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一集)


   日期:2010/7/14 8: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6/12/13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1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讨论的、一起分享的是「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是无怨无悔,因为假如我们时时怨恨、时时后悔,那个日子一定很难熬,绝对是度日如年。我们看到现在整个社会状况,很少有人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假如我们今天说人生可以过得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有这个方法,诸位朋友,您相信吗?因为相信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假如我们不相信人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一定会被自己给击败、击退了。所以确实人生都是被自己的信心给击毁、击垮了,不是别人可以打败我们的。

  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地区,他们因为长年没有下雨,所以当地的牧师召集大家来一起祈雨。正在祈雨的过程,大家都很专注在读诵一些经文,突然这位牧师就很激动的指著底下的一个小女孩,大家也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接著牧师就说到:你看我们今天来祈雨,就只有这个小女孩带了一支雨伞来。其他的所有祈雨的人都没带雨伞来,所以代表著他们来祈雨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信心说会下雨?没有!反而只有这个小女孩她来祈雨是抱著一颗赤诚的心来祈雨。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一分真诚的心才能跟天地万物相感应。

  所以我们今天以一颗至诚的信心来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而且能依教奉行,相信种瓜得瓜,种豆一定会得豆。所谓「理得心安」,我们很多人生的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心就安下来,这个心就释怀了。这个怨跟悔自然能够烟消云散。首先我们对於人生的道理要能够去了透、去明白。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怨,就是因为「求不得苦」,好像人生事事都不如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诸位老师,当我们听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马上很多乌云都飘过来了?愁云惨雾,其实你看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怨。

  所以心里是踏实、是明了,还是怨恨?其实就在我们面对一个境界,或者面对一句经文当中,就已经在产生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听了,假如能从原因当中去找答案,这句话不会让我们难受,反而会让我们反省。因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假如把原因找到了,那人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是前所种的因不对,才感来这样的结果。人生只要时时明白因果,从果推因,他就不会抱怨,他会勇於承担结果去改善自己的问题,那他的人生就是充实而不会消极。

  我们也可以再冷静观看这个世间,有没有看过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很可能大家的答案说:好像没看过。能不能说种瓜得瓜的不准?不行。我们在修学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只能检讨自己,不能检讨真理,这个态度相当重要。因为真理它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印证,不容我们怀疑。但是假如我们怀疑了,失去信心了,到头来还是自己自暴自弃去了。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真理也要有信心。我记忆很深刻,在好多年前,许哲女士曾经到高雄演讲,那时候我也很幸运能够去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但是叫她老人家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她是「一百零八岁的年轻人」,她比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做瑜伽动作,身体这么柔软,像我这是老骨头。所以比起来,她的身体,以至於她的心灵,很可能都比我们年轻很多。当那一次我去听完她的演讲之后,我体会到什么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许哲女士。她那种笑容真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甚至於是她那种笑容会带动其他的人乐观进取的去面对人生。

  而许哲女士的人生是如意事常八九,如意到什么程度?如意到不用去买菜,冰箱里面就有菜。诸位老师,我们家的冰箱有没有这个功效?不用买就有菜了,那可如意了。那时候我在看到采访许哲女士的VCD里面就有提到,她的冰箱都不知道是谁把菜拿来。在这个影片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很多被她帮助的这些老人以及人家,那都是几十家,当他们看到许哲女士的时候,他们那种表情、神情,就好像看到至亲一样的欢喜快乐,甚至於都已经手舞足蹈,可以感觉得到许哲女士在他们生命中的那个分量。因为把她当至亲看,所以一定也会把她当至亲一样的照顾。当至亲一样的照顾,那绝对是无私的付出,绝对不求回馈。为什么他们能无私的去付出?因为许哲女士也是无私的对他们。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著镜子笑,镜子也对著我们笑;我们对著镜子哭,镜子也是对著我们哭。所以我们的这种心境就会反应在镜子上。而镜子上的反应,统统就像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他是对著我们哭,还是对著我们笑?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而当我们发现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在哭,这时候我们会不会拿著我们的手往镜子说:你给我笑,不可以哭。能不能变?那个镜子你再怎么动它,它还是哭,甚至已经转成愤怒了,它不可能笑。因为源头是照镜子的人要真正开怀的笑,镜子才有可能会笑。所以当我们所相处的这些家人、朋友都是苦瓜脸对著我们,这时候我们去指著他:你要对我笑。他笑得出来吗?他笑不出来。所以唯有我们改变,整个人事环境才会改变。佛家叫「依报随著正报转」,自己的心真正转变,用一颗爱心对人,回回来的就是他人的爱。所以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现在心上对人还有怨,相同的,那个怨一定会回回来。只要我们转怨为恕,为宽恕、为爱心,人生就开始转变起来。

