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王晋美彭措:消尽恶业的四种方法


   日期:2010/7/11 12: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言:


通过《百业经》的学习,应该知道:有些罪业,小乘自宗是无法忏悔的,如对圣者取绰号、享用僧众财产等,果报非常严重,怎样忏悔都是要受报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尽这些罪业的;大乘自宗若是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是难以忏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顶、证悟无上大圆满法是可以忏净的密宗中谤上师、谤密法破了严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忏尽,故所有罪中,谤金刚上师、谤密法二种恶业是最严重的,始终无法忏净,必须亲自感受果报。


无始以来我们肯定造了恶业,故我们应当猛厉忏悔。消尽恶业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发起度化众生的无畏菩提心,可以消尽业障;二是入无上大圆满的境界,证悟等净之实相,无有轮回涅磐取舍,可以消尽业障;三是具足四对治力,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无始以来之业障;四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业障可以消尽。欲忏清罪业,当以此四窍诀勤修。


师言:现在听了《百业经》的人很多对因果非常害怕,担心以后做事有意无意中会违背因果,做起来心里很困难,一方面这种畏惧因果的诚心非常好,说明真正对因果不昧有信心和解行;另一方面也不用害怕,虽然在迦叶佛教法下造恶业者自己忏悔了,后来仍受果报,但是,他忏悔的方法仅仅是小乘的忏悔方法,根本没有大乘菩萨的忏悔方法,如《入菩萨行》中寂天菩萨亲口宣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显然“诸重罪”的对治法是无伪的“菩提心”;另一方面迦叶佛当时也是因机施教,对那些小乘根基的众生前,只讲造了业必须受报,所以,大家要搞懂了佛的密意,就不用害怕了,《普贤行愿品》中有“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我们现在有大乘的忏悔法又有金刚萨埵等密乘的忏悔法,而小乘中他们仅是生后悔心只具有四对治力中的一个,余三种对治力都不具足,但造的业又重,那么肯定受报。现在我们以种种忏悔方便法励力忏悔,就不用害怕了。 (以上文字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tw/show1_6112.htm)

 

二、六道中只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

 

    所谓轮迴,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迴环。轮迴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迴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馀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神道是指阿修罗道——博主注)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备注:博主看雪客对此段观点尚存有一些疑问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迴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

 

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

 

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淨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摘录于圣严法师著作《正信的佛教》之“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