪欲》(索达吉堪布讲授)节选的小故事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长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去佛印禅师的寺院里,五百个修行人都动了心。(公案虽是这么说的,但五百个人全部动心应该不会吧,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对她生贪心。不然,五百个人的业力各不相同,就算是最美的女人,也会有人认为很难看、很讨厌。)佛印禅师告诉苏小妹:“你真可怜啊,让五百个修行人动了心,来世要一一做他们的妻子偿还。”苏小妹非常害怕,忙问禅师有什么办法挽回。禅师让她吊死在禅堂门口,方能免去自己所造之业。 

苏小妹还是深信因果,据说无奈之下,只好吊死在禅堂门口的一棵树上,禅师叫大家九天之内不要把尸体取下来。过了九天,在烈日的曝晒下,苏小妹的尸体开始腐烂,不断流下黄水脓血,臭不可闻,一群群苍蝇围着团团飞。五百个修行人见昔日所贪爱的美女,身体如此肮脏恶心,每个人都向她的尸体吐了一口唾沫,以此断绝了当五百人妻子的恶缘。

 

博主注:

最后一个绝招是,祈祷莲花生大士或观世音菩萨加持,特别是,祈祷上师加持,使自己断除对某个异性的相思。这一招可能是所有方法中最有效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戒邪YIN)(五明学佛网:       戒邪YIN)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陈兵教授:佛弟子必爱国论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惟觉法师: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 

 黄夏年教授: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 

 魏道儒教授:宗教虔诚与爱国情怀——法显西行壮举的精神动力 

 方立天教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杨曾文教授:爱国爱教,垂范千秋――纪念圆瑛大师圆寂50周 

 爱惜常住物 如护眼中珠 

 楞严悲华法师:久违的慈音大爱——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