  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后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他就自己拿著一张纸骂这个同学,就把这个怨气写下来。结果写了下来以后,刚好那一天,他走著走著就经过那个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就往这个桌子瞟过去,他那个同学刚好在桌上放了一张纸,然后写了一些话也在骂他,而且骂他的跟他骂他的差不了多少。所以你看,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觉得他脾气大,很可能他也觉得你脾气大;你觉得他嫉妒心很重,他也会觉得你嫉妒心很重。人生这个道理相当的微妙。比方说夫妻吵架,我们听其中一方,比方说听先生说他太太不是,听完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太太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去听太太讲她先生,讲完以后,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先生真不像人。这个叫不可听片面之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怨别人,所回应回来的就是众人的怨;我们常常感恩别人,我们常常随喜别人,我们常常祝福别人,那回回来的也是感恩、随喜、祝福。

  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就是在宋朝苏东坡先生,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确实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能有几个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也是相当的乐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读到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乐了吗?突然在那里想,怎么连半个都想不到?又开始在那里怨了。今天假如我们没有「有朋自远方来」,没有知己,问题在哪里?在自己身上!《论语》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朋自远方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人生为什么这么多烦恼?常常就是只求结果,然后不努力,不种正确的种子下去。谁不希望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四海之内皆兄弟」。诸位朋友,您希望您的孩子的人生能有这样的际遇吗?那铁定是希望的。但是不能只是希望,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假如孩子连跟人的应对进退都不清楚,都不知道怎么样跟人交往,那他也不可能能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人生情境。

  我就记得我曾经到同学家去,他成绩非常优秀,然后我们聊了一会之后,我就跟我同学讲:我要先回去了。我的同学头转过来,看著我:哦!然后我看他没有什么反应,我只好自己走出来了。结果后来他的父亲说:同学要出去了,你连送都不会送!你看这么基本的待人的礼貌都不懂的话,那很多时候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人都搞不清楚。所以《论语》里面才说,时时恭敬心对别人,「君子敬而无失」,你时时有一分敬心在,诚敬的心在,就不容易得罪别人,对别人有所失礼。「与人恭而有礼」,非常的恭敬,不会怠慢,那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如沐春风,这样子自自然然从恭敬心当中能感召来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样就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甚至於这一分至诚的恭敬心,不只在当下可以得到很多的好朋友,甚至於几千年的古圣先贤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所以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假如会觉得很孤独,那一定是没有读进去。

  我们看到文天祥的一句词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的风范统统都时时刻刻早晚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打开这些经典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就好像照在我们的脸庞,所以我们跟他们是没有分离的,所谓神交古人。我们一想到范仲淹先生,马上提起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他们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我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不敢勇於承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想起的是林则徐先生的那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精神就跟我们合在一起,这一分至诚的心就把时空给突破了,那怎么会没有「有朋自远方来」?

