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儒释道统文明核心


   日期:2016/6/22 14: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儒家”又称为叫“道学”,他有一整套治世的学问,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都有一整套的理论。儒家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借鉴了很多佛教的理论和方法。在修持上,儒家重在以人为中心。

  从“儒”到“佛”,是很宏大的一个话题,我们用小比喻来说大话题。儒家就像北方人吃的面片一样,在吃言吃,讲究怎么把面片做好吃。道家也是以人为中心,他也重视在“吃”上做文章。人可以长寿,人可以升天,人可以成仙。他把人的美好理想拉长,就好像把面片拉成面条一样。佛教既不违背面片,也不违背面条。佛门有一句话:“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儒释道大抵上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明明德”,这个提法有些接近我们佛教中提到的自性,令大家能明白自己的自性而止于至善。我们常说人格,什么是人格?在《大学》中,这个格来自一句名言: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任何人,不管你在做什么,能够安于当下。安于当下(的规矩)就是“格”,“格”相当于规矩,然后回光返照,领悟出你的方圆。这个“方圆”恰恰是指我们的“心性”。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领悟到方圆,行行都可以出状元,这是儒家思想中“格物而致知”的一种方法。至于“致知”,还是佛教在这个方面讲得更多更完美,特别是怎么开悟?怎么悟后起修?

  儒释道之间,虽然有有机的结合点却各有各的特色。佛教是出世的,但是,祂却以出世的智慧来完成世间的事业,在这个层面上,佛教又可以涵盖儒道两家。但是,你如果不学儒道,没有儒学或者道学的基础,也不会有今天我们中国的佛教现状。中国佛教为什么这么蓬勃兴盛,就是因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道家修养的基础。儒家确实他有自身的一整套方法,但越来越多的人却不知道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道教也是这样,过去还有道法可传,现在道法也是越来越少了。这个方面,我们佛教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教理和从方法上,都保存着丰富的知识,两千多年来没有中断这个传承。比喻说嵩山少林,大家都知道天下武学出自少林。但是,武学这个“武”对我们佛教来说,它是一种定,它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武不在武,而在定。又比如,佛门讲究在行住坐卧中修行,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内心和外形如何调整,佛教还有这方面的传承。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命脉没有中断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