  我们在以这些圣哲人为榜样的当下,有一个态度很重要,就是别人做得到的,圣哲人做得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要有这一分信念跟信心。假如这分信念不在,那很难修学。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成就学问、成就家业、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假如我们常说:都是圣哲人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意念,其实我们在学习的当下就已经在退步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进步?什么时候是退步?我们的念头是随顺圣贤教诲,这个叫进步;我们的念头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叫退步。

  中国家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弟子规》。现在很多海内外的华人统统在修学《弟子规》,甚至於是其他的民族都已经开始在修学了。《弟子规》,我们从头念到尾,诸位朋友,念到哪一句的时候精神最振奋?依我的观察,念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最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那还要再了解一下,就是说是因为念完了很高兴,还是因为这一句话把它领纳於心,拳拳服膺在心中?所以「圣与贤,可驯致」,那是自我的一个自信,自我的一个激励。而这个态度假如失去了,其实我们就已经在下降。

  在我们修学的道路上,真的可以时时观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冷静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进退?很可能当我们听到这句「不进则退」的时候,心里想著说,我今年比去年稍微有进步,或者是我现在比十年前进步了。你看我们所量的这个进退,都是一年、二年这么长的时间。其实说实在的,假如看到的是一年、二年,才在那里思考进还是退,很难不退。其实进退都在一念之间。今天我们,比方三天都很认真的读书、读经,心情非常的平和。突然看到一个人,跟他起了冲突,火冒三丈。诸位朋友,这几天的修学怎么样?兵败如山倒,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其实不只是「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贪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傲慢心起,那火烧也是功德林。即使是一个妄念起来,很可能前面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水。所以我们对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要非常的谨慎,那才是修道人的学处。

  我们记得在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我们记得安世高大师,他到我们中国来弘法利生,而他后来去找了他一个前世的道友,而这个前世的道友已经变成了龙王。他为什么会变成龙王?本来这位道友前世也是明经好施,因为他明经,所以这一次变成了龙王,但是还有一点智慧,所以人家来请教,来拜他,他都还能够给人家一些好的指引,因为他明经!而又好施,所以福报很大,可能是百里之外的人都会赶来这里来给他祭拜。但是明经好施,又是个大法师,就因为有一次去托钵,然后嫌菜不好,你看就一念贪心、一念的脾气上来,结果下一世就堕到了畜生道去了,当了龙王。这些公案都很值得我们修行的人细细的去观照思考。所以确实是一念瞋心、一念妄想、一念习气起来,就会火烧功德林。所以起心动念才是我们修学的进退,这个要很谨慎才对。

  在《国语》里面,孔夫子也讲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就好像爬山一样,要一步一步蹬上去;但是假如做恶事,那就好像瞬间自己没踩好就跌下来,整个就崩落下来。我们想像一下这个情景,我们想要学好、想要行善,那好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要踏上去,而且要上去的时候还要加把劲。诸位朋友,为什么要加把劲?因为有地心引力在拉我们。而这个地心引力,换作是一个人在修学,那就是我们的习性,坏习惯,在拉我们,所以你必须要再加把劲把它蹬上去。但是「从恶如崩」,就好像你这一步没有踏好,突然踏空了,会怎么样?一步踏空了,很可能会怎么样?很多朋友马上就说:会跌到山下去了。我说这样也太惨了。

  当我们一步没有踏好的时候,那就双手放开让他掉吗?绝对不是。这一步没有踏好,赶快用双手去拉,说不定扯到了一根树枝,马上就不会再继续掉下去了,那又赶快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上,继续往前迈进。所以要懂得抓住这些树枝。其实当人念头不对,那真的就好像一步踏空,就突然往下掉了。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有警觉性,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提起正念,很可能马上就好像抓到树枝,不会往下掉。甚至於是赶快把《弟子规》拿出来,现在脾气很大,念一遍提醒自己,突然念到「言语忍,忿自泯」、「凡是人,皆须爱」、「将加人,先问己」,你看好几根树都抓住了,就不会继续往下掉了。所以这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面对看到经文的时候,我们都时时要观照我们是在进还是在退?因为修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刚刚是讲到苏东坡先生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先生刚好感受到自己当下的境界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诸位朋友,当苏东坡先生写到「八风吹不动」,其实动了没有?已经动了。所以人要真正看清自己真是不容易,真的是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跟经典当中的差距,不然被自己出卖了都不知道。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就把这首偈送给了佛印禅师,结果佛印禅师回回来,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苏东坡看了很生气,马上快马加鞭就赶过去,渡江而来。

  结果到了山门门口,佛印禅师写了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打过江」。其实这两句话,真的是醍醐灌顶。假如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回光返照,可能当下他就会有悟处,甚至会开悟。诸位朋友,假如你是苏东坡,当下会怎样?故事不能白听,这些圣贤人都是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要有所领会!我们不能这些故事听一听说:我都听过了!那这样对不起古圣先贤的表演。场场好戏,我们不能看了之后,统统白看了。诸位朋友,我们在当下会不会回过头来,然后就说:你给我记住。能不能这样?不行!假如是这样的心念,那最正直的朋友都会离我们而去。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把我们缺点直接指出来,甚至是从我们起心动念把我们的问题指出来,这样的朋友太难得了。我们假如能够当场就跪下去,给佛印禅师顶个礼,谢谢你的教诲,可能那一生就会很有成就。

  当然苏东坡先生成就也很高,其实他是做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可不能故事听完之后说:苏东坡先生修养很不好。那不对!因为这些圣哲人他都很清楚人生的责任,他不只要帮助当下的这些社会人民,他也要给后世留垂范。所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我们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最重要的学处是学他们的心境,「慕贤当慕其心」,而不只是学他的一些言语行为而已,当慕其心。所以这些经典当中的教诲,都是圣贤人的心境流露出来的一言一行,我们从言行当中要回到他的根本,就是他的心地上来学习。他们的心境、一举一动都是要为天下人做榜样,「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个天下不单是他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又是往后的世世代代,是这样的心境,是为往后的历史做交代,这是他们的心境。

  我们常常在跟朋友做交流的时候,会问到一个问题,不要说天下,就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家道要承传多久?结果这么一问,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很少。连家庭我们都没有这种承担,希望他能够我们用好的榜样让他承传久远,那更何况是对天下?从这里我们就深刻感觉,我们跟圣贤人的差距很远。既然要希圣希贤,就要从他们的心地去效法、学习。所以人生心胸要宽广,视野要能够看得深远。

  我们往后再看这些圣哲人的故事的时候,也要深深去体会他们的用心,很多都是给我们做表演,针对我们最严重的问题。因为人都很难接受别人的劝诫,所以苏东坡先生也示现来让我们好好反省。其实苏东坡先生在宋朝,那是数一数二的忠贞之臣。看古代忠贞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可以从哪里看得出?看他被贬到多远,就看得出来他那种正直的程度。因为他太正直,皇帝听他讲话有点不舒服,就把他贬了。结果苏东坡贬到哪里去了?我很清楚,苏东坡先生贬到海南去了。因为我们到海南海口推展中国文化,就深刻体会到海南人民中国文化的根基,早在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先生就建立了。所以没有苏东坡先生到海南去,可能我们去推广也推广不起来,因为那个根基都已经先扎好了。

  而这些读书人他被贬官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会不会怨天尤人?我们以前读书都觉得说,他们被贬了以后一定很郁闷,忧郁而死,有没有?人家是浩然正气,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看这些正直的读书人,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都一定教化一方,利益当地的人民。因为都是利人的心、无求的心,所以他也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他尽心尽力了,所以他无悔。他无欲则刚,他不求什么,他只求能够利益人民。所以他不只无怨,他还乐在其中。这个心境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有怨有悔,帮自己都帮不了了,焉能够帮得了别人?

  有一次范仲淹先生也被贬,他就讲到一句话,「不以宠辱更其守,不以毁誉累其心」。你看我们人生有很多的埋怨在哪?失宠了,埋怨;被人家侮辱了,很埋怨,那不可能有无怨无悔的人生。「不以毁誉累其心」,人家毁谤我们,心情毫无受影响;人家称赞我们,我们也不会得意洋洋。当被贬的时候,范仲淹先生讲了一句话,「岂辞云水三千里」,因为被贬的太远了,都好几千里,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这个「疮痍」就是指非常困苦的人民,不管他被贬到那里,他依然能够忧国忧民。所以他还是很快乐。以前我们在看一些书籍,提到这些读书人被贬官,然后都是写的他们好像很凄惨,其实这都完全误解了圣贤人的心境。这都是我们现在在深入圣贤经典当中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知。

  我们刚刚提到了佛印禅师写了这两句话回应了给苏东坡先生。之后,他们两个人又有一次聚会,刚好打坐,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禅师看他很庄严,说:你看起来像一尊佛。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苏东坡也很高兴,就问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接著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像什么?苏东坡先生接著又说了:你看起来像一坨粪(因为佛印禅师长的比较胖一点)。佛印禅师听完之后也没生气。苏东坡先生回去之后,有点高兴,喜上眉梢,刚好他的妹妹看到了,就问他:你今天高兴什么?接著他就说到:我今天跟佛印禅师在一起,他说我看起来像佛,我说他看起来像粪;所以你看我比他高,我是佛。结果苏小妹就说:哥哥,你今天输得太惨了。他也不大了解,接著他妹妹就说:人家是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见人是心中有佛,还是见人心中有粪?当我们时时都是看到别人脾气大,事实上再回光返照就是自己脾气大;看到别人很傲慢,再回头一看,其实自己甚至还比他更傲慢。所以这都是很微妙的人生道理。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绝对不跟脾气不好的人生气。因为他知道脾气好那种心平气和内在的喜悦跟那种快乐。当他看到别人脾气大的时候,他会舍不得,不只会不跟他计较,还会舍不得,说:你不要这么生气,暴怒伤肝。赶快给他倒一杯水给他喝,甚至於假如因为他生气,他就赶快走了,不要再让他气下去,都是有那一分宽恕怜悯的心。所以怪别人脾气大,那是我们脾气大;怪别人很贪心的,其实也就是自己也很贪心,看不下去。

  人生,我们刚刚说到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最重要的要先改变自己,自然能改变所有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要抱怨他人的时候,要回过头来想著,只要我变了,大众就会变,所谓「正己化人」。所以面对人生的这些际遇,我们时时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孔夫子也曾经给我们教诲,「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个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我们从这些经句当中,可以又感受到我们古圣先贤的一种心境,他时时与万物学习的谦卑心。你看光在射箭的时候都能领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每天见那么多山川大地,一点悟处都没有,那关键就在我们没有那一分谦退、谦恭好学的态度。

  所以夫子指到,射箭跟君子之道的一种观照。这个箭射出去,没有射到靶心、目标,我们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能不能说这一支箭品质不好?这支弓做的不合规格?就开始在那里只是找藉口、找理由,那就不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应该是没有射到目标,反求诸其身,马上先检讨自己的技术不够好。所以他人对我们没有爱敬之心,首先检讨的是我没有爱敬的心去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平和的去把原因找出来。这个是真理,一定要时时拳拳服膺在心上。

  有一位母亲她教她的孩子,「父母呼,应勿缓」,但是就感觉她的孩子都拖拖拉拉的,不是很听她的话。然后她就想,我父母每一次叫我的时候,我马上就应了,怎么会是这个结果?不可以检讨真理。她又往深处去看,原来父母叫她,她确实都有回应;可是口上应,心里还是有不耐烦。后来她真正打从心里恭敬的回应父母,父母亲叫她,她都马上过去,欢欢喜喜:妈,有什么事?结果真的,当她的态度一转,她女儿的态度马上就跟著转。所以确实小孩他的敏感度特别高,我们是行为当中服从,内心没服从,小孩都感知得到。而当母亲这样恭敬的面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的时候,她的这个小孩子她的心性也开始效法转变过来。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